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星韵地理网 首页 星韵新韵 查看内容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摘抄

2011-8-1 00:15| 发布者: 天空之城| 查看: 1244| 评论: 94|原作者: fisherman

摘要:   久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大名,但一直未能拜读。昨天偶然从网上找到此书的电子版,让我有了阅读此书的机会。计划每个星期读四、五条建议,并把其中的一些对自己有所启示的句段摘录于此,以便有 ...
  久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大名,但一直未能拜读。昨天偶然从网上找到此书的电子版,让我有了阅读此书的机会。计划每个星期读四、五条建议,并把其中的一些对自己有所启示的句段摘录于此,以便有暇时能随时再次品读。

  需电子版的网友可到此处下载:http://www.xingyun.org.cn/space/?uid-1690-action-viewspace-itemid-15090

[ 本帖最后由 fisherman 于 2008-8-21 19:05 编辑 ]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8 17:51
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

  “……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

  “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9 13:44
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引用 景荣 2008-8-9 14:03
早知道,却一直没有读过这本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读下几本好书。好!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0 19:12
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你还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0 19:21
原帖由 linju 于 2008-8-9 14:03 发表
早知道,却一直没有读过这本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读下几本好书。好!

  再忙还是应该读点书的,虽道理早就明白,但一直未能做到。期望从今天开始,能每天读点,不求多,但求能持久。

  向朱庆龙老师学习!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1 11:27
第四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渔夫旁批——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当然基础知识不仅局限于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任何一个学段都应该有可以称之为“基础知识”的一些内容的。把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规律运用到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首先并且是必须掌握或者说是牢记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却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没有给学生明确哪些是必须首先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采取足够有效的措施去督促学生去记住这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渔夫旁批——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游戏”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动”了。只不过由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的阅读对象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又是小学生,小学生的活动应该是有一定的趣味性的,所以苏氏在这儿用了“游戏”一词。对于中学教师来说,组织得更多的可能是“活动”,而不是“游戏”——虽然“游戏”的效果可能比“活动”要好。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2 17:30
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

  “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
引用 景荣 2008-8-12 18:06
教育的很多东西是相通的,这些让我们联想到对员工的培训课程,是否也有基础的和扩展的之分,以期员工不仅可以规范地传递企业的价值信息,还可能创造性地完成市场开拓任务。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3 09:21
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注:指“后进生”),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渔夫旁批——一般说来,“后进生”的确难以对教材中死板的内容产生兴趣,但他们可能会对“第二套教学大纲”产生兴趣。或许《中国国家地理》或其它相关杂志中的一些科普文章会是很好的“第二套教学大纲”。我同时想到,或许在适当的时候,星韵是可以组织一套“第二教学大纲”的。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3 09:25
  的确,教育的很多东西是相通的。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些讨论《士兵突击》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很有值得一读。
  我想,士兵训练、学校教育、员工培训,实质都是一种教育。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4 18:52
第七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

  教学不应该仅仅在校内进行,地理教学更是这样。但现实……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16 08:01
第八条:关于获取知识

  “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

  “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
引用 景荣 2008-8-16 22:11
原帖由 fisherman 于 2008-8-13 09:21 发表
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我喜欢这一点,这大概也是用建构理论可以解释的一点。有时我们并不懂,但是如果继续读下去,会发现某种关联,在我自身的学习中深有体会。我对网络比身边的同行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开始的时候我也确实有很多的不解之处,但是长期坚持浏览相关的信息,无意中就构建起自己对网络的一些认识。同样在常用软件的使用上,也是如此,最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他同一个平台上的应用软件是有很多相同或者相通的操作方式。我相信如果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增加相关知识的阅读量在一个时间段针内一定会取得比较明显的进步。
引用 庆龙梦幻之地 2008-8-16 23:03
渔夫前辈想干什么,今年老想阅读名著,刚给您发了《地理教学论》现在又攻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巨作了?俺翻过就忘了,或者说重来就没记住过,好了,顺便做个连接,来学习渔夫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引用 景荣 2008-8-17 07:37
原帖由 qlzhu2003 于 2008-8-16 23:03 发表
渔夫前辈想干什么,今年老想阅读名著,刚给您发了《地理教学论》现在又攻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巨作了?俺翻过就忘了,或者说重来就没记住过,好了,顺便做个连接,来学习渔夫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lo ...


我们还期待着读庆龙版的名著呢!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20 22:18
第九条: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这些规则、定理、公式、结论在地理学科中即表现为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了。但如果学生暂时无法理解,是不是可以先学生让记住再理解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的过程中进行。”


  即使是通过思考得出的规则和结论,如果不能即时得到巩固,也会很快淡忘。


  “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这句话为家庭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之一。


  “但是学科间的联系不仅在此。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


  或者可以这样说: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有不少是一致的。


[ 本帖最后由 fisherman 于 2008-8-20 22:21 编辑 ]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20 22:26
第十条: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


  “这一公式”当属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五条中提到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即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的范畴了。


  “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9条建议中的提到:“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这里的“事实”应该是指前文中提到的“大量的、事物和现象”了。②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关注。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


  也就是说,学生的作业要尽可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视力所及范围内完成。但怎样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每一类作业都需要这样吗……

  “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


  注意:苏氏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是看他们有否当堂掌握老师教给的新知识,而是看他们脑力劳动有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


  “我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词上,学生可能犯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地可能是谁。


  “……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地可能是谁”——可以看出,苏氏对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特“别关注学生”。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 本帖最后由 fisherman 于 2008-8-20 22:29 编辑 ]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20 22:36
原帖由 qlzhu2003 于 2008-8-16 23:03 发表
渔夫前辈想干什么,今年老想阅读名著,刚给您发了《地理教学论》现在又攻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巨作了?俺翻过就忘了,或者说重来就没记住过,好了,顺便做个连接,来学习渔夫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lo ...

  与年轻的朱老师相比,我已经落后了。我可不想落后朱老师太远!
引用 锦江渔夫 2008-8-21 19:01
第十一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

  教师在备课即应该有意识地去找寻这些点,并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掌握这些点——让学生围绕这些点进行思考。

  在我看来,这时候进行的是学习过程中最必要、最有益的事——不用通读全文而复习以前学过的教材。这种复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就实质而言,这种复习就是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怎样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应该是备课时必需思考的内容之一。

查看全部评论(94)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0:17 , Processed in 0.10793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