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9活动。
图1-8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问题(1) 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规律(规律前面的行为动词一般用“总结”,但这里的要求应该用“说明”比较好) 图象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果不是学生亲口说出来,而是老师讲出来,这个活动就不叫“活”动了。(实践1中,在文字语言不够用,不好用时,引出图象语言)
问题(3) 相关性(行为动词也是说明) 回答三个问题:有关吗?有么事关系?哪个决定哪个?所有的关系都不例外。 数学这样说:正相关--自变量增长,因变量也跟着增长。 1、太阳辐射与生物量相关。2、呈正相关关系。3、太阳辐射(自变量)决定生物量(因变量)。
问题民(4) 描述自然景观差异。(行为动词描述) 先看图,再说话,看到什么说什么。学生自己这样说: 叶片颜色(我被否决,理由:针叶林与雨林,均常绿。教材改编建议:两图色调应该选择一样的。不然会误导。) 叶片宽度 树冠高度 树林密度 图上直接看不见的: 生长速度(老师启发:生物量除以时间) 评论:好工整。四个“度”,有文学味道,好记。 体会:把课本当高考题教。培养素质,应对高考两不误。
二、P11活动 这个活动有深意。 问题(1) 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先看图,后说话,不谈。 周期大约是多少? 这个问题,我很有意见!问周期是多少,意思当然是此图能够读出黑子的活动周期的。 于是带领学生查字典,我百度: 结果:事情的发展或运动遵循连续重复的规律,连续的两次出现所耗费的时间就是一个周期。 “真学习”应该是这样的:一、看此事物的运动与变化是不是遵循连续重复的规律。二、测量周期。相邻两峰值或相邻两谷值的时间间隔。 读图1.13a,是得不出太阳黑子周期性活动的结论的。 教材修改建议:上图能说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吗? 问题(2、3) 修改建议:两问合并。改为:测定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 横坐标中峰值年份与谷值年份,要精确到具体年份。不然读不准。明明读不准而让学生测定周期,就成为假测定,学习就成了假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