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是间接的,研究手段是地震波,研究的成果是: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由此,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但,接着,教材给出了这样一个图:
![]() 不是只有三层吗?怎么这么复杂?怎么这么多层? 回头看教材:结论是--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那意思是还有“不明显的”不连续面? 于是,想起自己在我“用教材教”之初实践1-1中的关于八大行星的分类问题的研究:八大行星分类。 课本给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将八大行星分成这样三类: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如果给别的数据呢?能不能有别的分类方法? 比如,给温度,能不能分为热行星、温行星、冷行星?(学生的实际结果是:高温行 星、常温行星、低温行星。结论:学生真的超过老师。) 比如,给速度,能不能分为急行星、缓行星、慢行星? 比如:给出密度,能不能分为高密度行星、中密度行星、低密度行星? 发现: 采用不同分类方法,同一事物是可以属于不同种类的。 (这也算是上新课的同时上复习课的一次实践吧?) 按照这一思路,如果把“不连续面”的标准换一下,那么“不连续面”是不是应该不只两个呢? 再研究教材中给的图: ![]() 虽然没有能够找到专门地质学研究刊物中的图(请老鹰帮忙!),但可以肯定,此图是由地质研究书刊上的专业图的简化处理而成。尽管如此,但我们如果结合图1.26进行分析,还是可以从这个简化图以发现其它“不连续面”的踪影的。 如下图: ![]() 地震速度变化,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就象教材“读图思考”中提出的问题那样: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是:说明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除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明显不连续面”之外的,另外至少四个“不明显不连续面”,自上而下,我们发现: 1、在80KM处,地球波速度是在增大,但速度“增大的速度”不大; 2、在400KM处。之上,地震波速度“增大的速度”很大; 3、在900KM处。之下,地震波速度“增大的速度”明显比以上要小。 所以图1.26中表示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岩石层(它跟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岩石层下面,位于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4、在5150K处,地震波曲线有明显不平滑的现象出现。依此,人们把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 我发现: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不只两个。 随着人们对地球内部研究的深入,如果一定要给一个数量的话,它也许可以是N个? 知识在教材中摆着,发现的能力在哪里? 可能,教材在给出图1.25的同时给也图1.26时,并没有要我们这样用它,但,感谢教材同时提供了这两幅图,让我有发现了种教材的新用途。 (任何人不得用于出版等商业用途,不得上传到收费网站。) |
哎哟一朵: “知识在教材中摆着,发现的能力在哪里? ”
海百合: 不愧是师父,看问题就是仔细多了~我下节课也要开始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了,湘教版教材上没有前面那个图,而且重点在介绍每个圈层的一些特征……我自己不想讲太多,想 ...
qlzhu2003: 程特高论,洗耳恭听!学习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4-30 17:26 , Processed in 0.0566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