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吗? ——我眼中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况 安徽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老师在新浪博客上发表的《对探究教学的探究》一文,引起了众多教师网友的关注和回复,我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吴老师:您好!读到您的文章感触颇深,从上一届到这一届省优质课选择探究课(问题研究)作为参赛课题,个人认为非常必要,这种思路必须坚持,下一届仍然应该如此。参赛不仅检验地区教研的氛围和实力,更突显强调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展示自己独到教学实践的舞台。要把一线教师不常上,不愿上的一些“上不出”味道的课作为课题。这届大赛,我的遗憾是,这一届正逢高三,没有机会去省城听课、学习,从我市教研员朱老师的叙述中,了解到了关于城市热岛问题的一些粗略课例。 吴老师予以回复:非彼即此其实就是对立,其实更多是要换位思考问题,站在学生、教研员、命题者等角度想想也许会多些豁达和坚持。期待朱老师拿到光盘后再细谈感受! 遗憾的是至今尚没有看到新一届省优质课的光盘,下面应淮南五中孙峰老师的要求和建议,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来谈谈我眼中的探究性学习。我从2002年7月参加工作,带完一届老教材毕业班,从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带完第一届新课程毕业班,2009年9月至今正在带第二届新课程毕业班。将近两届六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困惑是不少的,探究性学习是我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惑之一。下文就从教材、学生、课标、高考、学校、社会家长等方面来谈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况。 先说课标和教材。新课标把探究性学习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即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翻开课标随处可见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的例子很多,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新课标为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推进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也许课标仍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似乎把它作为指导性纲领是不会错的。 有人说课程改革首先是教材的改革,这话是有道理的。下文提及的新老教材均是人教版。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用“课标”代替了“大纲”,用“新教材”代替“老教材”。老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叙述课文为主,传统的栏目设置便于教师将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单向传输给学生。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为主,相比老教材,新教材中大量增加了探究活动和案例分析,教材的这种变化便于学生通过观察、读图等进行思考、讨论,自己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结论,这可能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思想吧。从新课程推进的角度来说,教材的这种变化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和保证。除了一般课文之外,新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的亮点,即“问题研究”,高中地理三本必修教材有16个研究主题(见下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
坦诚地说,新课标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而新教材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平台。但现实情况是,探究性学习在一线教学中落实情况很不尽人意,由省级赛课(这次省赛课题已知,并有提前准备的时间)的课堂可见一斑,远没有达到专家和教授们的预想和期望。安徽省高中课改已近六年了,回忆旧日课堂的点点滴滴,翻看六年来书写的近百万字的教育随笔,点击电脑硬盘中保留的最近两届学生的问题研究作品,用心细细梳理梳理,再罗列一些事实和数据,期冀有所发现和感悟。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够实施下面这些因素值得考虑: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每节都有至少一个探究活动,每章都有一个问题研究,升入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素养严重不足,知识和能力的断层严重,高中面临文理分科,高中地理课时有限,学生长期以来已经养成被动听讲的学习习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偏好差异,考试和评价制度……,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中地理课堂中指望经常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平时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扎实地讲授,探究性学习往往在各类公开课和赛课中使用,并且多数需要提前准备,不少提前准备主要还是执教教师搜集整理资料,供课堂上学生演示、表演使用。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并且借班上课的话,很可能教师的新颖课堂教学设计会遭遇冷场的尴尬境地。正因为如此这般吧,眼下公开课、展示课、赛课遭到严重质疑,不管怎样,公开展示课的可操作性、可移植性不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高中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是体现探究理念的最大亮点。问题研究教学情况怎样?直白地说,一线教师可能要么讲授(像其他一般章节内容一样当成新课处理,赛课中抽到问题研究课题也有很多教师这样处理的,呵呵)、要么舍弃不讲,要么当成课外作业布置,亲身实践总结的,不排除有少部分教师尝试,但比例肯定很低。这两届的高中三年一轮的教学,我在执教的班级里认真地处理了部分“问题研究”,通过查看问题研究作品,不得不承认,总体上流于纸上谈兵,毫无具体实践,学生上交的作品多数是网络下载资料,复制、黏贴,用ppt、word制作编辑而已,这种所谓探究性学习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再“教教材”,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的要求也很高,对教师的要求过高,这其中有没有不当之处? 新教材确实有优点,但对比老教材,老教材也有自身的优点。当今的新教材的编写感觉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一个初任教师,想教好高中地理是不容易的,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教材知识体系,新教材的不讲究系统性既是优点也算缺陷,即知识结构凌乱,表述不丰满,某些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高中地理新教材,尤其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一,学生几乎是很难自己读懂的,在这个方面,强调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的老教材明显要好一些,例如“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一节,80年代的32开旧版老教材编写的明显要比最近的新版教材饱满,易于自学。问题到底出在何处?我想问: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否太多了? “问题研究”是否也多了?有多少真正的有价值? 纸上谈兵式的探究性学习有多大价值?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多少?科普知识占多大比重?地理类有多少? 其次说高考。新课程的高考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很值得怀疑,尽管体现探究性学习理念的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其实在课改之前的一些高考试题同样能够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例如2004年全国卷一36题中亚“白风暴”那题。课改后体现探究性学习理念的高考试题层出不穷,可是当您摊开试题,细细审读,您不难发现,大多数所谓探究性试题仅是具有探究性学习的外在形式和步骤,像不少地球运动相关的所谓探究题,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楼房间距、太阳方位、影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4-30 16:03 , Processed in 0.0883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