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25 周四上完两节课,再调开一节课,下午赶到浦东,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观摩浦东青年教师培训基地的展示活动。 地点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电视台5楼的演播室,路过走廊,几个教室里面学生很安静的在集体自习,估计是高三备考的学生了。 浦东地理培训基地持续时间是2年,这次是结束时的成果展示,采用访谈类的形式,台上坐了几位发言的学员和互动发言的教师,台下是大多数来观摩聆听的教师,这种情形,不容易产生等级森严的感觉,形式比较活泼,大家发言就相对要心理轻松一点。因为时间有限,发言的面还是比较有限的。——思考之一:什么样的形式更有利于畅所欲言? 参加浦东区的地理学习基地的教师,年龄层次有差别,感觉这样的多样化的生态人群更有活力,更容易产生交流的需求。许多的组织培训形式非要选拨同层次的教师,认知结构相对趋同,未必合理。——思考之二:如何保持交流学习组织中生态人群的多样化? 教师如何摆脱职业的倦怠,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实际上和教师的视野联系在一起。一件事情,持续关注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体验和感受越丰富,才越有可能产生乐趣——乐在践行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保证有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感觉不断有东西需要学习,你是感觉不到倦怠的——思考之三:教师首先要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这次浦东青年教师培训基地的展示,看到了10余种教师编写的“走进……”系列的乡土校本教材,如:走进水库、走进极地、走进九段沙……,内容不多看起来比较单薄,却都是教师辛勤付出后的成果。——思考之四:我们如何把各种各样的交流、学习活动的成果集聚起来,最好能形成物化的成果? 陈胜庆老师在活动最后的发言,提到名师是培养出来的吗?关键是不断的努力,关键在于内在的驱动力;上次叶澜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教育培训的专家其实都很清楚。包括我们经常说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吗?关键还是宽松的学习和研究的气氛,关键是人的强烈兴趣驱动。各种各样的培训,实际上是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和舞台,可以帮助大家形成学习的氛围,可以促成一些成果的输出。其实,我们日常交流学习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交流场合,小到一次教研活动的评课,同样是一个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微平台。还包括星韵这样有效的网络交流平台。——思考之五:我们是否珍惜了身边的每一次的细微展示活动?
电视访谈类形式,台上嘉宾和台下观众互动,是不是一种很好的研讨形式?
青年教师唐晓峰PPT中一张有创意的图片,明显是DIY的吧?为什么不能轻松活泼一点?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不是必然宿命?关键还是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开放的,自己是不是一个持续学习者?
陈胜庆老师的总结发言,提到名师是培养出来的吗?
李功爱老师在多种场合提到星韵地理,这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帮助。
浦东新区的青年教师编写的“走进……”系列乡土教材,如何形成物化的成果? |
瓜山居士: 老弟也开始啦嗓子老?
好听好听
hzgui_001: 对于渴望学习的人,有心本身就是平台。
长江口口: 改变心态,超越自我,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用好了没有?
muddyball: 羡慕啊,与名师班失之交臂啊。我真的很想去学习。
桐殷: 珍惜也不多!!!乡村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赶上来!!!!
长江口口: 是否珍惜了身边的每一次的细微展示活动,呵呵。
桐殷: 我们这里也有就好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4-30 17:24 , Processed in 0.066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