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往的经验,星韵地理研讨会期间,8月2号网站访问量达到访问量最高,日后迅速降低。今年6号我在武汉锦江之星酒店,感觉也会有这种下降的趋势,但是到今天打开访问统计后明显不一样,在今天居然达到了访问的最高量。 细想其中的原因,我想与今天研讨会的效果是有关系的。在到会的96人中,有72名是是在星韵地理网注册的网友,剩下的网友大部分是武汉本地的老师、在校研究生,还有个别是星韵网友熟悉的,通过宣传后被活动本身感染的。 今年与以往有几点不同,过去我们太低调,在活动中没有去安排星韵地理网宣传的环节,以至于有些网友两年下来快不知道研讨会的主体是星韵地理网友,甚至出现有的人提出是否应该叫星韵地理研讨会?活动的发起和后面的组织保障工作都是星韵地理网核心团队与本地承办会议的会务组在推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星韵地理研讨会的发展不是归功于个人的创举,他的缘起是团聚在星韵地理网的那一群人共同的智慧和努力。考虑到活动举办的合法性,所以每年我们在目前的规模上是必须要与官方机构合作。但是我们不需要合作主办的像各省地理学会增加工作量,主要的工作全部由我们每年的会务组来做。在星韵地理网友的心中都明白每年的聚会就是叫“20XX中国XX星韵地理研讨会暨全国地理教育网络教研现场会”,为了更顺利的合作,有时我们的宣传中会简单说“全国地理教育网络教研现场会”,这是对合作官方机构的一种尊重,也是工作的智慧。 本次会议在间隙时间,我们播放了星韵地理研讨会的历程,展示了它的起源与历届研讨会的过程,帮助参会的网友有一定的程度上的认识统一。另外在8月2号中午的1个小时互动环节,相对展示了星韵地理网日志、群组、论坛。让大家对星韵地理网发展规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星韵地理网在技术、教研、资源等各方面8年来有其独特的一面。 需要全体参会网友的不是孤立它,而是更加充分地使用它。在不同的层面看2012年武汉星韵地理研讨会,收获是不一样的。 作为淮南、成都、武汉三届星韵地理研讨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我认为三年来的工作是一直有稳步发展的,无论是会议的内容还是组织工作,都有很大的进步。在会议后,我用两天时间随机回访了18位网友,倾听他们参会的真实感受与对星韵地理网、研讨会活动今后的建议。以下部分网友的反馈: 1、秦卫华老师认为,今年研讨会邀请两位教授,特别是夏教授的报告对她很有启发,工作十多年在高中教学,目前正对活动课组织方面有困惑,夏教授的报告让她一下子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发现原来有那么多活动课程可以去尝试,今后可以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了。另外秦老师表示,今后要把自己日常的工作尽可能拿到星韵地理网与大家交流,本次会议没有主题发言,但是之前也有想准备。可能是对自己还不是十分自信,下一次争取要有主题发言。 2、杨清老师,坦言之前确实也没有很好地去查看星韵地理网的内容,但是这一次让他真正关注星韵的发展,回来后几天都在查看星韵地理网过去的一些东西。而且感觉到必须与重庆的老师一起努力,才是对星韵地理网和研讨会活动的最好支持。所以杨老师在回成都的第三天就召集重庆的几位老师,商议成立“山水沙龙”,谈读书与课堂教学。杨清老师认为星韵地理网志存高远,值得老师们一起努力,更快地推动星韵发展。但是随着网站与会议规模的扩大,一定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一定要有一个包容,只有包容并蓄才能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对星韵地理网目前的气度很看好。(事实上我本人一直是主张星韵地理网要包容并蓄,均衡有道,恪守网络群体新文化,不恪守教条!) 3、朱郴静老师,认为虽然是网友聚会,但江湖习气少一点为好,我们是草根聚会,不是倒江湖。09年经西南大学刘桂侠老师介绍相识星韵,却没有轻信,现在更加理智地认识星韵。表示如果星韵需要,在今后的网络建设与研讨会活动组织方面都愿意参与。对地理专用教室的调查提出质疑和建设性意见,朱老师问了对地理专用教室的定义是什么?(我之前没有严格考虑这个概念,不知道我的回答朱老师是否认同。)另外,她感觉星韵地理网上交流情感的比较多,给人有温暖的感觉,但是学术交流相对就显得少了些。我与朱老师交换了看法。星韵地理网的存在首先说明了老师的情感交流上也有需要的,在星韵大家有在家的感觉,也只有在家里才有释怀,才有说自己心里话的勇气。其次,星韵地理网的内容不是我一个人添加的,主要是由网友自己添加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才造就了当下的星韵,同样也只有我们的行动才能决定今后星韵的内涵。第三,将星韵地理网络平台引入到老师日常工作中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期待,武汉研讨会后,重庆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2010淮南会议上我的报告中就指明,今后微型团队与小课题研究才是星韵真正有生命力的方向,要将老师们引入到教研状态!那为什么会出现老师们交流情感多,实际工作少呢?从我自己的经历看,往往我们说的很多是自己理想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实际的工作与理想的状态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这种差距不是很大,但往往对自己的心理期望值较高,反而不敢轻易在网友面前亮出自己的实际工作。君不见在当前网络下,几乎没有完整亮出自己的,有的只是一些具体问题和试题的交流。那么武汉研讨会结束以后,我特别希望老师们可以把自己真实的教育过程拿一些出来与星韵地理网友交流。只有敢于亮出自己,不怕批评的人才能得到更快的进步。朱老师表示理解,并且告诉我,杨清老师他们已经在行动,在开学以后会组织相互之间的听课。 4、王志军老师,与程特原来一个学校,所以交流比较多。工作已经十年,对于研讨会多元化的发展比较赞同,专家的引领作用对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是一种很好的方向。我也提议,所谓引领不一定是要特级带新教师,也可以是工作多年的老师带新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原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大尺度跨区域的师徒关系是看起来很美丽,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导中很难落实到实处。不如本地化的、就近的、相同教育背景下、相对层次落差不是太大的几个教师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更能促进交流。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去中心化、平等、微内容话题聚焦、网状的人际关系……这些才是主流。所以我特别提议,王志军老师在两个方面多作努力,一是专业教育教学上多给星韵的新老师帮助,二是在教育理论与思想上多与程特、周光明、王华松、蒋小润老师等交流。 还没有写完,有时间再继续往下写。 |
小丫: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几个真正的学术人?为什么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比如竺可桢,比如李四光这些大家,在现在这个年代几乎已经绝迹?
个人认为,星韵是目前做得已经 ...
浅笑紫陌:小丫,无须抱怨无须恼恨无须后悔无须遗憾,过去的时光已经抛在后面,重要的还有今天和明天,我们不需要别人对我们多崇拜和多认可,只要我们能够瞧得起自 ...
林君: 不是太理解,我是将回访中遇到老师的反馈信息做一个整理。
fahai: 其实这么说也不公平。事实上从我几年的感受来看,发牢骚说抱怨的博主总是昙花一现,之后就悄无声息了,但长期坚持下来的,都是对地理教学孜孜以求的一众,如周光 ...
小丫: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几个真正的学术人?为什么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比如竺可桢,比如李四光这些大家,在现在这个年代几乎已经绝迹?
个人认为,星韵是目前做得已经 ...
hzgui_001: 谈得很好,我们往往如老朽般屈从于现实了。改变是一个过程,改变需要群体坚持。目前我们反省了,慢一点不怕,方向对就不错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4-30 17:32 , Processed in 0.0646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