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关键词:学习活动;具身认知;具身学习
教师是设计师么?大家怎么看呢?
我想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这个话题:教学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具身认知的学习活动设计,三者是一个相互包含的嵌套关系,是一个教学理念不断具体化、操作化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立足学生视角
我们经常遇到的教学困惑和处境是:如何把抽象、乏味、与己(学生)无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好玩?如何把知识,最终转化成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
教什么?如何教?为何要教?这些问题是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几年下来,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关键是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中心、学生视角、学生立场的设计理念。即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三个问题:学什么?如何学?为何要学?
二、学习活动,增加行为体验
教学要以学生中心,要从学生视角思考,要落实学生立场的设计理念,说说容易,真要落实却很难。主要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缺少明确、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
课堂的学习活动,一般有以下类型:动手类、观察类、调查类、表达类等。[1]课程标准里面的许多关键词和教学建议,也给我们指明了许多具体的实践路径。如:区域、地方、观察、实验、实践、质疑、决策……
比如,我们的教学任务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该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呢?
对这个教学任务,可以做以下思考分析:①这是一个全球尺度的问题,远离学生经验,比较枯燥乏味;②这就需要落实到具体小尺度的区域,配合生动情境的案例;③需要结合讨论活动,有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问题。
教学设计,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学习要求,设法按照:知识→案例→活动→思维→素养,这样的思路、流程去组织教学。
比如,设计“气候难民:孟加拉国的未来在哪里?”的图文材料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需要收集组织各种教学素材与情境,包括:图文材料、区域专题地图、新闻事件图片、视频……等各种学习素材。
同时设计好一些系列化的问题,包括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还可以设计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板书结构,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开展深度学习。
三、具身认知,优化学习活动
认知是指人们加工信息、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语言、思维、想像等。
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人类认知、知识等话题的成果,被称为“第二代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交织在一起,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组成了心智、大脑、身体、环境的有机整体。[2]认知的发生不仅涉及身体构造、神经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等的参与,还涉及身体的感受、体验、经历等经验层面的嵌入。
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联结主义理论等认知理论,将认知过程简化为大脑之中抽象的符号运算过程,被看成是离身认知(Disembodiedcognition)。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具身性特点,强调身体的感觉、感受、体验、运动等,强调个人经验和经历等。我们的语言就具有具身性的特点。[3]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神经生物学证据。人类的语言、复杂的手势、说话时舌头和嘴唇的运动,都是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学习、借鉴具身认知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优化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改进我们的教学。
前面的举例更具有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特点。
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可以更多地依靠实物模型、学具、实验、绘图……等多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有更多的行为体验。学习的活动设计,不妨多提供一些做中学的活动,用劳技课、美术课、活动课、研讨会的方法学习地理,体现具身学习的特点。
具身认知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六个关键要素的落实:真实情境、生动经验、呈现结构、具身体验、进阶生成、交流互动等。
有了具身认知理论的支撑,教师对学习活动的改进和优化就会有许多策略可以运用,可以给大家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具身学习强调多种感官参与,能够将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具身学习兼顾感受、体验、经历等经验嵌入,是身心合一的学习;具身学习适合各种年龄人群的学习,也包括成年人的学习;具身学习,强调学习是大脑、身体、环境交互的自组织涌现与生成;具身学习的交流互动,能促进同伴的合作学习和相互影响,能传递缄默知识,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完善。
这里推荐一本参考书籍:叶浩生编著的《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商务印书馆出版。
教学设计,就是把理念吸收内化,并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叶浩生.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2-53
[3]张良.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3).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9 16:09 , Processed in 0.0625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