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组织、打磨的一个教研活动:立足AR技术的探究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秘密”初中地理专题教学研讨。这是一节六年级的地理课,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一节研究课。亮点有三个:AR技术的地理学习资源、学生制作的等高线模型、真实情境下的探究任务。
一.资源融合
这节课,既有看起来高大上的AR技术运用,也有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泡棉、超轻黏土制作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等高线模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等高线原理的理解。
课堂教学,需要加强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的融合,工具与内容的融合。最好的学习是混合式学习,把多种学习资源有效融合。
二.真实情境
平时教学,就要用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素材,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素养。
地理学有区域研究的传统,把典型的区域案例,组织成简明扼要的素材呈现给学生,把世界带到孩子们的眼前,让孩子们去探究未知的世界。世界在你眼前,而我在你身边。
牛娃毕竟是少数,很多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也许只是一群普通的孩子,但谁敢说未来不是他们的天地?谁敢说他们不是未来的创造者?如何培养孩子们面对真实世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学生视角
教学设计和实施,如何体现学生视角?
学生需要学具。这里的学具可以广泛理解成学习工具,学生可以拿在手上的模型,教师设计的表格、需要完善的概念图,都是学具。
学生需要交流。学生同样是社会化的人,需要交流、沟通、合作,需要同伴的认可。
学生需要情境。真实的情境,能够体现知识的作用与意义,能看到知识的价值,学生的学习意愿、主动性就会更强烈。
学生需要简明。学习素材的呈现,活动和任务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都需要考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简明扼要的信息呈现是很重要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明、生动、有效。
学生需要指导。在任务的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如何利用学具,如何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隐含的信息,如何用规范、专业的术语进行表达,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没有适时出现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间节点、关键环节,特别能看出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这也可以成为听课教师观摩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视角。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9 16:05 , Processed in 0.0496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