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温室效应:另一种声音

热度 5已有 504 次阅读2010-2-10 15:51 |个人分类:观察阅读|

    阅读《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
全书强调的是1500年的气候波动周期,但这样的声音不是“科学共识”,坚持者却强调共识对科学并不重要,就像科学史上,日心说当时也不是共识。比较感兴趣的是全书前面的“地球气候年表”。
  换一个姿势,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也不是什么坏事,都是未经证实的理论。以下是书中对温室效应理论的一些批驳,尤其第2、第4、第6条理由有点意思。这里搜索一下,星浪的读书频道里就有—
   
    温室效应理论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中,它也有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
  首先,最明显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不能说明我们已经知道的地球近来发生的气候变化,包括罗马暖期、欧洲中世纪冷期、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然而,这些气候周期变化却能很好地纳入1500年的气候周期。
  其次,温室效应理论不能解释最近的气温变化。当前的气候变暖大多数是发生在1940年以前的。之前,虽然空气中有人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但1940年以后,尽管这期间工业二氧化碳大量激增,但地球温度却在下降,直到1975年还是如此。显然,这些事件和温室效应理论是背道而驰的,但却与1500年气候周期相一致。
  第三,大幅度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像温室效应理论与计算机气候模型告诉我们的那样,会产生可怕的地球过热。我们必须将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量效应打个折扣,因为每次增加二氧化碳的增量将产生比前一次小的温室效应。这样,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总量必将迫于二氧化碳容量而被“耗尽”许多或者大多数。
  第四,我们必须对那些反映今天城市热岛规模和强度的“权威的”温度记录打个折扣。因为,大多数温度计都定位在城市里。显然,我们必须考虑到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滥垦森林,变为农场和牧区,更密集的作物耕作和农业灌溉),这些必将影响土壤湿度和温度。当气象专家利用从卫星和高空气象气球获取的更为精确的数据,重构“在没有城市和农作物条件下”的美国气温时,发现约有一半的升温消失了。
    第五,地表温度的上升要比9.1千米高的对流上层大气温度的上升来得快。然而温室效应理论却说,二氧化碳首先将使对流上层大气升温,然后大气的热量将辐射给地球表面。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六,至少24万年以来,二氧化碳一直是全球变暖的滞后指示器,而不是一个主导因素: 在过去的15年里,冰芯显示,在地球最后3个冰期冰川作用后,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在暖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然而,二氧化碳的变化滞后温度变化约800年。是全球变暖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而不是更多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这也符合这样一个事实,即海洋拥有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碳,而物理规律是冷的海洋持有比暖的海洋更多的二氧化碳。
  第七,温室效应理论预测,二氧化碳驱动地球变暖将首先在南、北极地区开始,并表现最为强烈。然而,这也是不会发生的。广泛分布的一系列气象站和海洋浮标显示,在北极地区、格陵兰岛及其周围海域,现在温度比19世纪30年代还要冷。阿拉斯加一直在升温,但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由于最近太平洋10年涛动(PDO)引起的变暖,而不是北极广泛变暖的模式。20~30年周期的太平洋10年涛动似乎最近已经再次逆转,因此阿拉斯加现在可能又随着北极在变冷。
    第八,引起惊慌的可怕的地球过热预言: 增加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会被大气层中增加的水汽进一步增强。气候变暖的确会使更多的水分从海洋蒸发到大气中,但是,难道更加潮湿、温暖的大气就不会有效地增加降雨,从而使上层大气变得干燥,甚至比以前更干燥吗?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能表明,上层大气会留住更多的水汽,从而来增加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fahai 2010-2-10 18:42
记得9月刘嘉麒院士在全校含弘大讲堂上讲到他认为人类并非全球变暖的罪魁,理由是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微乎其微。当时有同学本想发新闻稿,考虑到舆论效应放弃了。如果不这么宣传,我们的环保该如何立足呢?后来上《全球气候变化》课的时候,老师分析环境演变时给出的数据图也直观明显地反应了在大的周期范围内气候的波动,而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或冷不过是地球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回复 wyjtz 2010-2-10 18:55
我就觉得,自然是伟大的!
回复 ysqi1973 2010-2-10 21:29
学术的问题 就应该多彩丰富
回复 qlzhu2003 2010-2-10 22:53
学术自由,科学与民主,两个思想宣传的时候要注意两者的不同的内涵差异。或许我们的地理教育教给了学生太多定论的东西?
回复 qlzhu2003 2010-2-10 22:54
邵发仙: 记得9月刘嘉麒院士在全校含弘大讲堂上讲到他认为人类并非全球变暖的罪魁,理由是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微乎其微。当时有同学本想发新闻稿,考虑到舆论效应放弃了。
法海老师的观点应该引入课堂,个人感觉有时候我们的地理课堂是否传授了过多的已成定论的东西呢?
回复 zgmm 2010-2-11 01:42
该书主要作者,S.弗雷德·辛格,是弗吉尼亚大学的环境科学教授,曾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咨询委员会任副主席5年。
我们都觉得全球变暖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关系是不需争辩的定论,其实在气象研究专家眼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
过去不太爱看这种宏大问题的书的争辩,以为是外行的吵闹,现在静心看下来,还是很有收获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5 15:17 , Processed in 0.0748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