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对当前课堂教学要求的感受和思考

热度 3已有 847 次阅读2004-10-22 09:45 |个人分类:思绪如风|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对课程整合和课堂探究活动的点滴思考。


 1

 102021日市教育学会的三位教学、管理专家来学校观课,为一些普通学校做诊断,最终目的是制定这些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

通过听别人的课和自己上的一堂“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观摩课,意识到课程整合、课件的使用必须引导学生朝着思考思维方向发展。课件在把学生带到精美的画面之后,不能仅仅满足于表象,必须揭示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原理,而且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课堂学生的活动来完成,或许这是当前评判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课堂也许很容易被课件的画面分割成一个个的片段,中间的衔接、承转、过渡的语言如何组织,可以很轻易地反映出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

2.通过课件的呈现,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推断出结论,哪怕是有很多漏洞,很不成熟——教师只需随后、修正、总结一下。

如对背斜顶、向斜槽、两翼的概念,先演示解释,再粉笔板书,学生在课本插图上标示。到看地形倒置的动画时,问“何处岩层保存完好,何处侵蚀破坏厉害”,结论的得出和术语的使用都没有任何障碍了。

自己的语言少些,再少些,用减法上课


 2

周三中午在座谈中,一位专家提到他在国外的考察几乎看不到电脑在课堂上作为电子黑板上课,他们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主要是教师学生查找资料,1500人的学校有1000余台电脑;我们普遍用的课堂多媒体演示其实只是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低级的功能。

我想我们的课程整合和自主探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硬件和人机比例被忽视在一边甚至是根本不提,好象教室里有设备、投影,就什么都解决了,但有多少教师可以在网上自由冲浪、交流呢?学生上网更是经常遭到教师、家长的监督和限制。

基于这一点,眼下我们的探究学习注定是缺乏物质基础的,口号似的,热闹的,浮躁的,自上而下的,虽然迟早会走过这一步,但初级阶段是注定绕不开的。


3

周四上午去七宝中学听课,寄宿制示范高中的校舍、设施硬件和办公条件同普通中学的巨大悬殊,使人很容易产生一点心理失落,好在对外部优越条件的依赖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甚至是浅薄的自我标榜会毁灭一些教师的进取意志。

地壳变动的原因,汪老师毕业于北师大,用20世纪地学革命三部曲来总结地质构造理论的发展。

评课发言要趁早,免得话语说尽到后面重复别人,我试着改变自己言语避让的保守习惯。

贯穿科学史,类似于用故事作线索来组织教学;在地图上自行填绘一些简洁实用的箭头标示的GIF动画,选用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多幅相关地图,设置一些阶梯问题来反复加强知识重点的教学;尤其是始终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这样的学生活动和课堂自主学习好象是安静的,却是条理清晰的,严谨的,是积极促进学生思考的。

这些特别让我感触深刻,也印证了自己认可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其实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支撑。

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课件要简洁实用,现在也很少搞各种类型的课件设计比赛了。用flash工具去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小积件,小动画,这样的工作更切实可行,技术难度要容易得多,自己这方面要提高。

一些常用软件有许多细节被大家遗忘忽视,比如:幻灯片的多种控件工具,在放映时鼠标在箭头和彩笔之间的切换;ACDSee 的格式转换功能;画图板的实用方便;Word的超级连接,如果是日常上课也同样可以作为演示的平台。注意挖掘、使用细节可以反映人的精神境界,观察是否入微,应该是与好奇心和良好生活态度联系在一起的。


 4

我总认为所谓的研究、探究性学习应重点应体现在课外的活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但现在我们一味强调课堂上的体现,实在是一种在吝啬硬件基础上的不伦不类,看似经济实际荒谬。

一些个人功底深厚教师不愿上比赛性的公开课,我觉得自己更长于理性思考,对这类表演性的教学活动同样态度消极,因为即使参加也很难有好的评价结果,还得委屈自己接受一些低俗的价值观。

表情外露夸张、语调高昂激烈的年轻女教师往往在各级比赛性质的公开课独具优势,所向披靡,也被我们戏称为“公开课模子”,以至自己曾经绝望地认为男教师很难有所作为,这里不想被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就此打住。

公开课普遍呈现出一种幼稚化的倾向,以至许多场合下让人怀疑教学的艺术就是表演艺术,经常在公开课堂上看到的热闹场面,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空洞,是教师的缺乏主见和丧失自信——对流行的盲目依从、对教学说教理论的屈服。

所以教师应该敢于坚持自己的一贯作风,教学可不是流行时尚,但这种坚持是基于探索和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躲避技术和新观念的懒散借口,老想着教学上如何翻新样来吸引眼球注定是浮躁的,简单重复过去的经验只能是早早步入衰老者的行列,关键是掌握好节奏,行走得坚定自然。


 5

  教研员在点评时提到有效的课程整合要实现三个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学生知识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改变。

普遍的看法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实行起来容易因此相对比较好,但就是在这一点上我也觉得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努力,各地自上而下花大力气建立的许多教学资源库看似系统全面实际质量不高效益极差,和国外科技专业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程度比起来我们的差距很大,教师制作课件的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都急需探索提高。

  学生知识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改变,对这两点我们在理解上实在有点象歧路亡羊:专用教室的建设,班额大小,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经常看到明明很浅显的内容,教师却让学生活动探究一番,这样的活动设计实在是低效率的。所以面对精心设计的、喧闹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活动,我们不妨问一下:

  是否表演的成分能少一些?是否考虑了时间上的经济?再联系学生的基础背景、教学的内容和难度,这些活动是否真的显得必不可少?是否在日常教学时教师觉得真正有效即便无人观摩也会这样自觉坚持?

  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时下的教学条件设施是和谐的,是教师普遍认同的,从心底赞赏的,其实也就是做到诚实而已,就会感到走进课堂是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是坦荡自然的而不是娇柔造作的。

  教师首先要快乐而自信,可我们都清楚真实和诚实的代价,所以要做到这点还真是不容易!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刘承志 2011-9-6 20:11
我很惭愧 我就是这样的。依赖多媒体,把多媒体做最高级媒体使用
回复 张艳凤 2021-11-23 06:44
认真反思每一节课的效果,是不是每个环节都能考虑到时间上的经济、思考上的深度、教学上的高效......,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一切的课堂设计都应该服从于教学的需要。
回复 shhjey 2023-4-9 10:09
“设置一些阶梯问题来反复加强知识重点的教学”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5 20:01 , Processed in 0.0775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