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写在人生边上 http://www.xingyun.org.cn/?16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学厚教 俯仰无愧】sundqzjg@126.com

日志

肯读#精神创造的回声

热度 1已有 42 次阅读2025-7-25 08:39 |个人分类:教学杂谈|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德勤地理, 肯读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p-3




        时维六月,序属三伏。

        大暑刚过,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盘桓江南,高温持续。且喜近日受台风边缘影响,温凉风爽。上周六周日,硬拖着家里一把手去到温州,在各个场馆间时空切换。打卡五马街和墨池时,温州时风时雨时晴,且风大、雨密、日烈,数分钟内完成交接,如此反复。加之闹市中不时意料之外偶遇的历史旧址与文史展示,着实感受到温州天气多变与地域小尺度的多样性,演绎着深厚历史积淀与发达商业气息的交融。即便是当地知名小吃“鱼丸汤”,也并非成丸状的鱼肉,而是长条形不规则的鱼肉加淀粉——不是嫩而弹滑,而是韧而紧实——就像它的文化与商业,两者共处,突兀却有味。

        暑假中入手的书,一是搜来的刘庆昌教授的:《广义教学论》《教育知识论》,还有一本个人随笔集《思想者的逻辑》。书都是旧书,我也看看停停。刘庆昌教授是一位冷静的教育学者,注重教育概念和逻辑的梳理,书中有着区别于大多数人的清晰与新见。有些书就如久成的后发酵茶,时间不是将其慢慢风化,陈腐至粉末而消散,反而留给了它持续生长的空间,煮水后呈现琥珀色的光泽,饮来益气生津。

        二是一些闲书:比如《林徽因集:诗歌•散文》《古典植物园》。看林徽因,源于这位传奇女子的种种传闻,还有近期看到的据说是林徽因写的一段话:“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心疑初遇白话文的林徽因,即便才华如此,就会写出这般符合现代人口感的文字!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古典植物园》,是源于孙郁先生的序,言“那文本明快的一面,分明染有大自然的美意。”想起去年秋后,在新到的一所老校新建食堂前的绿化中,看到了书中的蓼蓝,晨光中,有露珠在叶尖闪耀。纤细的茎秆挑着簇在一起的粉色花苞,在微风中伏跃。一直记得这种草为酿酒所用,我不知道这个错误的认识从何而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是颜色,蓝是蓝草,蓼蓝便是其一。它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中走来,点染着中国画的绚丽,也在色彩上丰富着百姓的日常服饰。

        三是两本关于地理学科的书,因内容粗鄙,于乱语中使人昏昏,自嗨与胡言齐飞、武断共错漏一色,偶有的点滴自得,淹没于干涩和浮华。因此不说也罢。

        再次翻出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因为在看杨克瑞等写的《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雅思贝尔斯》。之前广为引用的所谓“一棵树、一朵云、一个灵魂……”据说来自此书,但我并未看到,反而在寻章摘句间,觅得一些“新”句。比如:“以平均化的众多规则来遮蔽教育的层次,而教育的层次恰恰是在连续训练基础上发展了思维和引导的功能,由此出发它才能是精神创造的回声。”(p-117)由此我将其简化成“教育是精神创造的回声”。

        雅思贝尔斯说:“所谓顿悟……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已的灵肉,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因此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p-14)每个人的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有着不同视角的不同描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人的关于教育认识的理解。从雅思贝尔斯的论述来看,教育的关键点首先是精神的引导,其次是创造的精神,第三是交流与顿悟(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通过教育从而获得反思和辩驳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一种标记。”(p-19)或许,这才构成了“精神创造的回声”。但从更深的层次来说,雅思贝尔斯所说的引导与对话等都是教育开始及推进过程中的一种方式,他更加希望的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能够形成自觉的自我教育,及所谓的“启迪其自由天性”。

        教育中的师生交往,如果只是以知识作为媒介,或者以近乎谄媚的套近乎、虚热情、假亲密,浮于逃离和造势的演绎,皆在画脂镂冰,永远都无法获得“精神创造的回声”。获得精神创造的回声之前提,首先来自于一方有创造的精神。

        显然,这里的回声并非只发生在师生创造性的精神对话之中,还发生在文本及客观世界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自身之间。佐藤学的学习实践论,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较为具体的注脚: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序p-4)

        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可能就在于能让自己的课堂呈现更多的创造性——用言他人所未言之式教学,或者,如怀特海所说的,“要努力使这些知识对现实有即时的重要意义,就像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鱼一样新鲜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怀特海《教育的目的》p-131)

        记起温州五马街旁,在“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的最后,墙上的两个版面列出了温州籍的名人和院士。从谢灵运的山水诗篇、王羲之的“临池洗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到近现代苏步青的“K展空间”、夏鼐的“七国院士”等。我想,今日温州商人的精明,何尝不是长久文化积淀中的智慧使然。或许,这便是一种最为具象的“精神创造的回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长江口口 2025-7-25 11:44
当年痴迷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品,读得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在《弗兰德公路》的扉页上写了一句“像啃烧鸡一样地啃书本”,现在烧鸡吃得少,读书也很难再那么专注了。但,总得读几本“磨脑子”的书。肯读,啃读,挺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7-27 07:11 , Processed in 0.0598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