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普通高中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吗?

热度 1已有 635 次阅读2012-2-27 13:23 |个人分类:教育叙事|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普通高中, 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吗?

                         ——我眼中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况

安徽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老师在新浪博客上发表的《对探究教学的探究》一文,引起了众多教师网友的关注和回复,我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吴老师:您好!读到您的文章感触颇深,从上一届到这一届省优质课选择探究课(问题研究)作为参赛课题,个人认为非常必要,这种思路必须坚持,下一届仍然应该如此。参赛不仅检验地区教研的氛围和实力,更突显强调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展示自己独到教学实践的舞台。要把一线教师不常上,不愿上的一些“上不出”味道的课作为课题。这届大赛,我的遗憾是,这一届正逢高三,没有机会去省城听课、学习,从我市教研员朱老师的叙述中,了解到了关于城市热岛问题的一些粗略课例。
      说得偏激点,一线教学几乎没有真正的探究式教学,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基本上都是在纸上完成的,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和把握的封闭的小范围的模拟探究,充其量只是具备了探究教学的外在形式。为什么没有真正的探究式教学呢?那位给您写信的一线教师说到:一是外部的:教育的社会环境恶化,安全问题、课时紧等等制约老师不敢也不能带领学生真探究;二是内部的:教师出于低成本完成教学任务的考虑把引导探究变成教探究。这位教师的归纳是有道理的,但原因肯定不止这些。探究式教学无法推进是不是因为高考不考,高考考了,探究式教学一定能够推进?我看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能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境地。
     个人浅见,请吴老师批评!

吴老师予以回复:非彼即此其实就是对立,其实更多是要换位思考问题,站在学生、教研员、命题者等角度想想也许会多些豁达和坚持。期待朱老师拿到光盘后再细谈感受!

遗憾的是至今尚没有看到新一届省优质课的光盘,下面应淮南五中孙峰老师的要求和建议,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来谈谈我眼中的探究性学习。我从20027月参加工作,带完一届老教材毕业班,从20069月至20096月带完第一届新课程毕业班,20099月至今正在带第二届新课程毕业班。将近两届六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困惑是不少的,探究性学习是我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惑之一。下文就从教材、学生、课标、高考、学校、社会家长等方面来谈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况。

先说课标和教材。新课标把探究性学习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即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翻开课标随处可见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的例子很多,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新课标为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推进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也许课标仍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似乎把它作为指导性纲领是不会错的。

有人说课程改革首先是教材的改革,这话是有道理的。下文提及的新老教材均是人教版。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用“课标”代替了“大纲”,用“新教材”代替“老教材”。老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叙述课文为主,传统的栏目设置便于教师将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单向传输给学生。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为主,相比老教材,新教材中大量增加了探究活动和案例分析,教材的这种变化便于学生通过观察、读图等进行思考、讨论,自己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结论,这可能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思想吧。从新课程推进的角度来说,教材的这种变化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和保证。除了一般课文之外,新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的亮点,即“问题研究”,高中地理三本必修教材有16个研究主题(见下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

问题研究题目

主要配合教材内容

地理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地外生命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热力环流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洋流、水资源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外力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人口迁移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城市地域结构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现代农业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传统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城市交通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食品知多少?

可持续发展

地理3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河流的综合开发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区域发展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怎么调?

区际联系

坦诚地说,新课标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而新教材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平台。但现实情况是,探究性学习在一线教学中落实情况很不尽人意,由省级赛课(这次省赛课题已知,并有提前准备的时间)的课堂可见一斑,远没有达到专家和教授们的预想和期望。安徽省高中课改已近六年了,回忆旧日课堂的点点滴滴,翻看六年来书写的近百万字的教育随笔,点击电脑硬盘中保留的最近两届学生的问题研究作品,用心细细梳理梳理,再罗列一些事实和数据,期冀有所发现和感悟。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够实施下面这些因素值得考虑: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每节都有至少一个探究活动,每章都有一个问题研究,升入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素养严重不足,知识和能力的断层严重,高中面临文理分科,高中地理课时有限,学生长期以来已经养成被动听讲的学习习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偏好差异,考试和评价制度……,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中地理课堂中指望经常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平时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扎实地讲授,探究性学习往往在各类公开课和赛课中使用,并且多数需要提前准备,不少提前准备主要还是执教教师搜集整理资料,供课堂上学生演示、表演使用。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并且借班上课的话,很可能教师的新颖课堂教学设计会遭遇冷场的尴尬境地。正因为如此这般吧,眼下公开课、展示课、赛课遭到严重质疑,不管怎样,公开展示课的可操作性、可移植性不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高中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是体现探究理念的最大亮点。问题研究教学情况怎样?直白地说,一线教师可能要么讲授(像其他一般章节内容一样当成新课处理,赛课中抽到问题研究课题也有很多教师这样处理的,呵呵)、要么舍弃不讲,要么当成课外作业布置,亲身实践总结的,不排除有少部分教师尝试,但比例肯定很低。这两届的高中三年一轮的教学,我在执教的班级里认真地处理了部分“问题研究”,通过查看问题研究作品,不得不承认,总体上流于纸上谈兵,毫无具体实践,学生上交的作品多数是网络下载资料,复制、黏贴,用pptword制作编辑而已,这种所谓探究性学习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再“教教材”,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的要求也很高,对教师的要求过高,这其中有没有不当之处?

新教材确实有优点,但对比老教材,老教材也有自身的优点。当今的新教材的编写感觉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一个初任教师,想教好高中地理是不容易的,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教材知识体系,新教材的不讲究系统性既是优点也算缺陷,即知识结构凌乱,表述不丰满,某些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高中地理新教材,尤其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一,学生几乎是很难自己读懂的,在这个方面,强调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的老教材明显要好一些,例如“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一节,80年代的32开旧版老教材编写的明显要比最近的新版教材饱满,易于自学。问题到底出在何处?我想问: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否太多了?

“问题研究”是否也多了?有多少真正的有价值?

纸上谈兵式的探究性学习有多大价值?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多少?科普知识占多大比重?地理类有多少?

其次说高考。新课程的高考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很值得怀疑,尽管体现探究性学习理念的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其实在课改之前的一些高考试题同样能够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例如2004年全国卷一36题中亚“白风暴”那题。课改后体现探究性学习理念的高考试题层出不穷,可是当您摊开试题,细细审读,您不难发现,大多数所谓探究性试题仅是具有探究性学习的外在形式和步骤,像不少地球运动相关的所谓探究题,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楼房间距、太阳方位、影子长短等问题,只要会分析、推理、计算等,做不做实践活动,只要此类练习到位,基本不影响考试分数,有时候真正做实践探究活动了,如果实验不典型或对数据误差解释不详不透的话还有可能会有误导作用而导致学生做此类试题丢分、失误呢。2005年广东卷35题“证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存在的小实验”出来后不少专家和教师开始评析、预测、鼓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但几年之后,全国各地也没有见到探究实验轰轰烈烈地展开。难道纸笔测试无法有效地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测量?这是纸笔测试本身的局限吗?

再说学校。抓好高考成绩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根本之根本,凡与高考不相关的一切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甚至有没有都无所谓的。而学校抓高考成绩的主要手段是挤占学生时间,探究性学习开展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提升高考成绩几乎没有作用,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风险很大,全国各地中学都没有类似的风险处理机制和机构,学校将要为意外风险承担责任,故绝大多数中学为了免责,为了挣分,几乎毫无例外地选择少组织活动,到了高三不少学校基本不组织活动。

最后说说学生和家长。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学生和家长都明白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他们中绝大多数会配合学校做好一切有利于高考挣分的事情。探究性学习对于高考提分的把握和几率太低,因此,家长中的多数,尤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过多开展是有怀疑、中立、反对、默许等态度出现的。另外,很多家长当他们的孩子在校园内外发生事故时,都会毫不含糊地去找学校算账的。说实话,如果我是家长的话,自然也会这么做的。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的困难不少,并且这些困难并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事情。那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教材编写地更好了,探究活动的数量适中,设置科学,问题研究贴近学生生活,高考换了某种有效的方式考查了探究能力,学校能够大张旗鼓地开展活动,探究实践活动学生欢迎,家长支持,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下,探究性学习就一定能够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呢?我看问题可能也没有那么简单,这其中还有一条重要的因素,即教师的理念和执行力的问题,依我看,这是解决新课改问题的最重要的力量。在过去的长达几十年的没有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时代里,我国老一辈的一些地理教师,如著名的向学禹老师、王能智等一批又一批老师出于对于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的热爱,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性的开展了很多探究性实践活动。当今很多一线的教师,像华南师大附中的冯丹老师、淮南二中的刘登宇老师等都在不断创造机会去开展探究性学习。

毋庸置疑,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正确的,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容易的,探究性学习如星星之火,但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愿探究性学习之火能够越烧越旺。

 

郑重声明:以上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与供职的学校没有关系。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长江口口 2012-2-27 19:07
尽管在如何运用探究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我自己做得很不到位,但我还是相信,探究性的尝试多多益善,让我们找到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节点,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增加自信和底气。
回复 qlzhu2003 2012-2-27 22:21
长江口口: 尽管在如何运用探究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我自己做得很不到位,但我还是相信,探究性的尝试多多益善,让我们找到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节点,让我们的教 ...
是的,我也相信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价值和意义。但很多人梦想通过高考引领来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这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明显的弊端。难道不高考我们的学科教学就无法深入推进和研究了吗?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8 03:40 , Processed in 0.0776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