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yujihai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980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立足四个视角 提升解题能力

热度 1已有 670 次阅读2016-2-19 20:26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立足, 能力

 “能力立意、现实生活立意和命题人意图”一直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具体体现,命题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淡化学生成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才是获得健康成长和优秀成绩的关键。为此,在复习中加大对学生常规解题能力的训练,打破常规,规避“答题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尝试从阅读的视角、分析的视角、观察的视角和推理的视角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用阅读的视角看出解题信息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让学生用彩色笔在所给材料和地图上进行“勾”、“划”、“标”、“写”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来获得解题信息,对材料中的一些知识信息要进行整合和转述,通过语言的表述,让阅卷人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答题意图。

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

 材料二: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以水景最为奇丽,湖、泉、瀑、滩连缀一体,呈Y形分布(如右图)。东侧日则沟湖泊众多,而西侧的则查洼沟几乎是一条干沟。另外,冬季九寨沟几乎所有的湖泊都结冰,而五花海却不封冻,在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被当地称为“圣湖”。

    材料三:以下左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九寨沟景观分布图。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据左图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则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和五花海不封冻的可能原因。

试题解析: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第1小题,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根据纬度和海拔提供的信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显著;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根据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得出的结论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和湖泊密布。第2小题,材料中的岩溶地貌景观告诉我们该地石灰岩地貌广布,容易被流水侵蚀,渗漏现象严重,多地下暗河,所以多干谷。冬季九寨沟的湖泊都结冰、五花海不封冻、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说明有地下水出现,同时水温比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应该和温泉有关,根据地质结构知识进一步推断应该和断层紧密联系,得出结论。

二、用分析的视角推出解题过程

高考是考查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在面对陌生的阅读材料和微观地图时,迅速提炼有效信息,整合有效信息,转述有效信息进行试题解答。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需要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试题,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学会用分析规避模式;学会用分析避免生搬硬套;学会用分析避免口语化表述等。体现获取信息、推理过程、分析原因、获得结论的解题思路和能力。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0

10 km

山地

N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试题解析:1小题,题目明确问到“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核心词”是沙源; “限定词”是东北部沿岸地区和冬春季。根据材料中提示,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所学知识判断,该区域的沙源主要来自河流和湖泊。该地区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冬春季气温低,河流流水量少,河床裸露,泥沙出露;由于河流流量小,汇入湖泊的水量少,湖泊水位下降,湖边的泥沙出露。第2小题,冬春季盛行西风,原因是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大风多(水平气压梯度力);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摩擦力);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狭管效应)。第3小题,,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植树造林,其实如果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会发现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植被以草原和草甸为主。治理措施的参照原点在“宁夏沙坡头”铁路治理的措施,再结合青藏高原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方格沙障。

三、用观察的视角想出解题途径

地图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能力,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需要运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区域尺度进行综合判读。在地理学习中需要用地图语言进行表述,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细心比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判读,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里面。有时候,判读观察需要结合生活知识进行,甚至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材料二:黑海是一个辽阔幽深的内海,海水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且在100~150深处存在密度跃层,形成“双层海”。

1、冬季,黑海西北部海区常常波涛汹涌,景象壮观。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黑海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其原因是什么?

试题解析:1小题,黑海所处纬度在40°N45°N之间,从气压带和风带考虑,受西风影响。从图中信息可知,黑海被陆地包围,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之间因为气温差异导致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风力较大。通过地图观察,发现西北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摩擦力小。西北部地区有多条河流汇入,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海水浅,容易被风吹起,所以风浪大。2小题,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且在100~150深处存在密度跃层,形成“双层海”。黑河周围有陆地径流汇入,对海水起稀释作用,盐度较低。底层海水由于自身盐度比较高,出现沉降现象,导致 “双层海”的形成。

四、用思考的视角析出解题方向

在学习过程中,理性的思考往往胜过感性的观察,因为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准确的信息,唯有理性的思考才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思考意识、思维能力、思维梯度培养,让学生通过教材“示范”,能够熟练运用案例,实现案例的置换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在思考中问题分析;让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对问题能够看出来、想出来和推出来,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要求。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图为黄河历次大改道示意。

1、甲虚线框内为何种地貌类型?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口的集中区域?

2、图示渤海海岸线的变迁与黄河改道存在怎样的关联性?

3、图示的大运河线路为元代以后改建的线路,试从自然地理方面说明其选线依据。

  试题解析:本题目的解答主要是对地图三因素中图例”的熟练运用,通过古今相关图例的变化过程,推理相关现象,思考相关知识。第1小题,通过对图中等高线的观察和比较,发现200米、500米和1000米等高线分布,它们分别代表平原、丘陵、高原和山地4种地形;根据图例和注记,看到了太行山与山东丘陵;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甲地处于二、三级阶梯的转换处,河流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太行山以后,在出山口,地势变得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地貌。甲地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多暴雨;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河;河流冲积扇质地松软,容易被侵蚀,所以成为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口的集中区域。2小题,从图中古海岸线和今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的变化与黄河紧密联系,黄河输沙量的大小决定了海岸的进退与变迁,黄河的每一次改道,都会对海岸线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河流输入海洋的泥沙量大时,海岸线延伸;否则海岸线会出现退缩。2小题,从图中信息可知,大运河主要开展水运,如果离甲地比较近,容易被泥沙淤塞;靠近地势较低的地方,河流汇水面积广,大运河的水位上升,运输量大;可以充分利用河流和湖泊的天然河道,减少工程量和节省资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山城悍匪某某许 2016-2-19 21:30
于老师,博文的图片需要重新添加,直接复制过来显示不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8 04:55 , Processed in 0.0850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