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牛岩岩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208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课后记

热度 1已有 488 次阅读2020-9-17 11:06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地球的的形状和大小》,是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内容无难度加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之前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都是通过几张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强调这一探索过程的艰辛,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落实,通过了“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全球航行以及宇宙看地球”等这一列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停留在了“地球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翻阅《课程准的解读》才知道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侧重于“过程”的教学,旨在要求学生在“过程”的学习中,深刻领会到人类从古至今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怎样艰辛的过程以及让学生通过人类的这些艰辛,体会到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不懈努力。

因此按照《课程标准》我调整了教学思路与方法,在课程导入中以《流浪地球》引入课堂教学,但是学生此电影知之甚少,原本设计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改为教师的讲述。这一问题暴露了乡镇学生课外知识的匮乏以及学生课外生活的单调,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的问题与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年龄特征。《地球的形状》的课标要求侧重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庞大地球的难度,以及人类探索自然奥秘不懈努力的艰辛过程。但是,在备课的过程发现现有的资料多是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缺乏史实记载类的资料,在实际的教学中借助这些图片或动画资料的播放,虽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难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过程的艰辛,更无法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部分把内容的处理,从结果来看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史实的影像资料,借助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是否能更好地落实课标的要求?

《地球的大小》在之前的教学中,我都用一段语言文字承转过渡的,表述的语言中会用大量的修饰性词语或句子,目的是为了体现地球的“大”,也以为老师的这些语句表述,足以在学生心中做下铺垫,让学生从心里对地球的大小有了相应的概念或印象,然后引出地球大小的几组数值: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并强调学生记忆这组关于地球大小的数值,再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学生要会默写,以为这样学生就算掌握了,在课程标准的解读中,发现自己的教学思路与课标要求完全背道而驰。课标要求的“描述”,并非是记忆,而是要求学生要会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这一要求,我有一定的困惑,如何用数字描述?是不是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做一个代换?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赤道的周长相当于多少个学校的跑道,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多少间教室……

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中不具有层次性,总是一个问题引领一个知识块,七年级学生思考分析能力还不高,这样的提问的方式,往往让学生失去思考的方向,导致最终结果是老师自问自答。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20-9-18 21:22
有反思就会有进步,勤书写,促进反思。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4:39 , Processed in 0.0546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