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苏-小马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2120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道让人纠结的判断题

热度 16已有 1425 次阅读2015-3-1 08:51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生命体存在的条件,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 高中地理

        地球存在生命体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本来答案一直都是明确的。然而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第31题“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是其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条件”给出的参考答案却是“A”,这一下子让无数选“B”的考生们和教师们茫然了,到底什么是地球存在生命体的原因,什么是地球存在生命体的条件呢?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高中地理必修的几套教材吧!

      首先,我们来看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描述,在第8-9页教材中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分开叙述。第8页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话把地球存在生命体的原因概述为“这是由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本身的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第8页最后一段和第9页的四段文字又分别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来论述地球为什么存在生命体。由此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得出:

 

原因

条件

 

外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太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稳定的光照

 

自身

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

有适宜的温度,水多以液态存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看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必修1的描述,在第6页教材中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也没有明确的分开叙述。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把地球存在生命体的原因概述为“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自身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然后二、三两段分别阐述日地距离的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对地球存在生命体的影响,第四段直截了当的写到“地球上有液态水”,并阐述液态水形成的原因。最后一段又总结为“有上述可知,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就不足为奇了”。由此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得出:

地球具备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形成原因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有合适的体积和质量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有液态水

火山喷发水汽凝结、降水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必修1的描述,在第10页第三段教材直截了当的讲述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第11页的“活动”中又叙述到:“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请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由此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得出:

地球上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形成原因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日地距离适中

充足的水份

 

      通过三本教材的比对,我们不难的看出,虽然三本教材对地球生命体存在的原因描述略有不同,但普遍把水、温度条件和大气条件作为地球存在生命体的条件,综合分析发现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描述更加接近一些,更加准确一些,即地球存在生命体的条件是:有液态的水;有适宜的温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至于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则为地球生命体存在的条件的存在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给生命体一个产生到繁衍到慢慢进化的过程。因为地球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导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概括为外部原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辐射稳定。自身原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

      那么作为判断题的第31题“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是其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条件”到底对不对呢?

      个人认为作为判断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A”,也是可以理解的。条件的基本解释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影响因素”,原因的基本解释是“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可见原因和条件是不能够完全割裂开来看的。正是因为地球自身条件的存在导致了生命体存在的条件,最终导致了地球存在生命体,所以说地球自身条件是地球存在生命体的条件也不为过,即“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是其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条件”这句话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然小高考作为江苏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题理应更加严密一些,毕竟有时候一分之差便可以断送了很多人的大好前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像这一类比较模棱两可的判断题,以后应该不会再出现了。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回复 蒸湘回雁 2015-3-1 10:41
这些条件都很重要,没有次要的,缺一不可,有磁场也算重要条件,可以设序号类多选题和大题,,单选就感觉不科学了
回复 景荣 2015-3-1 10:45
此文稍加整理可以投稿发表!
回复 geonet 2015-3-1 11:20
科学严谨和适合合理总有一点不和谐,科学严谨没有错,但可能我们做不到。思维科学和教育学离教学太远,使我们容易迷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才是对的。
回复 苏-小马 2015-3-1 12:22
景荣: 此文稍加整理可以投稿发表!
求景荣指导!
回复 苏-小马 2015-3-1 12:24
geonet: 科学严谨和适合合理总有一点不和谐,科学严谨没有错,但可能我们做不到。思维科学和教育学离教学太远,使我们容易迷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才是对的。
现在做模拟卷时,还会遇到类似题目,让人很纠结!
回复 苏-小马 2015-3-1 12:24
geonet: 科学严谨和适合合理总有一点不和谐,科学严谨没有错,但可能我们做不到。思维科学和教育学离教学太远,使我们容易迷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才是对的。
现在做模拟卷时,还会遇到类似题目,让人很纠结!
回复 chinasun 2015-3-1 14:27
梳理细致,如果再加上对大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分析,那就极好了!
回复 景荣 2015-3-1 14:34
苏-小马: 求景荣指导!
我是觉得这样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新颖,通过几种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又如孙老师所说,加上对大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分析,就更好了。从一道题目分析引起的思考。这种分析教学中问题的方法对老师们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回复 opensea 2015-3-1 16:14
挑剔一下:楼主最好把“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第31题”原题发布一下,然后在进行分析。
我搜了一下:http://www.doc88.com/p-633428181938.html
31属于是判断题,所以这句也算正确呀。
那么A,B是什么意思?
回复 蒸湘回雁 2015-3-1 19:14
opensea: 挑剔一下:楼主最好把“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第31题”原题发布一下,然后在进行分析。
我搜了一下:http://www.doc88.com/p-633428181938.html
31属于是判 ...
作为判断题是没有问题的
回复 ningqingq宁庆强 2015-3-1 20:06
opensea: 挑剔一下:楼主最好把“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第31题”原题发布一下,然后在进行分析。
我搜了一下:http://www.doc88.com/p-633428181938.html
31属于是判 ...
A表示是正确的,B表示是错误的,象这种题目确实烦,不求甚解的话就没什么
回复 苏-小马 2015-3-2 06:44
谢了,有时间我去完善下
回复 苏-小马 2015-3-2 06:46
chinasun: 梳理细致,如果再加上对大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分析,那就极好了!
嗯,谢了!
回复 lhm541235152 2015-3-18 19:39
额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前面的一道题,说“亚热带沙漠气候”对于初中的孩子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出题的不仔细吗?
回复 苏-小马 2015-3-23 09:30
lhm541235152: 额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前面的一道题,说“亚热带沙漠气候”对于初中的孩子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出题的不仔细吗?
高中气候类型图里分的好细,其实都用不到,反而增加了学生记忆的负担
回复 苏-小马 2015-3-24 21:48
蒸湘回雁: 作为判断题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就当A处理了!
回复 771353301 2015-4-13 12:53
我们平常考试只有选择、综合。没有判断题的
回复 苏-小马 2015-4-15 13:10
771353301: 我们平常考试只有选择、综合。没有判断题的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有的
回复 窗含西岭千秋雪 2015-5-7 17:27
这种二逼性的题目在现在的考试中经常出现
回复 梵音星语 2015-5-11 23:16
高考题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其实很多事物都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学习!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08:00 , Processed in 0.0859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