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www.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继续读《恋地情结》第二节感觉

已有 308 次阅读2018-11-21 12:26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继续读《恋地情结》第二节“2.感知的一般性质:感觉”,这一节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感受段先生的博学,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段义孚之所以没有流传,恐怕与没有人能读懂、没有人能安心读懂有关
    我不敢说能否读懂,但我在想:为什么不能安心来读?没读懂首先是没有读而不是读了没读懂。
    其实汤老师文中有答案。汤老师所引用的那段话可谓一针见血。但我觉得也许还有更多的缘故。突然想起几年前长江口口引用的圣经中”撒种子“的故事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2702-1-1.html
    不难想象段义孚的种子为什么能在汤老师那里发芽茁壮成长,而到了我们这里,即便发芽了被太阳一晒就蔫了。。。
    我等孤陋寡闻,所以搜罗相关的信息,在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44089-1-1.html 专门罗列了一下中国相关的人士,也许只是管中窥豹,但是有个现象挺有趣,段义孚这个华裔地理学家的作品,中国的地理学人却不太感冒,而研究有所得或者影响较大的却都是非地理人士。这一方面反证段先生成就之伟大,一方面也彰显了我们地理教育之不足。
     起初不知道”潇湘如是闲“是何典故,后来知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出自《庄子·齐物论》。而对于段义孚的理解有几人能出其右??(我孤陋寡闻,我不知道如今谁堪称中国的地理学家(地理学者))现今叫”信息时代无大师“,而大师几乎成为了贬义词(比如气功大师王林严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段义孚说“儿童生活在环境中,但他们刚刚拥有世界,还没有形成世界观
      我读了这一节,知道汤老师所说的话的出处。
      天降雨露,暂时救了这颗晒枯萎了的小苗。感谢译者将段先生44岁前写就的此书,44年后翻译成中文,感谢"双11"活动让我心动剁手得此一书,让我等能幸得一滴雨露。


估计没多少人看到,偷偷贴:

2.感知的一般性质:感觉

   地表的性质是高度差异化的。就算是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地方它的自然地理状况和多样的生命形式也会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不过人们对地表的感知和评价方式还存在着更大的分异。没有两个人会看到一个相同的现实没有两个社会团体会对环境做出别无二致的评价。科学的观点本身也是文化的范畴它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当我们的研究向前推进的时候个人层面上和群体层面上的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视角会逐渐清晰起来而且我们冒着忽略掉一个重要事实的风险:即无论我们观察环境的视角有多么庞杂作为同一个物种里面的一部分个体我们也只能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观察世界。拜相似的身体器官所赐所有的人都有类似的感知方式有类似的世界。但如果我们问人类所拥有的现实世界与其他动物的世界有哪些区别人类感知的特性就凸现出来了。从表面看人可以和狗很亲近但是人不能从思维上体验狗的生活。犬科动物的感觉器官与我们的差异太大了使我们不能进入它们的世界来领略它们感受到的气味、声音和画面。不过如果你真的愿意一个人也是可以进入他人的世界里的哪怕在年龄、性格和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在本章里我要论述人类的感觉在范围上和敏锐度上与其他动物有怎样的不同从而描绘出源自人类感官的人类世界的独特性。

视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为人类所知,但除了通过这五种感觉以外,人还有更多的方式来感受世界。比如说,有些人对湿度或气压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还有一些人似乎天生对方向有着异常准确的感知能力,尽管这种天是否属实还存在疑问。就传统的五种感觉而言,人类会有意识地更多依赖于视觉在世间生存。人是一种视觉优先的动物。通过眼睛,更广阔的世界会展现在人的面前,更多详细而特别的空间信息会更加接近他,而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绝大多数人都把视觉作为其最珍贵的本领,他们宁愿断肢或是聋哑也不肯牺牲视觉。

   像其他的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的视觉是在树林间的生活中进化的。在密集而复杂的热带雨林里,好视力比敏锐的嗅觉重要得多。在灵长目动物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其成员们眼睛变大,而口鼻部分则缩短了,让视野更为开阔。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人和部分灵长目动物能分辨颜色。人眼里的红旗对牛来讲只是黑色的,马则生活在一个单色的世界里。不过,人类可见的光线也只占整个光谱很小的一部分。人不能分辨外光,但是蚂蚁和蜜蜂对它很敏感。人也不能直接感知到红外线,不像响尾蛇一样能把自已接收器的波长调到大于0.7微米的地步。如果能看到红外线,那么人眼中的世界会和现在的大不一样。所以相比于黑夜,我们更容易在明亮的世界里行动,能观察到那些色彩各异的物体。实际上人眼对色阶有着极强的辨识力。据说与分光光度计相比,一个正常人分辨色度的能力就连分光光度记都很难超越。

   人类拥有立体的视觉。人的眼睛长在前方,这是一个视野受限的位置。人不像免子那样能看到头后的事物,不过两只长在前面的的眼睛能给我们获得的信息加上双保险,双目视觉使我们对目标产生清晰的立体感。这是一种与生供来的能力,新生儿很快就能学会用隐含的信息例如透视和视差来认识人的脸型是近圆的,八周大的婴儿就能辨别景深和视平线,会利用物体形状和大小的稳定性。这样的发育比经验主义者所预想的更加完备,不过,三维视觉发育完全还是要靠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我们已类惯于立体地看事物、深度地看世界,然而却想不到这些能力是都依赖于后天的学习。那些因患先天性白内障一出生就失明的人通过手术可以重见光明,可是他们只能勉强识别物体,离拥有三维的视觉还差得很远。他们必须通过辨识实心体、曲面和浮雕这样的训练才能认识明暗分布对立体感的重要性。

手与触觉

  灵长目动物获得静止物体信息的能力要强于其他哺乳动物。他们在森林里的食物大都是静止的,所以通过形状、颜色、结构等信息而非运动信息来识别像果子、种子、嫩芽这样的食物,同人一样,猿类与类也可能会把环境看作物体的集合而非一种形式。想要获取这种能力,强壮而灵巧的手与三维视觉同等重要。可能只有猴类、猿类和人类会用手摆弄东西,把它们拣起来,翻来覆去地看。爪子与手相比要逊色得多,在灵长目动物中,只有人类的手结合了力量与无与伦比的精确感。

   触觉为人类的感知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人不需要特别的训练,就能轻易将一块光滑的玻璃与布满10微米深细纹的玻璃区分开来。即便是遮住眼睛、堵住耳朵,人还是能用指甲的轻触就能分辨出塑料、金属、纸张和木材。纺织厂里的专业检验人员能发现织品质地的细微差别,其精确度令人咋舌;他们甚至可以不用手,只要一根小棍轻轻划过布匹就行了。

   离开视觉,人还可以顺利行动,若离开触觉,人可能就无法生存。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认识触觉的重要性了。我们总是在“保持接触”。比方说,我们现在正感受到椅子抵着我们的臀部和铅笔抵着我们的手。触觉是对阻力的直接经验,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压力和抗拒组成的系统,也让我们能够认清独立于我们想象的现实存在。看见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耶稣才让那些不信的门徒去触摸他自己。触觉对感知的重要性从俗语里就可见一斑,“保持接触”(to kcep in touch)或者“不再接触”(to be outof out of touch)只用于待人接物,也用在学习知识的领域里。

听觉

   人的听觉并不是特别敏锐。对灵长目动物包括人来说,听觉都不是特别重要。但对于猎食动物来说则更重要一些。与猎食动物的耳朵不同,灵长目动物的耳朵长得更小,而且不会旋转。年轻人听觉频率的平均范围大致为16-20000赫兹。如果一个人能听到频率低于16赫兹的声音,则总会因听见自己的心跳而不胜其烦。人类听觉频率的上限远不及猫和蝙蝠,后两种动物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上限分别是50000赫兹和120000赫兹。让人类最为敏感的声音或许是像小孩儿或妇女的高声尖叫。人类的听力是为种族延续与融入世界而适应的结果。

   眼睛比耳朵能从环境中带给我们更加精确与细致的信息,但我们却经常被听到的东西所打动。雨打枝叶的噼啪声、雷电交加的轰鸣声、疾风掠草的呼啸声,还有痛苦万分的叫喊声,它们带给我们的刺激是视觉难以企及的。对于多数人来讲,音乐比绘画或风景更能激发出强烈的情感。这是为什么?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像闭合眼睛那样闭合耳朵。我们更容易为声音所打动。“听”蕴含着被动与接受的意义,而“看”则无此意。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人在婴儿或胎儿期,最能感知到的是母亲的心跳声。例如,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is)认为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母亲在抱婴儿的时候,通常将其头枕在自己的左胸部,即使是左撇子母亲也如此。很可能在婴儿能识别视觉的细微差异之前,很早就对听觉极为敏感了,能区分愉快、舒畅和令人讨厌的各种声响。

   听觉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突然失聪者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与研究者预计的情况相反,突然失聪者在心理上承受的打击与突然失明者几乎一样。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深度抑郁、孤独和偏执狂倾向。由于失聪,生活仿佛凝固了,时间也似乎静止了。因我们平常对空间的体验是被听觉延展开的,听觉较视觉能提供更广阔世界的信息,所以失聪会导致空间感的收缩。失聪的最初体验是,世界仿佛停止了躁动,不再那么苛刻和紧张,这使得一种超脱与平静的心情出现,好比城市的嘈杂被模糊在细雨或积雪里所产生的愉悦感一样。不过很快,这种沉静伴随信息缺失的状态,就会产生出焦虑、孤寂与离群索居的感受。

嗅觉

   人无法进入狗的世界,因为这两个物种单就嗅觉来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狗的嗅觉灵敏度至少是人的一百倍。尽管食肉动物和部分有蹄类动物有敏锐的视觉,但他们更多依赖嗅觉而生存,相反,灵长目动物却不这样。当然,嗅觉对灵长目动物也很重要,在觅食和交配等基本问题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现代人往往忽略嗅觉,理想的环境似乎应该没有任何“味儿”。“臭”字在古代是气味的总称,而在今天则特指不好的气味。这实在有点可惜,因为人类的鼻子其实是非常精密的器官,可以探知环境里的各种信息,通过训练一个人可以把世间万物归成许多“散着味儿”的类型,比如说蒜臭味儿的、香喷喷的、薄荷味儿的、芳香味儿的乙醚味儿的、腐臭味儿的、馥郁的、腥膻的、令人作呕的,等等。

   气味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事件或场景的丰富情感与生动记忆。一缕艾香,便能唤醒情感:起起伏伏的原野上长满了青草,其间点缀着丛丛艾蒿;阳光灿烂、暖意融融,还有那崎岖的小路,这种力量是如何产生的?有几个因素可能起了作用。首先,气味能唤起我们回忆的力量可能与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储存了大量记忆信息,而它是由专管嗅觉的机体进化而来的。在人的童年时期,鼻子不仅更为敏感,而且与大地、花坛、高草、湿土这些散发着各种气味的事物离得更近。这样,刚进入成年以后,一丛草的清香就能激起我们的怀旧情绪。此外“看”是一个带选择性和反思性的体验。当我们回到儿时的场景时,会发现,不仅是景物变了,就连我们的视角也变了。如果没有一种历久不变的感官体验的帮助,比如说海藻的咸腥味,我们就不能完全重温长大之前对世界的感受了。

感官的综合作用

   我们从眼中看到的世界与通过其他感官认识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这是出于几个重要的原因。比如,“看”是“客观的”,就像俗语所说,眼见为实;而我们往往不大相信所听见的东西,所谓耳听为虚。看并不包含深刻的情感体验,当我们从空调大巴的窗户向外望去,看到贫民窟肮脏丑陋,令人厌恶;但其令人厌恶的程度,只有当我们打开窗户闻见下水道散发的恶臭时,才能深刻体会到。去“看”的人只是旁观者、目击者,与当时的场景并无瓜葛。从眼中看到的世界比用其他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更抽象。眼睛会观察可视区域,从中抽象出一些特定的目标、焦点和视角。可是,柠檬的味道、皮肤上的暖意,还有树叶的沙沙响声,却是感觉本身。视觉要比其他感觉的空间范围更广阔,“远”的东西只能被看见,所以我们说能看见的东西离我们有多“远”,即使他们可能离我们很近,这也就无法唤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当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时候,全部的感官都在同步起作用。哪怕只是一瞬间,他所能得到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不过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来说,感觉的天赋却只被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哪种感觉器官能得到特殊训练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人对视觉越来越依赖。对他来说,空间是静态的、有边界的,是物品的组合或者搭接。没有物体和边界,空间就是空的。它是空的因在于看不见什么东西哪怕里面到处有风在吹。我们把这种观点与南安普敦岛的埃维里克族(Aivilik)爱斯基摩人的观点做个比较。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空间不是被框住或者封装起来的,而总是在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他自身的维度。他们学着让自己的所有感官都保持警惕,他们在冬天的一些时候必须如此,那时天与地似乎合为一体,仿佛是同一物质构成的。那时候“没有中景、没有远景、没有轮廓,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风驱赶着的鹅毛大雪——那是一片无垠的大地”。在这种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不能依赖永久性的地标作为参照点,而只能依靠积雪轮廓的改变状况,依靠雪的类型、风、带咸味的空气还有冰裂缝。风的方向和气味是他们的向导,再加上双脚对冰雪的感受,使他们不至于迷路。看不见的风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十分重要。他们的语言里至少有十二个意思不相重叠的词来代表各种风。他们能让自己适应这些事物。在看不到地平线的日子里,他们生活在一个听觉和嗅觉所组成的空间里。

   中世纪教堂令现代的游客如醉如痴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的一个很少引发争议:教堂能营造出一种环境,激发起人们的,三种或四种感官同时工作。有些人说使用钢架结构和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是现代版的中世纪大教堂。除了在竖直方向上的追求以外,这两种建筑相去甚远。它们体现着不同的建筑原理,具有不同的用途,象征意义也截然不同。此外,除了垂直耸立的外观以外,两种建筑带给人感官上的美学体验也是相反的。尽管不同风格的装修,提供了不同的触觉刺激,但摩天大楼总体上还是为视觉服务的,如果说,这些高楼里也有声音元素的话,那么也仅仅是背景音乐而已,只是让人听见,但并不让人从听觉上感受其实存性。相反,大教堂里的体验就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于一体(Richard Neutra,survival Through Desig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pp139-140 )。各种感觉彼此烘托,能将整栋建筑的结构与实质呈现出来,向人们揭示了教堂的本质特征。

感知与行动

   感知是接触外部世界的一种行动。感觉器官在不被使用的时候处于最低效的状态。我们的触觉是很敏锐的,但若想辨别物体表面不同的纹理和硬度,光放一根手指上去是没用的,需要去抚摸才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不难做到。

   幼年的哺乳动物,尤其是儿童的玩耍过程经常被研究者观察。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玩耍并没有持续的目的。一个球被掷出去,积木搭好后又被推倒,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动物性的情绪反映。孩子们在这种无目的的玩耍中认识世界,发展了身体的协调性。过身体的移动、触碰与操纵物件,他们认识了事物的性质与空间结构。然而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同,在人类儿童成长的早期(三岁或四岁),其玩耍过程就逐渐出现了主题,这一情况发生在儿童能为自己玩耍过程提供某些故事背景的时候。这些故事是若干事物的改良版本,这些事物包括儿童在成年统治世界里的经历,包括大人们讲给他们听的故事,还有一些偶然听到的只言片语。这样,他们的行动和探知过程逐渐被文化价值观所引导。尽管人都拥有相似的感官,但在年幼的时候,其开发和应用就逐渐差异化。因此,人们不但对环境的态度存在差异,其感官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于是生活在某种文化里的人具有灵敏的嗅觉,而另一种文化里的人发展出了敏锐的三维视觉。它们各自的世界都具有显著的特征:一个拥有丰富的气味,另一个拥有维度精准的物体的空间。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8-11-21 12:37
没有读懂,首先是没有用心去读,其次是没有在读到想要的“捷径”。
回复 geonet 2018-11-25 08:00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282.html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283.html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7 05:31 , Processed in 0.2203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