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www.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7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第一篇第四章234节小结

已有 282 次阅读2019-2-14 19:29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第二节地理学的数学和现代系统科学方法

     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方法是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现象的解释、判断和预测。在地理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数学模型方法,其步骤如图4.2所示。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对应关系,采用形式化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关系结构模式,一般分成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数学模型、模糊数学模型和突变数学模型。

    早在古希腊时代,包括天文学、测量学、制图学在内的地理学就具有数学传统。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在地理学中一度兴盛。各种各样的数学分析方法——微积分方程、线性规划、数理统计分析、回归分析、非线性方程、模糊数学分析、聚类分析、投入产出法分析、图论、拓扑学分析、分形分维、系统动p71力学在地理学中得到应用。然而,地理要素和地理空间由于存在要素关联互动性、非连续均质性、离散性和非线性等特点,既不满足数学函数中变量的自相关,也不符合几何学空间的连续性、均匀性、各向同性的规定,传统数学对地理学的支撑有局限性。随着有限元法、群论、域论、环论、模糊数学、突变数学等现代数学的兴起,现代数学为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方法支撑:
    有限元法是对连续介质的离散分析、研究——对物质系统的有机整体,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在思维中将其化整为零、变复杂为简单、化难为易,对各个有限元单元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并且在定量方面掌握各个有限元单元的性质与规律;然后,再对离散化后的各个有限元单元在思维中进行综合研究和定量计算,从而在思维中达到定量地揭示和把握离散化后的各有限元单元按照一定规则或规律组成的有机整体的根本性质和根本规律。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模糊事物、模糊现象和模糊信息,而以往建立起来的精确数学方法无法解决模糊领域的科学问题。而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使人们找到了科学地解决这类问题的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栾玉广,2003)
    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由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横断性学科群体组成,其突出的跨学科特征和方法论使其成为当代科学重要的思想源泉。系统科学的概念(系统类型与系统状态、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调节与反馈、过程与响应、控制与调节、渐变与突变、分岔与涨落等)、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理论等)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广为运用。地理学素来以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为特色,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综合方法的内在不足使综合研究陷入困境。现代系统科学方法与理论为地理学“复杂事象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方法工具。可以预见,地理学理论方法的重大突破将出现于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深度契合中。
     相当多的学者对地理汇总数据分析中的“陷阱”和数学模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警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脱节,未建立定性模型;地理数据不符合数学模拟的需要,地理属性量化不合理,数学模型和方法选择不当;对数学模型及其参数所反映问题的层次性缺乏深入的认识,出现交又层次上的错误(将特定地区所观察到的关系应用于其他地区)、截面性错误(在某一时期一个点上所观察到的数据用于其他时期)、普遍性错误(把局部样本当作具有普适性)、选择性错误(基于预期目的下的行为驱动,用特定视角下采集的信息数据或用仔细挑选的案例数据来“证实”某一点)
P72专栏4.5朱德威谈地理学的数学方法
    北京大学朱德威从数学教授转到地理学的计量化研究,其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学术造谐使他对地理计量化有其独到而深刻的理解。199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地理建设与方法研讨班”上,朱德威作了“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讲座,他的以下观点富有启迪价值:①认可吴传钧等的“计量是地理学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反对“计算地理先进,传统地理不行”的说法。②认为前一阶段计量化工作不尽如人意,计量地理应重点走向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上。③强调每一种量化方法都存在自身的特点、适宜范围和局限性,提出需要从四个层面对其进行评价和检验:一是从数学逻辑角度去揭示某一数学模型的特点、内涵和内在的逻辑性问题;二是需要结合地理学研究主题对某一计量方法的特点与适宜性进行分析;三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特别清楚地知道该方法存在的缺陷与问题。④指出计量方法的运用应坚持适用、简明原则。
(geonet自注:参阅王铮:科学春天里的中国数量地理学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670726.html
王铮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397259-7568156.html)


第三节地理学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


一、地理学的自然科学方法
    实证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实证主义成为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哲学方法论,此外经验主义、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实在论、结构主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有重要影响。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有:观察(测)方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包括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和辩证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等。利用各种科学设备仪器进行观测与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这些方法也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方法,并在包括人文地理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也应用观察法和典型实验法,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观察和实验与自然科学的观测实验不具有等同性。与孔德设想的能涵盖所有科学的“科学社会学”不同,现实情况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广泛延伸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诠释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视角的方法向自然科学跨进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存在的这种非对称性,为地理学的统一性和二元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
P73
二、地理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组成的社会”,具有主体的参与性、偶然性和随机性、价值规范性、社会系统的极其复杂性和不可完全控制性等特性。因此,存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特殊性,其方法论也长期陷入一般与个别、因果性与随机性、真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争论的困境中。与自然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实证主义外,观念论、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哲学流派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在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人文社会科学者基于对“人及其知觉、经验、思维”、“人类社会及社会性”的认识,发展了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诠释学方法
     诠释学的概念来自希腊神话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Hermes),该词义为沟通的理解过程。诠释学方法的本质就是:读者/解释者要进入作者/说话者的精神内部(这一方法成为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民族志)。早期的诠释学具有浓厚的心理主义倾向施莱尔马赫区分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意大利学者维科(1668-1774)在《新科学》(1725)一书中强调历史的法则与自然的法则完全不同,第一个提出要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做出明确区分。韦伯1864-1920)受到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的双重影响,相信社会科学必须综合解释和理解,创立了诠释社会学,提出了解释性理解理论(寻求动机以解释社会)、理想类型(简化现实因果结构而进行社会理论构建)、价值中立(不对研究主旨提出批判)。传统的诠释学以强调客观性为特征,释义理解的目的是客观理解。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到伽达默、文齐,诠释学出现了由意识哲学向文化哲学、由客观诠释学向主观诠释学的转向。诠释学所提倡的价值中立(与自然科学主义者相同)则受到哈贝马斯的批评,他建立批判诠释学理论。吉尔德·德兰邀认为传统的诠释学方法存在六个倾向:解释、反科学主义、价值中立、人文主义、语言建构论和主体间性:
     诠释学的方法—诠释学循环是建立在对话的结构的基础上。理解需要一种把握他人的动机能力;这就需要深入话语或具体形式之后的隐藏意义。为了获得完全理解,解释者必须将整体与部分联结起来。意义只有在一个更加大的背景下才会呈现。诠释学的任务是要将分散的意义单元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此,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意义不会从属于简单的解说和描述(这些是实证主义特征)。诠释性的理解必须p74对意义的多层真实保持直觉的、敏感的警惕(吉尔德·德兰逖,2005)(逖tì)
    诠释学进一步将社会科学方法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或证伪)中区别开来。诠释学对地理学的“解释”提供了一种“共鸣”的思想,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又一思想源泉。
(二)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最初包含于心理学中,尔后行为科学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行为主义的内容。行为科学具有横断性特征,包括社会行为、文化行为、行为心理、经济行为、空间行为、政治行为等内容华生(B.Waston)倡导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心理现象是一种刺激反应。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追求心理的实证化。后现代行为主义则否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非人性的心理研究,质疑传统行为主义推崇的客观实证方法,强调应把价值意义、文化意识、权力地位纳入行为心理研究范围。事实上,行为主义这一转型是对前述的哲学转型、社会科学转型的一种响应与互动。在“行为革命”的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末期行为地理学得以发展。
(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在《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1979)一书中,吉登斯(Anthony Giddens)阐述了社会学方法规则:社会科学并非关注某个“预定”世界,而是关注主体的主动行动所组成和造成的世界。因此必须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视为其部分成员的熟练表演,而不仅仅是一系列机械过程。人类角色的领域是受约束的,人们创造社会,但他们是作为历史设定的行为者,而不是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不能把结构仅仅概念化为是对人类角色设置的约束,它也是一种激励。结构化的过程包括意图、准则和权力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不能将社会活动当作独立观察的“现象”以获取它的知识,而要将它当作一种“调查主题”的源泉。融入一种生活形式中去,这是一个观察者借以做出此类特征化说明的唯一的和必要的方法。这样,社会学概念就遵循双重诠释(第一是科学活动本身的性质,第二涉及运用科学去解释各种被研究者所持的关于宇宙的不同概念)。总而言之,社会学分析的主要任务如下:在社会科学的描述性、变通性语言内解释、说明和调解各种生活形式;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解释为人类角色所完成的结果(约翰斯顿2000)。
     吉登斯的理论核心就是“构造”、“行为”、“社会系统”、“社会实践”、“前后关系”、“结构的二元性”等概念。吉登斯认为,社会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框架内发生一—一种完全根据经验的联系。从一种地理学的观点出发,吉登斯认为构造理p75和哈格斯特朗的时间-空间理论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社会系统不只是由规则和方法构建的,时间和空间也参与其构造。时间和空间对于行为来说不是被动的,而是行为的一部分。行为在“场所”中被社会化留下痕迹,场所在社会规则和机制所设定的范围中创造或者再创造
(四)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和社会科学兼而有之的特点。不管是在赞同者还是在反对者看来,马克思是公认的伟大思想家。近代以来,还没有一位学者像马克思一样,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产生深远而持续的影响。尽管在罗素(1982)看来,“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他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哈维认为,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实证主义简单地寻求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寻求对这个世界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尝试着解释在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辨证的变迁过程中,经济基础的机制是怎么样渐渐地转变的。
     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思想一—批判理论(知识天生就是对现存秩序的批判,并寻求揭示统治体制)、解放(批判的规范基础不可能来自科学,而只能来自解放的政治承诺,它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人的全面发展观政治经济与社会生产结构分析、实践观、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被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强调社会公正的激进主义、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特征的批判理论等)和形形色色的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马克思主义、结构马克思主义)所承传、发扬、批判、再批判。这些学派的思想在福利地理学、激进主义地理学、女性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中得到展现。在《现代地理学思想》(1998)一书中,皮特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给以相当大的篇幅进行阐述。中国的社会科学在1980年以前不缺“批判”,但那是一种扭曲了的形态,“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狂热淹没了学术的理性判断。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更多地转向于诠释社会学。“证明正确”显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大相径庭,也有违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方法。批判精神的缺失意味着学术“活力”与“灵魂”的消逝。


第四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横切了从“文化”到“自然”的所有系统,同时横跨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必然同时兼具解释与描述、解释与诠释、诠释与思悟,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注重类比和空间表述
P76
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哲学方法论、数学和系统学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地理学运用、嫁接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同时,地理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地理学的方法体系
(一)地理观察、观测、实验测试等方法
      观测、观察、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借助于特定仪器装备工具,有计划地提取、采集对象的属性特征、状态过程,借以获取第一手感受性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站、钻孔和测年技术的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高精度测试仪器极大地提升了观测范围、速度和精度。地理观察强调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微观观察与宏观观察相结合、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功能观察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个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底:具备解读地表事象、地理景观的能力;依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图4.3),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揭示性的主题与区域;系统地培养资料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对采样设计、样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揭示性、准确性、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说明。

P77
(二)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可视化技术
     地理学和地图学之间传统上的紧密联系被恰当地赋予了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保证了在多数科学分类中地图学作为地理学子学科的地位。现代地图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动态多维产品,展示了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电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地图新型符号化、制图自动化和程式化、空间可视化和空间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大众化特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与地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系统”,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资料调查搜集与定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各种文献、图件、数据,包括论文成果、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磁盘数据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座谈与访谈、民族志方法、调查咨询、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特茜Tesch1990)在《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工具》一书中总结了社会科学的不同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认知人类学、特尔斐法、描述性研究、文献研究、批判主义、民族志、实验心理学、场所研究、焦点群组研究、实证研究、诠释学方法、解释评估、生命历史研究、现象地理学、定性评估、先验论的唯实论、转换研究等。
(四)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差异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往往构成地理学其他方法的基础。韦伯将类型化比较与因果分析相结合,成为韦伯揭示其理论类型的方法论基础。与其他科学对比较法的使用有所差别的是,地理学特别关注于:时间上不同阶段地理现象的比较(纵向比较法);空间上同一时段上不同地域各种地理特征比较(横向比较法);同一地理空间采用不同比例尺地图以分析区域特性(比例尺论证法或尺度辩证法)以及地理事象类型差异的比较(类型比较法)。采取比较法时要注意时段的选择、地域单元资料的可获取性、资料与时空尺度的对应关系、是否有可比性。
    分析法又称分解一还原法。近代科学得以不断发展分化,得力于分析法。分析法是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把统一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对各个要素和部分分别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该方法注重辨识要素和确定要素特征——主导因素、次要因素、辅助因素、限制因素等。综合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各部分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p78和研究方法。现代系统论打破了分析与综合对立分割的观念,强调把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要素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联反馈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分析与综合是所有科学研究都在用的方法,这一组方法对地理学来说更具有独特的和不可分割的意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地理环境中的地理要素存在密切、难以分割的作用关系,这就是地理学一再强调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分析促进显微镜的使用,而综合则需要广角镜。从现阶段上看,地理学的综合研究仍然薄弱,因此,加强综合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另外,忽视单一要素的研究,综合也不能上升到高层次。


二、对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几点认识
(一)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
     各门学科在相互渗透中发展,都具有移植性。布罗索(Brosseau1994)认识到地理学探寻不同观点的重大意义:“区域主义者寻求更生动地描述地方;人文主义者在探寻能使人回味地转述空间经历;激进主义在关注社会正义;其他人试图对地理思想史与文学思想史进行相似比较,或者更多漫无方向的研究者在阐述表现的问题。”阙维民《地理学与历史学》中文版“译序:历史地理学有理论吗”中写道:
     贝克论述了许多西方历史地理学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诸如维达尔(Vidal de Blache)的人文主义及地点特性研究方法、R.哈特向R.Hartshorne)的区域地理研究方法、C.索尔C.Sauer)的文化地理研究方法、A.克拉克(A.Clark)的区域地理研究法、D.哈维D.Harvey)的时空研究法、F.布罗代尔(F.Braudel)的多尺度结构历史研究法、R.C.哈里斯(R.C.Harris)的比较历史区域法与历史地图法、R.布特林(R.Butlin)的比较法与对比法、M.康曾(M.Conzen)的景观研究法、D.格雷戈里(D.Gregory)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法、W.霍斯金斯(W.Hoskins)的景观历史研究法、G.霍比(G.Hoppe)与J.兰顿(J.Langton)的时间地理学研究法、D.洛温塔尔(D.Lowenthal)的景观记忆研究法、D.迈尼希(D.Meining)的景观象征研究法、D.科斯格罗夫(D.Cosgrove)与S.丹尼尔斯(S.Daniels)文化景观研究法等(阿兰·贝克,2008
     地理学既要借鉴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数学、系统科学等先进方法,又要注意对本学科的适应程度以及如何通过改造与提炼,转化为学科自己p79的思维方法,同时,更应加强地理学自身的方法手段的创新。弗耶阿本德(Fey-erabend)认为,科学中唯一的法则就是任何法则都会过时,科学家应当采取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以容纳所有的思想,因为任何思想都可能会加入到知识体系中的潜力。对各学科理论方法的包容性对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地理学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地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地理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方法,一般分成定性记述和定性论述两种形式。它的优点是重点突出、印象深刻,缺点是对研究对象局限于形象描述、概略评估,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受研究者的水平、经验、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定量研究则以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形式来表达量的关系,它要求从精度上把握问题的本质。对象的基本性质由一些主要参量来确定,通过建模型分析,达到对地理事象更深刻的认识。定性研究是基础,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当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地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一步是对地理要素及其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环境的特征、属性和作用关系的定性认识。地理学其他的方法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数据资料的提取、参数的选择、模型的建立、区划发展战略等无不以定性把握为基础。地理系统极其复杂,现有的技术方法还难于解决所有的地理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地理要素(如人的感知、认识、经验、行为等)都能构造计量模型。地理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到更高层次的定性的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强调定性认识、专家的学问经验见解以及实际搜集资料的重要性,倡导将系统论、专家群体数据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的“综合集成法”技术。
(三)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
     从地理学发展看,可把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分成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传统的地理学研究注重实地观测和考察,采取纵横对比、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区域。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计量地理迅速兴起,数学模型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等理论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现代思维方法。面对纷至沓来的现代地理学方法,不禁要问:怎样看待传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地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很显然,抱着传统的方法手段不求进取,适应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解决不了复杂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唯有在方法手段上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地理学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然而,对传统的方法采取全面否定、扬弃之说也是错误的。地理学之所以能以发展壮大到今天,一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二是研究方法存在合理的内核——对地理要素或地理区域进行实地p80观测、考察,搜集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经验与知识,对地理现象问题达到一个清晰的认识。这种内核和现代技术方法结合,表现出更大的生命力。现代方法不是对传统方法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方法的功能拓展和进一步创新。观察调查、实验试验、类比对比、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地图应用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地理学其他方法的基础,舍此基础地理学则成为无本之源。
本章小结
     在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地理学思想都以敏锐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潮。将地理学发展所蕴涵的思想、哲学观点与方法论进行关联考察,成为现代地理学思想研究的一大特点。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观念论与实在论、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为地理学认识理解世界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法与途径。每一种哲学流派都有其特有的视角、观念和针对性,既存在特有的解释力,又存在自身的内在逻辑缺陷。各种哲学流派之间存在复杂的对立与统一、承传与批判的关系。对地理学而言,不存在哪种方法最好最优问题,不同的哲学方法论适宜于地理学不同的研究主题。然而,自黑格尔完成德国古典哲学的大统一后,哲学自身就走向了日益分化的道路,更是被后现代主义肢解得支离破碎。现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哲学重新出现了综合的趋势。随着系统哲学代哲学未能在世界整体性、关联性、辩证统一性上提出整合性的理论。、整体哲学和全球哲学的发展,将出现对德国古典哲学“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认识的重新回归。
     对地理学性质和内涵的不同理解,造成地理学方法论上激烈的争论,这成为地理学思想史的又一特点。总体上存在两大极端倾向。一是源于自然科学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它们进一步与唯物主义、还原论、数理逻辑方法结合,推进了地理学的科学化进程。然而,这同时又是以主客体对立分割、牺牲人的丰富性为代价。二是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本主义、诠释性方法,它们与先验论、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形成密切联系,推进了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然而,地理学过度社会科学化,又使它失去了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联,从而削弱了地理学的发展根基。
    从人创造的“文化系统”到人构建的“社会系统”到人构筑的“人工环境系统”再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呈现出连续的、彼此关联的同时也是互补的但又是非均质性特征。在这一体系中,地理学同时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领域。地理学必然同时兼具三大学科方法论的特点。正如詹姆斯E.James)指出的那样,“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一直是地理学p81的特征”。在承认学科对象与方法的差异的同时,需要强调真实世界的整体性、关联性与不可分割性以及各种方法论和方法之间的互补性、移植变通性。因此,地理学既是实证的,也是人文的;既追求客观知识,又倡导价值意义;既是解释的,又是诠释的。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和注重空间表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08:15 , Processed in 0.0577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