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www.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38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篇第十三章第二节空间组织结构与空间论

已有 236 次阅读2019-6-25 06:57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P269第二节空间组织结构与空间论
    所谓“空间论”,是有关空间形态(位置、方向、形状、点、线、面、网络)、空间要素、空间结构、空间区位(距离、费用、时间、场所、空间行为、空间偏好、区位配置、区位效益、区位决策)、空间关联(空间场域、空间摩擦、通达性、中心性、扩散效应与集聚效应、供给关系、竞争关系、互补关系、协同关系)、空间过程(流动、移动、扩散、变迁、膨胀、收缩、成长、衰落、循环、反馈、演替)、空间专业化与空间分化、空间组织与空间规划、空间分析与空间预测、空间决定论(空间崇拜、空间神秘论、空间分离论)、空间性、后现代性空间(社会空间、流动空间、空间的生产、空间的再现、知识权力空间、空间化文化等)、空间本体论、空间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思想观点的统称。

一、“空间科学”运动及其成就
(一)地理学空间运动的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在地理学内部兴起了一场“空间科学”运动,这一变革源于多种力量的驱动:对传统区域地理学的不满与反叛;逻辑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模式的持续激励;区位论思想、社会学的“理想模式”、经济学的理论假设的刺激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流的传统区域研究模式的琐碎、粗糙与表象描述已不再令人满意。哈佛大学地理系1953年被取消时,很多地理学家强烈地感受到使学科更为严谨精确和更受尊重的必要性,主题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因而被提出。耶茨·莫里斯(Ycates Maurice)认为地理学是规律性的学科,要求通过假设一推理法发展和验证其理论和模型,以发展地理学规律地理学家不再寻求独特性和差异性,而是企图像物理学那样去发现相似性、普遍性法则。显然,这一变化既是方法论的又是认识论的,使地理学从“区域本体论”转向“空间本体论”,引发了对地理学的定义、主题的新的理解和争议。空间科学运动与地理学的实证主义实践、计量(地理学)运动、理论法则化(理论地理学)、社会空间理论互为一体,彼此强化,成为这一时期地理学思想发展的显著特色。
      1953年,谢弗尔(Schacfer)发表《地理学的例外论;一个方法论的检验》一文(不幸的是谢弗尔于同年去世),向哈特向的观点提出挑战。谢弗尔认为:地理学贫瘠是区域地理学对“独特性”的审视造成的;倡导地理学应探究“空间关系”,寻找“关于空间法则”;力促地理学者在现象的空间秩序中寻求规律性。其后,哈特向认为谢弗尔的文章对康德、洪堡和赫特纳等的思想认识不清、有所误解,且其论点对地理学的科学性有相当的破坏,故撰《地理学例外论的再检验》一文加以驳斥,开启谢弗尔与哈特向的论战,余波长达数十年之久。这场论战因缺乏逻辑对应前提而停滞不前,评论者多忽视谢、哈二人观点与基点的不同所造成的认知误解,事实上,谢-哈之争涉及的是对瓦伦提出的“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分类关系如何看待与处理的问题。多年以后,地理学者们再度放弃系统与区域二元分割对立的观点,重新回到互补共存的思路中。
    计量运动、理论地理、空间分析主要是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早期集中在几所大学。由于各校所持观点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主要有以下三种学派。①衣阿华的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是舍弗尔和麦卡尔蒂。此学派受经济学影响较深,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尤其重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②威斯康星统计学派,主要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以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主要特征。③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领袖人物是司徒瓦特,创立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物理方法,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得到了许多地理学家,特别是理论地理学家的青睐
    英国在哈格特(P.Hagget)等的领导下,强调“重建理论模式的重要性”和通过统计推理来验证假说,把空间结构分成点、线、面、层级、网络、流动、传播,来抽象社会空间组织结构的内部秩序。乔利(R.J.Chorley)和哈格特声称,地理学应该采纳基于模烈的研究范式。地理学新的发展不止是体现范围更广泛的研究方法,而且同样要求根本意义上的范式的进步,每个地理学家都面临着在传统和新模型范式之间做出选择;模型的建立应以地理学调查为目的的,而它的完成需借助计量模型和电脑的使用(用以处理数据);模型被定义为是现实一种理想化或者简单化的表现形式,它的目标是让我们能更为清楚地窥探事物的某些特征。对于乔利和哈格特而言,模型的概念十分广泛,它可以是一种理论、一种假设或者是一种系统的观点。

(二)地理学空间运动的成就

    地理学空间运动的热潮以及它对区域特性和人的丰富性的忽视,引来不少轰击。20世纪80年代,萨克(Robert Sack)在他的一系列论文里批判邦奇和哈格特的有关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以及几何学是地理学的解释语言的观点。萨克认为,在涉及提供了解释变量的学科中,空间、时间和事物是不可以被分开而独立分析的,地理形态在不断地变化,而几何学是静态的---它对于时间是完全没有弹性的,几何法则足以解释与预测地球表面形状。如果地理学的目标只是分析地图上点与线,那么几何学足以成为地理学的解释语言。但是,“当作为解释一个城市发展的语言,我们不能接受其有关地面情况变化的描述……那样的话,几何学不可能独自地回答地理方面的问题”。
   尽管空间学派面临着许多严厉批评,但大多数人都认可:计量方法的应用、空间分析的兴起、理论地理学的突破给地理学带来了重大变革和转折,实现了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的跨越。空间学派广泛地借鉴几何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打开了一向闭关自守的地理学的窗口,学科的边界得到更为广阔的拓展;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发展提升了地理学家的地位,并为寻找工作的候选者在计划与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20世纪70~80年代是从事地理学工作的创新者乐观的10年;记述和绘制地图对地理学的传统学派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而空间学派使用更为精确的方法,空间模式使空间相关性、统计检测、模拟预测、理论解释变为可能。许多模型,包括重力模型这类的简单的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比较数据的工具,因此可以用以表达地理差异;空间分析为地理信息的描述提供了更好的工具,遥感GIS技术与空间模型的结合展现出了地理学的远大前景。
    相对人文地理学对空间的热情而言,自然地理学对空间的态度则显冷漠。马丁·肯特(Martin Kent)在《空间:自然地理学为空间腾出地盘》(载于《当代地理学要义》)中总结道:过去30年来自然地理学忽视了空间的概念;自然地理学对时间的重视比空间大得多,近代以来对过程的重视也许是以牺牲格局(空间)为代价的;空间单位,如植物群落、气团和流域等,在自然地理学中至关重要;整个自然地理学中空间综合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GIS为自然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采用生物地理学方面空间分析新方法,可能激励自然地理学对空间重要性的重新认识。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对空间的关注未能同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文地理学偏离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而重点转向人与社会关系及社会空间;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分割,自然空间失去人文空间的支撑,也就同时失去了地理空间内涵的丰富性

二、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与空间性
    在约翰斯顿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2004)“空间性”条目中,指出“在人文地理学中使用“空间性’有四个主要意义,它们都意指空间的人文和社会内涵,且都由明确的传统知识发展而来”,并对空间性的四个传统做了如下说明。
1)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胡塞尔的著作出发,皮克尔斯(Pickles)提出“作为研究世界的一种人文科学,地理学研究应该以人类空间性作为确定基础。”皮克尔斯主要关心的是存在论:“理解以(人类)空间性为特征的普遍结构,这是理解地方和空间本身的前提。”皮克尔斯反对那种认为“物理的自然空间”才是唯一真正的空间的观点,而这种思想在空间科学里很典型.
2)从阿尔蒂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出发,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指出,空间性概念有助于理解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与对应。阿尔蒂塞认为,时间的不同概念和结构可以被指定在生产方式的不同层次中——“经济时间”、“政治时间”和“意识时间”,它们必须从这些不同的社会实践概念中建立起来。利皮耶兹(lipietz)认为,空间结构的概念必须建立在一种社会结构的概念之上,因而必须从社会结构的概念中得出;空间性包括空间上“在场-不在场”的对应关系以及每一层次上社会实践的特殊系统中“参与-排除”之间的对应关系。每个这样的对应关系都应有其自身的拓扑学。卡斯泰尔(Castells,1977)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提出了这种条件下对空间结构最为详细的分析(图13.1),但是他总结说理论化研究应该将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并转向突出空间-时间。

 3)从勒非弗尔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观点,特别是他对空间的生产的解释出发,索加使用空间性这个术语来“确定地指社会生产的空间、指广义人文地理学中创造的形式和关系”。索加指出:“空间性和时间性,人文地理和人类历史,在一个复杂社会进程中交织,这个进程创造了一系列不断发展的空间性,创造了社会生活的空间一时间结构,它不仅为社会发展的大型运动,而且为日常活动的循环实践赋予形态”。
4)从后结构主义,特别是德勒兹和福柯的著作出发;许多作者使用空间性来揭示权力-知识的集合在空间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特定主体-位置构成方式(Gregory,1993)。
   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空间性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反过来为以研究“空间-地域”为已任的地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空间步入社会理论构建的核心圈层中,社会学的空间转向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进展的一个重要倾向,它沿着两条路径展开: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家在现代性架构下审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勒非弗尔、福柯等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空间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通过勒非弗尔、福柯、吉登斯、詹姆逊、哈维和索加等后结构主义者、批判马克思主义者、后现代主义地理学者的创造性工作,政治空间、权力空间、女性空间、知识空间、都市日常生活空间得到广泛关注,推进了学术界的“空间转向”。把社会科学长期对时间与历史、社会和社会关系的青睐纷纷转到空间上来。索加在《后现代地理学》一书中认为:
    至少在以往100年中,时间和历史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社会科学的实践意识与理论意识中,已占据了宠儿的地位。理解历史形成的方式,已成为解放性深刻思想和实用政治意识的主要源泉。这一源泉能极其灵活多变地包容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批判性解读。然而在今天,遮挡我们视线以致辨识不清诸多结果的,是空间而不是时间;表现最能发人深省而诡满多变的理论世界的,是“地理学的创造”,而不是“历史的创造”。这是后现代地理学反复强调的前提和承诺(爱德华·索加,2004)

三、空间论与空间-地域论思想评述


    空间成为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归功于一大批学者的思想及其开创性工作。
    李特尔以整体性和人地相关性看待空间,在《地表空间的配置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机能》(1850)一书中认为,“对土地空间的研究必须对该个体的现象以及和其周围的关系加以探讨,这样就可以认知每个个体的机能确证源自整体的组织”,提出了著名的“空间组织原理”拉采尔以进化论的观点看空间,提出“生存空间”(居住空间、营养空间)的观念。德国古典经济学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指导,从人类活动与地理事物的存在角度来界定空问关系,强调区位效益及其合理安排(陈坤宏,1991),基于规范性假设和演绎法创建了地租理论与区位理论,两大理论体系均包容了自然与人文的空间关系,其贡献不仅在经济学,而且成为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进而加重了空间研究在地理学领域的筹码,芝加哥学派把区位论和生态学引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过程的研究中,创立了城市空间理论.法国地理学者科利(Andre Cholley)提出“复合体”的空间概念,认为空间观念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以地表空间观点来研究各种事象,是使地理学研究达到科学水准的唯一途径”。美国学者里奇(L.ynch.1960)等将行为科学的观点方法引入空间结构研究中,强调空间依人的意图、目标、情感、感应而界定,将传统的绝对空间观推向变动的相对空间观,哈维(Harvey)认为,将地理学当作是一门研究具体的个体的分布论的科学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这种做法是以绝对空间的假设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空间只是观念上的框架,只是一个抽象的并不实际存在的概念。思里夫特把地理空间分成四类:经验空间、开微空间、图像空间和地方(情感)空间,认为把这四类空间联合起来将形成地理学的新思维。
***陈坤宏.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论[M].台湾:明文书局,1991.
     现代交通系统的发展使一批学者转向交通系统的空间结构研究,强调交通运输通信的可及性和通达性及其产生的区位分异和土地利用上的差异,将空间看成由人类活动系统(居民、物品、技术信息等)互动而形成的开放体系(陈坤宏,1991),通过相对空间概念的引入,横向的空间关系和利用各种公式计算出的距离就被赋予了解释性的力量。利用运输网络甚至是经验的感知,距离能根据运输成本、运输时间、里程数进行衡量。福勒(Forer)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讲,由于以时间、距离甚至是里程数为基础计算的距离是社会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典型后果,所以这些类型在空间本质上是动态的和相对的。由此福勒提出了弹性空间的定义,即空间的大小和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他绘制的New Zealand有关时间-空间的地图为该理论做出了例证。罗纳德(Ronld)认为:“向相对空间背景的偏移仍在继续中,而且这很有可能成为地理学历史上最根本的改变。因为它开拓了无尽的还待探索的新领域。”相对空间的重要性表现为:地域性和动态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比如迁移的方式、土地的利用、扩散的过程等,而这种地域性和动态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有关。从绝对空间到相对空间的转变具有基本的哲学含义,在此意义上,此次转变是一次革命。从现代地理学对相对空间的重视与表述中,我们看到地理学已从牛顿的经典力学世界转向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世界图景
     阿尔弗雷德·赫特纳(1983)曾强调:“地球表面没有通过它本身可以认识的现象,只有通过对地球其他地区与它有关的位置的了解,才能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身。”乌尔曼(Eyre)在《从空间的相互影响看地理学》一文中同样认为:“地点、位置(区位)的概念和它们的内涵-——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相互影响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为地理学理论提供了主要基础,”
    地点(地域性)与位置(空间性)这两个概念以复杂的形式耦合而互补,地理事象存在于地方垂直综合与地方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中。空间与区域本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存在。在早期的地理学研究中,空间和区域本是同一概念的两种提法,只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研究衰落,空间研究兴隆,导致空间与区域研究的脱离,这既有标新之意,又有避嫌之感。与区域地理学比较,空间分析有它的特色与优势:重理论、演绎、抽象、假设、实证、法则、规律和数学形式化表述,这成为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跨越的标志之一。然而,空间分析这些特征又是以牺牲和抹杀区域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为代价的。空间分析和法则论对区域地理学的否定使地理学思想的潜在连续性被遮掩了。对此,詹姆斯(James)认为所谓的“计量革命”并没有体现出许多人所想的那样巨大的改变。向差异化“空间性”回归,成为现代地理学向后现代地理学转变的动力所在。
    地理空间的本质是地域性,空间的所有观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区域;离开区域和区域要素的空间不再是地理空间,而现代地理学者谁也不会将区域看成是平面的、静态的和封闭的区域:空间分析方法(动态、关联、层次、相互作用)是传统区域方法(综合、对比、分类、差异性)的进一步发展,空间研究可视为区域研究的现代表现方式;关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之说——区域研究、空间研究,从逻辑上看属同一范畴,是同一范畴不同研究角度的不同表述;唯有以人地关系为主轴,才能从根本上缝合空间-区域长期以来形成的鸿沟和分野;地理学者既需要从模型空间、几何空间、抽象空间中去理解空间的逻辑形式,又需要从社会、经济、政治、人性、情趣、文化、艺术角度去诠释区域内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通过倡导“空间-地域”论,兼融“区域论”和“空间论”的思想精华,地理学才能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空间一地域综合体”的科学,它的学术价值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搞清解释不同尺度区域的特性、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空间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面临新的挑战:将独特性、偶然性、非线性特征融入空间分析中;将区域(环境)变量与空间变量结合起来建立解释力更强和空间-场所理论;揭示空间的塑造力以及对个体、群体和社会规制的影响力;阐明自然与人类行为的空间化以及尺度间复杂的关联作用。地理学的特质在于地理学提供了一种思想方式——区域综合、空间分析、时空耦合的思考方式。地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一空间过程与空间关联一理论解释与实践应用成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式。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01:59 , Processed in 0.0777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