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鲁-李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346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的“成长”我的“体”

已有 717 次阅读2015-3-24 08:54 |个人分类:论文|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公开课, 关键词, 共同体, 生生, 教学

我的“成长”我的“体”

摘要:“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许崇文校长

关键词:师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

第一次亲密接触,有印象是在09年,学校大课题开题,对于我,只能算个新闻,不了了之。但是,慢慢渗入到了生活,学校的各种宣传里多了,自己的脑海里也偶尔会蹦出相关的概念,仅在接触上。

第二次亲密接触,10年。学校大量宣传,评选做的好的老师讲课,也组织了学校的公开课,进行集体学习。因为本备课组的陈老师也被评选出去,有幸跟她有直接的接触,听她的课也多些,所以“师生共同成长”——教学共同体的理念稍微了解的深入些了,一些课的模式也出来了,特别是“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渐渐明朗,但是,还是听得多,用的少。

第三次亲密接触,11年。学校开始了大规模的宣传和相应的落实和评选活动(我自己的感觉,但是想想,应该是10年就开始了,只是自己反应慢),一轮一轮的听评课,才感觉,这个“师生共同成长”时代到来了。特别是,12年学校的一次会议上,学校提出了新的概念——“体”,还记得很清晰,丁校长公布的这个名称,“学校的课题是师生成长共同体,咱们每个小组以后都改名叫小体”,丁校长说完,下面的老师都笑了——“小体”,呵呵。怎么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才过了有2个月吧,小体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骨髓”里,学生叫开了,老师们叫开了,还真是应了丁校长的话“叫开了,就习惯了”。

从此,我就走上了“师生共同成长体”学习的“不归路”,并且收获颇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鸣,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许崇文校长

人的生命历程从教育层面来看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成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再成长,这个过程是开发师生自身潜能的过程,是与时俱进、适应、服务社会,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

“师生成长共同体”包括三个层面:师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

一、师师共同体。教师之间通过相互的交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促进个人及团队的共同发展。

每周一上午12节课是我们高二地理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地理组的教研主任管主任都会准时出现给我们指导把关。首先,主备老师把自己的备课思路展示出来,提出备课中发现的问题,其他教师共同商讨重难点及处理的方式,作为青年教师,我真是收获非常的大,本身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教学内容在把握上不是很到位,处理的也不是很恰当,通过集体的讨论,什么都明确了,自己的问题能快速优质的处理完。然后,备课组长田老师安排接下来一周的教学安排,并确定下教学的大的基调,让我们的教学有章可循,高效合理。最后,管主任给我们传达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学校要求,或者针对我们的备课情况给出自己的指导意见。相较于之前的几年,师师之间的交流更多了。问题呈现出来,共同来解决,缩短了自己备课的时间,也减轻了自己备课的难度与工作量。只是从我跟人教育来说,我1年的收获远远大于前4年的收获。

我们地理组内也经常性的组织听评课活动,同组的教师坐在一起,听课、评课,教师们之间的交流多了,感情更深了,特别是东西两校区离的比较远,以前的时候都感觉跟两个学校似的,1年也不交流,只有批卷子的时候才坐一起,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两个校区的老师也能达到1个月交流一次,同一年级的进度、安排,学生的情况,教学的情况都能相互沟通。学习好的备课组的做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才真有是一个大家庭的感觉。

学校隔周三晚上都会组织教师论坛,把优秀教师的做法、想法展示出来,与其他的教师沟通,交流,整个学校又成为一个大团体了,之前的时候都是不同备课组各忙各的,毕竟所教的学科不同,很多东西也无法共享。我以前一直都觉得听课也就听同一学科的,其他学科的听了也没用,但是现在真是觉得自己的想法错了,教学是不分国界,当然更不分学科的,处理内容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和讲座,也使得自己感到了不足,有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师师共同体,让我的成长之路更平坦,让我的成长之路不再那么漫长。

二、师生共同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既是学生成长引领者,又是学生成长中的合作伙伴。师生作为共同成长的人地位是平等的。

个人角度来说,我发现自己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虽然作为80后,也算是新世纪的人,可能跟工作性质有关系,平常接触的新事物少了很多,当下流行的元素对我而言也有些遥不可及了,虽然想努力去补充,但是社会发展太快,有些力不能及了,但是在与学生们的接触与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一些新的思想就接受了,而且这样学生也更愿意与自己接触,有一些基础之后,自己在进一步接触的过程中难度也小了很多,也不排斥了,所以,当有好多老师感叹自己落伍了时,我总是暗自庆幸,因为自己与学生的接触的多,总算还挂在他们世界的边缘上,在谈话交流中他们还是很能接受我的观点的,毕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们有了共通点。学生喜欢了与我沟通,也就喜欢了我的课,因为这个原因,学生们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作为任课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对我而言一直觉得没有必要,所以自己以前不是很注重去了解学生。导致学生与自己之间有种距离感,不肯跟自己敞开心扉,在教学事件的处理中,总是卡不到点上,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共同体开展后,每个老师都分了1-2个学生的共同体,除了平常的上课,课下他们也是不是来找我聊天,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慢慢的熟悉了,他们也会跟我说说自己的心事,我呢,也会去从朋友的角度去跟他们谈心,我们的关系更好了,我发现他们也更愿意学地理了,有句古话说得好,“信其师,听其道”,太有感触了,有两个孩子跟我关系最好,他们的地理成绩也是蹭蹭的往上涨,而且课堂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总能站出来替我解围。同时也发现,自己去了解的虽然不是学生的学习方面的情况,但是生活与学习是息息相关的,从生活入手,更能明白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更能对症下药,比单纯的从学习角度出发好多了。

共同体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6班的几个班委的成员都经常过来找我交流,给我提出一些他们觉得不合理的地方,遇到好的我就采纳,有些地方我就跟他们解释清楚我的意图,工作的开展更顺利了,我的教学模式开展的也是有模有样了,其中就离不开学生们的帮助。

师生共同体,让我重拾青春,让我的教学不断进步。

三、生生共同体。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常规管理的形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抱怨,“50多个人怎么才交了30来份作业,学生自己不落实怎么能学好习”,这样的抱怨我也经常有,因为学科的关系,学生不是很重视,布置了作业往往都是交的很少,问问课代表,都说别的作业太多,一问,做什么,做数学、做语文、做英语。。。就是没有做地理的。每次问完都觉得很郁闷,课前跟学生发顿火,下次作业还是交的那么少,周而复始,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自己都觉得地理作业不该布置了。为此,我苦恼了很久。实施了共同体后,小组是绑定的,交作业不是个人的事情了,关乎到整个小体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弄了个新的作业收交规则:每个小组6个人,交的齐做的好可+4分,交的齐,做的一般+3分,交的不齐做的好+2分,交的不齐做的不好+1分(鼓励分)。慢慢的,发现作业渐渐多了起来,有的小组虽然有艺体生没法来上课,作业也都交上来了。最近听一个学生说,他们组有个体育生,下午训练的时候在训练场上抽空写地理作业,听后直接震惊的无话了。这种现象我想是很多老师想都不敢想的吧。现在,我再也不为学生交不齐作业而发愁了,因为作业都交的很齐。后来,我又发现,有的小体作业雷同现象很严重,于是,我又提出了新的规则,有雷同现象的,在原基础上适度的扣分,这是刚想出来的,还没开始实施,但是已经告知学生了。

文科学生的特点就是上课的时候特别的闷。这是我们很多老师多年教学得出的结果,对此,我深有体会。文科班的课啊,问个问题,不会有学生主动回答的,有的时候闷我都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对此,我们都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还是,实施共同体后,我都是以小组回答问题来加分,突然发现,课堂活跃起来了,而且,我也发现了许多新的地理之秀。虽然加分的过程浪费了一些时间,当时课堂活跃后整个课的进度也就快了,基本上抵消了加分耽误的时间。

生生共同体,让我不用再花时间、挖心思去想教学内容之外的事情,让我的课堂更加高效。

《中国教育报》200974日第3版中的一段话,是我接受“师生成长共同体”后的真实感受——

“优质的教育不但要让教师感到当下的成长,还要使他们感受到走向未来的希望。当一个教师瞭望到未来绚丽前景,且通过努力与大家帮助实现这个梦想的时候,就会产生继续前行的动力。生命的意义之一,就是不断地实现自身价值,并在这个实现过程中感受幸福与愉悦。”——《山东日照一中: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陶继新和许崇文。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报》   《山东日照一中: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陶继新和许崇文

日照一中         《师生成长共同体》相关文献资料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4 04:29 , Processed in 0.0636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