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这一节课我选择以2017年九寨沟发生的地震作为情境来设计整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在课前播放九寨沟的美景欣赏视频,上课之后,引入九寨沟地震的新闻:
接着展示九寨沟多个景点震前震后的对比图:
通过文字材料“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以及直观的景观图片对比,学生能够感受到7级地震的破坏力很强,给当地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我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较大型的地震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呢?从而引入地震波,因为地震时发出的地震波是带有能量的,震级越大,能量越大。还可以顺带回顾一下太阳辐射即电磁波也是带有能量的。
在讲地震波的概念时配上纵波和横波传播方式的的动画图,然后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扮演纵波和横波的传递方式,来体会两种波的不同:
再引入九寨沟地震时萍乡游客亲历感受的新闻,让学生判断现实地震中,纵波和横波对地面产生的不同影响
接着表格总结纵波和横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引入地震波的科研价值,这一点带有冲突性思维,地震波产生的能量对地面造成很大的破坏力,学生没想到还能利用地震波做有利的事情。其实利用地震波可以进行地震定位,预报地震,可以勘探石油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引入了地震波帮助科学家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再给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图提出问题:

问题:
1、两条曲线中,谁代表纵波,谁代表横波?
2、什么叫不连续面?主要不连续面出现在哪里?依据是?
3、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 在右图中画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学生大致能够画出地球内部的三圈结构,还可以提问九寨沟的地震震源位于地下20千米处,震源位于内部的哪一个圈层。
接着依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图追问:还有哪些位置地震波波速也是有变化的?又可以进一步划分次一级的不连续面呢,让学生再找找,然后再重点看上地幔示意图,该图片来自于教材,但是我在上面加了一个火山喷发,再提出相关问题:

而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我则展示出地震前的火花海景观图,仿照教材后面的活动,设置了几个问题:

然后再给出地震后的火花海,设置相关问题用以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最后给出火花海近几年的修复图:

“九寨归来不看水”,地震后美丽的九寨沟多个景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让人遗憾没有在九寨沟地震之前去领略美丽的风光。如何修复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防止灾害链的发生呢?景区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式。例如利用改性糯米灰浆材料进行生态修复,避免使用到的灰白色混凝土结构造型死板、颜色突兀,与周围环境极不和,破坏了景观的和谐美、自然美与生态美。无污染,不会危害到水质环境;有利于生成新的钙华。补妆归来的九寨沟魅力不减。这也体现了地理的核心素养之一人地协调观。

我的反思:尝试“一境到底”,利用一则情境贯穿整节课,有些环节还是不连贯。关于地震波有关问题设计的环节过多,有点偏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依据学情和时间进行删减。岩石圈地处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过渡带,学生在关于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 的认知上容易存在错误,大多数认为岩石圈属于属于外部圈层,而关于这一点,设置的问题还不太好,需要再思考,再突破。地球的的外部圈层,教材中的三段文字材料都简要的提到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该如何处理?如果不列举一些示例,学生容易理解吗?还是简化处理,学生读一遍,勾画后,再在后面的章节再来进行详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