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小闲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71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谁来拯救“首堵”北京?(一)

已有 257 次阅读2011-5-18 08:55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中国已经计划在170个较为发达的城市里兴建新型地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事实上,北京在这方面早已开始大力投资。仅在2004年到2006年间,其城市交通投资就增加了50%。新德里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仍急需加快步伐。按照印度目前的地铁和道路建设比率,它将面临大规模的交通拥堵问题。要跟上目前的标准,印度每年需要建设350到400千米的地铁线路——但是目前的交通容量是过去十年建设的地铁容量的20多倍。

即使中国和印度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铺设道路、修建地铁,他们也仍然跟不上私家车和城市增长的速度。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汽车数量增长速度是公路历程增长量的三倍。北京的交通速度已经低至不及伦敦的一半。而印度的状况更加糟糕,即便政府能按计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交通还是会陷入瘫痪。超速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正经历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之痛。学界通常认为,城市交通拥堵非人为意志所能阻挡,其本质在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或者说是滞后于机动化"。多位城市规划专家几乎同时认为,在"机动化快过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最困难的时候还没到来"。而且,在强大的"城市化模式惯性"面前,"治堵"的人为空间极其有限。如何利用好这仅有的政策空间,对世界任何一座大城市的决策者来说都是个棘手难题。当前,以北京、上海为代表,中国的一些"堵城"正试图通过"需求管理"限制私家车漫无边际的增长。但正如政府智囊们所担心的,"化解矛盾的手段,可能会激化更多的矛盾"。

北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有效缓解路面压力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尽管面临争议,但包括重点路段单双号限行、收取机动车拥堵费、机动车需求控制在内的一系列更为激进的治堵计划已在酝酿之中。

拯救“堵城”

停滞的车流正刺痛中国城市的神经,也正在引起中国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15年前,围绕是否发展私人轿车,中国上下曾有一场涉及广泛的争论。尽管对立双方各持己见,但共识在于:不能剥夺人们购车的权利;同时,某一时期,在某一地区,汽车化的程度不能超越那个时期在那一特定地区所能提供的容纳能力。

中国人追赶汽车梦的速度超出了最大胆的想象。按照当年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的轿车产量为350万辆,保有量为2200万辆。而今天,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700万辆和9000万辆,且仍在高速增长。

汽车化海啸夹裹着城市化浪潮扑面而来,把任何试图提供缓冲的方案都拖入死局:

如果不出意外,北京的治堵实验,将引发全国范围的城市治堵思考和仿效。

这样能否解决拥堵问题,现在还难下结论。

当一个城市拥有了数百万辆汽车后,堵车已并非单纯的交通或者城市规划问题,得失必须从这个巨大的系统中进行考虑。它涉及到我们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城市化路径,以及一种怎样的汽车文明。毕竟,一个构建在超越资源禀赋上的超级城市,和一个单纯追求速度与排量、对步行者缺乏尊敬的汽车文明,都是难以长久维系的。

或者,如15年前那场大辩论中支持汽车社会的学者樊纲所言,“你不能制止人们追求一种文明……而是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一种使不同的人都能自由去选择交通工具,并使各种交通工具在交通这一目标上,达到效果相互平衡的社会机制”。

(本文来源:新华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0 15:35 , Processed in 0.0740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