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4|回复: 1

[新课程区] 教育报文章:17.12.11 教育要让人遇见美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8 2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要让人遇见美好
杨三喜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90832.htm?div=-1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

    最近,一组小学生诗歌在网上流传,让人啧啧称奇。简洁、干净的文字,让我们在惊叹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之余,看到了诗意,也看到了童真的美好。

    让人看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这是语文教育应有之义。教育应该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与自然中的各种美好,并且学会欣赏美、表达美。而紧张致密的生活,是诗意和想象力的天敌,书山题海之中遇不见美好,焦虑抢跑的路上只会与美好擦肩而过。

    孩子们的“神文案”让人看到了文字之美、童真之美,宿管徐阿姨,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格之美。徐阿姨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宿管员,她能叫出楼里691名学生的名字,连他们的兴趣爱好、外卖喜欢点什么、女朋友是谁都知道。她要退休了,800余名学生集体“请愿”将她留了下来。徐阿姨和不久前逝世的香港大学后勤阿姨袁苏妹一样,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以及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缘于她们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奉献。

    宿管阿姨也好,食堂阿姨也罢,都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传授过具体的知识,在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校园内,她们是很不打眼的“小角色”。但是她们对学生嘘寒问暖、视生如子,同样是在育人。她们教会学生们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做一个被他人需要的人,小角色也有大舞台。这可能比知识传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大。教育当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答疑虑,让人感受到美好品格的熏陶,学会做人,同样是教育,而且是更重要的教育。

    同样在杭州,一位带病坚守讲台,在退休前的最后一课上与学生互鞠一躬的一幕让人肃然起敬。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的社会老师周志芬讲完课后,学生们集体给她鞠了一躬,然后争先恐后地送上亲手写的贺卡。早前,周老师被诊断为肺癌早期,从教生涯的最后几个月里,周老师其实是带病坚持的。我们当然不鼓励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带病坚持,但是身体允许下的坚守,是站好最后一班岗,是有始有终,也是责任与担当。学生集体与老师互相鞠躬、告别,这是一个美好的教育场景,简单的仪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让人体会到了责任、坚守与尊重。

    同样美好的是另外一个教育场景:长江师范学院的一场演讲中,会场却突然停电,陷入一片漆黑。有学生机智地将手机上的闪光灯开关打开,沉寂了一会儿的黑暗很快被一个、两个、三个……更多的闪光灯灯光淹没,会场被“铺”成了一片“星海”。用手机闪光灯照亮舞台,既是对演讲者的尊重,也是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求知的精神和态度所营造出来的场景,闪光灯“铺”成的“星海”,本身更加动人。

    教育是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由不同的场景所承载。回首往事,我们可能会忘记具体的知识,但是美好的教育场景,如与师友围坐一端、促膝而谈,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却会深深打动我们,让我们受益终身。就像我们容易忘记孔子与弟子们谈志的具体内容,但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呈现出来的其乐融融的画面之美,却叫人挥之不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人成为高官,还是成为富豪?抑或超越他人,成为人上人?成功的定义千万种,把成功当作唯一目的,只会让人误入歧途。教育应该让人在一个个过程中,在丰富的场景中触碰人的心灵,让人遇见美好,与美好的人性、人格相遇,让每个人都成为最美好的那个自己。

    美好不会存在于从一个培训班奔赴另一个培训班的途中,也不会出现在冷冰冰的管理之中,更不会诞生于急于求成的功利化目标之下。让孩子在教育中遇见美好,教育者首先要努力让我们的教育变得美好,更加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多营造温馨的教育育人场景;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把实现人的幸福成长作为目标。如此,其他目标也能自然而然地实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21: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辞世
一生追求“让学生喜欢”
记者 高毅哲


    本报北京12月8日讯(记者 高毅哲)今晨六点零二分,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与世长辞,享年77岁。

    于永正2014年确诊罹患白血病。病情传出后,他的学生心痛不已,在电话里大呼“老天不长眼”,于永正回答:“恰恰是老天有眼。它看我太辛苦了,于是找了个理由,让我放慢脚步,休息休息。”

    他以乐观、幽默著称。今年4月,他写下长文《病中吟》,通篇都是自嘲的段子,比如,他把自己一次抢救回来的经历戏谑为“死刑就要执行”成了“缓期执行”。

    这跟童心从未离他远去有关。

    他曾去云南讲学,在西双版纳植物园游览时路遇“舞蹈树”,听说该树闻歌即舞,当时56岁的于永正便高唱《红灯记》选段“临行喝妈一碗酒”,树枝果然颤动,于永正兴致盎然,不顾旁人围观,坚持唱完全段,然后抚掌大笑。

    童心带给他一生最骄傲之事。

    他能在课堂上把课讲得入脑、入心,他能与孩子们做朋友,他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他。

    他曾撰文分析“童心不泯”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能“理解和体谅学生”。

    他认为,教育之所以会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要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岂能不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为此,他甚至可以注意到低年级学生的“方便”问题。因为目睹过低幼学生上课尿裤子的窘迫,将心比心,每逢课间休息,他一定会先问一句:“有需要‘那个’的吗?”

    他成为特级教师,并非一日之功。

    他也犯过错误。对成绩差的学生,他曾扣以“差生”之名。每次考试后宣布分数,念到他们的成绩时,他还故意在分数的后面加一个“大”字:“李健——50大分!”

    晚年的他已誉满天下,回想此事依然羞愧万分,“我是他们的老师吗?我配做他们的老师吗?不知这些学生现在怎么样……请他们原谅我当年的愚蠢”。

    他常年反思,常年阅读,常年改进自我。后来,熟知他的学弟形容他是一味甘草,因为甘草“性温、味甘”,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他的教学艺术也逐年升华。他在课堂教学中将科学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借以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

    网友“晓迪”多次听过他的课。“晓迪”回忆:“他幽默风趣的特色教学,牢牢把学生吸引在他的周围,每一次学生们都不愿意下课,甚至有些孩子还痛哭流涕。”

    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在上世纪90年代观摩过于永正的课堂,那时于永正为了追求精彩,在课堂上会有“表演”成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后来于永正反思:课,应该越上越简单,大道至简,要去除形式上的东西。“于先生这种逼近学科本质的姿态和精神、永不满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张祖庆说。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这些年来,于永正老师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以及一代代小学语文教师。”

    当他感到自己对教学越来越有体会,对当教师越来越有心得时,他却老了。

    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他说:“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不会因为人生快走到头了而叹息。我常常想的倒是: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把我现在相对的成熟献给学生,那该多好哇!”

    得知他患病,弟子请他一定康复,因为“全国的老师需要您,千千万万的学生需要您”!

    只是这次,一向乐呵呵的他爽约了。

    (杜润楠、杜京虹、贾文艺对本文亦有贡献)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8 20:52 , Processed in 0.0968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