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地球运动:图像未必直观易懂

热度 28已有 3147 次阅读2011-9-18 22:57 |个人分类:例行教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涉及到空间思维和数理知识的运用,我想,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这里都会放慢脚步。

  地球运动的教学,到底需要多少课时呢?

  本学期,针对普通高中的新生,我是准备用7课时,需要说明的是,上海版的教材内容篇幅比人教版详细,比如有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示意图,自转和公转是分开讲述的。

  第一课时:专门补充经纬网,经线、纬线知识,地球运动的方向,让学生在极地为中心的图上标注东经、西经度数,算是准备工作。为什么经线、纬线的知识,学生总是很模糊,知识不运用,是很容易遗忘的,现在要用到这些,必需补充。而且是拿着经纬网格模型进教室的。

  第二课时: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圆周运动的知识,要到高一下学期物理课才涉及,没法子,学科之间缺乏衔接沟通,这里只好靠地理课先扫盲普及了。

  第三课时:区时和时差。空间思维,尤其是日界线的问题,学生比较困难。

  第四课时:地转偏向力,虽然不强调成因,但要正确判断也是很困难的。“左”和“右”其实是一个主观模糊的概念,最好是在教材叙述上要求学生加上“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几个字,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第五课时:地球公转轨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借助动画,留下时间让学生观察,课堂上动手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示意图。

  第六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规律,需要补充画图介绍地平面和天空方位的对应。

  第七课时: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四季的形成,简要的总结归纳。

  即便是这样,教学效果也未必能保证很好,但这样的循序渐进是需要的。以上只是自己的处理,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教材的版本,做一些微调。

  比如现在进行到第二课时,恒星日和太阳日,先让学生看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看完之后,问看懂的有多少?请举手,40来人只有5-6个表示自己看懂了;再结合自己加工完善过的示意图(关于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的重绘思考讲解,讲解之后,询问有多少同学懂了,人数只增加到10来个。最后是拿着地球仪先演示恒星日,再以教室后面的电扇作为太阳,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公转;如此之后,有学生恍然大悟的样子。自然地理的一些原理示意图,未必就真的那么直观易懂,尤其是涉及到空间思维的东西,需要把示意图想办法还原到真实的情景,比如用地球仪,用一些简单的实物代替,用一些生活的情景,建立起联系。

  不要以为有图像,就真的直观了,通俗易懂了。平面的图像,如何还原为立体,建立一些联系,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认真做一些铺垫设计,需要多了解学生在阅读示意图时,到底存在哪些困难。

  附: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示意图,如果要保持与教材图大体一致,就采用以下图。

 

 

 

发表评论 评论 (39 个评论)

回复 朱庆龙 2011-9-19 01:41
纵览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示意图,模式图可能都有此问题,学生头脑里没有这些图像的原型一表象,怎么可能真正明白。像等太阳高度线有多少文科生真正懂,太阳视运动图, 要把文科生教会并不容易。其实地球运动很多图像源自生活, 运用几何知识建构方法,创造表象,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回复 se7en11 2011-9-19 10:29
bu cuo.
回复 刘登宇 2011-9-19 11:08
设计很周到,要应对高考,大致需要这么多时间。
回复 王智勇 2011-9-19 12:58
差不多的课时,k12上有人只用了三个课时,天方夜谭!
回复 dxw_qj 2011-9-19 18:33
还原到真实的情景是好办法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19 18:51
我的安排是十课时
地转偏向力一课时时间是不是多了一点?说明特点、规律和实际应用中注意的问题,也就够了。另外“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我用的是“面对物体的运动方向”是不是更准确一点?
回复 姜喜东jxfs 2011-9-19 19:57
长江江口老师的设计和我的很相似,只是我没有把地转偏向力用一节课来讲述,在讲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过程中,我把教室的后面那面墙比作是遥远的恒星,而投影发出的光比作是太阳,我作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效果理想,同时启发学生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部分讲解的时候,我发现课本上的图较难看懂,倒不如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效果更好。我觉得这部分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找到实例,把时间留给学生。
回复 长江口口 2011-9-20 00:54
明月千里: 我的安排是十课时
地转偏向力一课时时间是不是多了一点?说明特点、规律和实际应用中注意的问题,也就够了。另外“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我用的是“面对物 ...
“面对物体的运动方向”——也会引起歧义,学生会觉得是与运动方向的箭头面对面,“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虽然是简短的几个字,也可以算是本人实践的提炼,版权所有哦。
回复 长江口口 2011-9-20 00:56
姜喜东jxfs: 长江江口老师的设计和我的很相似,只是我没有把地转偏向力用一节课来讲述,在讲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过程中,我把教室的后面那面墙比作是遥远的恒星,而投影发出的 ...
“在生活中找到实例,把时间留给学生。”——是这样,学生不会思考,是因为我们不让学生思考。
回复 长江口口 2011-9-20 10:02
  随便找个教室后面的目标物(电扇、钟、后排某同学)作为太阳,远处(随便说一个当地的地方,离学校远一点)有一颗恒星。教师自己把自己当个球——地球,先只是自转一周,鼻子尖连续两次对着恒星,这就是恒星日;然后一边自转,一边绕近处的“太阳”公转,鼻子尖连续两次对着太阳,就是太阳日。
  以上方法可以随意发挥,语言风趣,却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再去看示意图,就简单极了。——讲之前只有4、5个学生能看懂教材示意图;示范之后,听懂的举手,只有4、5个没举。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20 10:38
长江口口: “面对物体的运动方向”——也会引起歧义,学生会觉得是与运动方向的箭头面对面,“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虽然是简短的几个字,也可以算是本人实践的提炼,版权 ...
这几天跟一个用词精准的高手讨论了一些问题,的确在地理教材中存在很多描述不太精确的地方。
“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还是有一个前提——正视前方,你说的“面对”不精确,很有道理,改为“面向”,应该更为精确。
回复 长江口口 2011-9-20 11:11
明月千里: 这几天跟一个用词精准的高手讨论了一些问题,的确在地理教材中存在很多描述不太精确的地方。
“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还是有一个前提——正视前方,你说的“面对” ...
“面对”,“面向”,一样引起歧义,我坚持自己的“视线与运动方向一致”,呵呵。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20 16:08
站在你的角度想也是有道理的,面是一个立起来的面,不可能也运动方向一致。而视线是一条线,其延伸方向可以和运动方向这个矢量保持绝对的一致。这种描述非常精确,我将用你的版权知识了, 但我会加上正视前方。
回复 tiantiantianlan 2011-9-21 07:35
刚看到这篇,向您学习了。
回复 小闲 2011-9-21 11:18
很是同意长江口口的观点。我是按课时编制学案的,初中经纬线、经纬度部分编在学案“基础知识”部分,只花半节课。
回复 姜喜东jxfs 2011-9-22 10:47
长江口口:   随便找个教室后面的目标物(电扇、钟、后排某同学)作为太阳,远处(随便说一个当地的地方,离学校远一点)有一颗恒星。教师自己把自己当个球——地球,先只 ...
江口老师的鼻子有妙用!
回复 mablackhorse 2011-9-22 11:20
我用了五个课时,时间很紧凑,第一课时利用地球仪复习经纬网知识,让学生画两个地球,一个侧视图一个俯视图,并标注经纬度,这是作业;第二课时,利用地球仪演示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三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第四课时,专题训练地方时,时差,晨昏线判断;第五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上完只有一半学生掌握,再巩固,总共两星期时间,我将地转偏向力时是“顺着物体运动方向”   愚见呵呵
回复 半壶满乾坤 2011-9-27 11:42
我用了六课时。
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措施:画图。规律之类的玩意,基本没有总结。
恒星日与太阳日,一同事自己当地球,一学生当恒星,一学生当太阳。老师一转,学生发言,一下就明白了。这方法不错。(不过人教版本,此内容没作要求)
回复 叶巧燕 2011-9-27 17:26
我听过一位用湘教版的老师叫一个学生到讲台去抬起一只手指示方位边转圈(自转),同时右移一点点(公转),手所示方向的方向的不同来讲恒星日和太阳日。实习这边人教版的老师全部简单处理,没有讲解这部分,直接带过,额。。。确实有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回复 张昕 2011-9-27 21:55
我的办法是:模拟考场情况,先画2颗恒星、1个太阳,再找学生要一支笔,笔尖指向太阳,然后将笔一边公转,一边自转,观察体验。然后,再分几种情况假设:1、地球只自转,不公转;2、地球只公转,不自转;3、公转方向相反......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9 20:44 , Processed in 0.0866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