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教研手记:所有可能的世界(课堂)

热度 4已有 1091 次阅读2019-11-20 21:23 |个人分类:例行教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

按:一个教研活动的评课稿,提前准备一下,这样比较好。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闵行,来到七宝,应该用上海话来念:米昂(闵行)欢迎侬!恰饱(七宝)欢迎侬!

(一)

先来谈一下本节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按照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看法,这个内容并不难。很多教师,可能会用画气温垂直变化的这个曲线图,来让学生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变化。

今天沈老师的这节课,主要的设计思路是从现象出发,探究原因,来理解背后的地理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来解释一些现象。

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照片,一些视频资源和学生的研究成果,来体现基础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地理实践力等等,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这节课主要的优点是:整合课程资源,遵循认知逻辑,深究生活现象,设计阶梯任务,激发行动意愿。

整合课程资源,用了学生拍摄的雾霾照片,用了几段视频,这些视频特别吸引人,让学生有代入感;遵循认知逻辑,并没有以教材的知识逻辑做过多的讲授,而是从现象分析,特别是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探究;设计阶梯任务很明显,第一个活动是关于对流层探究,第二个活动是关于平流的探究,第三个活动高空跳伞是带有知识迁移应用的色彩,也是这节课比较精彩的一个活动设计;激发行动意愿,可能这节课之后,七宝中学课外活动的气象社团不愁没有学生报名了,广告效应明显啊。

这些理念可能并没有太多深奥的东西,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想到、说到和做到之间,会有比较长的距离,今天沈老师做得不错。

这里我也举个例子,我们每天的日常都会经过相同的地方,可以拍摄一组时间序列的照片。这三张照片哪张拍摄的日期最早啊?这三张照片有什么不一样啊,反映了大气的组成成分有什么差别?这可能比我们单纯讲授大气的那几种主要组成成分就有意思多了,知识转换成让学生有意愿去思考的问题。手机是我们的第六个感觉器官,但是怎么样变成一个教学的工具,变成我们教学素材的来源,就值得大家去尝试。

这节课至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

是落实知识结构,还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是按照教材的学科逻辑,还是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

是多一点课堂练习,还是多一点探究活动的课堂研习

是教会学生认识世界,还是让学生有意愿去积极主动地改善世界

 

(二)

再来谈一谈,关于地理教学。

所有可能的世界,对于教师来说,也就是所有可能的课堂,课堂就是教师的世界。

为什么选取这么个标题?是因为有这么一本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书里找了半天,可能这本书的书名来自这样一句话:“乐观者宣称,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但是悲观者却害怕这是真的。”今天的这节课,是所有可能的课堂,“大气垂直分层”这部分内容最好的教学方式吗?我害怕这是真的。

地理教学有多少种可能性?关于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有多少种可能性?

我们可以从4个视角,或者说4个坐标来看。

第一个坐标,核心素养。这节课主要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比方说雾霾的治理问题。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里面的描述,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教学的策略来源。我们教学可以去做一些相应的策略改进。

第二个坐标,地理学的传统。今天这节课可能主要是地球科学的传统,但是我们地理学还有空间的传统,可以运用运用多种图像资源,运用可视化的表达手段。还有人地关系的传统,人对地球大气的认识和感受。

第三个坐标,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关键能力,是整合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简称TPACK

我用这张图来直观表示。教师之间的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中间这一块:技术、教学和内容知识的相互融合的知识,平时我们说融会贯通。通过不断的实践,任务驱动,我们的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不断融合扩大。同时我们的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还会不断地扩大、增加、丰富,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什么开公开课教师成长很快,可能就是跟这个有关系。

第四个坐标,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需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不愿意受约束,还有我们的学生是要面向未来的,那些关键能力如何培养?

我把这些视角罗列成这样一个表格,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的细节可以去改进。

 

回到这节课,这节课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发。

最后我想说:课堂小舞台,天地大世界。今天上课的这个西阶梯教室,已经是比平时大很多的教室了,但仍然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外面的天地才是一个大世界。能不能把天地大世界带进我们的课堂,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视野。我们需要学会经常做这种尺度的转换。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是不是有点跑题了?谢谢。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蒋涛 2019-11-21 20:42
很精彩的高水平教研活动!
回复 雷蕾 2019-12-10 16:57
要学习的很多,汗颜!!!“能不能把天地大世界带进我们的课堂,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视野。”
回复 @#$ 2019-12-10 21:50
我也上过这个课的公开课,对于大气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真的处理太粗糙,学习了
回复 张艳凤 2021-9-1 21:31
课堂本身也很精彩!但更喜欢这段评课内容!
    首先就课堂本身的评课部分!
    第一、善于发现教师的创新点
    第二、例举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时刻为教学积累素材(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第六感,太赞同了),忽然记起北京的一位教师在每一个节气都要拍校园的同一个角落的照片,最后自然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素材!我也要做起来,用我的“第六感”,来延伸我的感官。
    第三、还有总结提升的叩问灵魂的几组排比句,’落实知识结构 &知识建构? 学科逻辑&认知逻辑?课堂练习&课堂研习?认识世界&改善世界?发人深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课堂研习活动,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在认知世界的基础上改善世界,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吧!
    其次,推演到地理教学,超级喜欢这句“所有可能的世界对老师来说就是所有可能的课堂”,《所有可能的世界》是目前最喜欢的书,没有之一,内容基本看过两遍了,但却没能把它与课堂融合,看了周老师的话,倍感惭愧。
    四个坐标的说法也很有启发,特别是关于学科传统的部分论述,但是四者的关系,没想好该如何归类,也就是素养、地理学传统、教师、学生这四部分是不是都是作为课堂的评价要素?还有想看周老师的列表中的其他要素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4 16:56 , Processed in 0.0870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