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金大毛11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9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浅析毛泽东的地理观(讲座稿)

已有 834 次阅读2016-4-23 16:05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1.毛泽东所理解的地理:《致萧子升的信》中言”“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及百科,莫不根此。研究之法,地图为要;地图之用,手填最切;地理,采通识之最多者也,报章杂志皆归之。报章杂志言教育,而地理有教育之篇;报章杂志言风俗,而地理有风俗之章。政治、军事、产业、交通、宗教等等,无一不在地理范围之内。--------” 

2.关于怎样学地理,见解独到:崇尚游学,行万里路,读无字书;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浸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史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川大山,而其襟怀乃益广1917年夏与1918年夏,先后二次徙步考察湖南益阳、沅江、宁乡、汉寿、安乡等县,考察中,胜景,古迹、险隘、民风,以及通商之口岸,游程之所必记;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 

 3.毛本人是否教过《地理》?1917年创办工人夜校; 1921年创办长沙自修大学,所设科目中有《地理》; 1926年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过《地理》;所办学校大多属扫盲识字教育,是否教过《地理》考证的意义不大; 

 4.毛泽东地理观的形成: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兴国调查》等著作问世;19279月率秋收起义余部挺进井冈山,建立第一块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93月挺进赣南、闽西,建立中央苏区;直接指挥了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遵义会议之后,指挥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 

 5.毛地理观成熟的标志:在延安简陋的窑洞桌前,当《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一篇篇鸿篇巨著横亘出世了以后,他与其他领导人的距离已完全被拉开,不再只是闪烁其中的炫目一员,不再只是普通意义上军事的、政治的领袖,俨然成了精神甚至宗教式的思想领袖;在这些著作中,他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社会发展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地理、气候只是外部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地理,另一方面注重将地理知识和应用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力求经世致用

 6.毛泽东军事地理观的主要视角:A“时来天地皆同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尽可为我所用;不怕当山大王,相信山沟沟里,也能出马克思主义;B中国这么大,一定可容身;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中国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C到底何处可容身?从井冈山——长征路上的思考——陕北——入主北京城;D从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起手,放手发动群众,积蓄人民力量,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几乎是撒豆成兵; E天生的洞察力,洞明大势,从抢占全东北到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从挺进中原的中间突破到攻克锦州式的一剑封喉,渡江战役之后的大迂回大包围格局,俨然是元灭南宋而反手方向式的翻版; 

如:退出城市,转向敌人势力也相对薄弱的农村。井冈虽小,可潜龙在渊。从地理位置看,井冈山距秋收起义的湘东地区较近,且地处湘赣边界,举臂一呼而数省震动;从地形地势看,地形复杂,有奇峰、低山、丘陵,也有一线峡谷、袋状谷地,可攻可退可守。 

立足井冈山,就湖南取守势,江西取攻势也有策略上的不同。 就当时的湘赣两省情况作了比较:第一,无湘不成军,湘军强盛;第二,地主武装民团战斗力强,较之江西的反动民团更为强悍。湖南农民有一个传统,农忙时以耕种为主,农闲时则操练、习武;第三,江西国民党的驻军以滇军为主。滇军盛传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烟枪,没有什么战斗力,可避实就虚,争取立足。 

 朱毛携手,走出井冈,在赣南、闽西的低山丘陵地带大展身手。依托山地、丘陵的特点,提出了游击战争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红色割据的大小十多块根据地大多依托山地、丘陵而建立,如湘赣、赣南闽西(即中央苏区)、鄂豫皖(大别山区)、川陕(大巴山)等等。 

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在数次反围剿斗争中,均利用山川地形之利做足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山地伏击的大文章。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到黄陂伏击战的胜利。长征结束奠基陕北之战,直罗镇伏击----- 

 80年前那场省区边缘间的悲壮行走,解读长征:A在敌我双方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以战略退却或战略转移的方式来保存有生力量,不是必须的,也是明智的;B这场追逐战的实质是赢家没有全赢,输家没有全输,虽然决定生死,但却蕴含着未来翻盘的生机;C漫漫长征路,就是一场意志与判断、天时与地利、信心与计谋的大较量,胜负分际存乎微妙一线之间;D长征路线如蛛网一样散布于中国十多个省区,来回盘桓,东顾西望,足迹几乎遍及南岭山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川康边境与黄土高原;E除在贵州一省境内纵横驰奔外,其他省区基本是在边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行走,地方军阀出于自保的目的,阴奉阳违,大多是开枪送行的方式礼送出境;F四流赤水战役结束的标志是巧渡金沙江,之后,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追围堵截,从川康边境到陕北,大型的围歼战与反围歼战相对较少,主要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如何生存的斗争;G长征保存了党与红军的基干力量,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的有效整合与统一指挥。当然,以四方面军为主力组成的西路军,21800人西征河西走廊的失败,无疑是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等一大批将帅永远的心痛。

1935107日,发生在宁夏环县耿湾镇命案,一夜300多红军暴亡。调查结果是食物中毒,但一直没有破案:------ 60多年后揭谜,系环县耿湾镇地处断层构造带上,水中含有氰化钾、氰化钠等剧毒化合物所致。

假如没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是否需要这样的战略转移?从全局来看,长征的必要性: A长征之前,中国政治地理大势:东南方向是国民党统治的重心 ,东北方向有日本侵占东北后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西北与西南则存在众多的名义上臣服国民政府的地方军阀。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中央苏区地处蒋集团统治中心江浙沪地区的后院,蒋会突然良心发现,袖手不再围剿吗?长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国共纷争。 B长征对国共双方而言,都是赢家,共产党赢得了喘息之机,国民常则借追剿之机,削弱了西南军阀,势力伸进了大西南,实现了战略纵深的有效延长;C长征之后,中国的政治地图迅速变化,面对日寇入侵,国共联手,一个以大西南为根基,一个以大西北为依托,共同对付从东面而来的日本人。

从地理的视角看长征中毛泽东、张国焘之间的北上与南下之争?-----南下川康,多高原山地地带,多深山老林,深沟穷谷,环境人口容量小,道路狭窄,多少数民族分布,人口稀少,给养困难,募兵募粮皆相对困难,大军处此有绝食之虞;北上陕甘,可高举北上抗日大旗,取得舆论的道义支持;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有利于缓和当时国共间十多年的恩怨矛盾,兵源、粮饷相对于川康地带充裕;靠近苏蒙。

从地理视角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以面制点、制线的战略地理观,指挥我军到敌后做眼求活,形成总体上的反包围态势。其一,中国战略纵深广,回旋余地大:其二,当时地方经济的相对封闭割裂性,为地方抗日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可能;其三,兵民是战争之本,中国人口众多,日本战线逾长,资源贫乏、兵力不足等等。

毛泽东创建根据地的地利观,在抗战期间趋于完善: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山地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建立的五台山、太行山、长白山、茅山、桐柏山、燕山等根据地,都是抗日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特别是当敌人残酷进攻时,大兵团可转移到山地,依托山地控扼平原-----在那密密的森林里,是同声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当然,也不会放弃条件相对许可下的伏击战、破袭战,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从地理视角分析,国共两党为何都重视抢占东北?其一,有我党领导东北抗联坚持了十四年斗争的基础与影响,且东北作为原伪满之地,国民党影响力相对较小; 其二,较国民党退居西南而言,东北距华北、华东我军根据地较近,更有地缘之利,可就近调兵挺进东北; 其三,东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工业等经济基础雄厚;其四,背靠苏蒙;且受苏美两强在华势力制衡思维影响,苏军默许了我党我军在东北活动。斯大林不希望让美英支持的蒋介石独占东北对苏联构成威胁,而希望中共能在东北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从独占东北到让开大道,占领两厢战略指导思想的调整,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到南下北宁线,战役上抓住地理枢纽,攻取锦州,一剑封喉。(锦州为辽西走廊要冲,是东北进出关内的门户。)。历史学家评价辽沈战役:“得东北者得华北,势如破竹。”

攻其必救,开辟有利于我方的地理格局,夺取战争的全面主动权。从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逼南京、武汉;到陈粟、陈谢、刘邓三路大军的品字型外线出击。1948年初,曾提议粟裕率三个纵队挺进江南,组织东南野战军,实现再次的千里跃进,但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未得以实施。

7.大开大阖的经济地理观,如农业地理方面,注重水利,整治江河:1950年作出根治淮河的决策;1952年亲临黄河视察,指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3219日到22日视察长江,提出南水北调的初步设想,并对修建三峡工程表现了极大的兴趣;1958年成都会议,进一步指出 借长江水济黄卫,引黄济卫,同北京连接起来的设想; 工业地理方面,注重重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上,铺路架桥,大力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的铁路干线,五纵三横的全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地理方面,注意平衡布局: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说,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即沿海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优势,就可以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沿海工业要大大地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大小三线建设,多少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人口地理方面,曾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的主张,但受当时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马寅初先生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其晚年认识到人口政策的失误。

8.影响深远的政治地理观:三个世界的划分:19742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全面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 观点。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美是第三世界。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9 09:59 , Processed in 0.0806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