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www.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33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第三篇第11章第四节城市化、城市问题与都市地理学

已有 264 次阅读2019-4-25 21:41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p228第四节城市化、城市问题与都市地理学

    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的凝聚点。在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的各种活动进一步向城市空间集聚,这也可以从美国等后工业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得到印证。20世纪后半期,都市地理学展开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都市地理学理论、大城市区域发展问题、城市政治地理、城市社会地理和社会批判理论等成为最集中的议题。各种方法论在大都市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数量方法、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环境伦理等提供了有价值的解释和总结。

一、都市地理学研究的几个主题

1)大都市发展与郊区关系。琼斯(E.Jones)认为20世纪美国城市化的主导趋势是大都市区,尤其是大型大都市区的发展。这种以大城市为轴心横向扩展,从而使其市区和郊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又可称为大都市区化,与较宽泛的城市化概念相比,大都市区化更准确地概括了大都市区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突出了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整体特征,易于把握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这种大都市区化不仅限于美国,在西欧和亚洲的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普遍出现。城市的不断拓展、城市与郊区的互补关系受到关注。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多,零售业、服务业、教育、娱乐设施乃至很多公司、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在郊区,原来集中于中心城市的多种经济活动日益分散到郊区的各个中心点上。这样在郊区又形成功能较为完备的中心区,使大都市出现多中心格局
2)都市空间结构。都市空间结构包括实体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实体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地域结构及演化、城市土地利用与评价、城市边缘区以及市场空间/商业空间等,传统上研究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着重点是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等物质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从社会、经济层面着手研究城市物质空间演化、空间重构、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形态和理论研究等问题。随着GIS、遥感等技术的引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化机制、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配置、城市社会空间不平等、社会经济重构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等问题。
3)都市社会地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地理学者开始积极地探索地理学在社会理论中应占的地位的问题,促进了地理学者对少数人群问题、后现代多元化城市结构的研究。计量革命、理论革命风潮过后,人本主义、激进派和后现代主义强化个性研究,将以地方研究为基础的新区域地理的学术地位提高到50年来的最高点,其内容较传统的区域地理学更为丰富。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从不同角度,诸多都市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住宅隔离问题、性问题、下层社会、犯罪、无家可归问题;精神健康护理设施的区位、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社会正义问题;公共空间的作用、历史保护、生活质量、城市开放空间问题;黑人居住区、城市伦理的比较研究、郊区化包括城市扩展、城市化和郊区、郊区黑人以及郊区的种族和住宅问题的研究等.
4)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学对信息化等新领城开展了深入研究:信息化密切相关的赛柏地理学、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城市研究、城市建模研究、高新技术区发展;与全球化相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与城市管理相关的管治、公众参与、增长管理研究以及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居住生态化研究;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关注经济与政策背景、弱者、不平等现象以及城市规划如何充当一种联络和管理的角色等;在城市交通研究方面,特别关注信息化条件下土地利用与交通建模和交通可达性分析,成为城市地理学在交通研究领域中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集合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通过模型框架的建立,可以模拟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二、城市问题研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芝加哥大学教授萨斯基娅·萨森(Sassen,2002)的《全球城市》一书考察了巴黎、纽约和东京三个典型的全球城市,认为与其把一些现象分别归入全球性的或地方性的领域,还不如把这些现象看成既具全球性又具地方性,强调了全球性与地方性的互补关系,认为全球城市恰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力重合的地方。另一部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满》从人员和金钱的新流动性这一全新的视角,对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极富启发性的阐释。
   史密斯(Smith)在《全球视野中的第三世界城市》一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发展主义模式遭受猛烈攻击的现实背景,是因为第三世界的经验性现实与发展主义的理论不相吻合。无论是都市化的结构形式方面,还是社会后果或城市增长的轨迹方面。第三世界的都市化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而且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中增长的不平等与持续的经济停滞,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城市之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即使是受雇于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正统的发展规划者也不得不开始怀疑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增长中那种被假定的生产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都市研究中的比较政治经济理论或“新国际政治经济理论”趋于成熟,第三世界都市化背后的政治经济问题被提升到了前台,而全球性的不平等与依赖性也被看作第三世界城市增长的具体语境
    哈维(Harvey)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试图在城市研究领域发展出一门政治经济学。哈维对于他所居住的城市—巴尔的摩的分析已经成为了城市研究的典范之作。其著作《资本的限度》、《资本的城市化》、《城市经验》、《后现代性的条件》、《公正、自然与差异的地理学》、《希望的空间》等成为城市研究的必读书目。哈维在《希望的空间》(2000)中,从地理学的发展、全球时代的空间化与政治化、乌托邦的空间和建筑与人性角度讨论了当代城市问题索加(Soja)是代表都市研究的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洛杉矶学派的领军人物,推出了著名的“空间三部曲”:《后现代地理学》(1991)立足于福柯、吉登斯、詹姆逊和勒非弗尔的思想,倡导重新思考“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第三空间》(1996)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点、地方、方位性、景观、环境、家园、城市、领土等“空间性”问题;《后大都市》(2000)则从城市与区域的批判研究角度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重新界定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重新思考1992年洛杉矶的都市空间。腊斯克(Rusk)作为当前美国城市问题研究与城市政策领域里的重要人物,在l995年出版的专著《没有郊区的城市》反映了他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成为了解美国政府间关系、区域主义和大都市区政府、大都市区治理等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书。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5 03:37 , Processed in 0.0564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