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冀王海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43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新课改实施行为的评价不能仅靠“颜值”

热度 1已有 896 次阅读2016-3-4 17:06 |系统分类:教育技术| 河北省, 承德, 围场

新课改实施行为的评价不能仅靠“颜值”

王 海

(河北省围场二中,河北承德 068450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学研究》2015年第11期)

当下好像正是一个注重颜值的时候,有了一幅好模样往往是打开了一扇求职、婚恋、交往、求学的大门,于是颜值成了时下的热词,成了部分人的追求,这种追捧风在教育上好像也有愈刮愈烈之势:各种形式的新课改层出不穷,为了有一副与众不同的好面孔可谓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模式的名称就显得高大上,关于内容的解读就足以考验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智商,而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旧的模式一旦出现瓶颈或人们关注度不高,于是新的模式就会应运而生,至于和上次的模式有什么联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比以前的还要中看:遵循的教育理论高深而前卫,至于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否与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目前的素质状况、教师的适应程度有怎样的联系,解读里大多只字未提,大幅描述的却是由于这种模式而带来的对教育的推动作用以及一片大好愿景,着实让人充满了向往和美好期待。被装点得满身光环的课改形式,犹如宫里千娇百媚的公主,让长期处于基层的那些草根校长们羡慕不已又自愧不如。

于是,渐渐地人们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课堂上的尝试要新颖、大胆、前卫,如果教学形式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面素颜,仿佛就不是课改了,大凡课改那得有高深的理论、新颖别致的形式,不是哪位普通教师就能随便驾驭得了的,于是在一部分人眼里课改的颜值以及理论、流程、形式的高深莫测就成了是否创新,是否课改的一个标志了。

于是,怪现象发生了:虽然课改多年,已达成的共识是课改不能一刀切,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要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教育发展程度相适应,可一方面有关人士承认课改要本土化,另一方面却一如既往地追求课改的高颜值,好像当今社会就是一个追求高颜值的社会,教育也不例外。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及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上,对课堂教学产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冲击,甚至渐渐淡出课堂,于是一些领导、老师对教学的审美情趣也逐渐产生了偏移,对一些教学内在的、人性的东西逐渐向外在的、形式化的方向转变,于是对课堂评价的标准中高颜值的因素逐渐增多:多媒体技术中声、光、色等对感官产生强烈冲击效果的手段在课上的地位被强化,如果仅利用图片、视频的教学手段已被认为教师素质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课件制作能力差了;平时上课如果不懂点云技术、慕课、大数据之类,不能与西方技术接上轨,那么该教师思想可能就相当保守了。于是课改的公主脸、外国脸(不是混血)成了一些教师热捧,在这些教师眼里这是能力的标志。

专家们对高颜值的热捧,因为那里面的高深理论体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没有点理论功底,哪能随便就创造出让普通教师都一时摸不着头脑的模式呢?这不但体现了自己理论基础的深厚,而且也为自己飞来飞去到处培训、讲学提供了条件,如果在搞几个实验学校,设立几个什么联盟、名校组织之类的,名称前面再有幸加个“中国”字样,不但自己名利双收,而且身价倍增,这辈子就有了吃不完的资本。

一些领导们热捧,是因为一方面推行高颜值的东西,不但体现了自己在教学及管理上的造诣,也是形象工程的重要体现。如果在与一些热衷此事的专家接上头,没准在媒体上以及所谓的联盟、组织里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就是宣传、获取名利的资本,如果在与一些课改名校接上轨,大哥拉着小弟走,自己的身价就会上升,名校的“军功章”里也就有了自己的一半。至于老师们对此是什么态度,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否与之相匹配,则不太关注,更不用说学生对此的适应度有多大了。

一些老师们热捧,是因为一方面领导有行政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你不能不听,另外教师们参加的各种评优课、各种比赛等与教师个人名誉、利益相关的活动,其执行的标准都是这些专家和领导们制定的高颜值标准,只要参加,就得按着人家制定的方案执行,否则就别想取得好名次。我们不排除一些教师存在功利思想,他们尤其关注领导们的喜好、标准,因为这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证,而且这些教师还不断被领导树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于是就不断有教师或经不住诱惑或迫于压力,而加入这个行列,于是追求这种高颜值的教师就越来越多。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的角色在学生中诞生了,那就是“课托”,出现课托的目的就是让课堂教学呈现出高颜值。一些“能力”有限,但又想把课上得领导喜欢且不至于受到批评的教师,于是就把一些学生事先装扮成问题的迷茫者(课上能不断“生成”问题)、知识通晓者(负责解答“生成”的问题)、课堂的组织者(负责临时主持或组织事先设计好的一些活动、表演),把一节课弄成名副其实的独幕剧,因为只有剧里才有表演,才有导演(教师)的提前设计,才有各种跑龙套(课托)的,这种高颜值的课只有设计而没有生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证明就是这种中看不中用的课,获得的好评率还很高。

催生教师追求高颜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一些专家深入基层的教学“指导”,课上他们属于来的最晚(铃声过后,在领导们的簇拥下,在孩子们久等的目光中走进教室)走的最早(铃声一响,就在领导们的欢送下,在孩子们的掌声中离开教室),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问问孩子们你们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有多大?老师的教法你们喜欢吗?你们认为应该改进的地方在哪?你对于这些问题喜欢怎么解决?等等,这些人在课上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评价的标准绝对没有从班上孩子们的角度出发,而是自己的所谓理论和经验,看到的都是这节课的颜值而非内在的东西。

如果高颜值能真正最大程度地表现了教师课堂的内在价值和教学追求,那么这样的课堂追求倒也无可非议,但如果过于追求高颜值而忽略了教育的发展规律,放弃了对学生人性化的教育,那是不可取的。教学是科学,不是选美,一定要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其中人是核心,人性化是灵魂,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在45分钟内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是教师上课的追求,上课犹如做人,内外双修,那才是高品质,当然内在修养丰满,外表素颜同样也会招人喜爱,如果空有一副高颜值,而不注重学生收获的课堂是对教学的亵渎。

如何改变仅靠颜值来衡量教学的标准呢?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上下联动,共同努力,在关注颜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效。

首先,要对专家的言行在制度上进行约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可以发布自己的看法、认识,但不要对某一教学模式进行过度解读和推荐,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不适合推广,也就是说没有哪种模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不要组建带有名利性质、以统一化教学要求的任何组织形式。因为这些极易对基层尤其是对课改存在迷茫的学校产生误导。对教研教改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一个新的教学法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摸索和实践论证,速成的或拿来的东西都是在搞“大跃进”,这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

上级教研主管部门对于所属学校的教学与评价要紧贴本区域的教育状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引领各校领导及教师正确认识、评价新模式及区域外各名校的课改成果,紧贴本土的创新为主、借鉴为辅,让教师们认识到什么样的做法才是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课改带不得半点名利性,要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共同摸索符合当地教育发展的课改形式,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学路子。

报刊可以阐述观点,但要谨慎报道、解读课改成果,更不能对课改成果进行评比,避免由于报刊的引导功能而形成盲从心理。

其次,学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对教师培养的引导观,鼓励创新,但避免自己的权威性误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提倡走出去,但杜绝拿来主义,请进来,集专家的智慧会诊自己教学发展、政策决断的不足。课改的目的是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合理正确的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洋为中用,举一反三,形成地方特色,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要简单的认为领导只负责教师,学生由教师管理,领导也应直面学生,通过学生直接评价老师、评价教学改革的成果、评价学校确定的教育发展方向。

再次,对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避免教育的功利性,树立良好的心态,从制度上,从细节上防止教师的弄虚作假的行为,各种评比、竞赛要公平公正,避免不良竞争。另外对于教师教学改革、评价,为避免对新课改形成认识上的混乱以及评价行为的个人主观情绪化,让教师形成对课改本土化的认识,要使用案例分析评价法,一方面告诉教师如何对待新课改,对待别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就是学会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新事物,如何使课改本土化。

例如微课,现在对这种形式的论述较多,通常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过程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因此微课这种形式相对于经济及教育发达地区是适用的,具有推广价值,是与当地教育发达的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可是根据专家给微课下的定义,由于受到学校设置、个人能力的限制,在大多数基层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往往普及的可能性很低

其实评价一节微课,并不是看使用了什么样的载体形式,关键是体现了“微”,这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标志,所谓“微”就是小,时间界定在5分钟左右,以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内容,它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例题或教学经验,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小教学单元,这就是微课。

这样微课的推广就有了广谱性。在普及微课这种形式时,就可以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标准:发达地区可以以视频制作为特征,落后地区可以用ppt为手段;可以是利用科技手段制作,也可以是以“微”为特征的小单元的教学。微课不等于微视频。不能以是否以某种先进技术手段、设施的使用为界定的标准,否则那些教育水平较低、教学设施落后的地区就会被课改边缘化,也就是说微课这种看似高颜值的形式,也可以有一幅素颜,同样让人喜欢。

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课的形式应该很多,包括微视频、微课件甚至就是一个微小知识单元的授课。这样的使用就体现了差异性,符合不同区域的不同教育发展水平的需要。而且微课的制作也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微课的制作还可以由学生来主导并制作完成,对于相对内容不是很复杂,技术手段学生也能达到的,或者是一些微课件等,可以交由学生完成。使得这样的“草根”课改师生们其实更喜欢,更有应用价值,才不至于让那些高大上的课改形式在最基础尤其是农村落后地区教师眼里成为“异类”。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6-3-5 16:02
连央视春晚都靠颜值来撑门面博眼球,就更不要说教育了。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火了,一句歌词都没有的忐忑、还有骑马舞和小苹果也都风靡各地,最终还不是经典还是经典,流行不再流行。没有教育家的时代还有没有真的教育?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9:34 , Processed in 0.0603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