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5|回复: 1

[备考资源] 20140302星韵地理超级群54136684周日晚继续高考研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 16: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4-3-2 17:52 编辑

20140302星韵地理超级群54136684周日晚继续高考研讨

网络的一些备考资源
http://www.kuaipan.cn/file/id_183351793088987694.htm

2014年地理高考复习策略的探究
http://wenku.baidu.com/view/407f1ed3551810a6f52486af.html
2014高考地理选择题 探究
http://wenku.baidu.com/view/aae7c178be1e650e53ea991b.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  理  (安徽2013高考说明,因为比其他省份更具体些)
  本考试说明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的。对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文科综合卷地理部分的考试范围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并选编了题型示例,以有助于考生复习时对《考试大纲》的理解。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这里的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反映的与地球表层空间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信息。命题从能力立意出发,强调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试题信息蕴含丰富,形式多样。
    获取和解读信息,主要包含发现信息、理解信息、判读信息的重要程度、提炼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等思维过程。如何获取和解读这些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 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文字表述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包括引文、图表的注记或说明,以及题干(设问、备选项等)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是解题的基础材料,往往隐含着试题的脉络和解题的思路。
考生要根据文字信息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读还是推理,是分析还是综合,是说明还是评价等,以及所考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表地理信息是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形、地理图像、地理数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考生首先要能够判读图表中的图(表)名、坐标、栏目、数值、点、线、面、符合、注记等的含义,运用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之间的转换,明确图表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次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地理特征或规律。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对试题信息进行通读、理解之后,考生首先要确定信息指向的主题,围绕该主题队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找出重要、关键信息,剔除次要、干扰性信息。其次要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发掘隐含信息,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由关键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确定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路径。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技能师考查的对象,更是考查的载体。试题从能力立意出发,淡化知识的记忆和复述,强化知识的变式和迁移,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淡化单一知识点的个别考查,强化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考查,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淡化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考查,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这里的调动是指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已知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启动和支配。这里的运用是指在调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既要讲获取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又要自如地组织、运用有关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考生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关注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应用方法,提升地理思维的品质。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实质上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提出适用于改理论的实际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相关地理知识,是指考生通过自我学习和生活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习得的地理知识。
    试题取材不拘泥于教科书,要求考生拓宽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关注地理学科发展和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对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考查,还体现在地理试题的适度开放性上,倡导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地理问题。
  3、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技能是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认识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的特有方法或程序。
   考查涉及的地理技能主要有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填绘,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计算、地理实验等。
   考查考生地理技能,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准确程度。
4、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中有关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有关技能去加以推导和论证,如数据处理等。人文地理有关问题的认识,常常需要结合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如纵向比较等。
同时,地理事物的描述和地理问题的论证都离不开文字表达能力,如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描述主要是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主要是指对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或成因进行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规律,往往是地理试题的具体要求或任务,通常由指令性动词(如指出、说明等)引出。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 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本项要求的核心是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扼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首先,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试题说涉及的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描述概念时要突出关键词,保证概念的准确性。其次,考生要掌握重要地理要素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资源等)的描述方法,既能运用概念进行定性概括,又能运用地理图表、数据进行定量表述。再次,考生要将地理规律与试题指定的具体区域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地理规律是地理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学中关于地理基本规律的基本理论,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的。
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首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学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地理基本原理,深刻理解所涉及的地理基本规律;其次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结合试题所及具体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过程,说明其内在的地理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关注不同尺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地理问题并进行探究,是地理考查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地理问题,要求考生依据获取的信息,发现信息中蕴藏的矛盾,从地理位置、空间结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提出问题。
考生应能正确区分地理问题与非地理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概括、评价等思维过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看待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明确有价值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运用地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来探究、解决相关地理问题,是地理考查的核心。
论证问题的基本要求是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认识,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扎实的地理主干知识,特别是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坚实基础。地理知识越丰富,用于判断、比较、分析、归纳、推理、说明的证据就越充足,论证结果就越完整、越有说服力。
考生要能够针对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名称和研究要素,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确定所需资料的内容和搜集途径。
试题中的地理问题多为新情境中的问题或新问题,考生要根据具体要求,迁移、重组,甚至创造性地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运用科学的语言,不仅要求考生注重对地理概念深入理解和熟练提取,还要求考生注重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答题中做到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层次清晰。
运用正确的逻辑关系,就是要求表述过程按照地理事象的时空次序或因果关系进行。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要遵遁地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把握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描述问题所涉及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试题要求考生在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突出论证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和简洁性,提高答题的效率。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关注的主要有正确的全球意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考生要将这些观念体现在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探讨和评价中。
试题要求考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要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关心和爱好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指定选考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一)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地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第四部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环境保护(选修6)
      本部分为指定选考内容,分值占地理总分的10%左右。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地 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二)环境保护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第五部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一)地球与地图
    经纬图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等高线地形图
(二)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与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主要水文特征
对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
(三)中国地理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
我国主要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特征
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
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如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四)乡土地理
安徽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
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04:10 , Processed in 0.0889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