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8|回复: 0

[其他资源] 教学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 08: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概是高中地理最难的部分之一,每次新课花时间最多而又往往吃力不讨好。但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这一节内容,跨期中考试前后,用了五课时,可能按照新教材编者的意思,课时用得有的多了,但相比过去的老教材,花的时间还是能接受的。第一课时讲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第三课时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第四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最后一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部分现在的课标已经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有的知识又是需要掌握的。我以为这部分应当简化处理,能让学生了解大气各主要成分的作用和大气垂直分层的基本知识就行了。第一课时的重点应当放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上。受热过程需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教师的板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在网上看到的几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
气还大地”。要是能将四种辐射与三个过程结合起来,会帮助学生更方便容易去理解。
大气的运动是本节的第一个难点,化解难点的一个好办法依然是板图。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即“热力差异,热升冷沉,热低冷高,水平运动”。我发现讲清楚气压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讲清气压的概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气压与空气柱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的气压变化情况,得出正确的结论。热力环流的实例,我没有去讲比较难的“山谷风”,只讲“海陆风”和“城市风”,而且不是
我去讲结论,而是画出示意图,让学生自己分析热力差异并完成热力环流的示意图,自我感觉效果还好。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高主任已经上了一节很成功的课,并且已经在日志中记述,这里不再赘述。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读图,从图上了解气压带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南半球的带状分布也主要依靠读图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理解带状和块状的差异,需要教师特别指出。季风部分我也进行了处理。不是直接讲概念、然后析原因、看风向......这么一套下来。而是联系冬半年亚洲大陆存在的气压即亚洲高压首先让学生读图并判断东亚、南亚的风向,并结合冬季风的源地来分析可能对气候的影响,最后回溯冬季风的形成原因。夏季风也大致按这一程序,只不过夏季风的成因进行了板图。冬、夏季风讲完后,再从风向的不同来得出季风的概念,我以为这样也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一节课讲天气系统,感觉锋面讲的太多了,用了20分钟以上,而气旋、反气旋讲得有的少了,而且有的班级没有时间讲锋面气旋,可能还需要调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9 20:15 , Processed in 0.0881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