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3|回复: 43

[教育技能] 广东王奕标和他的翻转博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0 10: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7 07:50 编辑

在翻转课堂中国化路上走着几位教育技术先行者:最早将翻转课堂引进中国的重庆聚奎中学张瑜江;北大汪琼博士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已经开课4期估计超过2万人完成学习;苏州电教馆的金陵馆长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重庆电化教育中心的易庆竑;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而王老师是参与网络研讨且勤奋写博者!

王奕标的教育时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280264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1sfgp.html


王奕标:微课设计与翻转课堂应用连续性培训活动——累并快乐着


王奕标原创论文(68)
(2/658)2015-06-09 03:56


(0/759)2015-06-02 11:56


(2/943)2015-05-31 22:12


(3/510)2015-05-26 02:31


(3/2348)2015-05-22 05:12


(0/60)2015-05-12 02:41


(0/883)2015-05-09 10:34


(9/831)2015-05-05 03:09


(0/607)2015-05-04 18:40


(1/1149)2015-04-30 02:08


(2/1291)2015-04-21 15:49


(1/774)2015-03-28 12:23


(3/1422)2015-03-20 15:35


(1/1110)2015-03-10 16:29


(2/939)2015-03-09 01:50


(2/579)2015-03-04 14:07


(2/139)2015-03-03 16:18

(0/1085)2015-02-23 02:44


(0/402)2015-02-09 13:40


(3/1538)2015-02-07 22:36


(2/1526)2015-01-21 18:00


(0/1569)2015-01-19 18:16


(0/46)2015-01-19 10:51


(0/636)2015-01-13 22:16


(1/95)2015-01-10 22:19


(0/245)2015-01-02 11:31


(0/106)2014-12-29 23:02


(1/962)2014-12-27 10:14


(0/200)2014-12-27 00:32


(3/203)2014-12-25 03:27


(1/276)2014-12-23 23:38


(2/239)2014-12-18 18:36


(0/14)2014-12-01 00:40


(0/159)2014-11-30 00:47


(0/124)2014-11-05 03:14



(0/91)2014-10-24 11:29


(0/27)2014-10-23 10:32


(0/100)2014-10-23 01:30


(1/265)2014-10-09 16:20


(0/45)2014-10-05 15:32

(0/34)2014-10-04 13:49


(0/22)2014-09-10 11:01


(5/645)2014-09-10 01:52


(0/6)2014-09-09 08:28


(0/59)2014-09-09 08:28


(0/6)2014-09-09 00:47


(0/22)2014-09-04 13:15


(0/185)2014-09-03 21:31


(0/381)2014-08-09 08:52









近期应邀请连续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重庆等地开设微课设计与翻转课堂应用培训讲座,非常非常累,但只要老师们学得开心,我就开心。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20 15:54 编辑

翻转课堂:莫将“困难”作“问题”(2015-05-22 05:12:15)
——读唐晓勇的《翻转课堂的冷思考》有感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n8q.html
唐晓勇老师写《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刊载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3期),意在给他认为“过热”的翻转课堂泼点冷水,降降温。但我读完后觉得一点都不“冷”。
文章一说,“一些校长把翻转课堂作为自己的政绩,只在研讨会上翻、领导来了翻、参观者来了翻,常态教学基本不翻,这种只为领导脸上贴金的‘伪翻转’实在是教育的悲哀”,作者没有明说是那些学校,我也不好猜测和评论;对于作者说“翻转课堂已被一些‘专家’捧上了‘神坛’,‘革命性’、‘颠覆性’的词眼随处可见”,确实有翻转课堂的著作,标明是翻转课堂是“学习的革命”。但作者已经说明是出版商加上去的。似乎也没什么可议的。
文章先承认,“针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确有很多优势,如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等等。”跟着话风一转,说“但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似乎这些“不足”,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师素养不足;二是缺乏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三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目前收集和分析学习数据的能力不足等。作者将“困难”和“问题”这两个混为一谈,将翻转课堂实施中遇到的些许困难当作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的问题,实在是不符合逻辑
最后作者告诫同行,“作为一线教师要理性面对类似于翻转课堂这样‘火爆’”的教学实验,不要被轻易忽悠。当然,要想不被忽悠,前提是我们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鉴别能力,有尊严地行走!”所谓“有鉴别能力”,就是能清楚地看到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劣势。可以作者一时也找不出翻转课堂的劣势在哪里,只好将实践中的困难当作“问题”,给翻转课堂泼点冷水,降降温,但实在没有起效果。
笔者想说的是,千万别将翻转课堂实践中的一些困难当作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区分这两者非常重要。如果翻转课堂本身存在许多“硬伤”,确实可能让翻转课堂走不远,会让实践者失去信心。但如果是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困难,只要认定它能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或解决传统教学中本质的问题,就可以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果故意或无意地将两颠倒,就会让本应该信心百倍的事情,变得让人失去信心。害莫大矣!
更多交流请加入学术交流群——透视翻转课堂(241499734)或登录学术交流博客空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

附件:刊载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3期
翻转课堂的冷思考  唐晓勇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txy922@hotmail.com
纵观当前国内中小学基于信息技术运用的课程改革模式,最为热门的非“翻转课堂”莫属了。去年冠以“翻转课堂”之名的研讨会或培训班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过几千人规模的翻转课堂盛会,不少人怀着“朝拜”的心态参加。但当下国内翻转课堂实验有不少乱象:一些区域和学校不根据实际情况,以行政方式强行推行翻转课堂实施,让一线教师怨声载道;一些校长把翻转课堂作为自己的政绩,只在研讨会上翻、领导来了翻、参观者来了翻,常态教学基本不翻,这种只为领导脸上贴金的“伪翻转”实在是教育的悲哀;还有一些学校因几节“成功的”“表演式翻转课堂公开课”而大吹特吹,短时间内杜撰一些所谓的“几几几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可以说,当下基于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改革言毕翻转课堂的趋势实在有些“离谱”。
翻转课堂已被一些“专家”捧上了“神坛”,“革命性”、“颠覆性”的词眼随处可见,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够妥贴。回顾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历,我目睹并亲自实践了一些由专家引进的国外“高端信息化实验”,每一次都有专家强调“这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实践,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但现实证明,这些当初被我们“趋之如骛”的实验现在大部分皆已“烟消云散”,单向传授式的教学依然是我们的主流,所谓的“革命”也并没有出现。
面对国内中小学对翻转课堂实验“运动式”的跟风现象,一些知名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新一轮的“大跃进”和“教育浮夸”。作为一名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实践探索多年的一线实践者和管理者,我认为,面对国外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具备理性的视角和批判性的精神,认清其本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思考和实践,进行理性推广。如果仅仅从表层上思考,形式上模仿,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去研究实践,这样的实验不会走得更远。
作为国内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第一批实践者和研究者,我认同翻转课堂的理念。针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确有很多优势,如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等等。但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认为,在中国要让翻转课堂教学有真正的实效,首先要着力解决好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成效。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TPCK素养要求很高,即T-技术知识、P-教学法知识、C-学科内容知识、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因此,提升教师的TPCK能力是翻转课堂实验的首要任务。第二是专家结构。当前关注和推进翻转课堂实验的主要是教育技术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较少。教育技术专家在技术运用、教学环境构建,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优势,但在学科教学上明显不足。如果没有课程和学科教学专家参与研究与实践,翻转课堂实验将无法走远。第三是学生学习习惯。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国内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普遍不足。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翻转课堂才能顺利进行。第四是学习分析。翻转课堂的优势重在可以轻松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通过学习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习数据分析对翻转课堂实施尤为关键。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要理性面对类似于翻转课堂这样“火爆”的教学实验,不要被轻易忽悠。当然,要想不被忽悠,前提是我们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鉴别能力,有尊严地行走!
刊载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3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694d9d2&scene=5#rd


王老师的另一篇博文
是问题还是困难?

——论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挫折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近日通过王竹立老师的博文《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读到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老师和他的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4年第12期),两文引发了我关于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挫折的思考。

汪老师的文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坦诚的态度、自嘲的语气,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李月霞老师与其他两位老师试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

竹立老师读了汪老师的文章,兴奋不已,不仅发了短信给汪老师,表达他对汪老师文章的赞赏,而且写了《直面日常教育“真相”》一文,表达他的兴奋。所以兴奋,不仅因为汪老师和李老师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让他肃然起敬,而且似乎汪老师的文章正好证明了他的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预言和观点:“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在竹立老师看来,汪晓东老师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

难道这就是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真相”吗?在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到底是翻转课堂本身的问题、缺陷,还是由于对翻转课堂内涵、本质、理念理解不到位和翻转方法掌握不熟练、准备工作不足,学生对这样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带来的暂时困难?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寻找翻转课堂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对进一步实验加以修正和改进,甚至对正确判断翻转课堂的前景,引导翻转课堂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和必要。

细读汪老师的文章可以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团队所做的翻转实验的失败,显然不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什么缺陷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准备不够充分,仓促开展实验,包括微课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一、翻转教学存在不足

(一)缺乏专业指导

虽然作为丈夫的汪老师是高校里研究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但并不意味着他能给作为妻子的李老师给予更多的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的专业指导。从案例来看,显然他既没有直接参与翻转实验,所能给予的指导也非常少。

(二)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试验目的不明确

显然,李老师和她的团队严重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开展翻转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市里培训班要求完成的作业。虽然两年前,李老师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知识准备怎么能保证翻转实验的成功呢?

(三)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引导

事前对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培训和指导,在课堂活动中也缺乏任务单(导学案)的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老师安排的活动也不明就里。由于缺少任务单的引导,学生看微课目的不明确,也缺乏动力,更不会自己提出问题。

(四)缺乏对翻转课堂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

对自主学习后的翻转课堂活动进行创新教学设计是翻转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案例由于对翻转课堂缺乏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学生看完微课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五)对教学环境的考虑和准备非常欠缺

本案例提供的教学环境是这样的:信息技术科专用电脑机房因已经排满了课无法借用,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结果是要么音箱的声音太小,学生听不清楚;要么干脆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要么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要么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二、微课质量存在欠缺

学生对她们做的微课的评价是: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结论是:不感兴趣,看不懂。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微课受到时间的严重制约

微课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仅仅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成了平时教学的“压缩饼干”。虽然老师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但学生觉得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虽然微课可以反复播放、暂停,但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于是乎,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

(二)微课缺乏互动

同学晓蕾认为:“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三)缺乏问题导学策略支持

本案例缺乏任务单(或导学案)配合微课使用和引导,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也不是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完后老师也没有提出问题,仅仅问学生看懂了没有?学生怎么判断看懂了没有?学生虽然有许多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三、结束语

因此,不得不说一句,翻转课堂,东西是好东西,只不过是还不会用,或者没有用好,而不能否认它是好东西。虽然敬佩汪老师和李老师的诚实、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并不认为他们提供的失败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更不能以此证明翻转教学模式不适合在我国中小学推广应用。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就是在国内也已经涌现了许多翻转的成功案例,如重庆市聚奎中学、山东省昌乐一中等。笔者相信,只要大伙携手努力,必能让翻转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汪老师以“玫瑰很美,小心有刺”作为文章的结尾。笔者借用并略作修改,作为结束语:玫瑰有刺,但很美!

更多交流请加入广东省优课评审与培训群241499734、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 69747468或经常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微课与翻转课堂学术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28026410


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

王竹立



汪晓东是我的朋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和我在个性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就是有自己的想法、爱较真、爱琢磨问题。我们在观点上常常不尽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有次在谈到他最近的研究重点――微课与翻转课堂时,我给他泼了点冷水,我认为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晓东不大同意我的看法,他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来反驳我,还说他正在鼓动妻子――广州某高中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对此,他显得信心十足。我听了只笑了笑,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在个别课程和教学的个别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推广,开头的新鲜感与长时间后的厌倦感可能会同时存在,我相信他试验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接受我的观点。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去年的第十二期杂志,打开目录看到晓东和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立即先睹为快。看完后我很兴奋,发短信给他,表达对他这篇文章的由衷赞赏;文章中发现的问题,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有学生反馈、也有教师和研究者的反思。文笔生动还带点幽默,我甚至能从某些典型的汪式对话中看到晓东那略带嘲讽的笑容。但最令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坦诚与实事求是精神,文章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试验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问题、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而且,在第一次让学生写上课体会时,面对学生在文章中一味叫好、“歌功颂德”,晓东立即看出其中的问题。他把学生找来交心“表白”,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说真话,终于“挖”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在文章最后,晓东总结道:“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晓东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经常去各地和香港讲课;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希望他们的研究对读者有所启示。



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我们看多了各种布道式的宣讲、大而不当的口号、用数据堆砌来显示其“科学性”的论文。我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我知道数据不会骗人,但人却可以用数据来“说谎”。因此,我更希望读到“原汁原味”地描写日常教育“真相”的教育叙事,因为只有“真相”才能作为一切理论应用的起点,只有“真相”才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有效的标准。



【附:以下是晓东给我提供的原文,由于是PDF格式,我只能重新进行了排版,如有错误概由我负责--竹立附记】




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

—— 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



李月霞 汪晓东


李月霞: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课间,一个高个子男生来到办公室,在门口和徐老师低声说了些什么。他离开后,徐老师走进来,笑着说:“这个男生问我,刚才那节课到底讲了什么,他一点也不明白!”我很诧异。徐老师说:“这可是我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次月考91分呢。”从窗子望出去,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转身对他说:“我感觉自己在‘祸害人间’!”



六天前:要交作业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组织——“微课研修班”QQ群。上学期末,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微课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得知,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专家将面授高招。高三这个时段很多事情,我能去听课的机会也就很少。在QQ群看到同学们议论交作业的事情,这才跟上节奏。对呀,要交作业了。其实两年前,我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我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我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



五天前:我的团队

我对汪晓东说,我要做三个微课。这是作业,组织要求的。他问我:“要不先在你任教的四个班中做一个实验研究?”这个提议我很感兴趣,因为感觉这不是难事,而且做好一个微课后,在两个班上放一下,这样上课多省事啊,我对可以偷懒又高效的事情向来是不拒绝的。这个学期,刚好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亮亮在高二跟岗实习。我又试着询问高二备课组的徐老师,他表示愿意参加实验,我们的团队就组建起来了。



根据实验计划,我现在需要去找电脑机房。学校有三处电脑机房可以上课:一是离教室稍远的两个信息技术科组专用机房;二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三是离教室最近的语音室。我先咨询信息技术科组的蔡老师,他说,那两个教室都排了课。



四天前:热身运动

偷得浮生半日闲。上午无课,我在研修班上传的作品中翻来翻去,惊讶于他们制作技巧的高超。这些有难度的画面是信息技术老师所为,还是找到了好使的软件呢?几年前,我用过“屏幕录像专家”,对于我这个技术盲来说,越简单越好,它正符合我的要求。



在百度的帮助下,我还锁定了几个软件,陆续在电脑上安装上了“格式工厂”“视频转换”“视频合并”等软件。剪辑视频,学习各种技巧,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自己在各种工具的帮助下获得的成功。我打算用上课时用过的PPT,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两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背景》。



汪晓东问:“电脑机房安排好了吗?”我说:“信息技术课室无望,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



三天前:魔镜,魔镜,最好的微课在哪里

关上门窗,深夜时分,万籁俱寂。第一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录制下来,用时1123秒!会不会时间太长?



录第二次,说错话了,再一次,忘记词了……第六次,正在准备完美收官时,楼下疾驰而过一辆汽车,让即将到来的成功化为乌有,我瞬间崩溃。



关上电脑,对着漆黑的屏幕,脑袋里翻滚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翻滚着不断按下的F2录制健,忽然想到培训班讲台上的那些微课专家们,他们的各种理论像电影画面般快进。假如让他们来制作一节微课,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体会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



两天前:“产前”的阵痛

中午,我宣称:“一定要做微课,而且不止这三节,要把高中历史的内容全部做成微课。但在早上上班之前,我还对汪晓东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自己制作微课,太麻烦了!微课不是对着PPT讲就行了,而是要在设计、录制、语言表达、选材等方面下很多功夫,最后才磨出来的。哪里有拿支粉笔或做个PPT去上课方便啊!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



对于我的风云变幻,汪晓东表现淡定。他说:“你受了什么刺激?”



的确,上午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维交锋——对专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对教法、学法也是意见不一。这场探讨在备课组内最终没有达成共识,出现了路径分歧。我对汪晓东说:“你是对的,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专业发展,其过程是漫长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教学设计: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为短时期或者根本无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师提供一个合格的课堂教学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从哪里来?也许,各路优秀的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集结集体智慧,历经反复试错,最终形成的微课就是优质的产品?



下午,在办公室见到亮亮。她问:“李老师,微课做出来了吗?”

“生产中,待产。”

“李老师,快点生啊,来不及了!”



一天前: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

“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只要能做

出来。”我说。

“又受刺激了?”汪晓东问。

“此优秀并非质的界定。自己操作下来,感觉每一个作品都是作者付出心血和智慧的结果,实属不易啊。”我敲击键盘,望向他,“专家非鱼,焉知鱼之难?”



今天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精简PPT,缩减时间;二是写一个脚本,便于明确“台词”。上课用的PPT,材料很多,每个环节并未经过精细的思考,语言表述随意性很强,问题的过渡、幻灯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那么考究,用时多少老师是可以自我掌控的。这些“模糊”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11分钟的自说自问。虽然自己之前也知道“在微课中,设计是核心”,但若没有亲身经历实践,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在剔除了繁杂,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注意问题的过渡和逻辑之后,我的体会愈加深刻。现在,打印出来的脚本,字字珠玑。再录,“朗诵体”出来了,对着电脑,如何失去了平常的自己呢?



再一次录制微课。这一次,831秒。



实验日:有学生睡着了

1022日,下午220分,高二(5)班,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微课。我们的实验正式开始。



有学生睡着了,亮亮发现。徐老师在播放的过程中,走过来问我:“播放之后怎么办?还要做什么呢。”按照计划,我们的程序是:课前预习→产生疑问→微课学习解疑→疑问并未消除→老师解疑→学生做测试题检验学习成果。



我们三个在教室门口紧张部署,有看得走神的学生揭开了靠近走廊的窗帘,观察我们。



微课终于播放完毕,徐老师问:“有看不懂的地方吗?”茫然的学生居多,“音箱的声音太小,听不清楚”“不知道视频在说什么”,零零星星地有学生反馈。徐老师于是把内容重新讲解了一次。



傍晚,亮亮打来电话:“李老师,我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她告诉我,因为六班的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



你真来劲

1023日一早起来,我重录了一次微课,这次时间是544秒。我让汪晓东看,他说,算是及格。但是在我心中,我的这个“孩子”眉清目秀、气质出众,怎能只是及格呢?



上午,徐老师带班级来到电脑机房,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内翻转。很不幸的是,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学生已经陆续来了,宣称没有带耳机来的学生有一半以上。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电脑室的专管老师,我把隔壁办公室的邹老师请来,他帮忙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下午还有两个班,为了避免再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不能收到微课的学生机,我们打算用U盘一个个地复制粘贴。考虑到工程量“浩大”,我们放弃休息,去学校饭堂解决午餐,然后迅速回到机房“奋斗”。



在饭堂遇见崔老师,听完我的“曲折”过程,她说:“你真来劲!你是上公开课吗?”我说:“只是做个微课实验。”她说:“这些事情做起来太麻烦,没有学校的行政支持,没人愿意折腾。”



回到语音室已是中午一点。我们将微课一个个复制到那些“不听话”的电脑上,直到所有的机器都可以播放。



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下午3点,八班学生来到语音室。由于科代表再三叮嘱,学生几乎都带了耳机来。亮亮建议我先给学生进行微课学习上的指引,如带着问题去看微课。她提醒我的时候,学生已经都戴上耳机开始学习了,我决定不打扰他们。



15分钟后,他们很安静地看完了微课。“看懂了吗?有无解决课前预习时产生的疑难问题?”回答出乎意料,他们大多数说课前没有预习。“那现在呢,看完微课之后,有没有问题产生?”按照我预想,他们看完之后,微课可以解决他们预习课文时不懂的难点,然后又有新的思维方向和存疑。但是,显然他们并没有朝我设计的方向走。在我提问之下,全场一片死寂,这些平时上课很活跃的孩子,像被施了魔法,一言不发。



接下的九班,由亮亮老师上课。几个学生表示,看了微课也不明白,问哪里不明白,说不出来。亮亮老师于是把部分内容再讲了一次,学生有些沉默。亮亮老师问:“都明白了吗?”没有回应之下,亮亮老师说:“请大家拿出练习册,做1-6选择题,检测一下学习的成果。”我站起来,发现有学生打开了纸牌游戏。我在她身后问:“带练习册了吗?”她摸出练习册,问我是哪一课。看来,神游已经很久了。



下午5点,课程结束,王同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并不像其他学生一样急切地出去放风。我忙着收拾东西关电脑。她看着我,反复翻书本。“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这样不好,没有互动,无聊,我都没有学到什么。”我抬起头来,教室厚重的遮光窗帘全部都拉上了,亮亮老师正在逐次关灯,一盏一盏灯灭,室内暗黑。



“以后你都这样上课吗?”

“只是尝试一下,不会总是这样的!”

王同学欢快地笑了,“那好!我还是喜欢老师您正常上课。”



“砰”地一声,亮亮老师用力地把教室后门关上。黑暗中,她说:“李老师,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啊!”



汪晓东:微课的“汉赋体”



两年前,我就开始“忽悠”李月霞做微课,但她只试做过一节就放弃了。今年她在高二任教,比她在高三时空余时间多了一些,加上又被指派参加市里组织的微课培训,要提交作业,所以终于肯做几节微课并在课堂中试用。



我帮她策划了微课教学实验的安排以及效果检测和分析反思的框架。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基本的实验框架:三位教师(她自己以及另两位教师)、七个班,三种应用方式——不用微课、课上放微课和机房翻转课堂,主题选定当周教学内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首先得解决资源的问题。为此,她用了几天来设计PPT和录制微课。显然,资深教师遇到了新问题——她大大低估了微课制作的难度。几易其稿,总算在上课前一刻完成了两节微课并传给同事。她说:“以前我看别人的微课,总觉得很烂。现在才知道,能做成那样也是不容易的。”



第一天的实验没有得到激动人心的结果。她告诉我:“今天课堂播放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开小差了。”

“那你还继续试吗?”我问。

“试,不过我在考虑要不要重录一遍。”尽管我建议她不必重做微课,但第二天一早,她还是重录了一个。



第二天效果依然不好。虽然经过上午失败的教训和中午的努力,下午上课的两个班基本解决了学生无法观看微课的问题,但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依然表明,学生并没有被微课吸引,也未能按预设的进程开展学习。



第三天我出差了。晚上我在宾馆收到她发来的课后测试的结果统计以及对学生调查的结果。不出意料,表现不佳。



“学生对我做的微课不感兴趣。觉得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她说,“可是,我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了,我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她有些困惑。



她向来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是自信满满的。这一场滑铁卢,我以为她会说暂停和告别微课之类的话。这次,在我预料之外,她说:“下周让亮亮老师做一个微课,我们再实验一次!”



我建议她写写这次实验的经过。她说:“不如,我们来个多重叙事吧。”她把历史研究的视角搬到了微课实验观察中。我们于是商讨要写一组文章,包括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各角色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



中午,李月霞拿回学生写的文章笑逐颜开地说:“我的课代表了当今教育的方向,正在朝着未来大步前进!”五位学生的文章,竟然有四位在大唱赞歌,只有一位稍微写了几句建议,但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我们做的调查完全不符。



“有必要访谈一下学生”我说。“好,晚自习我找他们谈谈!”李月霞很是积极。



晚上回来之后,她和我描述了谈话的过程——我把五位给我写稿子的孩子叫出来,最后出来的同学笑嘻嘻地说:“老师,是不是我写的文章很棒啊!”我说:“是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述流畅。”受到了表扬,小伙伴们都很高兴!我问他们,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分析汉赋没有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而且喜欢它的人又那么少的原因吗?他们说知道,文学价值不高!为什么不高?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文采华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你们给我的文章和汉赋差不多,老师那节课真的有那么好吗?还认定我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方向!”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老师觉得那节课有很多问题呢,看到有的学生都无聊得睡觉了,还有玩扫雷游戏的,看英语听力材料的,我有挫败感。”



听我这么“表白”,他们似乎放下了“枷锁”,开始控诉这节课的“罪恶”了。

我说:“好,刚才就讲得很好,把它写下来,老师要的是最真实的感受。”



学生:扫雷游戏及其他

润娟

一开始,看得很入迷,也感觉很新颖。过了几个页面后,发现老师已经讲完了。“啊,这就讲完了?”内心很奇怪,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然后我重放了一遍,这一次我睁大眼睛,更仔细听,但是一会儿又播完了!再放一次,我不时用鼠标按停,做笔记,一边听一边飞快记录。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我看了看旁边的同学,震惊了——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老师说拿出练习册做题,6道选择题我错了3道!



嘉雯

点开第一个视频,是讲希腊的地理位置。一开始有点不知所云,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看的过程中,我把视频上的要点都写在本子上。不过,我写了也不懂,又不能问老师,就先记着以后慢慢看。两个视频很快看完了,之后要干什么呢?无聊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看到周围有同学点开了电脑上的英语口语听力,我也禁不住诱惑,玩了一下扫雷游戏。



晓蕾

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逸轩

视频的内容似乎很丰富,精美的图片吸引了我,我突然萌生了无与伦比的学习兴趣。打开视频,一秒、两秒、三秒……我大失所望,这根本就和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嘛!我带着困意,还是坚持把两个视频看完了,但是似乎效率不高,我只能记住少部分内容和一些关键词。可能是视频声音太平淡,吸引不了我的兴趣吧!我想,如果它像我们平时玩的一些电子小说那样,到了某个情节,还可以让我们选择接下来发生的内容该多好,或者弄得像个剧集一样,再传上网让我们平时阅览,用略带幽默的形式就更不错了。



嘉豪

刚听说历史课在电脑室上,我第一反应是可以玩电脑。上课后发现无法上网,就开始看视频了,我才发现五分钟是如此漫长。一个短短的视频使我的态度发生了如下转变:饶有兴趣——兴趣——无语——无奈——不耐烦。老师像机器人一样在喃喃细语,而且语速实在慢,语调平淡,所以在我看来就像是和尚在念经。等我看完第一个视频之后,四处张望了一下,只见旁边的几个同学兴致勃勃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傻笑两声,原来他们正在玩四维弹珠!我受到了惊吓,随即陷入了沉思,然后也忍不住玩了几把。不一会儿,老师喊停。开始提问了,只见全场万籁俱寂,老师为了hold住全场,毅然把身为科代表的我点了起来。问题比较简单,我两三下就解决了。



晓洋

刚到电脑室,我们兴奋地冲到电脑前,插上耳机,在老师的指引下,打开视频,一幅地图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满心期待地凝神听,可没过几秒,兴致全无。声音好平淡,语速好慢!不得不说,我在看那两个视频的时候,按了无数次快进键,无奈这项功能好像失灵了,我只能乖乖把视频看完,但看完之后便无所事事了。老师终于叫我们停下来,我以为要正式开讲了,但是老师只是问了我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觉得这节课怎么样。同学们都没有举手提出问题,但是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也有很多不懂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述出来。课堂的小测我做得不错,不过我认为大部分都是好运撞对。



结语:一朵带刺的玫瑰

作为一名“号称”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我当然希望李月霞做微课、搞翻转课堂,但作为一名教师家属,我并不会特别鼓动她去开展这些实验。因为我知道,那样首先倒霉的可能就是我——当她关起门来录微课的时候,我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照顾小孩,当她一早爬起来修改微课的时候,我就要面临早餐怎么解决的困境——在奉献青春和舒适生活之间,我无耻地选择了后者。



更麻烦的是,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也确实很美,但要获得这种美,却需要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这些烦琐的技术性工作远比欣赏美丽要复杂、困难得多。微课也好、翻转课堂也罢,都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需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去设计、需要一次课一次课地去操作,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它们的效果。



还有更麻烦的,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收获美好。无论是设备的状况还是学生的状态,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特别是头几次尝试的时候。李月霞的这次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把付出、风险和收益放在一起评判,又会有多少教师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呢?我不知道。



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有可能的话,和感兴趣的教师一起在他们的课堂中去尝试,再把更多的经验教训拿出来分享。这正是“中小学微课应用”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只有帮助教师们不断改进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微课或翻转课堂的作用,在成功中获得高峰体验,微课和翻转课堂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变革教学的目标。



微课很美,翻转课堂也很美,一如芬芳的玫瑰。当你伸手去摘的时候,获得的可能不是芬芳而是刺痛——玫瑰很美,小心有刺。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艺术高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对于“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

的回应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是指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主要原因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还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翻转课堂有没有发展前途,主要看它是不是新事物,是不是有生命力,是不是代表了教育教学变革和发展的方向。若是如此,即便发展的道路迂回曲折,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也不可逆转甚至上难以阻挡的。

翻转课堂在克服传统工厂式灌输教学方面的弊端,在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教学方面的优势,已经有许多论述文字,本处不再赘述。网络时代的教学变革是竹立老师研究重点,对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变革作用也没有异议。因此,翻转课堂的发展和普及也不会因为“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而改变。更何况,事实上,它对教师的技术和操作的要求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因此,希望竹立老师及持相同或类似翻转观点、态度的老师,能用乐观主义的精神看待翻转课堂与微课发展。


附: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

这位老师的观点在支持翻转课堂普及化的人中具有典型性,那就是不是这种模式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和使用。也许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我有个基本观点,就是不管一种技术或模式有多好,如果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等等,都会导致不容易普及。我曾经有个“名言”,就是革命性技术(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技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解决教育教学瓶颈问题,二是具有跨越式进步,三是技术壁垒低、信价比高,易学易用,其中第三条是决定一种技术或模式能否普及的关键。

来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20 14:04 编辑

论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2015-05-26 02:31:07)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njr.html
笔者认为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针对和医治传统课堂教学的两大“顽疾”(一是不能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二是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金陵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顺便提高成绩。
笔者在研究翻转课堂的过程中,一直在建构“最好最完美”的翻转课堂,因此不管对聚奎中学翻转模式,还是对昌乐一中翻转模式,一直保持冷静、谨慎观察的态度,尽量不加以评价。主要因为觉得他们的翻转模式都是以“作业”或“学案”为中心的“翻转”,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样子。
2015年5月24日晚上,聚奎中学的羊自力副校长在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作了以“翻转课堂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的讲座。笔者因为当天下午也在重庆有一个针对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关于“微课创作与翻转课堂”的讲座,做完讲座当晚便匆匆赶飞机回来,保证第二天准时上班,所以没有听到羊哥的精彩讲座。后来蒋老师与我交流讲座的感受,认为羊校长的翻转课堂知识学习扎实有效,操作过程简单实用,推行过程稳扎稳打,不激进不浮夸。羊校长在论述翻转课堂的时候,没有一味的推崇能力和创新的培养。这看起来不是很“高达上”,但是如果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推行初期,如果一味的拔高能力和创新,很可能会消弱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而影响了成绩,对中小学的课改来说是致命伤。“不看成绩没今天,只看成绩没明天”,要想有明天,必须先过好今天。在能力和创新培养上,翻转课堂最好在推行过程中应该慢慢加大比重,而且我也相信会逐渐显示出来优势来[1]。笔者觉得似乎也有道理,在培养创新能力有困难的情况下,先用“翻转”来扎实提高成绩(先“翻转”分数,再“翻转”能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当我读到羊哥的空文(空间文章)《宣传翻转课堂我为什么不拿分数说事》[2],我开始感到困惑了。他认为,除了 “精准复习”的精准程度会对成绩产生重要影响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影响成绩。因此他“在宣传翻转课堂的时候从来都不拿分数说事,只是说:翻转课堂不会使分数产生副作用。”那么,能不能拿能力来说事呢?羊哥在另一篇空文《我是怎样常态化开展翻转课堂的》[3]中,认为在翻转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提升(具体证据是:“本学年,我因工作安排,常缺课。当我有事缺课时,就提前给我的三个科代表之一写上看教材和视频以及做课堂作业的计划,并且将作业的答案给这个科代表,科代表就进行相应布置和组织,整个教学环节就只剩教师评进和补讲视频知识环节不开展,待我回校根据科代表们收集的问题情况进行集中讲解即可。在今年高考期间,我要组织我校高三年级学生到江津城区参加高考,期间耽误了近一周的课,但同学们按我计划的近度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但似乎这点翻转成效,不足以说明翻转课堂是意义和价值。如果翻转课堂不能拿“分数”说事,也不能拿“能力”说事,还能拿什么说事呢?这个问题,请羊哥思考和回答,也请大家来思考和回答,当然,笔者也不闲着。因为只有将这个问题回答好,才有可能鼓励和支持更多学校和老师来参与翻转课堂的实践。
王奕标:论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没有更大的优势,甚至没有区别,课堂何必要翻转?上表所描述的翻转课堂,是不少研究者与笔者在心目中构建“理想翻转课堂”,实践者一定会认为因受到环境制约,实现难度非常大,但笔者认为可以不断努力向其迈进。关键是不要停留于传授更多知识并完成更多的练习题。当然,笔者坚决反对无中生有地编造非常好看的“翻转成效”的行为。因此,笔者非常赞赏和敬佩羊哥在翻转课堂实践和探索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希望进行更多交流,请加入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或登录“王奕标的教育时空”(新浪博客)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0ee33b0102vf0u.html

羊校长的报告随想


昨天晚上,实践群里组织了一个“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讲座,作报告的是聚奎中学的羊校长。通过这场报告,我们大体了解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推行和实践过程。整体感觉,羊校长他们的翻转课堂知识学习扎实有效,操作过程简单实用,推行过程稳扎稳打,不激进不浮夸。虽然看起来不如一些翻转课堂宣传的那么高大上,但是是一种“走远路”的姿态。在讲座的内容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3点。


1.羊校长在论述翻转课堂的时候,没有一味的推崇能力和创新的培养。这看起来不是很“高达上”,但是如果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推行初期,如果一味的拔高能力和创新,很可能会消弱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而影响了成绩,对中小学的课改来说是致命伤。“不看成绩没今天,只看成绩没明天”,要想有明天,必须先过好今天。在能力和创新培养上,翻转课堂最好在推行过程中应该慢慢加大比重,而且我也相信会逐渐显示出来优势来。


2.羊校长提到实施翻转课堂的学科依次是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他随口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这些本来也是用课下时间比较多的学科”。翻转课堂是否加重学生负担,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时间。以高中为例,如果不分文理的时候,这几个学科使用时间最多的学科,所以翻转后的课前学习时间多一点,相对于以前做作业的时间,其实是不算多的,所以学生不会明显的感觉课前学习花费较多时间。但是如果是课下几乎不大学的科目,或者作业因为不受重视放在最后做的学科,如果课前花费时间一多就会被别科老师、学生或者家长认为增加了负担。


3.聚奎中学推行翻转课堂是理论先行,实践随后,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这与现在一些教学模式“先走起后研究”的推行模式,很不一样。我个人比较赞成先理论学习的这种方式,因为有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减少最初操作的偏差,还可以为自己的改进措施指明方向。群里一些翻转实践比较顺利的老师,和他们提前学习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很有关系。有人说“昌乐一中”是“先开枪再瞄准”,似乎是先走起再边做边研究,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昌乐有着很好的课改基础,比如学案的使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他们都做得比较成熟,这些和翻转课堂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在这些基础上,他们向翻转课堂开始转型,就比较顺利,此外他们也提前做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才开始实施的,并不是真的先做起来,然后再研究。因为他们开始全科翻转课堂时候比较早,还没有别学校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己去趟一条走边实践边改进的路,他们所说“先开枪”是实践之路,“再瞄准”是改革之路。


最后,我向羊校长提出了2个问题,第一个是“你自己的翻转课堂和非翻转课堂比较起来,是时间差不多效果好,还是效果差不多时间用的少,还是实践和效果都差不多学生学习轻松了?”羊校长回答是时间差不多了效果好了,学生也轻松了。然后我又接着问“老师和学生的轻松具体是什么原因,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便利,还是翻转的某些步骤或者特点”我理解的羊校长的意思是,学生的轻松来源于以前做作业的困难现在课上解决的;老师们轻松来源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降低了老师管理学习的负担。这2个现象都很合理,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2]http://user.qzone.qq.com/5209448/blog/1432371616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宣传翻转课堂我为什么不拿分数说事(一)                                             
(一)的引子: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狗蛋有一次被人欺负,正当他被人打得不行时,他的好基友郭小明出现了。郭小明六岁习武,身健体壮,不到一分钟,欺负狗蛋的几个家伙就被他打得落荒而逃了。狗蛋从此对郭小明的景仰哪真的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又隔了一段时间,狗蛋和郭小明出去溜达,看到几个流氓正在欺负一个年轻姑娘。狗蛋一看,立马想冲上去英雄救美,结果郭小明一把拉住了他。狗蛋很纳闷,你郭小明身怀武功,而且还自称为行侠仗义仅次于郭靖大侠之郭二侠,今天怎么尿了?郭小明说:你个傻*,你没看见哪几个家伙手里有家伙吗?空手,我郭二侠对付他们几个没问题,但问题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你看那边就是派出所,我在这里盯着,实在不行,我立马出手,但最好是我在被砍烂之前,你带着警察叔叔赶快出现吧………
羊哥13年10月左右开始在一个班常态化搞翻转课堂实践,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考得好(三次考试),一学期以后,羊哥又在另一个班常态化开展翻转课堂实践(14年3月至今),这个班每次题难一点,占有明显的优势,题简单一点,跟对照班差不多(有两次略差一点),最近的两次考试,各项数据都远好于对照班。但羊哥自15年以来,在宣传翻转课堂的时候从来都不拿分数说事,只是说:翻转课堂不会使分数产生副作用。为什么呢?羊哥从以下三方面分别阐述之:
一、抓分最历害的招数是:精准复习、反复训练
1.关于“精准复习、反复训练”
羊哥认为,抓分最历害的招数就是:精准复习,反复训练。有老师或许会问,“精准复习”有哪么历害吗?会比我们伟大的翻转课堂更历害?其实羊哥把“精准复习”换个说法你就明白了。这玩意儿换个说法就叫“押题”。羊哥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经常听到某某名师得意地宣称,自已在某年高考的前三天,给学生讲了一道题,而这道题恰好在高考就来了。各位,你们也听说过这样的神话吧?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你翻转课堂再牛B,都牛B不过能“押题”的人吧。况且人家押中后,还反复地将这些题进行训练,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让学生熟练操作,哪这样就叫历害到极致了。
2.怎样做到“精准复习
“反复训练”每个老师都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羊哥就谈一谈如何做到“精准复习”吧。
尽管羊哥经常听到某某押中了某年的高考题,但羊哥还真的不大敢相信这样的神话。但是要说押中期末考试题,哪羊哥还是相信的。如果说要押中与高考同一类型的题目,哪就是每个合格的高三老师的必须要做到的了,只是说功力越高的高三老师,押的相似度就越高,即“精准复习”的精准度越高。哪么我们怎么才能更尽量高的提高这个精准度呢?
第一个方法,当然是认真研究考纲啊。每年考纲一下来,各个学校就马上要求以高三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研究考纲,找出与往年考纲的不一样地方,分析为什么不一样。根据当年的考纲,进行教学调整,考什么复习什么,考得难就复习得难,考得简单就复习得简单。(注:羊哥教高三的时候虽然也研究考纲,但羊哥的教学从来不按考纲行事,羊哥一直有个信念,羊哥的物理课不只是为高考而教)
第二个方法就是老师要做大量的题,羊哥好几年没教高三了,但羊哥每年高考结束十天左右,就会去第一时间搞一本当年各地高考的合集题来,利用暑假期间做掉它。这样下来,尽管羊哥没有上高三,没有研究考纲。但是在上高一、高二的时候,看到某章某节时,自然而然就知道这一章节的内容高考会怎样考。在教学过程就会不知不觉地向高考靠,在每回考试的时候,就会在大脑里面调用长期做题形成的“大数据”,进行精准的复习。一般来说,教过两三轮的老师都非常清楚高考怎么考,也知道每一次阶段性考试时怎么考,都会进行精准度不一样的复习。
.“精准复习”的精准程度与运气有关
对于抓分数而言,平时扎扎实实教学是基础,但“精准复习”是关键,精准程度越高,分数肯定越高。但问题是,做到一般精准,没多大问题,但要做到高精准,哪就是要靠运气了。不管你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也好,还是直接教学法也好,还是抛锚式教学法也好,遇到运气爆了棚的高精准复习,那都只有歇菜。对于实践翻转课堂的师生而言,武功高(能力更强,基础知识更扎实)那是一定的,但不是每一次遇到战斗的时候你都运气好得带了把“菜刀”。

所以,从以上论述看来,在推广宣传翻转课堂时,最好不要拿分数说事。因为这次考试你的分数高,可能是因为大家复习的精准度都差不多。万一下一回对照班复习的精准度爆了棚,人家分数就超过你了。虽然如今的“证伪主义”已经发展到“精致证伪主义”了,指明了一次证伪并不能判一个理论的死刑。但问题是现在翻转课堂正处于宣传推广阶段,正有好多双眼睛准备着看你出洋相呢。而且你前面考得好时,不是还得意洋洋地拿分数说事吗?现在考栽了,你怎么办呢?(



蟋蟀非原配,名医没有罪——宣传翻转课堂我为什么不拿分数说事(二)                                             
(二)的引子:蟋蟀非原配,名医没有罪
狗蛋父亲生病了,他的好基友郭小明的小姨的表哥的大爷的同学给狗蛋介绍了一据说是药到病除的名医为狗蛋父亲治病。名医果然不同凡响,望闻问切后龙飞凤舞就开好了药方,还在药方的下方写下了药引以及煎药火候以及服药程序等等相关要求。狗蛋拿过药方仔细一看,药方只有数十字,但相关要求很详细,起码有三四百字。狗蛋谢过名医,付了诊费,直奔药店,购得药物,然后就犯了愁。他居然享受了鲁迅先生的同样待遇,治父亲病的药引需要原配蟋蟀一对。
故事后来的发展跟各位想的就一样了,狗蛋认真按照名医的其它要求给父亲熬了药,按程序服下药引和药,结果病迟迟未愈。狗蛋大怒,找到名医欲兴师问罪。名医仔细询问狗蛋后,应答到:药引蟋蟀非原配,岂能向山人问罪。狗蛋顿时语塞。
二、教育教学实验变量不易控制:影响分数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前面所说“精准复习”的精准程度会对成绩产生重要影响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影响成绩。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使我们不便严格地控制变量,有些变量也没法进行控制,因此对翻转课堂教学法如何影响分数进行教育实验层面的研究很难进行。是翻转课堂教学法自身的问题还是其它因素导致成绩上升还是下降通过一两次考试很难说清楚。
1.当成绩下降时,教师会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抢占空余时间,而管理者会默许甚至支持
羊哥工作十五年,做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接近三年了,在工作和教学管理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督促和对空余时间的抢占对教学成绩的影响非常大,而这个在实际中是很难控制的。尽管学校管理层面强调以班级和备课组为单位打整体战。各个老师也基本按学校的要求互相配合,搞好集体研究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实际上老师还是很看重自已的各项数据的排位的,如果某次数据排位下降,老师往往还是比较着急的,会通过加强对学生督促以及抢占一些空余的时间来努力提升各项数据。从教育实验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不让老师过份督促学生以及过多抢占学生的时间。但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又希望拉后腿的学科老师加强督促以及适当时抢占一点时间,把这个班的弱势学科补起来。所以我们经常对这种情况默许甚至支持。
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师生相互竞争也可能会使成绩交替上升
当前的考试一般只能检测到应用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检测到更高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考试现状的情况,师生的努力程度对于成绩的影响也非常大。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法,如果师生松懈导致努力程度下降,哪么成绩下滑基本是必然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往往由于相互竞争,可能导致一时考好了班级松懈一点,而考差了的班级紧张努力一点,这样就可能导致成绩交替上升。
3.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师的观念都在变化,教学法可能逐渐趋同
当一所学校开展某项教育改革时,在初期,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对这项改革的理念以及方法不认同。导致即使是实验班,老师在具体操作时也各种打折扣,未必按相关要求来。聚奎翻转课堂实践第一年,基本坚持下来的就两位老师。其原因一是因为优质视频资源的缺乏,二就是因为一些老师没按翻转课堂操作的要求要在课堂上尽量将作业处理完,导致不能成功翻转。但是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学校的教师对项目了解的不断加深,认同这个项目的理念和方法的教师可能会越来越多。导致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趋同,而失去对照的意义。聚奎目前的翻转课堂实践就呈现这样的态势,实验班的老师不一定每个都真心认同翻转理念,操作过程各种打折扣。而非实验班中又有一大批老师认同翻转理念,在具体教学中虽然没有视频的支撑,但还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把作业尽量多地在课堂上处理完。
有些老师可能就要问了,即然有很大部份老师认同翻转理念,为什么不把翻转班全部用这些认同翻转理念的老师来教呢?其实在教学管理中,教师的安排搭配是门非常大的学问,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年龄、性格、家庭负担、责任心……,要让各个班的师资水平在教学管理层看来是基本均衡的。这样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实际安排教师时就很难按翻转实验的要求来安排了。而且还有一些老师是口头上认同,但实际内心不一定认同,这些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中考虑不到的。
影响成绩的因素太多,这里所列出的仅仅是众多因素中的三个。如果长期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跟踪研究,我相信会得出翻转课堂不会对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但是不论哪种教学法,都不可能保证每次考试成绩都占绝对优势。如果我们这次考好了,就大大地宣传翻转课堂对成绩有正面的影响,哪如果下次考差了,你又该如何说呢?总不能耍赖皮说:考好了是因为这个老师认真按翻转模式来操作的,而考差了就是因为这个老师没有认真按翻转模式来操作的吧。就像我前面引言中所说的一样,医生如果把病医好了,他就可以宣称这是他的功劳,如果没有把病医好,是因为你没有完全按他说的方法去找一对原配的蟋蟀来做药引一样。
如果我们这样说,那质疑的人也同时可以这样说:考好了是因为老师没有严格按你说的做,考差了就是因为老师严格按你说的做的。这样会对翻转课堂的推广实践产生严重的负作用。这就是我宣传翻转课堂不拿分数说事的第二个原因。(


先不打包票,最后看疗效——宣传翻转课堂我为什么不拿分数说事(三)                                             
(三)的引子:先不打包票,最后看疗效
狗蛋一向景仰的郭小明这次受了重伤,面对三名持刀歹徒毫无惧色,徒手救下一独行少女。当警察赶到时,三名歹徒已被制服,但郭小明也身负重伤。狗蛋是第二天才得知消息的,赶到医院时正碰上郭小明的堂哥郭大明从邻市赶来探望郭小明,郭大明是邻市一知名医院的外科医生。
狗蛋直扑护士服务台,问明主治医师是谁,直奔医师处了解情况。医师说,郭小明身受多处外伤,失血过多,头部受重击,随时有生命危险,请亲属好友随时听候抢救消息。狗蛋一听郭小明重伤若此,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伤心时,郭大明一巴掌拍在狗蛋头上。大明说:“你嚎啥?你嚎啥?我弟他见义勇力,行侠仗义,吉人自有天相,必能化险为夷,啥时轮到你在这里嚎?”狗蛋抽泣道:“哥,从小就是你带我和小明玩,我最信你了,小明都这样了,你还说他没事,哥,想起小明我就……”。郭大明说:“狗蛋,不要伤心了,我刚才看了我弟的病历了,依我看,我弟弟那就是多流了点血而已,只要血一输,伤口一缝,两周就可以出院。”
狗蛋不信,问郭大明道:“按你说小明无大碍,哪主治医师为何说得如此凶险,好似小明随时可能去见马克思也。”郭大明说:“这就是你有所不知了,但凡外科医患,医师描述伤情时,必须说得凶险,各种承诺手续一一签来,让家属处于焦虑及低期望值中,一旦脱险,则喜出望外,欣喜异常。万一有所波折,凶险早已明言,家属也能基本接受。”

三、端正实践学校领导实践思想,并为实践老师减压
1.端正实践学校领导实践思想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分数高不高,还要考虑到对学生的发展好不好。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分数,有很多更为经济和“狠辣”的选择比翻转课堂效果更好。
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成绩的因素也很多,没有办法给你打下分数大幅度提高的包票。如果这些奔着只是提高成绩而翻转的校长看到翻转课堂一时没有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现实,则会希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相反,如果让他们处于一种低期望值中,最后学生全面发展,分数也逐步提升,那他们一定会成为翻转的忠实拥趸。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对于正在考虑要不要开展翻转课堂的学校领导而言。必须要告诉他翻转课堂与常规的作法比,翻转课堂能够保证对分数无负面影响,但要通过翻转课堂大幅度地提高分数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并且要告诉他们:无论哪种教学法,都不能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代价去片面地追求分数。这正是外科医生的策略:先不打包票,最后看疗效!
2.为实践老师减压
参与翻转课堂实践的老师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们很怕引起一些反对翻转的老师和领导的非议。如果我们作为翻转课堂的宣传者和推动者,大肆宣传某位老师或某校翻转的实践大大地提升了成绩,那无形中会给后加入实践的老师很大的压力。他们可能会想:学校投入了哪么多的资金和设备,某领导力排众议推动翻转课堂,还选我作为实践老师,我如果没有像某某那样大大提升成绩,哪我怎么对得起学校?怎么对得起赏识我的领导?怎么对得起参与实践的学生及家长?
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翻转课堂的宣传者和推动者,应该鼓励实践老师的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为他们减压,让分数不成为压在他们心头沉甸甸的石头,告诉他们翻转课堂的实践只要分数不吃亏即可,甚至在实践初期分数比对照班略低也是正常(事实上也是如此,羊哥所在的聚奎中学16级,六个翻转班的部份老师基本能够常态化开展翻转实践,这六个班在高一时与对照班比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略差,高二上学期情况好一点,也才基本持平,现在是高二下学期,六个班中的五个班已略具优势,但还有一个班还无优势)。
好吧,这个第(三)部份由于羊哥武汉参加培训,迟迟没有写完。今天下午学习讨论,结束得相对早些,羊哥回来抓紧写完,让各位久等了。最后羊哥还想对各位翻转课堂实践的先行者们说:我们在开展翻转课堂的时候必须要认真细致,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在确保分数不吃亏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一次两次分数略差没关系,但分数老是大幅度地比对照班差可就不行了,我们不拿分数来说事,但也不能让别人拿我们的分数说事。
[3] http://user.qzone.qq.com/5209448/blog/1432371616

我是怎样常态化开展翻转课堂的                                             
我于20128月调入重庆市聚奎中学,开始接触到“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相关知识,此时聚奎中学已对“翻转课堂”进行了近一年的实践探索。20139月我已对学校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成果有了充分的了解,我就申请担任了2016级一个翻转实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从201310月起新授课都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基本实现了“翻转”常态化。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校提出的“四步五环”的教学框架形成了适合我自已的“两段九步”操作步骤,“两段”是指课前、课中(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两个阶段,“九步”是指两段中的具体九个步骤。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前
1.备课
我在看视频之前,要像传统教学一样先备课好。我班所使用的视频基本都不是我亲自录制的,比如本学期的前半段我使用的视频主要是我校物理组教研组长和三个备课组长录制的,四、五月份因为教学进度较快来不及录制,我在网上找了一些优质视频。由于录制视频的这些老师教学水平都比较高,如果我在备课之前就先看这些视频,就容易被带进去,反而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了。所以我总结出,如果使用的不是自已录的视频,就一定要先正常备课,再去看视频。
2.看视频
由于我使用的视频基本不是我自已录制的,所以我备好课以后,是一定要认真去看一遍将要使用的视频。另外,在翻转课堂的初期,由于视频资源不丰富,我们可能没有过多的选择,只能使用我们仅有的视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同一个内容我们可能会有好几个视频。哪这时我们一定要精选再提供给学生使用,要选择,所以更要认真看。
3.安排学生看教材、看视频、完成学案预习案;
我校的学生大多都住校,所有的学生都要在学校上三节晚自习,我就安排学生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先看教材,再看视频,并且完成学案预习案。学生在看视频时常常停下来做笔记、演算,甚至某一段内容反复重放。实践表明,一个十五分钟左右物理学科的视频,学生看完一般会花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所以我一节新课的内容,我会给学生留两天晚自习的时间。这两天白天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是前一节新课的内容,这样两天一个时间单位滚动。
4.再备课。
根据前面备课的内容以及视频的内容还有我班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备课。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根据视频内容确定我还需要在课堂上补讲什么,由于我使用的视频质量普遍较高,需要补讲和强调的内容一般不会超过五分钟。
二、课中
1.做十五到二十分钟作业
翻转课堂能否常态化开展下去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必须在课堂上把作业处理了。我的课堂一来就是让学生先做十五到二十分钟的作业,一般在新课内容的第一天做稍简单的“一教一辅”练习,第二天做我校自编学案的练习案。这样做的理由和好处如下:
1)让学生课前看教材和看视频的时间得到保证
学生看一节教材的时间一般在五分钟左右,看一节内容的视频的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以上,做预习案以及核对答案的时间是三到五分钟。如果课堂上不把作业处理了,课下既要求学生看视频,又要求学生做作业。学生要学习哪么多的科目,肯定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因此,课堂上必须要把作业处理了,学生课前看教材和看视频的时间才能得到保证。
2)对看视频的认真程度是一个检验
我校有些老师使用“学习任务单”来督促和检验学生看视频,我没有使用学习单。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本学年上的班级是本年级基础成绩最好的两个班之一,学生自觉程度都比较好。第二个原因就是我直接通过这十多分钟的作业情况来看学习看教材和看视频的情况。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会在教室内巡视,如果发现有学生连最基础的题目均不能动笔的情况,哪就可以判定是没有认真看教材和视频,就要询问其原因和提出批评。经过一到两周,学生基本都可以做到认真课前看教材和视频。
3)让学生养成了注重效率和不磨蹭的好习惯
我认真观察和研究过,我校所选用的“一教一辅”之教辅资料以及我校自编学案的练习案,一节内容一般配套12个题目。在正常的晚自习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学生完成这12个题目,一般在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但如果在我关注的情况下,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这两种情况下时间差异就表明了学生作业的效率方面有潜力可挖。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每堂课的作业都在我关注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就可以养成注重效率和不磨蹭的好习惯。
在我的关注下做作业也会带来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学生往往喜欢在我面前表现他们的高效率,从而对规范性性和准确性有所忽视。基于这个问题,我在今年三月份的教学中采用了两周左右的课堂上看视频,课后完成作业,然后交上来批改的形式来解决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4)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我要求我班的同学课前一定不能做这些练习题,以避免在物理学科上花太多的时间。但如果当前在课堂上有问题要单独问我的例外,可以提前做一到两个题目,这样可以腾出几分钟的时间问我问题,又不会影响做作业的进度。在学生作业的时间里,我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学生做的情况,同时回答学生在看教材、看视频中的问题以及前几天课堂遗留下来的问题。
2.给学生答案,自已思考,小范围讨论
学生作业的速度有快有慢,在新课的第一天作业时,我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做第二天的作业,第二天做得快的就可以看我校自编学校的“探究案”,如要觉得“探究案”难度过低的同学也可以使用第一轮复习资料。
当我在教室里巡视时看到所有同学都进入了下一步时,我就知道学生都已经完成当天的作业。我就让同学们停下来,由我公布答案,给他们三到五分钟时间自已思考,自已思考完毕可以和靠得最近的同学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互派高手释疑
当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小范围讨论了,我就知道他们自已思考的阶段已完成,就开始开展小组讨论。这两学期我班的学生都是60人左右,班主任把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左右。我要求小组讨论时所有同学都站起来以提高效率,如果通过讨论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可以坐下。小组讨论讨论到第五分钟时同学们还没有坐,我就知道他们在讨论过程可能有些问题不能解决,这时我就会去问各小组关于今天作业的疑问,对于小组间不同的疑问就互派高手解决,普遍性的疑问就收集起来下一步我来解决。第七分钟时我或者科代表再向各小组收集需我评讲的问题,一般情况这时需要我讲的题目就不会超过三个。
4.师评讲有疑问的习题,补讲视频未到位的地方
我校一节课是四十分钟,一般小组讨论环节结束时,离下课还有近十分钟。我会利用这十分钟统一评讲有疑问的习题,并且补讲视频未讲到位的地方。
5.布置课后看下节的视频
最后我会布置当天学生应该看的教材内容和视频,若已布置则进行提示和强调,有时会根据视频内容略为提示学生需注意的地方(特别是视频有误的地方需要提前告知学生)。
三、开展成效
1.考试成绩
在这近一年的实践中,我所教的翻转班物理积分(聚奎中学考评教学质量的一个数据)和平均分排名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最初的跟对照班差不多,到逐渐地比对照班要好。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不会对应试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
2.能力培养
在学生能力上,我们没有相应的工具进行检测,但我感觉我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提升。本学年,我因工作安排,常缺课。当我有事缺课时,就提前给我的三个科代表之一写上看教材和视频以及做课堂作业的计划,并且将作业的答案给这个科代表,科代表就进行相应布置和组织,整个教学环节就只剩教师评进和补讲视频知识环节不开展,待我回校根据科代表们收集的问题情况进行集中讲解即可。在今年高考期间,我要组织我校高三年级学生到江津城区参加高考,期间耽误了近一周的课,但同学们按我计划的近度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
3.教师负担
开展翻转教学以后,我除了在今年三月份为了规范学生的作业而改变操作程序收和批改作业以外就没有批改过作业。所以虽然在备课、找视频、看视频、再备课上面比传统模式多花了精力和时间,但在批改作业上面,我的工作负担又减轻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做作业”是一个广义的作业概念。对于我们高中物理教学常态而言,作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完成教辅资料上的纸质作业,但我也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完成一些更灵活的“作业”,比如给学生一些器材,要求他们设计一个验证型或探究性的实验等等。

(本文已收录在聚奎关于翻转课堂的专著里,因书在出版之前,本文已出现在网上,故在此大胆贴出,若出版社觉得不妥,在此留言即删)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23 12:49 编辑

是问题还是困难?2015-02-07 22:36:37
——论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挫折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egi.html
近日通过王竹立老师的博文《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读到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老师和他的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4年第12期),两文引发了我关于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挫折的思考。
汪老师的文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坦诚的态度、自嘲的语气,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李月霞老师与其他两位老师试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
竹立老师读了汪老师的文章,兴奋不已,不仅发了短信给汪老师,表达他对汪老师文章的赞赏,而且写了《直面日常教育“真相”》一文,表达他的兴奋。所以兴奋,不仅因为汪老师和李老师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让他肃然起敬,而且似乎汪老师的文章正好证明了他的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预言和观点:“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在竹立老师看来,汪晓东老师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
难道这就是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真相”吗?在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到底是翻转课堂本身的问题、缺陷,还是由于对翻转课堂内涵、本质、理念理解不到位和翻转方法掌握不熟练、准备工作不足,学生对这样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带来的暂时困难?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寻找翻转课堂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对进一步实验加以修正和改进,甚至对正确判断翻转课堂的前景,引导翻转课堂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和必要。
细读汪老师的文章可以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团队所做的翻转实验的失败,显然不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什么缺陷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准备不够充分,仓促开展实验,包括微课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一、翻转教学存在不足
(一)缺乏专业指导
虽然作为丈夫的汪老师是高校里研究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但并不意味着他能给作为妻子的李老师给予更多的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的专业指导。从案例来看,显然他既没有直接参与翻转实验,所能给予的指导也非常少。
(二)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试验目的不明确
显然,李老师和她的团队严重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开展翻转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市里培训班要求完成的作业。虽然两年前,李老师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知识准备怎么能保证翻转实验的成功呢?
(三)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引导
事前对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培训和指导,在课堂活动中也缺乏任务单(导学案)的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老师安排的活动也不明就里。由于缺少任务单的引导,学生看微课目的不明确,也缺乏动力,更不会自己提出问题。
(四)缺乏对翻转课堂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
对自主学习后的翻转课堂活动进行创新教学设计是翻转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案例由于对翻转课堂缺乏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学生看完微课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五)对教学环境的考虑和准备非常欠缺
本案例提供的教学环境是这样的:信息技术科专用电脑机房因已经排满了课无法借用,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结果是要么音箱的声音太小,学生听不清楚;要么干脆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要么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要么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二、微课质量存在欠缺
学生对她们做的微课的评价是: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结论是:不感兴趣,看不懂。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微课受到时间的严重制约
微课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仅仅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成了平时教学的“压缩饼干”。虽然老师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但学生觉得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虽然微课可以反复播放、暂停,但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于是乎,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
(二)微课缺乏互动
同学晓蕾认为:“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三)缺乏问题导学策略支持
本案例缺乏任务单(或导学案)配合微课使用和引导,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也不是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完后老师也没有提出问题,仅仅问学生看懂了没有?学生怎么判断看懂了没有?学生虽然有许多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三、结束语
因此,不得不说一句,翻转课堂,东西是好东西,只不过是还不会用,或者没有用好,而不能否认它是好东西。虽然敬佩汪老师和李老师的诚实、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并不认为他们提供的失败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更不能以此证明翻转教学模式不适合在我国中小学推广应用。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就是在国内也已经涌现了许多翻转的成功案例,如重庆市聚奎中学、山东省昌乐一中等。笔者相信,只要大伙携手努力,必能让翻转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汪老师以“玫瑰很美,小心有刺”作为文章的结尾。笔者借用并略作修改,作为结束语:玫瑰有刺,但很美!
更多交流请加入广东省优课评审与培训群241499734、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 69747468或经常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微课与翻转课堂学术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28026410

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
王竹立
汪晓东是我的朋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和我在个性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就是有自己的想法、爱较真、爱琢磨问题。我们在观点上常常不尽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有次在谈到他最近的研究重点――微课与翻转课堂时,我给他泼了点冷水,我认为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晓东不大同意我的看法,他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来反驳我,还说他正在鼓动妻子――广州某高中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对此,他显得信心十足。我听了只笑了笑,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在个别课程和教学的个别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推广,开头的新鲜感与长时间后的厌倦感可能会同时存在,我相信他试验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接受我的观点。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去年的第十二期杂志,打开目录看到晓东和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立即先睹为快。看完后我很兴奋,发短信给他,表达对他这篇文章的由衷赞赏;文章中发现的问题,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有学生反馈、也有教师和研究者的反思。文笔生动还带点幽默,我甚至能从某些典型的汪式对话中看到晓东那略带嘲讽的笑容。但最令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坦诚与实事求是精神,文章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试验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问题、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而且,在第一次让学生写上课体会时,面对学生在文章中一味叫好、“歌功颂德”,晓东立即看出其中的问题。他把学生找来交心“表白”,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说真话,终于“挖”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在文章最后,晓东总结道:“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晓东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经常去各地和香港讲课;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希望他们的研究对读者有所启示。
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我们看多了各种布道式的宣讲、大而不当的口号、用数据堆砌来显示其“科学性”的论文。我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我知道数据不会骗人,但人却可以用数据来“说谎”。因此,我更希望读到“原汁原味”地描写日常教育“真相”的教育叙事,因为只有“真相”才能作为一切理论应用的起点,只有“真相”才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有效的标准。
【附:以下是晓东给我提供的原文,由于是PDF格式,我只能重新进行了排版,如有错误概由我负责--竹立附记】
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
—— 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
李月霞 汪晓东
李月霞: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课间,一个高个子男生来到办公室,在门口和徐老师低声说了些什么。他离开后,徐老师走进来,笑着说:“这个男生问我,刚才那节课到底讲了什么,他一点也不明白!”我很诧异。徐老师说:“这可是我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次月考91分呢。”从窗子望出去,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转身对他说:“我感觉自己在‘祸害人间’!”
六天前:要交作业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组织——“微课研修班”QQ群。上学期末,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微课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得知,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专家将面授高招。高三这个时段很多事情,我能去听课的机会也就很少。在QQ群看到同学们议论交作业的事情,这才跟上节奏。对呀,要交作业了。其实两年前,我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我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我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
五天前:我的团队
我对汪晓东说,我要做三个微课。这是作业,组织要求的。他问我:“要不先在你任教的四个班中做一个实验研究?”这个提议我很感兴趣,因为感觉这不是难事,而且做好一个微课后,在两个班上放一下,这样上课多省事啊,我对可以偷懒又高效的事情向来是不拒绝的。这个学期,刚好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亮亮在高二跟岗实习。我又试着询问高二备课组的徐老师,他表示愿意参加实验,我们的团队就组建起来了。
根据实验计划,我现在需要去找电脑机房。学校有三处电脑机房可以上课:一是离教室稍远的两个信息技术科组专用机房;二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三是离教室最近的语音室。我先咨询信息技术科组的蔡老师,他说,那两个教室都排了课。
四天前:热身运动
偷得浮生半日闲。上午无课,我在研修班上传的作品中翻来翻去,惊讶于他们制作技巧的高超。这些有难度的画面是信息技术老师所为,还是找到了好使的软件呢?几年前,我用过“屏幕录像专家”,对于我这个技术盲来说,越简单越好,它正符合我的要求。
在百度的帮助下,我还锁定了几个软件,陆续在电脑上安装上了“格式工厂”“视频转换”“视频合并”等软件。剪辑视频,学习各种技巧,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自己在各种工具的帮助下获得的成功。我打算用上课时用过的PPT,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两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背景》。
汪晓东问:“电脑机房安排好了吗?”我说:“信息技术课室无望,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
三天前:魔镜,魔镜,最好的微课在哪里
关上门窗,深夜时分,万籁俱寂。第一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录制下来,用时11分23秒!会不会时间太长?
录第二次,说错话了,再一次,忘记词了……第六次,正在准备完美收官时,楼下疾驰而过一辆汽车,让即将到来的成功化为乌有,我瞬间崩溃。
关上电脑,对着漆黑的屏幕,脑袋里翻滚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翻滚着不断按下的F2录制健,忽然想到培训班讲台上的那些微课专家们,他们的各种理论像电影画面般快进。假如让他们来制作一节微课,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体会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
两天前:“产前”的阵痛
中午,我宣称:“一定要做微课,而且不止这三节,要把高中历史的内容全部做成微课。但在早上上班之前,我还对汪晓东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自己制作微课,太麻烦了!微课不是对着PPT讲就行了,而是要在设计、录制、语言表达、选材等方面下很多功夫,最后才磨出来的。哪里有拿支粉笔或做个PPT去上课方便啊!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
对于我的风云变幻,汪晓东表现淡定。他说:“你受了什么刺激?”
的确,上午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维交锋——对专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对教法、学法也是意见不一。这场探讨在备课组内最终没有达成共识,出现了路径分歧。我对汪晓东说:“你是对的,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专业发展,其过程是漫长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教学设计: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为短时期或者根本无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师提供一个合格的课堂教学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从哪里来?也许,各路优秀的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集结集体智慧,历经反复试错,最终形成的微课就是优质的产品?
下午,在办公室见到亮亮。她问:“李老师,微课做出来了吗?”
“生产中,待产。”
“李老师,快点生啊,来不及了!”
一天前: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
“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只要能做
出来。”我说。
“又受刺激了?”汪晓东问。
“此优秀并非质的界定。自己操作下来,感觉每一个作品都是作者付出心血和智慧的结果,实属不易啊。”我敲击键盘,望向他,“专家非鱼,焉知鱼之难?”
今天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精简PPT,缩减时间;二是写一个脚本,便于明确“台词”。上课用的PPT,材料很多,每个环节并未经过精细的思考,语言表述随意性很强,问题的过渡、幻灯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那么考究,用时多少老师是可以自我掌控的。这些“模糊”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11分钟的自说自问。虽然自己之前也知道“在微课中,设计是核心”,但若没有亲身经历实践,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在剔除了繁杂,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注意问题的过渡和逻辑之后,我的体会愈加深刻。现在,打印出来的脚本,字字珠玑。再录,“朗诵体”出来了,对着电脑,如何失去了平常的自己呢?
再一次录制微课。这一次,8分31秒。
实验日:有学生睡着了
10月22日,下午2点20分,高二(5)班,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微课。我们的实验正式开始。
有学生睡着了,亮亮发现。徐老师在播放的过程中,走过来问我:“播放之后怎么办?还要做什么呢。”按照计划,我们的程序是:课前预习→产生疑问→微课学习解疑→疑问并未消除→老师解疑→学生做测试题检验学习成果。
我们三个在教室门口紧张部署,有看得走神的学生揭开了靠近走廊的窗帘,观察我们。
微课终于播放完毕,徐老师问:“有看不懂的地方吗?”茫然的学生居多,“音箱的声音太小,听不清楚”“不知道视频在说什么”,零零星星地有学生反馈。徐老师于是把内容重新讲解了一次。
傍晚,亮亮打来电话:“李老师,我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她告诉我,因为六班的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
你真来劲
10月23日一早起来,我重录了一次微课,这次时间是5分44秒。我让汪晓东看,他说,算是及格。但是在我心中,我的这个“孩子”眉清目秀、气质出众,怎能只是及格呢?
上午,徐老师带班级来到电脑机房,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内翻转。很不幸的是,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学生已经陆续来了,宣称没有带耳机来的学生有一半以上。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电脑室的专管老师,我把隔壁办公室的邹老师请来,他帮忙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下午还有两个班,为了避免再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不能收到微课的学生机,我们打算用U盘一个个地复制粘贴。考虑到工程量“浩大”,我们放弃休息,去学校饭堂解决午餐,然后迅速回到机房“奋斗”。
在饭堂遇见崔老师,听完我的“曲折”过程,她说:“你真来劲!你是上公开课吗?”我说:“只是做个微课实验。”她说:“这些事情做起来太麻烦,没有学校的行政支持,没人愿意折腾。”
回到语音室已是中午一点。我们将微课一个个复制到那些“不听话”的电脑上,直到所有的机器都可以播放。
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下午3点,八班学生来到语音室。由于科代表再三叮嘱,学生几乎都带了耳机来。亮亮建议我先给学生进行微课学习上的指引,如带着问题去看微课。她提醒我的时候,学生已经都戴上耳机开始学习了,我决定不打扰他们。
15分钟后,他们很安静地看完了微课。“看懂了吗?有无解决课前预习时产生的疑难问题?”回答出乎意料,他们大多数说课前没有预习。“那现在呢,看完微课之后,有没有问题产生?”按照我预想,他们看完之后,微课可以解决他们预习课文时不懂的难点,然后又有新的思维方向和存疑。但是,显然他们并没有朝我设计的方向走。在我提问之下,全场一片死寂,这些平时上课很活跃的孩子,像被施了魔法,一言不发。
接下的九班,由亮亮老师上课。几个学生表示,看了微课也不明白,问哪里不明白,说不出来。亮亮老师于是把部分内容再讲了一次,学生有些沉默。亮亮老师问:“都明白了吗?”没有回应之下,亮亮老师说:“请大家拿出练习册,做1-6选择题,检测一下学习的成果。”我站起来,发现有学生打开了纸牌游戏。我在她身后问:“带练习册了吗?”她摸出练习册,问我是哪一课。看来,神游已经很久了。
下午5点,课程结束,王同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并不像其他学生一样急切地出去放风。我忙着收拾东西关电脑。她看着我,反复翻书本。“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这样不好,没有互动,无聊,我都没有学到什么。”我抬起头来,教室厚重的遮光窗帘全部都拉上了,亮亮老师正在逐次关灯,一盏一盏灯灭,室内暗黑。
“以后你都这样上课吗?”
“只是尝试一下,不会总是这样的!”
王同学欢快地笑了,“那好!我还是喜欢老师您正常上课。”
“砰”地一声,亮亮老师用力地把教室后门关上。黑暗中,她说:“李老师,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啊!”
汪晓东:微课的“汉赋体”
两年前,我就开始“忽悠”李月霞做微课,但她只试做过一节就放弃了。今年她在高二任教,比她在高三时空余时间多了一些,加上又被指派参加市里组织的微课培训,要提交作业,所以终于肯做几节微课并在课堂中试用。
我帮她策划了微课教学实验的安排以及效果检测和分析反思的框架。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基本的实验框架:三位教师(她自己以及另两位教师)、七个班,三种应用方式——不用微课、课上放微课和机房翻转课堂,主题选定当周教学内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首先得解决资源的问题。为此,她用了几天来设计PPT和录制微课。显然,资深教师遇到了新问题——她大大低估了微课制作的难度。几易其稿,总算在上课前一刻完成了两节微课并传给同事。她说:“以前我看别人的微课,总觉得很烂。现在才知道,能做成那样也是不容易的。”
第一天的实验没有得到激动人心的结果。她告诉我:“今天课堂播放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开小差了。”
“那你还继续试吗?”我问。
“试,不过我在考虑要不要重录一遍。”尽管我建议她不必重做微课,但第二天一早,她还是重录了一个。
第二天效果依然不好。虽然经过上午失败的教训和中午的努力,下午上课的两个班基本解决了学生无法观看微课的问题,但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依然表明,学生并没有被微课吸引,也未能按预设的进程开展学习。
第三天我出差了。晚上我在宾馆收到她发来的课后测试的结果统计以及对学生调查的结果。不出意料,表现不佳。
“学生对我做的微课不感兴趣。觉得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她说,“可是,我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了,我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她有些困惑。
她向来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是自信满满的。这一场滑铁卢,我以为她会说暂停和告别微课之类的话。这次,在我预料之外,她说:“下周让亮亮老师做一个微课,我们再实验一次!”
我建议她写写这次实验的经过。她说:“不如,我们来个多重叙事吧。”她把历史研究的视角搬到了微课实验观察中。我们于是商讨要写一组文章,包括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各角色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
中午,李月霞拿回学生写的文章笑逐颜开地说:“我的课代表了当今教育的方向,正在朝着未来大步前进!”五位学生的文章,竟然有四位在大唱赞歌,只有一位稍微写了几句建议,但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我们做的调查完全不符。
“有必要访谈一下学生”我说。“好,晚自习我找他们谈谈!”李月霞很是积极。
晚上回来之后,她和我描述了谈话的过程——我把五位给我写稿子的孩子叫出来,最后出来的同学笑嘻嘻地说:“老师,是不是我写的文章很棒啊!”我说:“是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述流畅。”受到了表扬,小伙伴们都很高兴!我问他们,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分析汉赋没有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而且喜欢它的人又那么少的原因吗?他们说知道,文学价值不高!为什么不高?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文采华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你们给我的文章和汉赋差不多,老师那节课真的有那么好吗?还认定我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方向!”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老师觉得那节课有很多问题呢,看到有的学生都无聊得睡觉了,还有玩扫雷游戏的,看英语听力材料的,我有挫败感。”
听我这么“表白”,他们似乎放下了“枷锁”,开始控诉这节课的“罪恶”了。
我说:“好,刚才就讲得很好,把它写下来,老师要的是最真实的感受。”
学生:扫雷游戏及其他
润娟
一开始,看得很入迷,也感觉很新颖。过了几个页面后,发现老师已经讲完了。“啊,这就讲完了?”内心很奇怪,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然后我重放了一遍,这一次我睁大眼睛,更仔细听,但是一会儿又播完了!再放一次,我不时用鼠标按停,做笔记,一边听一边飞快记录。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我看了看旁边的同学,震惊了——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老师说拿出练习册做题,6道选择题我错了3道!
嘉雯
点开第一个视频,是讲希腊的地理位置。一开始有点不知所云,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看的过程中,我把视频上的要点都写在本子上。不过,我写了也不懂,又不能问老师,就先记着以后慢慢看。两个视频很快看完了,之后要干什么呢?无聊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看到周围有同学点开了电脑上的英语口语听力,我也禁不住诱惑,玩了一下扫雷游戏。
晓蕾
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逸轩
视频的内容似乎很丰富,精美的图片吸引了我,我突然萌生了无与伦比的学习兴趣。打开视频,一秒、两秒、三秒……我大失所望,这根本就和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嘛!我带着困意,还是坚持把两个视频看完了,但是似乎效率不高,我只能记住少部分内容和一些关键词。可能是视频声音太平淡,吸引不了我的兴趣吧!我想,如果它像我们平时玩的一些电子小说那样,到了某个情节,还可以让我们选择接下来发生的内容该多好,或者弄得像个剧集一样,再传上网让我们平时阅览,用略带幽默的形式就更不错了。
嘉豪
刚听说历史课在电脑室上,我第一反应是可以玩电脑。上课后发现无法上网,就开始看视频了,我才发现五分钟是如此漫长。一个短短的视频使我的态度发生了如下转变:饶有兴趣——兴趣——无语——无奈——不耐烦。老师像机器人一样在喃喃细语,而且语速实在慢,语调平淡,所以在我看来就像是和尚在念经。等我看完第一个视频之后,四处张望了一下,只见旁边的几个同学兴致勃勃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傻笑两声,原来他们正在玩四维弹珠!我受到了惊吓,随即陷入了沉思,然后也忍不住玩了几把。不一会儿,老师喊停。开始提问了,只见全场万籁俱寂,老师为了hold住全场,毅然把身为科代表的我点了起来。问题比较简单,我两三下就解决了。
晓洋
刚到电脑室,我们兴奋地冲到电脑前,插上耳机,在老师的指引下,打开视频,一幅地图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满心期待地凝神听,可没过几秒,兴致全无。声音好平淡,语速好慢!不得不说,我在看那两个视频的时候,按了无数次快进键,无奈这项功能好像失灵了,我只能乖乖把视频看完,但看完之后便无所事事了。老师终于叫我们停下来,我以为要正式开讲了,但是老师只是问了我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觉得这节课怎么样。同学们都没有举手提出问题,但是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也有很多不懂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述出来。课堂的小测我做得不错,不过我认为大部分都是好运撞对。
结语:一朵带刺的玫瑰
作为一名“号称”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我当然希望李月霞做微课、搞翻转课堂,但作为一名教师家属,我并不会特别鼓动她去开展这些实验。因为我知道,那样首先倒霉的可能就是我——当她关起门来录微课的时候,我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照顾小孩,当她一早爬起来修改微课的时候,我就要面临早餐怎么解决的困境——在奉献青春和舒适生活之间,我无耻地选择了后者。
更麻烦的是,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也确实很美,但要获得这种美,却需要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这些烦琐的技术性工作远比欣赏美丽要复杂、困难得多。微课也好、翻转课堂也罢,都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需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去设计、需要一次课一次课地去操作,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它们的效果。
还有更麻烦的,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收获美好。无论是设备的状况还是学生的状态,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特别是头几次尝试的时候。李月霞的这次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把付出、风险和收益放在一起评判,又会有多少教师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呢?我不知道。
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有可能的话,和感兴趣的教师一起在他们的课堂中去尝试,再把更多的经验教训拿出来分享。这正是“中小学微课应用”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只有帮助教师们不断改进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微课或翻转课堂的作用,在成功中获得高峰体验,微课和翻转课堂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变革教学的目标。
微课很美,翻转课堂也很美,一如芬芳的玫瑰。当你伸手去摘的时候,获得的可能不是芬芳而是刺痛——玫瑰很美,小心有刺。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艺术高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0: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0 13:46 编辑

翻转课堂:寻找教育教学的新路子
2015-06-09 03:56:36
[GEONET:看着王老师发布博文的时间由衷敬佩]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大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时代发展亟需教学上的“创新”[GEONET:面上是这样说,但现实是教育一直将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拒之门外,所谓教育与技术的整合不过是技术的一厢情愿。电教馆一直游离在学校教育之外,这是不争的现实。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不过是幌子。再高档的设备和电教室都是为了装点门面]课堂教学改革迎合了时代的需求,逐渐地演变为教学改革的一方热土。[GEONET:事实是虚名远胜于实效,课堂成为作秀,学校成为观光景点(门票也就是必须的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技术促进教学的典范,为处于“深水区”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GEONET:一厢情愿吧,事实是技术如新娘子的行头,没有是不行的,但有谁参加婚礼是为了看行头呢?(租赁婚纱成为婚礼的一种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模式就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重庆、山东、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一些中小学相继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试点实验。[GEONET:也许真正试验搞翻转试验者是不为所知的,而所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相应的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开展了许多“翻转课堂”理论与教学实验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研究成果。[GEONET:有多少论文比王老师的博文更实在更有价值呢?]
但与此同时,对翻转课堂的质疑之声音也不绝于耳:
1.翻转课堂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翻转?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有什么优势?[GEONET:其实这是专家的饭碗,没人问了人家还怎么讲?毕竟有很多专家要么不懂技术要么没有实践]
2.翻转课堂源自美国的教育土壤,能不能适合我国的教育文化?[GEONET:中国化和与世界接轨都是必须的,但这不是问题,而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3.翻转课堂要求学生事先自觉观看和理解微视频,观看微视频势必延长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如果要求学生一天观看几门课程的微视频,是否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GEONET:应试已经全面化全民化的今日中国,负担不是问题,升学率才是问题。导学案、高效课堂甚嚣尘上便是明证。衡中、毛坦那些高考工厂负担重不重?为什么还是趋之若鹜?]
4.微视频主要用于低阶思维的培养,能否上升到高阶思维的培养,如我国教育现在非常强调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的培养?[GEONET:与翻转何干?和尚念经般读莎士比亚睡着了难道也是莎士比亚写的不好?雨果会不会写相声?]
5.微视频适合知识讲解,是否也适合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翻转课堂是否适合所有的课程,是否适合这些课程中的所有内容?等等。[GEONET:大米做不成面条但可以做成米线,如今的土豆不也成为了粮食?让乌龟赛跑,让兔子爬树,与和象棋冠军比赛游泳有何区别?]
笔者认为,质疑并不是坏事。正确对待,有利于促进翻转实践者和研究的思考和理解。质疑者提出的问题,有些非常容易回答,有些则需要深入研究。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翻转课堂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Youtube视频和多个演讲中提到了翻转课堂在下面三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一是“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二是“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三是“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GEONET:实话说这三者与翻转真的没啥关联。这反而给反对翻转者以把柄。不能背越式否定跨越式不算成绩吧]因此,翻转课堂的六大好处:
1.翻转可以帮助繁忙的学生
2.翻转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翻转增加课堂互动
4.翻转让教师更了解学生
5.翻转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6.翻转改变了课堂管理
2012年6月美国教育咨询公司ClassroomWindow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揭示了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报告显示:
1. 88%受访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
2. 67%受访教师表示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得到提高;
3. 80%受访教师声称他们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善;
4. 99%受访教师表示下一年将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
金陵老师以瑞士奶酪式的“间隙”为比喻,论证采用翻转课堂用视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重要性,得出“翻转课堂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并顺便提升学习成绩”的结论。(资料来源:金陵叙事博客)
羊自力老师则认为翻转课堂的第一优势就是能够把被动接受式学习和主动建构式学习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输入输出双高效,在班级管理背景下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资料来源:羊自力老师PPT讲稿)
张福涛老师认为,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问题意识得以加强,学习能力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研究氛围更加浓厚,技术能力全面提高,专业水平快速发展。(资料来源:张福涛老师PPT讲稿)[GEONET:三位专家说得好!]
笔者关于翻转课堂目的意义的思考:任何一种教学变革,都是为了解决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GEONET:千真万确!正因为有问题才需要变革,也只有变革才能解决问题]由于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任何一种教学变革都不能彻底解决教育的问题。[GEONET:任何探索实践都值得尊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解决了旧的问题,还出现新问题,所以变革不可能停止。美国的微型教学视频和翻转课堂主要为了解决给缺席的学生补课和如何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辅导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与美国教育不一样,主要存在两大“顽疾”,一是班级授课无法照顾学生在学习理解速度上的差异,教师也难以捕捉学生理解与否的信息;二是受到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难以实现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GEONET:异化的应试教育是导致问题的根源,拿应试的尺子来衡量翻转,和龟兔赛跑一样。]翻转课堂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医治这两个“顽疾”,实现因材施教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的思路,就是将课外作业转移到课堂上,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借助教学视频,将课堂讲授的过程迁移到课前(与课外作业的时间进行转换,保证不增加学习时间和负担),保证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快慢节奏,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帮助教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的信息,更多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腾出来的课堂时间,完成作业,并给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慧。
但“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里有一位老师不仅一直追问翻转课堂的目标是什么?而且对此纠缠不放:你怎么证明翻转课堂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何证据证明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笔者观看了丁肇中教授的大师课堂讲座《科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的经历的实验》,深受启发。他说,物理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新知识去颠覆旧知识。同样道理,当下正在广泛实施的翻转课堂实践,也是试图探求教育教学的新路子,去克服旧方式旧方法的缺陷。在探索新方式新方法的路上,完全可以根据以往的探索经历和经验,分析并提出新的假设,并经过广泛的实践来证明是对的或是错的,在较长时间和较全面的试验和实践完成之前,任何人苛求实践者和研究者匆忙拿出证据作出判断,或研究者和实践者自己轻率地下结论,都是不应该的,是违反科学规律或伦理道德。[GEONET:所言甚是!]因此,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能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而不是依靠这样不厌其烦地反复追问而得到结果的。笔者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也欢迎诚意的质疑,但质疑者不仅需要态度诚恳,文明对话,还应该区别作为理论假设的“事实”与作为实践成果的“事实”。笔者担心的是,对于这种“穷追猛打”式的追问,如果不能做出必要的回应和解释,很可能会误导翻转课堂的初学习者,让初学者对翻转课堂产生过于负面的认知,直接逃离翻转课堂。因此,特写下以上文字,为翻转课堂,以正视听。[GEONET:好样的!]当然,笔者更希望翻转课堂的先锋者能真正成为翻转者的楷模,对翻转的成果能做出事求是的评估和鉴定,减少翻转的争议,促进翻转健康发展。[GEONET:有所指,不便说,你懂得!]
更多交流请加入“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或登录“王奕标的教育时空”(新浪博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2 16:48 编辑

翻转课堂:莫让“学习能力决定”论否定了教学变革的意义 (2015-06-02 11:56:44)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o1h.html
查看“透视翻转课堂”群的讨论,看到一种言论,笔者称为“学习能力决定论”。大约的意思是,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强,在任何模式下都能学好;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差,在哪种模式下都学不好。既然学习好不好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无关,你搞教学变革(翻转课堂)做什么呀。翻转课堂课前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这种能力,你怎么翻转?笔者不能猜测言者有意否定教学变革(翻转课堂),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在客观上在淹没了翻转课堂变革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一出,多数老师静观,但还是有个别老师附和,没有老师提出异议,说明这种观点会对翻转课堂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排除这种偏颇言论干扰,为“翻转”保驾护航,笔者也来言论一番。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有老师反复质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目标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老实说,笔者也花了很多心思来思考这个问题。下面简单汇报一下笔者关于翻转课堂目的意义的思考。任何一种教学变革,都是为了解决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任何一种教学变革都不能彻底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旧的问题,还出现新问题,所以变革不可能停止。
美国的微型教学视频和翻转课堂主要为了解决给缺席的学生补课和如何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辅导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与美国教育不一样,主要存在两大“顽疾”,一是班级授课无法照顾学生在学习理解速度上的差异,教师也难以捕捉学生理解与否的信息;二是受到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难以实现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翻转课堂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医治这两个“顽疾”。主要的思路,就是将课外作业转移到课堂上,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借助教学视频,将课堂讲授的过程迁移到课前(与课外作业的时间进行转换,保证不增加学习时间和负担),保证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快慢节奏,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帮助教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的信息,更多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腾出来的课堂时间,完成作业,并给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慧。
回到“学习能力决定论”。笔者认为它在否定教学变革(翻转课堂)方面存在如下两个逻辑错误,以此来否定翻转课堂的目的意义就变得没有依据。
一是夸大了学习能力的决定学习效果中的作用。学习能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除了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效果的因素还有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教学效果、知识基础、学习时间、学习者身体健康健康状况等。改善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或多或少提高学习效果。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时间或增加足够时间,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任何一位学习者都可能达成确定的学习目标。虽然观点过于绝对化,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如果翻转课堂中通过看视频进行学习,的确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有些在接受信息过程反应比较慢的,在班级授课状态中难以适应的学习,在翻转课堂中可能如虎添翼,突飞猛进。并不如“学习能力决定论”者所认为,学习能力决定一切,学习能力是一个固定值,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毫无意义。
二是模糊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中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目标、评价标准的区别。所谓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听课和完成作业的能力,即理解和记忆能力。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能力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等。另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发生的质的变化。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慧已经取代知识理解和记忆成为核心的目标。所谓大智若愚,成为大智慧者,并不一定是最聪明(学习能力强)者。两者既然存在如此大的区别,说“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强,在任何模式下都能学好”就变得没有意义,以此来否定教学变革和翻转课堂就站不住脚。
关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问题。的确,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天津夏老师补充: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不仅是孩子,有的教师,也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等),给翻转课堂的实施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缺乏,不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而主要是学生在班级授课教学形式没有得到重视、发挥和锻炼造成的,正是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突显了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引起师生的重视,在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的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学生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效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翻转”还必须“应试”,但教学变革(翻转课堂),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也改变教学的目标和整个面貌。当然,前景非常美好,但实现并不容易,还要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翻转”仅仅为“应试”服务)的现象。因此需要“多思考”与“多实践”同行,需要大家一起来探索,一起来努力!
更多交流请您加入“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那里有全国一流的“微课”专家和“翻转”专家与你一同研究和思考,希望您无私地奉献您的智慧。也请您有空来到“王奕标的教育时空”(新浪博客),那里有许许多多笔者对于“翻转”和“微课”的不成熟的思考,请您来批评指正。里面还转载了许许多多全国一流专家的文章,供您来阅读。祝您学习和研究、教学工作愉快!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20 13:50 编辑

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智慧课堂(2015-05-31 22:12:56)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nxv.html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因此,作为主导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翻转课堂,用智慧课堂引领其发展方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一、什么是智慧课堂
智慧(Wisdom)是什么? 彼得·A·安杰利斯(Peter·A·Angeles)在《哲学辞典》中对“智慧”的释义:“对人生的最好目的,达到它们的最好手段,以及成功运用那些手段的实践理性的正确知觉。”希腊文化强调的四种美德:智慧(Wisdom)、勇敢(Courage)、正义(Justice)、信仰(Faith)。这里把“智慧”道德化了,成为四种基本美德的第一美德,而且与信仰并列。《圣经文学辞典》认为智慧是一切美的源泉。它把“智慧”美学化了。《旧约》说“智慧比珍珠更美。”《后典》说“智慧的美赛过太阳和群星。”“当智慧向我们起来的时候,所有的美物皆随她而来。”《佛学大辞典》中对智慧的解释,智是决断(决疑断惑),慧是拣择(考察切要)。智是观照,慧是了知。再简而言之,观空照有,了知空有,就是智慧。智慧是什么?简单的,智慧就是明了,你对于一切现象你都能够通达明了,这就叫智慧。
因此,笔者认为,智慧既包括人透彻地洞见事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孙子兵法讲的全是战争的谋略和智慧),也包括获得快乐、幸福人生的理念和方法。它包括了能力、道德和美的方面。智慧有三个标志,一是善于做事,二是做成善事,三是做成美事。智慧教育则是以智慧发展为取向的教育形态。与之相对应是以知识学习为取向的知识教育。
智慧和智能是两个非常相似而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三个概念的对照中认识智能。机器替代和解放了人的体力劳动,但需要人工反复操作,叫机械化;机器不仅解放人的体力,而且一经启动,可以按照预先认定的程序或轨道连续运行,不需要人工反复操作,叫自动化;机器人学习和适应外界环境,做出判断、反应和行为,叫智能化。它能代替人类的复杂思维劳动。因此智能就是机器所具有的分析判断思维能力;而智慧则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思维能力。前者是一个技术学概念,后者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研究者可能希望计算机和网络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所以有意无意地将智能混淆为智慧,如将智能地球(Smart Earth)翻译为智慧地球,并由此引伸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技术概念。在此语境中,智慧教育也变成一个等同于智能教育的技术学概念。
因此,智慧教育具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内涵:
(一)作为技术学概念的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研究者关注的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他们通常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评价、科研、后勤等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事实上,笔者认为称为智能教育更准确。
(二)作为教育学概念的智慧教育(Wisdom Education)。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古代圣人的著作如《道德经》和《周易》等,充满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的启迪就是智慧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如苏格拉底的教育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启发思考,增长智慧。
(三)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Intelligence Education)。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以智慧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插上了翅膀。因此,祝智庭等专家认为,智慧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发展学生智慧能力为目的教育形态。但总体上主要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技术来研究,对智慧教育目标研究重视不够。
什么是智慧课堂?
根据以上各种关于智慧教育概念的不同描述,我们可以将智慧课堂界定为,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环境,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条件,以促进学生智慧为价值追求的课堂教学形态和教学过程。
二、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智慧课堂
为什么说翻转课堂是一种智慧课堂?主要有两个理由:
(一)翻转课堂在本质上追求创新性和智慧性
无论中国的古代教育,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都以培养人的智慧为主要目的。只有到了大工业时代,工厂需要使用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人,教育才转向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当下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严重的“知识大爆炸”现象,学习由严重。。转向严重过剩,进入所谓的“过剩时代”,知识的超载和易得,以“掌握人类所有文明成果”为目标的知识教育,变成不可能和没有必要完成的任务。而如何获得知识、选择知识、处理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即统率知识的能力和智慧却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转课堂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创新和发展人的生命智慧为主要目的。它专注于培养处理问题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促进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它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积极审视、理解和洞察,并对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给予历史的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果敢的判断和选择。
(二)“翻转”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智慧的过程
智慧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作用更为巨大。智慧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新愿景,但真正实现智慧教育和智慧发展并不容易,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智慧不同于知识,因此我们不可能通过知识的堆积而获得智慧。我们在探明世间万物和人生的真相和真义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自觉”而获得智慧。这一过程,离不开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创新。翻转课堂具有四大优势(1.用视频再造教育;2.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3.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4.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的两大“顽疾”,一是无暇顾及学生学习差异的问题;二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重视的问题。翻转的过程,就是碎片知识的学习与整合创新的过程。与智慧发生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翻转课堂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知识应用和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发展。
因此,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智慧课堂。明确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的品位和品质,使其不局限于为应试教育服务,也有利于智慧教育的发展。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19 21:30 编辑

翻转课堂的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视频也能翻转么?(2015-05-09 10:34:27)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m4a.html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讨论诸如没有授课视频能不能实施翻转课堂这样的问题。这主要是一个翻转条件问题。当然,翻转条件远不止这些,本文重点扫描一下翻转条件问题。那么,实施翻转需要那些必要条件呢?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是不是就不能翻转呢?

      首先,翻转需要优质的授课视频资源。翻转课堂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通过观看授课视频接纳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它通过代替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腾让出来,供第二学习阶段的研讨、交流、展示、质疑等环节使用。而且,以观看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是后续翻转课堂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没有将基本问题弄明白,在研讨交流中,他不仅没有观点可发表,甚至听不懂别人讨论的问题。在2007年前后,“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部分地区逐渐流行,但是尚未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因为课前需要播放的教学视频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制作。美国翻转课堂搞得好,并得到广泛推广,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有“可汗学院”的支持,能够解决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即大量优质“微视频”)的研制与开发问题。我国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C20慕课联盟,是解决大规模优质教学资源研制、开发与共享的一个良好开端。有一些老师认为如果没有授课视频,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学教材来实施翻转。笔者认为,教材当然可以配合视频一起使用,但学生单纯依靠教材进行自学,翻转效果绝对没有授课视频好,况且现有教材并不是自学型的,不适合单独自学。天津市教育研究院王秋月老师甚至认为学生通过教材进行自学更有优势,是颠倒黑白。她认为通过视频进行学习,是传授性学习,而不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甚至得出翻转课堂“没有翻转传授性学习的本质”的结论。其偏差之处在于:其一,王秋月老师追求探究性学习而否定传授性学习,是从一个极端(传授性学习)走向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事实上,传授和探究都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不可偏废。其二,王秋月老师缺乏对翻转课堂的全面考察,仅仅看到第一阶段的学习,没有观察过第二阶段的探究学习,是典型的“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正因为授课视频在翻转中如此重要,翻转视频的质量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翻转的质量甚至成败。那么如果教学视频不好看、不优秀的话,学生是没有兴趣去看的,也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基于这一点,教师提高设计和制作授课视频的能力和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

       其次,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有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可汗学院实际上是一个专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非营利教学网站。网站具有在线管理和演示视频资源、在线互动交流和收集处理学习大数据等多种教学和管理功能。随着我国以“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翻转课堂的网络和平台环境会越来越好。一些学校除了自建翻转学习平台,也有些学校考虑借助一些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如网校的平台,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三,翻转课堂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微课设计能力和翻转活动设计能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亟须更新。翻转课堂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它包括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堂面对面教学这两部分。前者(在线学习“微视频”)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仍需要教师的启发、帮助与引导);后者(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围绕作业中的问题、实验中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某个专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探究。显然,要把这两部分的教学都开展好,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必须更新,还需要较强的资源和教学的设计能力。从我国来看,传统教学强调“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监控、讲授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总之,是“重教轻学”,要实施好这种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翻转教学中,情况则来了个大“翻转”,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第四,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家里上网学习微视频,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还不强———上网玩游戏而影响了看微视频。还有的是因家长的督促、配合不到位。或是其他学科课业负担过重的影响等等,使这个教学环节有可能落不到实处,或落实得不够好。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的养成需要老师有意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翻转课堂不同于一些学校如山西新绛中学实施的“先学后教”教改实验,但这些教改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翻转课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最后,翻转实验需要家长、社会、管理层的共识与支持。只有在翻转课堂的目的意义等各方面取得各界的认识和支持,翻转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改革环境、经济和物质环境、社会舆论环境。      

        显然,要想取得好的翻转效果,以上这五个条件必不可少的。明确了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环境和条件,就能知道如何从哪里着手创造实施翻转的各种条件和环境支持,避免翻转因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而遭受半途受阻甚至中途夭折的命运。这一点,一些“翻转先行者”已经感同身受。为了在翻转路上,多点警醒,少走弯路,促进教改,特写此文,希望翻转一切顺利。

        后记:本博文公开后受到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认为本文对翻转课堂的五个条件分析深刻到位。但金陵老师认为,这五个条件一个都不是必备的,少了哪一个都可以翻转起来。首先笔者感谢金陵老师的评论并简单做如下回应:这里所说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说只能具备这五个条件,才可以开始翻转。而是说要取得好的翻转效果并持续发展,必须具备这些条件。也许金老师会说聚奎中学在开始翻转时信息化条件也并不好。但笔者留意到一个事实,他们也是边翻转边努力改善翻转条件的。金老师还提出,第四条的问题根本不在学生,在于教师的任务设计,以及教师的影响力和课程领导力。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只要老师具有强势的影响力和课程领导力,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就能保证学生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自觉了完成自学任务,而可能忽略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对这点不敢苟同。因为自主学习任务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学习任务“即”需要学习思考的问题”可以整合在教学视频中,即在视频中提出需要学生边观看边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翻转课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2015-05-05 03:09:15)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ltf.html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2011年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并被引入我国中小学校。在轰轰烈烈开展实验的同时,引起的质疑和争论也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翻转课堂是一场颠覆传统教学的革命,也有人认为翻转课堂不过是众多教学改革模式之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何认识翻转课堂的对于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客观的评估翻转课堂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是保证翻转课堂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翻转课堂的进步性
笔者根据以下思路来考察翻转课堂的进步性: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使用了哪些工具,具有哪些特征?能解决传统教学中哪些问题?
(一)教学视频内容的优势。教学视频的真实性、直观性、形象性、丰富性,它不仅可以替代老师的课堂讲授(不是替代老师的全部工作),还可能表达、呈现老师无法讲授或不易于讲授的内容。
(二)教学结构(流程)的优势。很多年以前,人类就探索利用教育技术(教学视频)实施教学,如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许多都尝试过广播电视教育。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不是视频媒体的错,而是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电视技术并不普及,无论是电视硬件设备还是电视教材资源,都极其昂贵。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成本低,效率高。因此,电视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形式。二是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和应用成本大大降低,一些热心教育技术的专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试验,试图将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并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改造为协作探究学习,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流程并没有给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协作探究活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恒定的,传授知识的时间不能减少,协作探究就没有时间),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实验并有取得原来期望的结果。
延续了四百多年的传统课堂教学,虽然历经无数次的改革与调整,但主要是围绕着教师如何讲授得更好为中心展开的。直到现在,基本的教学流程没有变,就是课堂上老师力求深入浅出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后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加以巩固。主要的优势是运送知识的效率非常高,主要的缺陷是同步性和灌输性。同步性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能力差异性;灌输性忽视了对知识的探究。这些都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与传统课堂不同,它将知识传授的过程前移至课前,将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堂上。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代替教师的课堂讲授,并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腾出来,让学生完成(传统教学课后)作业,并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答疑等活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问题,实现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理想。二是翻转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对照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与传统教学相反,翻转课堂将难度最小但需要更多选择权的学习环节(记忆、理解)放在最自由的课前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个性掌握视频学习),而将难度最大而又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点拨指导的学习环节(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安排在课堂上完成,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根据混合学习理论,一些良构性、基础性知识的知识适合于用课前接受学习(适用应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进行指导),一些劣构性、复杂性的知识则适合课堂上建构学习(适合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指导),因此,翻转课堂也可被认为是接受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应用。
二、翻转课堂的局限性
一般认为,翻转课堂仅仅是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之一。虽然笔者认为它是目前最好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包括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实践上的局限性。理论上的局限性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是指最理想的翻转课堂模型与未来理想教育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实践上的局限性是操作性的缺陷,是指在翻转课堂中实践中,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和实践者观念上对翻转课堂本质和规律理解的偏差,造成翻转效果与理想翻转模型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理论上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两顽疾,难以医治,一是扼杀人的个性的标准化教育;二是扼杀人的创造性的灌输式教学。笔者认为未来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种未来理想的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和创造性学习。未来教育应该是按照开放多元和个性化的原则设置教育目标,一人一个培养目标(人生发展方向),一人一个课程表,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建构个性化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学习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知识,而是通过探究和领悟获得知识和智慧。但翻转课堂与这种理想的未来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两个差距。一是翻转课堂能做到因材施教,但做不到个性化教育。翻转课堂在“如何学”的问题上能做到差异化,在“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却不能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虽然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能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看得懂的快速看,看不懂的反复看。但这种选择是有条件的,也就是总体学习目标是一致的。既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而设置不同程度的学习内容,更没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特长选择差异化的课程和内容。二是翻转课堂重视了互动交流,但与创造性教育仍然有较大差距。
(二)实践中的局限性
实践中的局限性,就是指目前做出来的“翻转”与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还有较大差距,最多只能算是“准翻转”,还没有真正发挥“翻转”的优越性。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下,翻转课堂教学法受到热捧。但遗憾的是,一些学校实施的翻转课堂,虽然轰轰烈烈,虽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其实质仍然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有的学校以“本土化”的名义,曲解翻转课堂的本质和涵义,将“课内外连通,导学一体”搞成“课内翻转”,实质上对这种外来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全盘的否定和抛弃,已经丧失了改革课堂的意义;有的学校钟情于导学案(习题案),而忽视教学视频;有的学校局限于重复训练,而不顾实践探索,终极目标仍然是应试和提高分数。既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正如王竹立老师所言:“无论在DLK中学也好,还是在CLYZ也好,我看到的是对应试教育的响应与强化,DLK中学就是以高升学率为教改成功的重要指标的。在CLYZ,对导学案的过度重视,也可以看出对既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强调,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实现提高考试分数与升学率的‘终极目标’,这类学校对学生大都采取半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课堂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重中之重。”(引自王竹立的博文《别让翻转课堂为应试教育服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ve6w.html
三、如何看待翻转课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关于翻转课堂的积极意义。相对“翻转”以前各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和实践,翻转课堂通过对课内课外两处时空的重要规划和设计,更好的发挥了信息技术(教学视频)对于教学的改革作用,虽然说不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弊端和问题,但确确实实地解决因材诱施教的问题,并使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协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现实。
(二)关于翻转课堂的局限性。实践中翻转课堂的局限性是操作性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受到条件和环境制约,有的是因为实践者急于求成,避难求易,人为所致。所以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转变观念,提高实践者的翻转水平,改善翻转的环境和条件等各种形式的努力可以突出或改善的。解决问题的动力来源于对孩子未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论性的局限,是翻转课堂本身难以克服的“硬伤”,说明没有绝对完美的教学方式方法。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发展,一定会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笔者相信翻转课堂仍然是最好最完美的课堂改革方案。只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翻转课堂对教学改革和技术融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0 14:08 编辑

翻转课堂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2015-05-04 18:40:47)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ls8.html
翻转课堂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翻了之后就回不到传统了”这是青岛26中的孔恬恬老师发自内心的感言。两位翻转课堂创始人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 同样对此深有感慨:“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节课讲解30至60分钟。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方式教学了。”
为什么回不去了呢?对此,孔老师解释说,这个学期虽然有一个班暂停了翻转,恢复了传统课堂,但是每次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我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课本上会有密密麻麻的笔记。虽然我不再给他们提供视频和自学任务,学生也学会了用课本进行自学。虽然这个班回到了传统课堂,但是我们的课堂也会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解决问题,质疑拓展。
这说明经过一年时间的翻转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动学习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升。
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在家里完成自学任务,这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师生需要完成互动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协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因此,虽然有人认为,“翻转课堂”是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革命。但也有人认为翻转课堂教学并不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理由之一是,我国长期受到灌输式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老师也不善于组织互动学习活动。
笔者认为要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是完全具备了这些能力,再来实施翻转课堂,还是可以边翻转,边培养和形成这些能力?从孔老师的翻转实践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探究能力是完全可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等具备了这些能力再实施翻转。因此,以我国中小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探究学习能力来质疑翻转课堂是站不住脚的。

翻转课堂的五大优势(2015-05-04 18:40:47)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ls8.html

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简称NMC)《2014年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Horizon Report > 2014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已经出炉。内容包括加快高等教育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趋势、妨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显著挑战、高等教育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2014高等教育专家组等四项。其中翻转课堂被赫然列为令世人最为瞩目的高等教育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中列出的三个阶段六项技术之首。说明世界教育领域越来越接受和重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翻转课堂比传统教学具有五大优势:

    一、发挥技术优势,用视频再造教育

一是视频本身的特性。视频能够方便地暂停、倒退、重播、快进,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式。需要停顿下来思考或做学习笔记可以暂停播放;碰到观看了一遍还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倒回去重新播放,一遍又一遍,直到理解为止。二是翻转课堂借助的授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便于使用。这种短视频的播放长度一般在十分钟以内,符合人眼视觉驻留规律,不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而降低学习效率。为了增加视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些授课视频还会植入电影大片、广告、动画等元素,大大提升了授课视频表现力和对学习者的粘着力。三是许多专业机构开发的授课视频都是名校名师名课,对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有益。可汗将翻转课堂授课视频对促进教学变革的这一特性和优势形象地称之为“用视频再造教育”。

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无效和失败说明,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天花板”。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都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历时十几年,但没有取得如期的效果,主要是传统课堂的时空制约,造成讲授时间与协作探究在时间上的冲突。翻转课堂将用观看授课视频的形式取代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将课堂讲授的时间由课堂移至课外,将传统课堂的宝贵时间留给师生互动和深度学习,突破了课堂时空的束缚,提高了学习绩效。

三、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优化教学过程

翻转课堂是教学环节科学安排的回归。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布鲁姆把知识领域的目标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从识记到创造,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学校教育,通常是会把“识记”和“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放在学校和课堂中进行;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难度比较大的环节,放在学生家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坚持学习。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视频放在网络上,让学生在自己的家中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其它学习材料来完成知识传授过程。这样,学生便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调来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与同学交流互动,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将课堂和家庭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倒置,即把识记、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放在家中,让学生通过视频和网络给学生提供较少的帮助;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难度大的环节,放在教室中进行,教师给予了学生比较多的帮助和选择。体现了翻转课堂的优势。因此,Eric Mazur总结他的教学实验说: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上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碰到疑难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传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家通过教学平台先完成学习,使得课堂变成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完成作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Eric Mazur教授提出,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了,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

四、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2014年第8期)一文的作者王秋月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接受式学习,而不是探究式学习。事实上,翻转课堂既具有接受式学习的属性,又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是接受式学习和建构式学习的有机结合体。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还是接受式学习方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因此,聚奎中学的专著《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把“能将接受式学习和建构式学习的优点有机整合在一起”作为翻转课堂的第一个优势。在翻转课堂中,接受式学习用的是直接教学法,主要通过观看精讲教学视频的形式实现,具有快速、系统接受知识的优势,不足之处是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翻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自主、协作、探究”式的建构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但它主要以问题解决和探索研究的形式来实现,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两者的结合,正好实现优势互补。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既有适合“告知、传授”的显性知识(事实和概念),又有需要通过观看形成过程来体验、感悟的隐性知识。人类知识浩如烟海,既需要快速接受,又需要慢慢探究。

五、兼顾因材施教与创新能力培养

任何一种教学变革,都是为了解决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任何一种教学变革都不能彻底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旧的问题,还出现新问题,所以变革不可能停止。美国的微型教学视频和翻转课堂主要为了解决给缺席的学生补课和如何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辅导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与美国教育不一样,主要存在两大“顽疾”,一是班级授课无法照顾学生在学习理解速度上的差异,教师也难以捕捉学生理解与否的信息;二是受到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难以实现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翻转课堂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医治这两个“顽疾”,实现因材施教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的思路,就是将课外作业转移到课堂上,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借助教学视频,将课堂讲授的过程迁移到课前(与课外作业的时间进行转换,保证不增加学习时间和负担),保证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快慢节奏,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帮助教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的信息,更多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腾出来的课堂时间,完成作业,并给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慧。

因此,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无论未来有什么样的教学新模式来取代它,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翻转课堂都会都留下一个美丽的“身影”。

更多学习交流请加入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或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新浪博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4: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的核心任务不是解决问题(2015-04-30 02:08:44)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lf5.html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学生晚上在家看视频,第二天回到课堂开讨论会。这是最简洁和最熟悉的翻转课堂定义。从这个定为来看,“看视频”的确对于“翻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69747468),老师们围绕如下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如果学生看不懂视频,课堂怎么翻转?
老师们提出的方案非常多。有的说,可以让学生多看几遍视频(也有的说,如果孩子反复看视频,仍然还不懂怎么办);有的说,不会的东西应该都是难点,而难点都是集中的,可以视频着重讲解,也可以课堂统一解决;有的说,是视频制作的不合理,或者这样的课程内容不适合翻转教学;有的说,可以先让他们小组合作解决掉一部分,然后再把未解决的统一解决。
对于解决“视频问题”,这些方案都是有效的。但金陵老师作为研究“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专家,棋高一着,跳出“视频”看视频问题,认为可能问题不在“视频”,而在“任务单”,建议老师自查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并猜测问题在于:1.任务有问题;2.微视频没有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配套支持,或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认真分析任务单的达成目标与学习任务,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千万不要让教学围着微课转,必须让微课支持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本末倒置的话会问题多多。微课只是一个资源,哪有教学围绕资源转的,只有资源围绕教学需要转才合理。建议设计好任务单,根据任务开发微课,那样的微课才具有对学习的真实的意义。单纯看视频,与听教师讲没有原则区别,看过之后仍然可能不懂。如果带着问题(任务)学,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我非常赞同金老师关于有效翻转课堂的标准:翻转课堂好不好,第一要看课前自主学习是否有效;第二要看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发展得很棒。但对于金老师关于如果学生看不懂视频,就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找原因的思路,不敢苟同。难道看不懂视频与任务难度太大或太小有关?或者说因为任务与视频不匹配?希望能向金老师请教。
事实上,除非视频设计和制作非常糟糕,如教学内容没有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没有达到要求等,不可能存在全部学生全部内容看不懂的问题。从讨论记录看,老师围绕着“如果学生看不懂视频,课堂怎么翻转”的问题展开讨论,但原型的问题却是:如果学生做完自学任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A、B、C、D四个知识点分别都有3个学生不懂,如何根据这个统计数据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讨论如果有部分学生看不懂视频,能不能翻转。笔者也姑且将错就错,继续讨论“视频看不懂”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向何处找寻答案呢?
实际上,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核心不是课前学习,而是课堂中的互动和探究活动。课前学习是为课堂研讨服务的。课堂能不能有效翻转,主要决定于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能不能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更多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课堂研讨中与学习同伴进行思维的碰撞并擦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学生全部全面看明白视频的知识点和内容,完成任务单中的练习题,甚至全部满分,并不是有效翻转的充要条件。个别学生个别知识点没有弄懂,正好可以通过协作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换言之,课前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通过课前学习,发现问题越多,课堂研讨活动就越有价值和意义。
(本文多处引用了群里老师在讨论中所说的话,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说明,在此一并致谢!欢迎讨论和交流)
更多交流请加入“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或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新浪博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4: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不是“信息化教学前移”这么简单(2015-04-21 15:49:47)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kl8.html
在全球,每天至少有数亿学生走进课堂学习。这些教室基本上是相同的。30名学生,几排桌椅。老师站在黑板前授课时,学生在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方式完全忽略每个孩子能力的不同。学生接受的是一样的信息,一样的进度。当老师呈现一样的知识时,每个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Jessica听懂了,George觉得无聊,Kevin没有听懂。一天结束了,孩子们都回家开始完成作业。大家都努力回想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像Jessica这样的孩子基本上能完成大部分的作业。George觉得很容易并且飞快就做完了。像Kevin这样的孩子就很纠结,因为他还需要更多的帮助。老师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并且他也愿意为每个孩子做逐个的辅导。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唯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翻转式课堂。每天,学生在家,通过个性化的平台学习知识。Jessica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马上查看讲解,不把问题留在后面。George也不再觉得无聊,因为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额外的练习。Kevin也不再纠结,因为他可以反复学习他没有掌握的内容,如果他真的无法进行,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互动学习平台让他和同学及老师的沟通变得简单有效。
这是笔者在阿帕图英语网站(http://www.upup100.com/)上看到的一段非常有影响力的视频《什么是翻转式课堂?》(WHAT IS THE FLIPPED CLASSROOM ?)的内容。这段视频比较生动地讲述了什么是翻转课堂,为什么要翻转课堂?作者用比较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传统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能力差异的问题,并将适应学生的能力差异作为翻转课堂的宗旨和目标。由于不少老师是通过这个视频学习和了解翻转课堂的,一些老师对课前的视频学习比较关注和重视,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线课堂,甚至认为翻转课堂就是用微视频取代教师。一些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教师没有精力做微课怎么办”、“学生不看微课怎么办”、“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或网络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上。
表面上看,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流程再造,即通常所说的“信息化教学前移”,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转移到课前,并由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所代替。但翻转课堂的内核并不“信息化教学前移”,而是“信息化前移”后学生和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即翻转课堂的协作探究、问题解决和拓展创新。设计和组织翻转课堂中的深层次互动、协作和探究,才是翻转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倡导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这些技术改革教学的思路都是“加法思维”,我们会在一堂45分钟的课堂上看到教师使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多媒体,甚至这成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结果是课堂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并没有促进学习者深入学习知识。有研究发现,短时间内使用过多的多媒体技术还会增加学习者的负担。只有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时间发生了重新分配,课上教师不讲或少讲基础知识,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学习。因此,课前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是为课堂中的探究学习服务的。
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布鲁姆把知识领域的目标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在传统教学中,从识记到创造,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学校教育,通常是会把“识记”和“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放在学校和课堂中进行;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难度比较大的环节,放在学生家中让学生自己解决。而翻转课堂中,把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难度大的环节,放在课堂中进行,通过协作和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从同伴、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和指导。这就说明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也说明翻转后的课堂活动才是翻转的核心。
一讲翻转课堂的优势,老师们首先想到“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看不懂可以多看几遍”“需要做笔记或仔细思考时可以暂停下来”等等。最后也会提到“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对于“互动什么”“如何互动”,总体上缺乏认识和研究。一些老师忽视翻转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或者忽视翻转课堂活动与传统教学活动的区别。虽然我国引入翻转课堂已经有三年多时间,但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活动,仍然是开展翻转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一些老师继续沉醉于自己的课堂演讲和留恋传统课堂中的主角地位。即便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视频学会的知识,也还要讲一遍。学生也难以接管TA的课堂地位和学习权力。由于由于传统课堂中缺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缺乏组织小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也不太适应,课堂讨论的深度明显不够,甚至有些流于形式。有些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自主学习、探究的内驱力不足。这种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一两次教师培训或一两次讨论学习能掌握的。因此,翻转课堂不是“信息化教学前移”这么简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无论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虽然教学实验允许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但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笔者鼓励老师们勇于实践,但绝对不赞同“先开枪,再描准”的做法。因为育人不同于做企业,它不讲“速度第一”,而是讲“教学质量第一”。质量没保证,就会误人子弟。
更多交流请加入透视翻转课堂(241499734),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 69747468),或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新浪博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4: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并没有“将学生当作小白鼠”(2015-03-28 12:23:30)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j0i.html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折腾”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初,带着感情学“苏联老大哥”,结果学生成了苏式娃;“大跃进”时期,教育成了“赶美超英”的工具,一股劲推行“双高课”,学生成了速成品;在“文化大革命”中,学生成了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派;在“产业化”思想影响下,经济效益跃为衡量学校工作的主要尺子,学生成了摇钱树。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更是被称为“你言我语,朝令夕改,乃至彼此、前后矛盾”。一些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实验)被批评是“将学生当作小白鼠”。
笔者也认为,为了使教育改革健康发展,学生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实验品”,教改的规划和制度设计应该更加慎重缜密,改革的时间、进度、步骤,尤其是与社会的“契合度”,必须通盘考虑。但对于一些老师用“学生不是小白鼠”之类的说法来否定和干扰“微课”的应用和“翻转课堂”的尝试,是笔者不敢苟同的。
“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它并没有将学生当作小白鼠。而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类早已进入信息社会,但学校教育仍然沿用工业时代标准化、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是个教学工厂,课堂是一条条生产标准化“人才”的流水线。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两“顽疾”。一是扼杀人的创造性。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因此,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三个元素。但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对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扼杀人的创造力。二是扼杀人的个性。传统课堂上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课后统一的作业与要求,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人的差异性,重整体,轻个体,重求同,轻求异。
为了医治学校教育的两大“顽疾”,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试图以技术改革课堂。先是给教学领域“开方抓药”,或媒体辅助教学,或用“媒体的教学”代替“人的教学”。后是在课程领域进行“手术”。进入新世纪以来进行长达十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和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最终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的困境。
互联网革命,使人类从资源短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知识和信息的多源性和易得性,学生拥有了选择权力,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的话语权会逐渐被消解。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新一轮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在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变革教学结构方面做了两大贡献。一是实施个性化学习。传统课堂中任课教师只能以单一的教学计划和推进策略,来面对全班50个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讲出一句话、一个概念、一种方法,学生即便没听到或者没听懂,也无法让老师停下来,无法让老师再讲一遍。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云书包,登录互动平台进行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老师”请回家,需要时可以让“老师”暂停,如果没听明白还可以请“老师”再讲一遍。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调掌握学习。二是创新学习。传统课堂基本都是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 教师在灌输式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其过程呈现封闭的特点,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而“翻转的”课堂,是一个深度学习过程。由于学生在课前的视频学习中已经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课堂上老师已经不必花时间进行讲授,腾出来的时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处理。学生有机会进行协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翻转课堂”教学的转变过程,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有可能经历一个短暂的适应期。主要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研讨学习的习惯。但与传统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性、个性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伤害相比,这个适应期所带来的影响要小得多。只要开展“翻转”的老师能认真学习,深思熟虑,看中了,认清了,摸准了,想好了,再“翻转”,就能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4: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诞生与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2015-03-20 15:35:13)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ie7.html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诞生,可以说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但新事物的发生,偶然中潜在着必然。理解翻转课堂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对深刻理解翻转课堂的本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偶然性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可以说非常偶然和意外。2007年春天,开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制作视频上传到网络,目的非常纯粹,就是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开始并没有想到这一行动对“翻转课堂”的意义。不久,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了。一些学生因为课前观看了教学视频,在课堂再也不愿意也不需要专心听老师重复讲授一遍,两位教师索性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或做实验,并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帮助。这一“在家看视频,课堂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逐步受到全州、全美甚至全世界的关注。这就是“翻转课堂”的由来或起源。
二、翻转课堂的必然性
表面上看,翻转课堂的发生,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它出生于一个山区学校,而不是别的地方;它出自于两位化学老师的教学实践,而不是别的学科老师;它发生了2007年,而不是别的时间节点,等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种种偶然性的过程中都包含着必然的东西,没有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是规律性的主要特征,只有认识必然性才能把握规律性。那么,翻转课堂的产生具有那些必然性呢?
(一)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创新的要求为翻转课堂提供强大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类早已进入信息社会,但学校教育仍然沿用工业时代标准化、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是个教学工厂,课堂是一条条生产标准化“人才”的流水线。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两“顽疾”。一是扼杀人的创造性。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因此,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三个元素。但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对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扼杀人的创造力。二是扼杀人的个性。传统课堂上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课后统一的作业与要求,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人的差异性,重整体,轻个体,重求同,轻求异。
为了医治学校教育的两大“顽疾”,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试图以技术改革课堂。先是给教学领域“开方抓药”,或媒体辅助教学,或用“媒体的教学”代替“人的教学”。后是在课程领域进行“手术”。进入新世纪以来进行长达十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和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最终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的困境。
互联网革命,使人类从资源短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知识和信息的多源性和易得性,学生拥有了选择权力,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的话语权会逐渐被消解。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新一轮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在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变革教学结构方面做了两大贡献。一是实施个性化学习。传统课堂中任课教师只能以单一的教学计划和推进策略,来面对全班50个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讲出一句话、一个概念、一种方法,学生即便没听到或者没听懂,也无法让老师停下来,无法让老师再讲一遍。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云书包,登录互动平台进行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老师”请回家,需要时可以让“老师”暂停,如果没听明白还可以请“老师”再讲一遍。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调掌握学习。二是创新学习。传统课堂基本都是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 教师在灌输式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其过程呈现封闭的特点,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而“翻转的”课堂,是一个深度学习过程。由于学生在课前的视频学习中已经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课堂上老师已经不必花时间进行讲授,腾出来的时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处理。学生有机会进行协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课程、视频课程是同义词,更不是用在线课程、视频课程取代教师。但翻转课堂绝对是技术促进和支持的教学和学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Camtasia Studio、录屏录像专家、录屏大师等录屏软件开发和应用,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微课”的推广应用,使得教学视频资源越来越丰富。
2.由于“云计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储存和播放技术的应用,使教学视频得以随时随地使用和观看学习。
3.可汗学院五千多个教学视频为美国的翻转课堂提供了保障。2011年3月,萨尔曼•可汗在TED发表主题为“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将世界的眼光再次聚焦到“翻转的”的课堂,“翻转的”课堂才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大众的关注热潮。
翻转课堂借由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师生良性互动的方式;它借由技术营造一个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学习环境;它借由技术创设一个新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贤能者,而是学生旁边的引导者。由于技术的支撑,当学生生病、参加运动比赛或实地考察等活动而无法上课时不会落下功课;由于技术的支撑,学习内容被永久保存以备复习;由于技术的支撑,全体学生可望得到个性化的教育;由于技术的支撑,良性互动和面对面的、有意义的、深度的学习活动可望发生。
(三)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发展为翻转课堂提供理论基础
1.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前差异化自主学习的依据
掌握学习是布卢姆在卡罗尔关于学校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理论。卡罗尔认为学生的学习程序与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关,而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时间与学生的能力及教学质量有关,这些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学习的程度=f*(学习所用时间/学习所需时间);学习所需的时间=f(能力·教学质量)。基于以上观点,布卢姆认为,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只要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帮助班级90%左右的学生达到学习的高水平。只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达到掌握的水平。
2.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是翻转学习分段设计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学论研究的主要代表布卢姆,以其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卓有成效、令人信服的教育实践,对世界各国的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成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修订版的目标分类理论,将人类认知的历程分为六个层次,从较低层次的知道、领会、应用,到较高层次的分析、评价和创造。从“知道”到“创造”,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教学将重心放在“知道”和“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来解决,而将“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重要而难度比较大的环节,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因为难度大,缺乏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起来很困难。而翻转教学则将重心放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重要而难度比较大的环节上,因为难度大,需要协作探究和教师的引导;而“知道”和“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可以放课在课外,通过观看视频轻松解决。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调来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与同学交流互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翻转协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从建构主义的视野来看,翻转教学视频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步调一致所带来的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使得部分因跟不上集体的步骤而掉队,部分理解力特别强的学生则觉得过于浪费时间。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学生的学习就是毫不意义的。学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能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显然,创设情景、协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意义建构,构成了翻转课堂的主要活动内容。
三、翻转课堂诞生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诞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既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的结果。偶然中存在着各种必然和联系。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创的“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他们认为,如果不是他们,也会有其他人开创“翻转的课堂”。说明它的诞生于肥沃的土壤,具有深厚的基础。它代表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更多交流请加入“翻转课堂的思与行”群241499734、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69747468或经常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http://blog.sina.com.cn/u/2428026410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0 15:05 编辑

什么样的“微课”走得更远?(2015-03-10 16:29:53)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hk5.html
按照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微课”具有几个特点:(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似乎比传统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秋月老师对此并不买账。她在《“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8期)一文认为,“微课”在翻转课堂中大大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把“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证明后者,王秋月老师专门举了一个教学案例。这节课是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老师播放了7段微视频,其中2段是补充的生活中的案例,5段是教师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和归纳。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的插播“微视频”,如对基本理论的分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都是通过播放微视频来解决的。在播放微视频的时候,老师站在一边,与学生共同看着屏幕上的课件,听着自己讲解的声音,俨然成了旁观者。结果是得到的评价非常糟糕:“既然老师就在现场和学生面对面,为什么不直接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而让学生看自己课前录制好的视频呢?难道课前老师录制的声音比现场讲解更生动吗?”整堂课老师像一个视频播放员,师生之间的现场互动减少了,老师在微课中的讲解也是课前预设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现场生成的。当老师一脸麻木的站在一边听自己的录音时,整个课堂显得单调乏味。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毫不客气的说:“这实际上是穿上现代化外衣的接受性学习”。讲课的老师感觉自己费力不讨好,显得有些委屈。本来学校对于这种改革充满了希望,打算购置设备制定措施在全校推广,由于课堂效果令人失望,学校领导也只好决定“等等再说”。现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的“微视频”,这种做法也值得思考:既然在课堂上师生都在场,让学生看老师的视频与现场讲课有什么不同,仅仅是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吗?
是啊,既然在课堂上师生都在场,让学生看老师的视频与现场讲课有什么不同?能不能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王秋月老师并没有对“微课”一棍子打死,而是手下留情:虽然“微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但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2. 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3. 适于家长辅导孩子。4. 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5. 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6. 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
表面上看王秋月老师还是对“微课”持肯定态度的。但如果仔细分析这六个方面的作用,实质上是将“微课”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复印件”,弄得好,与原件并不多;弄不好,则会比原件清晰度大大下降,甚至模糊不清。背后的逻辑是:“微课”没有上乘之作。“微课”的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与课堂讲授相齐并论。因此,王秋月老师之所以认为“微课”不能提高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创新和改造传统教学,主要原因是,呈现在她面前的仅仅是一些“令人失望”的“课件+旁白”式“微课”作品。显然她无意地在论证中使用了“田忌赛马”的策略:用上等的“传统教学”与中下等的“微课”作品进行对比。
如果“微课”的效果不能超越课堂讲授,微课的作用会受质疑。因此,如果你对王秋月等老师的观点有异议,要反驳她的观点,就要拿出课堂讲授无法相比的 “微课精品”来。如果希望“微课”走得更远,关键是研究和开发更多上等“微课”,而不能停留于开发大量中下等的“微课”,更不是将中下等“微课”做成系列化。怎么样的“微课”属于上等呢?显然,光达到前文四个标准的“微课”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的。从视听教育的角度看,“微课”仅仅是教学视频(包括教学录像、电视教材、电影教材)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教学视频的大家族中,除了“微课”,还有“长课”和“中课”。当我们进一步挖掘“微课”的潜力和优势时,不必拘泥于视频的长短,而要回到教学视频的本身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视频虽然历别于影视艺术,但却可以借鉴影视艺术手段表现教学内容,使科学的教学内容表现得更生动有趣,更直观形象,使图像画面更富于美感,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一些供中小学低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学视频,可采用故事、戏剧、游戏、表演的形式去表达,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用生动的情节、有趣的画面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动画、模拟和电视特技加强直观性与形象性。对一些高年级,特别是高等学校教学使用的教学视频,也应更多发挥电视手段的长处,采用电视艺术的手法去表达教学内容。
文字教材以文字符号为主,以“文字+插图”的形式,去阐述教学内容。“微课”是以图像符号为主去呈现教学内容,声音解说、文字说明起辅助性作用。如果“微课”以文字或解说词为主去说明问题,或只是或大多数都是静止的图像画面,失去了教学视频以动态化、可视化形象表现为主的视频特性。
“微课”利用电视表现手段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借助电视的拍摄技巧、录像编辑技巧、动画技巧、特殊效果技巧等,构成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微课”能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看不清的东西;不仅能展示事物的表面,也能剖析事物的内部结构;既能把快速变化运动的过程变为慢的来观察,也能把缓慢变化的过 程变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去掌握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受到质疑,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和看清“微课”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想让“微课”走得更远,就要在开发和应用研究中努力挖掘它的潜力和生命力,确保研发出来的“微课”符合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确保它的教学效果是课堂讲授无法清代的。它对课堂教学不是辅助,而是创新和发展。

试论“微课”研究和实践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2015-02-23 02:44:23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feb.html

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轮番上演,“微课热”已经连续几年高烧不退。但在这股“微课热”之下,还暗藏着一阵阵“冷风”,非常容易令人着凉感冒——主要表现为一些老师质疑甚至反对使用微课,理由是学生观看“微课”不能代替老师的课堂教学。

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微课”质量其实不甚理想,多数“微课”不能解决教育教学和学习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劣质“微课”充斥教育教学领域的背后,是“微课”研究和实践存在严重的重形式轻内容倾向。主要问题是,“微课”研究者过于执着于教学视频的长短,而忽视了视频本身的特性。导致视频本身的特性、优势、价值和潜力得不到体现和挖掘。

那么,教学视频的特别价值和潜力体现在哪里呢?

(一)扩大受教育的面积。如果说班级授课制让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第一次扩大了教育教学的规模,那么“慕课”作为一种在线教学视频课程,让优质学习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理论上可以接受数以万计的学生同时进行学习,再一次刷新了教育教学的人数和规模。因此,陈玉琨教授认为: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后最大的一次教育革命。

(二)让学生差异化、主动学习。基于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掌握学习和主动权,实现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克服了教学工厂式的传统课堂整齐划一、步子一致所带来的弊端,让学得快的学生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腾出时间来进行其他有益于身心的活动。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和观看教学视频的办法以力求掌握知识。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频发挥影视艺术和技术的特长,对时空进行重新调动,实现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动态化,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哇塞,教学视频的潜力如此巨大!但目前“微课”研究和实践更多地重视资源粒度大小、时间长短等外在的、形式的因素,而对于资源的教学潜力和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关注严重不足,导致教学视频本身的潜力没有体现出来,还不能给学习者更好的学习体验。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质疑“微课”的原因。

鉴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建议回到教学视频本身来思考问题,而无论长短。千万别再过于强调微课的“短业精悍”“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等,而忽略了教学视频最本质的东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学生提不出问题”与“翻转课堂”的关系(2015-03-09 01:50:12)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hfk.html
现在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少提问题,不提问题,提不出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这里所谓的“问题”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问题,而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后的质疑。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没时间提问;二是不敢提问;三是不习惯提问;四是不善于提问。而所有这些,实际上都跟应试教育的制度和教学方式有关。
在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本身缺乏“问题意识”,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没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连自己都一知半解,而且缺乏挑战书本中所谓权威知识勇气,不敢有自己的观点。有些教师对教参、教案的依赖性很重,一旦离开就感觉无所适从,更不要说“提问题了”。
我们目前的教育,仍然是一个标准答案式的教育。老师在课堂上都将每节课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标准答案,连解题的程序,都有标准样式。甚至作文也有标准的套路。老师按照标准套路好好教,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好好学,考试的分数自然就高。最终就能考上好大学。因此,人大张鸣教授认为,“学生不怀疑、不质疑”的深层次原因,是学生“不需要怀疑什么的,更没有必要质疑什么”老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套路教就是,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就算大功告成。学生呢,自然什么都不用问;若要问,也是老师的讲授有不懂的地方才问。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原本充满童真、一肚子问题的孩子,就被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没有问题了;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质疑这根弦,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学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因此,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学生提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尽管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升学,但一些有远见的家长和一些有责任感的老师开始认识到“教育要面向未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而不仅仅应付升学考试。于是,“如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了难以解决的“世纪教育难题”——“一边面对缺失创造力的教育,一方面又要面对升学和考试。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孔恬恬老师)。笔者认为,解决这一“世纪教育难题”,最高的目标是改革整个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任重而道远。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暂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为创新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开辟一片“自留地”。这片“自留地”就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借助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实现差异化、自主化学习,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前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协作探究、拓展加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翻转”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至于“翻转课堂”如何既“翻转”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请参考拙文《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教师如何应对应试的挑战》。
有人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会提问题、不会讨论、不会自主学习、不会协作探究等等,所以不适宜实施“翻转课堂”。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逻辑非常值得研究。事实上,“翻转”非常有利于培养这些学习能力。正确的逻辑是,在实施“翻转”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而不是等具备了各种学习能力,再来开展“翻转”。当然,开始实施“翻转”时,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但随着实验的开展,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翻转”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因此,实施“翻转”一定要坚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教师如何应对应试的挑战?(2015-03-04 14:07:13)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h6r.html
从理论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照顾到不同理解水平、适应各种学习节奏,增加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次数、时间和质量,使优等生学生得更多更快,“慢学生”学跟得上节奏,中等生学得更主动,绝对是比传统课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但事实上,翻转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质疑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目标与行动与应付考试很少在一个轨道上。特别目前的升学考试严重偏离了培养目标,标准答案,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关联,强迫师生使用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来应战,而无暇顾及其他。给开展翻转实践的老师事来严重的挑战和困扰。
一九八九年,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考前十名的孩子未必在今后的事业上就能取得骄人的业绩,倒是前十名之后的一些孩子日后说不定干得非常成功;也就是说,许多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但是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各方面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发挥,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是著名的“前十名现象”。
2014年6月19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52-2013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等状况展开最新追踪调查及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高考状元多属“高级打工仔”少有行业拔尖创新人才。
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因此许多具有责任感的老师从不间断地思考如何革新传统教学,于是有了目前下正处于热火朝天当,但又让有些老师感到困扰的翻转课堂实践。
然而,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无奈地被中国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牵着鼻子走,只有成绩优异的优等生才是这场惨烈竞争中的胜出者,谁有勇气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与这个制度较劲呢?于是,有责任感的老师既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又要为孩子的目前考试成绩对孩子的家长有所交待。因此,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是老师“绕不开的弯”,非面对不可。承蒙内蒙古自治区的沈宁老师拿这个问题与我讨论,其实我一直有思考这个问题,我提出两个建议,不知道是不是有所帮助。
我认为应对应试的策略有两个,一是深挖翻转模式的潜力。翻转教学能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借助视频的帮助,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理解得更深更透。同伴互助,促进思考,提高自信。这些都是积极的“应试因素”。要将它挖掘好,并用于应付考试当中。二是考试前突出训练。对于咱们目前的中小学来说,还是要面向向未来,立足眼前的。咱们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要保证考试有好成绩。翻转教学让学生学得广,学得深,学得有价值,应付考试有好的基础和底子,但还不一定能与考试对接,所以教学方式可以更灵活多变。不管平时的课堂怎么“翻天覆地”,但考试前的课,还是要来个有针对性的突击复习训练。花的时间尽量,取得效果尽量好。第一,来个知识在串联是必须的,建立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建构知识地图,用于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第二,精选例题进行讲解;第三,精选考题给学生精练,是少不了的。反对“题海战术”,但支持来个“题江战术”——让学生有顺序、有节奏、有结构性地做一些代表性的考题,上到考场保证应付自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0 15:08 编辑

评《碎片与重构》 (2015-03-03 16:18:57)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h0j.html
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他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又出了一本书,叫《碎片与重构》。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呢?很简单,书里写的就是他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从捡拾“碎片”到整理“重构”的过程,一个“零存整取”的过程;书的写作过程,就是他的理论的一次实验。这样的“建构主义”适用范围有多大?我不知道,但竹立老师是做了一次成功的实验的。我觉得可以学习和效仿。
虽然竹立老师坚称“我的课堂不翻转”,但事实上,翻转课堂同样是一个“碎片与重构”相结合的过程: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学习,获得一个一个的概念知识和碎片化的理解,为课堂讨论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概念之间内在联系和知识和系统性理解是非常欠缺的,第二天的互动、研讨,正好是一个对碎片知识进行组合、重构的过程,弥补了课前碎片学习的不足。
竹立老师的东西与翻转课堂,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2015-02-09 13:40:48

的回应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ek1.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是指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主要原因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还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翻转课堂有没有发展前途,主要看它是不是新事物,是不是有生命力,是不是代表了教育教学变革和发展的方向。若是如此,即便发展的道路迂回曲折,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也不可逆转甚至上难以阻挡的。

翻转课堂在克服传统工厂式灌输教学方面的弊端,在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教学方面的优势,已经有许多论述文字,本处不再赘述。网络时代的教学变革是竹立老师研究重点,对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变革作用也没有异议。因此,翻转课堂的发展和普及也不会因为“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而改变。更何况,事实上,它对教师的技术和操作的要求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因此,希望竹立老师及持相同或类似翻转观点、态度的老师,能用乐观主义的精神看待翻转课堂与微课发展。

附: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

这位老师的观点在支持翻转课堂普及化的人中具有典型性,那就是不是这种模式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和使用。也许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我有个基本观点,就是不管一种技术或模式有多好,如果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等等,都会导致不容易普及。我曾经有个“名言”,就是革命性技术(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技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解决教育教学瓶颈问题,二是具有跨越式进步,三是技术壁垒低、信价比高,易学易用,其中第三条是决定一种技术或模式能否普及的关键。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v8yt.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的探讨(2015-02-07 01:15:25)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ee3.html
翻转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理论)是指关于翻转的其本观点和看法,包括翻转的概念、本质和原则等,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指支持翻转理论的理论,一般指已有的、成熟的、对翻转有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如精熟学习理论等。近日在翻转课堂实践研讨群里聊到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发现大多数老师除了能说出掌握学习理论,其他不甚了了,甚至有老师一口气罗列一连串学习理论。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翻转课堂得以合法存在和有效发展的理论依据,是指导翻转课堂实践与发展的指南。因此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探讨。由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是先实践,后理论,因此目前为止,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广义地看,不少学习理论或多或少对翻转课堂实践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如下四种学习理论对翻转教学的影响是主要的:
一、掌握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在知识传授阶段,让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学习。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因此,翻转课堂的两位创始人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认为,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不是别的,而是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the Theory of 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论专家布卢姆(BLOOM)提出的学校课堂学习理论,集中反映了布卢姆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观点。掌握学习理论被介绍到世界各国,并运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布卢姆因此而享誉世界。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该内容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每一位学生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该内容的掌握水平,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因此,掌握学习理论不仅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对翻转课堂的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和老师应该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掌控自己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解释了在知识接纳阶段学生是如何掌控学习节奏的,但知识的接纳和记忆仅仅是翻转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更重要、更高级的阶段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掌握学习理论并不能解释翻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个更重要的理论假设,自然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从建构主义的视野来看,翻转教学视频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步调一致所带来的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使得部分因跟不上集体的步骤而掉队,部分理解力特别强的学生则觉得过于浪费时间。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学生的学习就是毫不意义的。学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能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显然,创设情景、协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意义建构,构成了翻转课堂的主要活动内容。
三、自组织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得以展开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和前提是承认学生可能不依靠教师的灌输,而是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学习任何东西。这个理论假设就是自组织学习理论。
自组织学习理论是印度教育家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 )通过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而总结得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苏迦特·米特拉在印度山区的偏远小村,放置“墙上的电脑”并装上摄像头对孩子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发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任何学生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任何知识和技能(Kids can teach themselves),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实践;机器和技术不仅能替代教师的部分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会比教师做得更好;学习的最大乐趣和动力是可以教会其他人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开放,人类的学习必然由“他组织”向“自组织”发展。自组织学习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翻转课堂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技术支持的自组织学习,借助教学视频的支持,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学习小组,不仅完成对知识的个性化学习,甚至通过协作探究,展示交流,意义建构,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明确了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启发了对儿童学习潜能的动态评估。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进行深人研究后所提出的最主要的结论。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翻转课堂教学起点的设计只有落脚于通过视频学习,基本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后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翻转后的课堂教学必须在课前视频学习的基础有所拓展与创新;拓展与创新又务必以课前任务的完成为前提和依据。拓展与创新的问题如果偏离了“最近发展区”,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问题如果太容易,学生则失去探究兴趣。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主要任务的探讨(2015-01-23 17:12:59)
——来源于翻转课堂实践讨论群的交流实录(节选)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整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cy2.html

基于视频教学差异的翻转课堂分类探讨(2015-01-21 18:00:51)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cs9.html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概括来说就是“视频教学+课堂讨论”。美国式的翻转课堂,主要是“在家看视频+课堂研讨”的方式。这种依赖于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先进教学模式,自从2011年开始引入我国中小学,一些勇于创新的教学实践者就开始根据我国中小学的教情、学情进行改造和创新,根据其所采取的视频教学的环境(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创造了不同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翻转模式。根据翻转程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在时间和空间中掌握的自由度)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大翻转课堂模式
大翻转首先探讨的是美国式家校翻转课堂,学生在家里独立地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的接受;在课堂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自己的疑难困惑,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完成知识的内化。与美国式翻转稍有不同的是,教师把微课和学习资源发给家长,由家长放给孩子看。家校翻转的优势是可以将视频教学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掌控观看和学习时间、节奏和方式,可慢可快、可进可退、可暂停、可重复播放,可边看边想,边想边看。有些老师认为这样模式也有不足和困难之处:学习过程处于老师的管理之外,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控能力,很多时候需要家长参与管理;有些家庭没有电脑等视频播放设备,或者有电脑家长因担心孩子玩游戏而不放心给孩子使用而影响翻转的实施。但一些成功的翻转教学实验证明,家校翻转的困难其实没有想象那么大。随着翻转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会逐步增强(这也是翻转课堂的进步和成果之一);只要老师或学校能与家长真诚地交流和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用事实和数据让家长认识到翻转教学是对孩子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有利的事情,设备和使用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家校翻转无疑是全面彻底的翻转模式(大翻转),但大翻转并不限于家校翻转。
对于一些寄宿制学校,显然无法实施“家校翻转”。一些学校只好选择校内翻转。一般老师认为校内翻转就是中翻转。笔者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校内翻转如果是利用晚自习等比较宽裕(或者可以由学生在各门功课中自由调配)的时间,利用平板电脑等可以自由支配的设备进行视频学习,再利用正课时间(上、下午原来安排给老师讲授课程的时间)进行课堂研讨,同样可以获得家校翻转相同或差不多的效果,因此也可以称为大翻转模式。因此,大翻转包括了家校翻转和部分的校内翻转。
二、中翻转课堂模式
中翻转又称半翻转。同样是校内翻转,如果利用一部分正课时间来实施视频教学和完成思考检测(A课),一部分正课时间用来实施课堂研讨(B课),就是中翻转。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控制之下,虽然学生的时间基本由自己掌控,基本可以根据的自己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速度,学习的个性化程度较高,但学生的学习快慢有别,所需学习时间不一样,有可能出现学生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分化现象。这种翻转模式比前面讨论的大翻转(完全翻转)的翻转程度要低,因此可称为中翻转或半翻转模式。在这种翻转模式中,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在知识接受阶段准备不足,造成“夹生饭”,会严重影响研讨阶段的学习,产生“翻转差生”。这是翻转实验应该避免的一种情况。
三、小翻转课堂模式
小翻转又称为课内翻转。这是争议最多的一种翻转模式。把一节正课分为两段,学生在A段独立地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的接受;在B段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自己的疑难困惑,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完成知识的内化。其实这种翻转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教师统一播放视频,集体观看学习,学生没有选择快慢、进退、暂停的权力。一般情况也就连续播放一次。不管学生看懂与否,是不是需要重复观看某个环节,是不是错过了某个关键点,无论是不是准备充分,都只能无奈地与大部队一起进入下一场战斗。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等自主播放设备在线或线下观看视频学习。这种情况似乎比第一种情况要好,学生可以掌控观看学习的节奏,但一般情况下,老师能安排学生给学生自己观看视频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进行更多的选择。如果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学生观看视频学习会比直接听老师讲有更大优势吗?除非视频设计和制作非常精彩。既然第一个环节准备不足,第二个环节的研讨质量就难以保证。这样翻转的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没有什么优势甚至不如传统课堂教学或者造成教学质量大面积下滑。因此,有些老师认为“课内翻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或者称为“假翻转”,不是没有道理的。
笔者相信,对翻转课堂进行这样的分析和归类,对真正理解翻转课堂和实践翻转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有老师认为:各种翻转模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应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用。笔者不敢苟同。河北的贾益民老师也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翻转课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只有大翻转才是真正的翻转课堂,中和小翻转并不是中国化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如今越来越多的走上这样不伦不类的翻转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因为其效果有限反而坏了翻转课堂的名声。教学改革不能盲目,既然要改革,就应该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和真义有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创造条件,做真正全面的翻转,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写作吸收了金陵馆长、山东生物老师孔恬恬、山东语文老师刘朋等老师许多观点和智慧,特别致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7 07:37 编辑

王奕标:“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区别与联系
(2015-01-19 18:16:00)

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区别与联系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可能因为这两个概念都有个相同的关键词“课堂”,在有关“翻转课堂”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中,笔者经常发现老师们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有些老师认为翻转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来实现。甚至有老师直接提出“借助翻转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笔者认为,两者所强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有相似之处,如都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成为导师或导演,学生由被动听讲的听众变成主演等。但有些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搞了多年的高效课堂,就没有必要再搞一套了。因此如果不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清楚,多少会影响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推广效果。正确区别这两者的差别,可能更加有利于认识翻转课堂的本质,更加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发展和推进。如下是笔者的思考和分析。敬请批评指正。

一、概念的界定不同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教学形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教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教学则与传统教学相反,学生首先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材或电子教科书,以了解所学知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探讨研究,并且对学习心得、成果进行分享。

二、课堂改革的使命和任务不同

(一)高效课堂的使命

与高效课堂相对的概念,是低效课堂或无效课堂。高效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和无效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都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制约教育教学效益的瓶颈因素。如有的课堂“满堂灌”,教师掌控课堂一切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有的课堂,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重实效,讨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探究没有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课堂“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答对”了,教学才能自然过渡,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学生只能投老师所好,应付了事;有的课堂,教师的设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要么过于简单,学生不愿回答,要么过于复杂,学生无所适从,要么无思维价值,不能引起学生思考,凡此种种设问,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训练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等等。

(二)翻转课堂的使命

而翻转课堂改革主要任务要解决两个“冲突”:

1.传统“填鸭式”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冲突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到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课堂教学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这样的课堂与信息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

2.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式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冲突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时间是常量,掌握程度是变量。例如学习函数的极限概念,分配给每一位学生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精孰学习理论则认为,学生们对一门科目的掌握程度是常量,而学习时间则是变量。例如,一名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极限的认识之后才会继续学习微分的知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进度推进。传统教学源于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整齐划一齐步走。每天老师在讲台上不断地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这样方式完全忽略学生的能力差异。由于老师的授课内容必须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结果有些学生听懂了,但有些学生觉得太简单,不再专注于老师的讲解,有些学生则完全听不懂,因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而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了学习。这些觉得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太容易或太难的学生都有可能睡觉或玩游戏。传统课堂的“统一教学”与学生的“差异性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三、变革教育的路径选择不同

(一)翻转课堂的路径选择

1.用视频再造教育。用视频授课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表面上看两者没什么两样,甚至前者不如后者。事实上,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因此,视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重要(在课内观看视频不可能达到在家看视频的效果)。学习环境的差异决定学习是自主的,还是他主的。

2.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知识创新的场所。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老师的要求观看教学视频,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内容,教师已经不需要再在课堂上按照传统的方式讲授知识,课堂的时间就可以腾出来供师生互动交流、协作探究、拓展知识和创新思维。从“知道”到“创造”,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教学将重心放在“知道”和“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来解决,而将“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重要而难度比较大的环节,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因为难度大,缺乏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起来很困难。而翻转教学则将重心放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重要而难度比较大的环节上,因为难度大,需要协作探究和教师的引导;而“知道”和“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可以放课在课外,通过观看视频轻松解决。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调来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与同学交流互动。

(二)高效课堂的路径选择

1.以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利用为突破口。

以提高课堂活动时间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为主要方略。以杜郎口教学改革模式为例,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总结、组织测评。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当堂达标测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试卷测试或者作业,而是通过学习小组,组织进行对子之间的“两两”检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当堂“小纸条”测评,也可以简单到“口头”测评。他们认为,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2.强调学生自学和训练,放弃教师讲授教学。

与翻转课堂用视频教学代替传统讲授不同的是,高效完全放弃了知识的传授过程。如杜郎口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课外扩展、达标测评。预习交流——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目标——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各小组联系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展现的答案进行课外扩展;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探究性问题,但完全放弃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对有些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一些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显然会有很大的困难。如果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没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是很难参与讨论、探究的,学习的主动性也无从谈起。这样的结果,必然有些学生跟不上,也必然造就一批差生。因此,这样的高效模式,可能有利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却以放弃后进生为代价。

四、学习效果不同

我们可以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

(一)课前阶段

在课前的学习阶段,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但由于作业过多,预习很难落到实处。翻转课堂由于没有书面作业,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利用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有了“教学视频(微课)”这位“电子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取得“一对一”的教学效果,再配上一定的学习任务,能保证学生在课前掌握大部分知识。

(二)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阶段,高效课堂的设想是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少讲多练,协作探究,展示质疑,内化知识。但由于预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合作学习的开展缺乏基础,结果往往是浪费时间而没有效果,最后还得由教师代劳,课堂无法高效。而翻转课堂,由于课前自主学习扎扎实实,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的时间就可以节约下来,互动交流,思维碰撞,知识创新,智慧发展。由于时间充裕,书面作业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三)课后阶段

由于课堂时间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必然需要大量的课后强化练习来弥补课堂的低效,以取得较好学习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而且还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预习,形成恶性循环。而翻转课堂则轻松得多。由于课堂上已经处理了书面练习,课后不需要布置作业,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基于视频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虽然都是当下教育教学领域非常火热的两个概念,但两者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后者是一种概念和理想追求。前者要解决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步调过于齐划一导致学生的差异得不到尊重,以及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缺乏协作探究、拓展创造空间被压制,最后结果是学生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而后者主要解决传统课堂效率不足甚至无效的问题。前者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发展为目标,后者以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为已任。当然,它们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也各不不同。翻转课堂以课前视频教学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可控性;将腾出来的课堂时间用于协作探究和拓展创新学习,提高知识内化的效果和学生批判性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效课堂则主要依靠向45分钟的课堂时间要效率,要质量,增加学生自学和训练的时间,减少教师掌控的时间,甚至放弃教师授课的环节。笔者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学习更加困难。

更多交流请加入“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或经常光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28026410


三个经验层次的翻转媒体及其教学应用(2015-01-13 22:16:25)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c5c.html
王奕标:三个经验层次的翻转媒体及其教学应用


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经验分为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升到抽象。具体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电影电视能够提供的是一种替代性的具体经验,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但事实上翻转课堂中应用的媒体(视频)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地讲解间接知识(书本知识),是替代型的教学视频,主要是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课堂讲授,虽然它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没有更多优势,但视频学习有一个传统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利于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第二个层次的视频是比替代型视频更高层次的教学视频。主要表现在它具有更强、更丰富、更多样性的表现力。事实上,更高层次的翻转视频是能将抽象的知识和思维以可视化和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和展开的教学视频。许多教育心理实验证明,只有少数学生能通过导学案或文本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而可视化和动态化的教学视频适合所有学生特别是擅长于右脑思维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让更多学生获得成功。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接受学习和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体验学习都是学习的必要形式,但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式间接经验学习,导致直接经验和探究学习的稀缺和珍贵。
第三个经验层次的翻转媒体是全媒体,是能涵盖视觉、听觉、触角等人类各种接受信息的器官的传播工具和体验技术。它比第二个层次的视频功能更强大。以老师讲发动机为例,如果光讲原理,学生听不明白;如果将发动机拆开,发动机就不工作;发动机工作时,学生又看不到发动机内部的工作有理。但如果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就可以让学生“看穿”工作着的发动机。原来要讲好几个小时的问题,一下子就让学生看明白了,而且非常形象生动。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和质量的教学视频决定了翻转的成效。通过观看直接传送知识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虽然比较课堂上的集体讲授,更能适应不同学习节奏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但动态化和可视化的教学视频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发展。全媒体还能给翻转课堂的进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学习金字塔对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4-12-12 08:21:14)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深,效果越好越持久。但是我们如果从另一方面看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深,耗时也越多,而我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学习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属于知道和领会层次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授课视频学习,属于高级思维层次的内容,必须通过课堂的深入研讨而内化。这就是课堂为什么要翻转的依据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课堂翻转改革的最大进步是什么?2015-01-11 14:49:22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bxs.html
      课堂翻转改革的最大进步是什么?这是尝试翻转的老师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答案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学而思,思而学”的机会。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最大的缺陷,是用知识塞满了学习的大脑,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教育变革的宗旨就是要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也做过各种改革的尝试,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验,但收效甚微。直到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模式的诞生,才给困惑者带来新的希望。微课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呈现和传递知识,启迪智慧,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灌输。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传播在课前,内化在课堂,其最大的进步在于“学而思,思而学”过程,前一个“学”,是指课前的接受学习,后一个“学”是指课堂上的协作探究,互动学习。翻转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有一个自由判断、选择、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独立思考仍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同伴助学或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解决,通过师生互动,让自己的知识得延伸和拓展。

       如果不明白这点,翻转实验就很难让课堂教学获得根本变革,甚至让变革徒有形式。​

       重庆市电教馆易庆竑老师评论:不错!王老师勤于笔耕,是本人好好学习的榜样!这几日,我也在反复琢磨翻转课堂的意义建构问题。显然,翻转课堂是舶来品,如果我们真要用这个术语来变革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流程与结构,那么,解读翻转课堂的本真就显得至关重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微课与翻转教学设计要有“规划意识”?2015-01-10 22:24:34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bx4.html
       为什么说微课和翻转教学设计要有“规划意识”呢?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遁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一门课程的知识不可能“一吞下去”,必须首先分解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又分为若干知识点,然后一个一个知识点逐步掌握。但掌握知识点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掌握了每个知识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对知识和课程的整体理解和应用、创新。这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华罗庚教授所说的“厚—薄—厚”学习公式。他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因此,对课程知识的总体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地图,并根据知识地图总体规划和划分知识点,是微课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微课是针对一个知识点的设计和讲解,但在微课内容(知识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必须具有很好的“总体规划意识”,让学习者明确本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才能帮助学习者最终达到对课程知识的总体把握和融通。在微课评审活动和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微课作品由于缺乏对课程知识的总体规划和理解,这些微课作品变成了难以组装的“知识零件”,大大降低甚至失去了微课的教育教学价值,对“微课开发热,应用冷”的现象“负有不少的责任”。

      在翻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说课前的知识传授过程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从“薄”到“厚”的过程,那么,课堂的知识内化过程,则是从“局部”到“整体”,从“厚”到“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将实现对课前所学知识达到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知识拓展和创新的目的。虽然翻转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传授”和“内化”两个过程,但绝对不是两个孤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

      翻转教学设计,包括自主学习设计和互动学习设计及两者关系的设计。在自主学习设计部分,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微课资源和其他阅读材料。为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和有效,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关键是要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互动学习部分,学习仅仅停留于对课前学习知识的内化吸收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知识进一步拓展、探索和创新。除了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老师还需要设计一些拓展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常有一些“翻友”在群里提到,在翻转课堂上,学生讨论不主动,没话题,没观点,讨论研究难以展开,笔者分析研究,认为主要原因出在在课前自主学习中没有围绕学习目标和视频材料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挖掘。那些以“埴空题”和“选择题”为主要形式的测试,虽然能检测学生的知识的了解,却难让学生发现问题。一些翻转课堂满足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缺乏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度挖掘,与翻转教学创新理念是不相符的。

      因此,无论是微课的设计与教学,还是翻转的设计与教学,老师心理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课程知识的“总体规划意识”,才能教的知识和学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有价值的,而不是零散的、无序的、无用的。也才能保证教学的个性化和学习的创新性。​

       重庆市电教馆易庆竑老师评论:王老师,这个话题很有讨论价值,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翻转课堂,普遍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这样的翻转难免存在王老师所指出的问题。因此,我认为王老师看得很准,总结得也非常到位。但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启示 (2015-01-02 11:31:58)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bbv.html
一   引言
“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根据“翻转”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翻转”所依据的载体和技术支持,我们可以将“翻转课堂”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有利于理清翻转课堂的渊源和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正确地理解翻转的本质,并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有效的翻转改革。
二   三个发展阶段
(一)“准翻转”阶段
关于“翻转课堂”的首创,比较权威和公认的说法是: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他们录制了教学视频让学生回家观看,初衷是帮助缺课的学生,但他们逐渐发现这种“学生回家自学,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学生也很喜欢。由此,两位化学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班级里面开展这种翻转式教学。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但在我国一些研究者看来,第一代的“翻转课堂”,不是乔纳森和亚伦开创的“翻转”实验,而是在此之前,我国中小学校早已尝试和开展了的类似“翻转”的“学案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育教学实验改革,典型的案例包括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西新绛中学的“自学——展示模式”、江苏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模式”等。与当前真正意义上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不同,这些模式中,学生并不使用微视频和在线做题,而使用导学案,课本和习题册等文本学习材料。所以又称“导学案翻转”阶段。也称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学,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复习巩固和完成作业”为主要形式,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学校是育人的工厂,课堂成了教学的流水线,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个性得不到发展。相对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学而言,这一阶段的“翻转”,由于在导学过程中,强加了知识的预习,学生部分掌握的基本知识,或者对知识已经比较了解,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课堂上的教学可以少讲多练,以训练为主。而相对真正意义上的“翻转”,由于缺乏授课视频的支持,在“先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比较低。很多内容还依赖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即“后教”。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还没有根本性改变,课堂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局限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缺乏知识评价和知识创新。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知识的巩固和内化难以完全完成,为了保证考试成绩,多数教师还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所以这一阶段的“翻转”称为“准翻转”。
(二)“初级翻转”阶段
这一阶段的“翻转”是正式的“翻转”,其特征可以用“课前观看视频+课堂完成作业”来描述。最典型案例是上文提到的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两名化学老师的翻转实验。他们以让学生在家看视频为基础,腾出课堂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或化学实验,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大会上的以《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报告。视频中提到: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国底特律的郊区学校柯林顿戴尔高中的“翻转实验”。在用两个班经历了两年的翻转课堂试验后,校长格雷格·格林大胆地在全校实现了翻转模式。学生在家看教师录制的5~7分钟的讲解视频,做笔记并写下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重讲多数学生有疑惑的概念,并用大部分时间来辅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在实施翻转课堂一年后,学生们的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165名新生中,只有19%的英语不及格,而原来一直在50%以上;数学课上也看到了类似的结果,不及格率从44%降至13%;科学和社会研究的不及格率也下降了。
我国的典型案例则是重庆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实验,他们的翻转课堂是基于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的,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平板电脑作为自己的学习终端。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并由学科组教师代表录制l0分钟~l5分钟的教学精讲视频,上传到“校园云”服务平台。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导学案,通过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做测试题,教师则通过平台的及时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课中,学生先独立做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师生之间讨论协作予以解决。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随后,学生完成网络平台上或其他资料上的相关练习,并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习题评析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反思提高。
相对于“准翻转”,这一阶段的“翻转”,最大的区别是在主要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授课视频”的方式传授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改变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知识传递”,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通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课堂“翻转”后,“知识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作业+辅导”的方式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利用教学视频开展“翻转”,比起用“导学案”等文本材料实施“翻转”,起码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学视频的知识表征形式,具有知识、思维可视化和动态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创新知识;二是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但这一阶段的“翻转”,重点在于授课视频的应用和知识传授环节。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完成作业为主,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还停留在低阶思维学习。因此,这一阶段的“翻转课堂”通常被定义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三)“全面翻转”阶段
“全面翻转”的特征可以用“课前观看视频+课堂师生研讨”来描述。典型案例是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地区生活学校化学老师布雷特·维廉在不同班级实施有区别的化学教学翻转。首先,由于翻转课堂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时间的增加,于是布雷特和他的学生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增强的课堂活动,如讨论、实验、互动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应用化学到现实世界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次,布雷特利用翻转课堂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
“全面翻转”与“初级翻转”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的“翻转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初级的“辅导+作业”。这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式活动,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主要是发挥同伴助学的作用。
如果说“初级翻转”是部分翻转的话,这一阶段的“翻转”,则是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的全面“翻转”。“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翻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通过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掌控学习。它是对知识传授、知识内化过程进行全面和深刻的变革。从“传授知识”到“知识内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递进和上升的过程。“翻转课堂”的本质,被理解为,不仅授课视频教学取得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而且课后作业的复习巩固功能也被更加有效和高阶的协作探究、展示质疑等学习过程所替代。
三  启示和建议
对“翻转课堂”发展三个阶段的分析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翻转课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中小学学习借鉴和应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诸多经验和启示。
(一)“翻转课堂”的出发点是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了解这一点,才能抓住关键,明确目标。如我国中小学校早期开展的“先学后教”翻转实验,试图以课前的自学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现代“翻转”的最初阶段,以观看教学视频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将完成作业的任务安排在一个有同伴帮助和教师辅导的环境中进行;“全面翻转”阶段则以协作探究、展示质疑的高阶思维发展过程替代传统的、单一的复习巩固和课后作业形式。
(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助推“翻转课堂”的发展。尽管“准翻转”教学实验同样具有“翻转课堂”的某些特征,如新绛中学的课堂分为自主课和展示课。自主课上,学生们在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展示课上,学生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上台讲解,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以多种方式展示出来。但因为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这种“具有翻转外表特征”翻转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翻转”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也许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经验可以说明这一点。2010年比尔·盖茨为了教孩子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在可汗学院,短短12分钟的视频,孩子们彻底明白了,从此比尔·盖茨成为了可汗最狂热的粉丝,在TED演讲上比尔·盖茨称可汗学院是教育的未来。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支持,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已经风靡全球。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的“自学质疑+训练展示”式“翻转课堂”,虽然也继承了“自学+展示”教学模式的特征,但由它借助微课视频的支持,使“翻转课堂”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一些“翻转学校”仍然以“导学案”为重,忽略翻转视频的作用,值得反思。
(三)“翻转课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江苏木渎高级中学“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具备了“翻转课堂”的某些特征。这些探索也关注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重视课中的协作探究学习,虽然与真正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究不同,但这些实验为我国广泛学习和开展现代“翻转课堂”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要继承原有的教改成果,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发展。不能盲目迷醉于“我们的课堂早已翻转”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从“翻转课堂”三个发展阶段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翻转”研究者从关注“教学流程的改变”,到关注“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到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不断接近“翻转”的本质。笔者认为,“翻转”显然给了师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如何利用好课堂时间是“翻转”能否有效的关键中的关键。尽管一些专家和一线“翻转”老师尝试设计和应用了诸如解答学生疑问、重释难点、练习巩固、课堂讨论、探究实验等课堂活动,但总体上看,良性互动和面对面的、有意义的、深度的学习还没有真正发生,创新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还没得到体现。一些“翻转”课堂活动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如全部用来做练习测试等,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一些课堂缺乏有实质产出的活动设计,则师生在课堂上倍感无聊或无事可做。这些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中小学校的“翻转”实践还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意识、技术应用、硬件建设、教学实效、师资力量等。笔者认为,谨慎论证与大胆尝试相结合是对待代表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发展最新趋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有态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讲座(视频)(2014-12-29 23:02:4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5MDM0NDQw.html
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2014-12-27 10:14:50)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ax5.html
近日看到有老师在群里讨论翻转课堂的精髓和本质,笔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写成此文,与老师们做一个交流。这里说的翻转课堂的精髓,是指翻转课堂的最核心意义,或者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最大的优势和魅力在哪里。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个性教育(或者说因材施教更准确些)。传统教学只能和着中间三分之一的学生的节奏安排教学,结果是思维敏捷的学生觉得节奏太慢,不能更好的发展;思维较慢的学生觉得节奏太快,跟不上,久而久之,就成为后进生。翻转课堂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知识传授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观看翻转视频可快可慢,随心所欲。已经学会的可以跳过去,省略不看;没有看懂的,可以倒回去现看一遍;需要作笔记或静下来思考时,可以随时按暂停键。笔者认为,的确,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真正做到学习个性化,对于翻转课堂来说,是必须的,但不是翻转课堂的本质。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数据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尽管这是必须的,但不是它的本质。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是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就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教师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当教师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教师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方面都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外显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时空的翻转,教学形式的翻转和教学内容的错位,但究其根本是教育观念的翻转。“翻转课堂”蕴含的教育观念是“学生本位”和“学习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蕴含的价值在于它对目前颇为迷离的课堂教学走向是一种拨正,也是对课堂教学本原的一种回归。在“翻转课堂”里,学生可以不被安排在教室里听统一标准的讲解,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实现随时随点随情的自由学习;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难度;由于能自由、自主地学习,可以使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得以充分的实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尊严感和成就感。笔者认为,尽管这是重要的,但不是核心的。
也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必然会对教学的评价带来新的改变。给学生以表达和实现本能需求的机会和可能,是“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显然,这也是重要的,但不最重要的。
一个疑问是,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备受关注呢?我们对讨论课堂和讨论学习也并不陌生,美国的课堂历来以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为特色。老师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中国的教学也提倡讨论和交流(虽然落实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带有互动特色的翻转课堂一再被研究者提及呢?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于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在于给不同的学习阶段匹配了最合适的学习环境。翻转教学将学习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是从简单到复杂,难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传递”(知道、理解)过程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知识内化”(应用、分析、评价、应用)过程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总体上对于“是什么”的问题解决相对容易。但对于学习而言,停留于“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转化为素养。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发生、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应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把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为结果。明白“为什么”的第二个阶段往往比第一个阶段更难,这是因为一些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更多的学生在内化感悟中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量偏少,或者找不到自身所掌握的零碎知识中哪个部分来与新知识进行“关联”,因而形成挫败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动机与成就感。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协作讨论。传统的教学结构一般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感悟巩固。这种教学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内容而布置较多的作业,学生回到家以后,完成作业是“硬”任务,是否真正懂了,倒成了“软”任务;学生不停地赶作业,往往主观上是为了完成任务,客观上在反复操练中也掌握了一些方法。而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单身一人找不到请教与商量的导师。
换句话说,传统教学是将难度最大的学习环节(内化知识、高级思维学习,极其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协作讨论)错误地安排在最不利于解决最大困难的环境(课外环境、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支援、得不到启发)中,将适合自由、自主学习的环节(传授知识、初级思维学习)安排在一切由教师掌控的课堂中。翻转课堂,正好相反,拨乱反正,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接受知识,能灵活掌握时间和方式;知识内化,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由于安排得当,学习的内部驱动器得到激发,学习的全过程是一次主动、愉快的“探究之旅”。这就是“翻转”的要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7 07:34 编辑

试论翻转课堂中的个性化教育 (2014-12-27 00:32:29)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awj.html
在群里经常听到一些“翻友”讨论在翻转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我就一直思考几个问题,“两极分化”是翻转课堂中的正常现象,还是非正常现象?因材施教等于个性化教育吗?翻转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
在讨论个性化教育之前,先谈谈著名的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提出,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如果说木桶理论我们耳熟能详,那么反木桶理论却让人耳目一新。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个注意力的时代,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与木桶原理求稳固的保守思想不同,反木桶原理是一种提倡特色突显的创新战略,要求企业能打破思维定式,一切向前看,找准自己的特殊优势,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个性化教育有两种境界,一种境界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传统教学中,就是对不同知识基础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培养,达到相同的水平,实现共同目标(尽管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个性化教育的理想境界,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按照传统的木桶理论,要想木桶装水多一些,就要补齐最短的木板。然而,教育并不往桶里装水,而是要发展人的特长和优势,以形成最强的核心竞争能力。教育的本质,是让兔子跑得更快,鸭子游得更好。但传统教育却是强迫兔子学会游泳,让鸭子尽力追赶兔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自主学习,确实有利于节奏较慢的学生跟上团队的步伐,优先生也可以跑得更快,实现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想。但因材施教不等于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的共识在于两者都承认起点的差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追求结果的一致,后者则追求个性化的发展结果。一个求同思维,一个是求异思维。前者有利于标准化高效率地培养人才,后者有利培养批判性和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的翻转课堂离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还有较大的距离。原因之一是翻转课堂同样受到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和教育对教学评价方式的制约。另一个原因是翻转实验刚刚起步,大多数实验老师还困扰于如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自觉,在讨论学习中更主动,还无暇顾及如何设计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活动。随着翻转的深入发展,希望大伙能一起更多教育如何在翻转中实现个性化的问题。
再说“两极分化”。在传统教学中,“两分化”是非常正常现象,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个体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后进生可以因为适应了自己的节奏,学习跟上团队的步伐。但有些学生暂时还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可能在自主学习中缺乏自觉性,在对话学习不够主动,收获当然不一样。随着翻转的深入开展,学生逐步适应了新的学习模式,会得到逐步改善。不过,因为个体在大脑神经系统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分化”不可能百分一百消灭的。


(2014-12-27 10:14:50)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近日看到有老师在群里讨论翻转课堂的精髓和本质,笔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写成此文,与老师们做一个交流。这里说的翻转课堂的精髓,是指翻转课堂的最核心意义,或者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最大的优势和魅力在哪里。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个性教育(或者说因材施教更准确些)。传统教学只能和着中间三分之一的学生的节奏安排教学,结果是思维敏捷的学生觉得节奏太慢,不能更好的发展;思维较慢的学生觉得节奏太快,跟不上,久而久之,就成为后进生。翻转课堂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知识传授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观看翻转视频可快可慢,随心所欲。已经学会的可以跳过去,省略不看;没有看懂的,可以倒回去现看一遍;需要作笔记或静下来思考时,可以随时按暂停键。笔者认为,的确,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真正做到学习个性化,对于翻转课堂来说,是必须的,但不是翻转课堂的本质。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数据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尽管这是必须的,但不是它的本质。

有老师说,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是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就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教师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当教师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教师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方面都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外显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时空的翻转,教学形式的翻转和教学内容的错位,但究其根本是教育观念的翻转。“翻转课堂”蕴含的教育观念是“学生本位”和“学习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蕴含的价值在于它对目前颇为迷离的课堂教学走向是一种拨正,也是对课堂教学本原的一种回归。在“翻转课堂”里,学生可以不被安排在教室里听统一标准的讲解,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实现随时随点随情的自由学习;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难度;由于能自由、自主地学习,可以使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得以充分的实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尊严感和成就感。笔者认为,尽管这是重要的,但不是核心的。

也有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必然会对教学的评价带来新的改变。给学生以表达和实现本能需求的机会和可能,是“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显然,这也是重要的,但不最重要的。

一个疑问是,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备受关注呢?我们对讨论课堂和讨论学习也并不陌生,美国的课堂历来以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为特色。老师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中国的教学也提倡讨论和交流(虽然落实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带有互动特色的翻转课堂一再被研究者提及呢?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最大魅力在于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在于给不同的学习阶段匹配了最合适的学习环境。翻转教学将学习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是从简单到复杂,难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传递”(知道、理解)过程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知识内化”(应用、分析、评价、应用)过程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总体上对于“是什么”的问题解决相对容易。但对于学习而言,停留于“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转化为素养。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发生、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应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把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为结果。明白“为什么”的第二个阶段往往比第一个阶段更难,这是因为一些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更多的学生在内化感悟中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量偏少,或者找不到自身所掌握的零碎知识中哪个部分来与新知识进行“关联”,因而形成挫败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动机与成就感。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协作讨论。传统的教学结构一般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感悟巩固。这种教学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内容而布置较多的作业,学生回到家以后,完成作业是“硬”任务,是否真正懂了,倒成了“软”任务;学生不停地赶作业,往往主观上是为了完成任务,客观上在反复操练中也掌握了一些方法。而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单身一人找不到请教与商量的导师。

换句话说,传统教学是将难度最大的学习环节(内化知识、高级思维学习,极其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协作讨论)错误地安排在最不利于解决最大困难的环境(课外环境、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支援、得不到启发)中,将适合自由、自主学习的环节(传授知识、初级思维学习)安排在一切由教师掌控的课堂中。翻转课堂,正好相反,拨乱反正,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接受知识,能灵活掌握时间和方式;知识内化,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由于安排得当,学习的内部驱动器得到激发,学习的全过程是一次主动、愉快的“探究之旅”。这就是“翻转”的要义!

更多互动交流、思维碰撞、知识创新和智慧发展,请加入透视翻转课堂群(241499734)一起互动和学习。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的实施环境和条件 (2014-12-25 03:30:43)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aos.html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讨论诸如没有授课视频能不能实施翻转课堂这样的问题。这主要是一个翻转条件问题。当然,翻转条件远不止这些,本文重点扫描一下翻转条件问题。那么,实施翻转需要那些条件呢,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是不是就不能翻转呢?
首先,翻转需要优质的授课视频资源。翻转课堂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通观看授课视频接纳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它通过代替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腾让出来,供第二学习阶段的研讨、交流、展示、质疑等环节使用。而且,以观看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是后续翻转课堂得以展开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没有将基本问题弄明白,在研讨交流中,他不仅没有观点可发表,甚至听不懂别人讨论的问题。在2007年前后,“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部分地区逐渐流行,但是尚未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因为课前需要播放的教学视频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制作。美国翻转课堂搞得好,并得到广泛推广,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有“可汗学院”的支持,能够解决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即大量优质“微视频”)的研制与开发问题。我国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C20慕课联盟,是解决大规模优质教学资源研制、开发与共享的一个良好开端。有一些老师认为如果没有授课视频,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学教材来实施翻转。笔者认为,教材当然可以配合视频一起使用,但学生单纯依靠教材进行自学,效果绝对没有授课视频好,况且现有教材并不是自学型的,不适合单独自学。天津市教育研究院王秋月老师甚至认为学生通过教材进行自学更有优势。通过视频进行学习,是传授性学习,而不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甚至得出翻转课堂“没有翻转传授性学习的本质”的结论。其一,王秋月老师追求探究性学习而否定传授性学习,是从一个极端(传授性学习)走向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事实上,传授和探究都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不可偏废。其二,王秋月老师缺乏对翻转课堂的全面考察,仅仅看到第一阶段的学习,没有观察过第二阶段的探究学习,是典型的“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正因为授课视频在翻转中如此重要,翻转视频的质量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翻转的质量甚至成败。那么如果教学视频不好看、不优秀的话,学生是没有兴趣去看的,也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基于这一点,提高教师设计和制作授课视频的能力和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
其次,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有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可汗学院实际上是一个专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非营利教学网站。网站具有在线管理和演示视频资源、在线互动交流和收集处理学习大数据等多种教学和管理功能。随着我国以“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翻转课堂的网络和平台环境会越来越好。
第三,翻转课堂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微课设计能力和翻转活动设计能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亟须更新。翻转课堂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它包括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堂面对面教学这两部分。前者(在线学习“微视频”)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仍需要教师的启发、帮助与引导);后者(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围绕作业中的问题、实验中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某个专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探究。显然,要把这两部分的教学都开展好,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必须更新,还需要较强的资源和教学的设计能力。从我国来看,传统教学强调“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监控、讲授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总之,是“重教轻学”,要实施好这种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第四,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家里上网学习微视频,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还不强———上网玩游戏而影响了看微视频。还有的是因家长的督促、配合不到位。或是其他学科课业负担过重的影响等等,使这个教学环节有可能落不到实处,或落实得不够好。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的养成需要老师有意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翻转课堂不同于一些学校如山西的新绛中学实施的“先学后教”教改实验,但这些教改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翻转课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最后,翻转实验需要家长、社会、管理层的共识与支持。只有在翻转课堂的目的意义等各方面没有取得各界的认识和支持,翻转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改革环境、经济和物质环境、社会舆论环境。
明确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环境和条件,就可能知道如何从哪里着手创造实施翻转的各种条件和环境支持,避免翻转因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而遭受半途受阻甚至中途夭折的命运。这一点,一些“翻转先行者”已经感同身受。为了在翻转路上,多点警醒,少走弯路,促进教改,特写此文,希望一切顺利。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翻转课堂与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2014-12-23 23:38:48)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al5.html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引起了很多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学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第十条指出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学生课业负担”指的是学生因为“题海战术”和“满堂灌”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心理和生理的负担,如对学习乏味、学习压力过大、重复训练过多等。“减负”一是减轻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避免过多的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措施就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中小学课堂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新的学习策略、新的教育方式,形成新的课堂模式,带出新的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学生以宽松、自由、自主的学习,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高效,从而还学生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会担心翻转课堂教学会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呢?如一位家长说:“现在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还要学生看视频学习,会不会连觉都没时间睡了呢?”一些对翻转课堂缺乏认识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也想当然地认为翻转课堂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天津市教育研究院的王秋月老师认为:如果每节课课前都让学生在家自学15分钟,中小学一天6-7节课,至少要有5节新课,就需要观看75分钟的“微课”,这还不包括学生看后理解消化和做练习的时间,更不包括中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作业,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这些现象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翻转课堂不理解甚至不了解而导致严重的误解造成的。因为他们算的是传统的“加法”,而不是翻转的“代入法”。
传统教学将重点时间放在教师的讲授过程,却将提高学习成绩的“宝”压在“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上面,甚至一些课没讲好,将“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后作业,通过重复性训练”作为保证考试成绩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的自主学习(知识传授)和课堂的互动学习(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课前的自主学习包括观看授课视频和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或问题,阅读教材等学习材料,替代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授过程,所花时间只有传统课堂的五分之一。课堂中的互动学习,作为重要的知识内化过程,则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课后作业。从逻辑上看,翻转课堂是“减负”,而不是“增负”,他们理解翻转课堂会增加负担,是因为他们认为“翻转”,旧“负”(大量课后作业)没减,又增新“负”(观看授课视频)。
除此之外,一些尝试翻转课堂试验的老师,因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愿望过于强烈,在实施翻转的同时,仍然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负担过重是无疑的。因此,实施翻转课堂,除了在课前布置少量的测试题,用于检测和发现课前学习的问题,翻转过程是不应该布置任何作业,包括进阶作业的。如果老师对翻转课堂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意识,对翻转能否保证学习成绩和发展素质能力没有自信,干脆别搞什么翻转!
        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一是希望希望本文的讲解,增加大众对“翻转与作业”的理解,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家长对一些“专家”对翻转课堂实施与学生课业负担的误解和担心;二是期望实施翻的老师能不折不扣地实施“翻转”,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以促进翻转教学顺利实施。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翻转课堂的本质与应用(2014-12-21 02:00:52)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ac9.html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本质与现象是表示事物的里表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认识“翻转课堂”是深入理解和应用翻转课堂的基本前提。
笔者在标题中加上“也谈”两字,是因为已经有一些老师谈过这个话题。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翻转课堂”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根据自己现有水平有选择性地学习(黄宗放)。
2、翻转课堂就是先学后教(陈玉琨)
3、“慕课”和“微课”的实质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探究性学习”,与实体课堂相比,只是翻转了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王秋月)
4、翻转课堂的实质:
● 增加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的方法。
● 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 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
● 直接指导和建议式学习的混合模式。
● 翻转课堂让那些因病或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会被落下功课。
● 翻转课堂的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
● 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 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育。(美国科罗拉多州翻转课堂大会)
这些观点,或多或少从某个侧面描述了翻转课堂的本质。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翻转课堂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教学创新,是变革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创造智慧时代的方式方法,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是构建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和表达自我的新课堂,是在课前学习中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的权力。
翻转课堂发明于美国。美国教育教学文化中历来有重视讨论学习的传统。学生如果想在课堂讨论中获得更多收获,课前就得大量阅读,充分准备,有备而来。其实美国的“翻转课堂”就是这种“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文化传统,加上现在的课前视频学习。
9月16日至18日,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发表了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介绍给中国的教育同行。他认为,翻转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翻转课堂,一经引入中国,就受到广大教师的热捧,主要原因是它能克服我国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学习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要原原本本地学,不折不扣地应用原汁原味的“翻转课堂”,而不是“洋为中用”和“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有人认为,翻转课堂基本上与我们的先学后教非常相识。目前我们的课前预习大多数是纸质的预习学案,再先进一点就是如一些小学实行的校讯通,把学生的作业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从这点上看,我们的校讯通与美国的翻转课堂有相识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识,目的一样。最终还是让学生先预习,只不过是学生预习的材料丰富一些,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罢了。赞同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学者认为,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的翻转课堂不适合中国的“教情”和“学情”,不能照搬外国的教学模式,要“洋为中用”。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教情”和“学情”呢?事实上,中国的“教情”和“学情”就在于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于是,不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仅仅是在课堂中让学生观看视频,或直接沿用“导学案教学法”,连授课视频都作为辅助的工具。那么,学习和应用翻转课堂,如果不改变,而是适应传统的、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又有什么意义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瓶颈及其对策(2014-12-18 18:36:17)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a5v.html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它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从2011年起,在“可汗学院”的推动下,在美国学校里逐渐流行起来。“翻转”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意义,主要体现于:其一,它让学生掌控学习的节奏,是一种个性化自主学习;其二,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学习。跟随我国第一个翻转学校重庆市聚奎中学之后,陆续有一些中小学校开发翻转课堂试验,体现了我国中小学校课堂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实践中也一些实践学校和教师也感受比较严重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缺乏翻转的环境
开展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包括“翻转课堂”,一个大前提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翻转课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大家觉得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跟目前相比并不是说最紧急最重要的事,短时间不确定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很多学校抱着“再等等再看看”的想法。因此对来自普通老师的翻转实验不太支持。一些老师虽然有兴趣尝试翻转,但缺乏信心和动力支持。
二、没有成熟的教学平台支持
翻转课堂需要一个集在线学习、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于一身的网络平台。学生要能方便快捷地观看老师布置的教学视频,作业提交后要有反馈,同学之间、师生在线交流,后台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都需要网络平台技术的支持。翻转课堂很多教学活动的设计是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现在这种东西跟踪记录包括任务的发布都是教学平台要支持的。另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缺乏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负担,尤其刚开始角色变化老师有很大压力,需要有更多的课件、微课、学习任务单等给老师去参考。但目前大多数的翻转实验,都是一些有兴趣的老师尝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翻转,极少有平台支持,微课资源也不足,如果每节课都要自己录制微课,工作量非常大,难以坚持。
三、老师角色难转变,难适应
对于学校的普通老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几十年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突然改变成翻转课堂一定会面临很多顾虑和担心,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原来老师就是一个演员,学生是听众,基本上就是这样。翻转课堂之后老师变成一个导演,学生变成主演。以学定教,他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课上做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这些教学活动按照教学环节去逐步完成,就像导演一样。而且是边演,边导,边写剧本。这对老师挑战会很大,角色其实发生很大变化,老师从这个知识传授者是一个圣人变成了一个学习设计者协助者,主要角色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特别难的难点。
四、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的习惯
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以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纸质资料及多媒体资源,学生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观看教学视频、文本、动画及图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独立完成课余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对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寻找问题。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学生大多习惯于传统课堂中依赖教师的指导,习惯家长的监控,还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寻求助学服务,现实中需要给学生补充自主学习的知识,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在教学平台上与师生互动交流,这是以学生具有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基础的。网络上诱惑的因素多,对学习干扰大,在这样自由、宽松、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迷航。
五、一些家长担心翻转会令孩子成绩下降
家长对翻转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了解,对学校或老师的实验,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一些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家长,认为孩子原来成绩突出,担心一旦实验不成功,孩子成绩下降,就会耽误孩子的升学和前途。一些学习稍为落后的孩子,同时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家长担心实施翻转之后更跟不上,情况会更糟糕,更严重。因此可能会反对改革和实验。

为保证翻转实验能顺利开展下去,必须对以上问题和困难加以重视和解决。笔者总结一些成功翻转学校和老师的经验,归纳出如下几个相应的突破瓶颈的策略,谨供参考:
一、行政推进,让部分老师做引领
从山东省昌乐一中的翻转经验来看,翻转是个系统工程,要取得成功,行政推动非常重要。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单依靠一些热心老师的实验很难成功。具体操作可以采取“行政推动,教师引领”的形式。先从行政推进,推进的过程当中有一少部分人先做起来,这时候大家看身边已经有了榜样,这时候大部分人就不否定这件事,但是基本上也不做。然后,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导向,一部分人开始来关注到底是怎么回事,一部分老师走进了这些老师的课堂内去听听是怎么回事。第三步,有一部分人开始跟着进行模仿。第四步,我们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应该有一部分的老师上的课已经有模有样,还有一部分的老师只是形式上有,毕竟动起来了。
二、借助外力,共享优质网络平台
对于有条件的单位或学校,最理想的是建设自己的翻转学习平台。不仅平台的功能符合翻转课堂的需要,而且使用方便,可靠。但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建议考虑借助其他学习平台开展翻转实验。如一些学校依托北京四中网校网络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面所有的资源面向学生开放,新生一入学都注册用户名,这样四中的一些资源上都共享使用。例如,学生做一套习题不会,马上可以查看这个错题的知识点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平台。另外,教学平台中丰富的微课、测评等资源,大都来自北京四中,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大大降低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三、克服心理困难,不断完善提高
按照一些翻转“过来人”的经验,最初做翻转课堂最难克服的困惑是老师的心理变化。首先是害怕,害怕学生不学,在学校推广之后发现学生其实并不像想的那样,大部分都在参与。可能会有一小部分没做,老师会和他进行交流,一起想办法解决一下,这样进行沟通之后学生大多能够自主学习了。另外,老师做的学案学生能不能学会?能学到什么程度?这也是老师担心的问题。建议老师把学案做得更细致,加上一个PPT,或再录一段小视频,通过不断地调整,一步步去完善。有了好的学案,只要学生能够很认真地学,老师就会感觉到课程质量有保障。如果看到学生的成绩再有点欣喜、有点提高、积极性再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再提高,老师会觉得这是一件开心的事,不会有负担。在实验刚开始阶段老师的负担的确会增加,这个增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从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到不习惯的调整,这种调整挺大的,这个负担会有。第二,要准备学生的学习任务单,所有学生的反馈上课之前得获取,根据反馈组织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他们之间的合作互助解决完成。刚开始这些可能会给老师带来一些负担,但是当老师做过一轮之后,所有做过的微课、学案、学生的回复等都会被平台记录下来,有了这么多积累之后老师会越来越轻松。
四、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翻转学习能力
在实施翻转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翻转能力培训,包括认识翻转学习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等,消除学生对翻转学习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感,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中不知所措。随着翻转实验的深入,学生逐步尝到成绩和能力提高的甜头,会对翻转学习充满信心。
五、多方沟通和交流,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要取得翻转的理想环境,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非常重要。老师可以考虑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取得共识。山东省青岛市二十六中的初中生物老师孔恬恬,通过制作视频,利用家长会培训翻转学习,让家长对翻转的内涵和优势有个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和综合能力都在提高,开始由反对翻转到大力支持翻转。

总的来说,开始翻转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坚持下来,一些老师逐步看到了自己的改变和成就。过去目标是由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运用到目前学生的水平上,更多是教师的一个主观性。现在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生成性的过去的教师一言堂不见了,更多的活动设计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主体地位。过去课上老师直接告诉你今天要学什么,老师通过一些题来讲一个概念是怎么出来的。现在上网做老师给出的学案,自己去找那些概念到底是什么,通过做一些练习题最后推断出来,记的会比较清楚。
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只要是对学生好的,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都值得一试!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5:05 , Processed in 0.1699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