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5|回复: 10

[教育技能] (转) 苏州第十中学 廖书庆 学校网站文章集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0 10: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11 14:18 编辑

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s/index.jsp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局限性和前景初探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5年05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7249


   “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很多学校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标配”,好像课堂正在跑步进入“视频化”阶段,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进行了“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运用比赛,网络上也有很多的非常好的“微课”视频,很多地理老师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绩,在很多地方的教研部门还进行了“我要用微课”的培训,提倡课前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先学习,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上课,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颠覆的教学形式得到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热闹的背后,也有一些地理老师在反思,“微课”与“翻转课堂”能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流吗?是今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效果真的非常显著吗?笔者针对目前地理教学现状来谈谈自己对 “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认识。
一、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微课”与“翻转课堂”大量运用课堂教学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中学地理学科在在初一、初二每周只开设2节课,高一每周2节,高二、高三选科后文科班级开设课时数略多些,有些省份的学校由于地理学科不参加升学考试,而只是学业水平测试学科,往往被列为“副科”,课时也有被“占领”的现象,相当多的学校要求地理老师在课内完成作业,不得留课后作业。而目前比较风靡的“翻转课堂”,要求由老师自己先期准备好视频文件,也就是“微课”,提供给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回到课堂上再与老师做面对面的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实际上“翻转课堂”就是将原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学任务放到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就是用来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是用来进行讨论问题,即把传统意义上的“先教后学”翻转成“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外必需用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这与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有较大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学生和家长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以及地理学科的“地位”,学生往往不太可能用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课外学习,另一方面,地理老师由于自己教的班级多,每周的课时较多,往往也不太可能有很多时间去制作大量的“微课”视频去让学生观看学习。实际上,从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会把主要的时间用与考试学科,而不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认真观看地理“微课”视频和学习,更谈不上学习后能提出多少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其结果必然是使这种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二、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来看,“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都好。
       在听一些“微课进课堂”的公开课后,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课堂教学中不放“微课”视频,这节课会不会效率更高一些?如一位老师在教授人教版《营造地球表面的力量》一节课时,一共放了四段“微课”视频: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冰川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岩石的风化实验、火山的类型等。共耗时约26分钟,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其中一段视频是老师自己录制的,其他都是下载的网络视频。这位老师的认真精神真是值得称赞,但课堂教学前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自己制作的“火山的类型”其实就是课件加老师的讲解,与上课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当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老师只能与学生一起观看,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成就少了,课堂教学也就少了些“灵动”之感。
    另外,由于“微课”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缺乏常规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教学方式的措施。由于一个“微课”的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分钟,且是事先录制好或下载的视频文件,如果在不同班级运用,就有一个与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境”的匹配问题,实际上在这个班级上效果显著的“微课”视频在另一个班级中效果就不一定好了,特别是学生知识基础相差悬殊的班级就更是如此,地理老师有时面临着课堂教学“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三、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理念来看,“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未必先进。
    “翻转课堂”的倡导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促进了老师角色的转型,即由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课堂教学交流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课后练习的批阅者转变为学习生成问题的解决者。但他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学生在家中或课外时间观看老师提供的讲解“微课”视频,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即所谓的“先学后教”。这种学习是听老师讲解或是观摩老师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自己去自主探究,这与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广泛提倡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并没有什么进步可言,相反,又回到传统“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上去了,从这一点来看,“翻转课堂”是不是从教学理念上向后退了一步呢?而且长期在预设的“视频”中,学生也会渐渐失去课堂中“生成”的快乐和兴趣,同时也使老师在新课教学中也失去“即兴”的能力和想法。由于一些优秀的“微课”视频可以“广泛”运用,往往会形成一位或几位地理老师“统治”课堂,而其他老师是其视频的辅导者的局面。
    另外,从目前地理学科所使用的课本来看,不少地方由于使用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比如江苏省高中地理教材就有三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这使得老师制作的“微课”在不同区域之间互相通用性比较差,会让老师备课时间大延长。关键还在于,老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由于是统一的,所以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学生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各自的要求,因此“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因材施教角度来看,也是不够理想的,实际上又使学生学习大部分时间又回到“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去了。
四、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惯性来看,“微课”与“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运用尚不成熟。
      首先,我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有根本的改变,还没有形成课堂翻转的“习惯”,部分教师仅仅把“微课”视频当成代替讲解的工具。此种情况下,大量运用视频,教师不仅失去了课堂上的主动性、灵活性,还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仿佛只是在看教学录像片。
       其次,大多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崭新的教学模式的熟练“驾驭”。从地理老师的角度看,目前还有不少初中学校的地理教学是由其他学科老师“代教”,教师是否具备引导学生进行“翻转”学习的职业素养?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答疑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素养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它要求老师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情况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与学生一样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老师群体,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转变。从现有规模的班级来看,翻转课堂对老师的挑战也太大,别说是学生课前课后作业布置、批改就已经压得老师透不过气来,如果再加上微视频的录制和教案的针对性调整,老师大多不愿意坚持。从学生角度来看,翻转课堂虽然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但目前真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具有提问的主动性,做到这点,短时间还可以,但要长期坚持就困难了,而这直接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效果。当然,原因不都在学生,这与长期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及家长对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联系。
五、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投入和评价来看,“微课”与“翻转课堂”也存在现实问题。
      “翻转课堂”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微课”视频体系,单从教学视频体系的建设来说,这就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因为“微课”视频一般时长不超过10分钟,这需要按照现行的教材对知识点进行切分,再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还要考虑不同老师和班级的差异,这不仅需要产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老师能够在“虚拟课堂”中也能够讲的精彩有趣。但是目前国内教材版本众多,高中地理还有选修内容,完成知识点梳理和视频录制将是一件庞大的工程。其次,从效果上来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以及照顾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层次,视频内容中必然会加入不同层次和补充拓展性内容,这也增加了视频体系开发的时间和难度。再次,从人力上来说,这样的教学视频体系需要既懂教育,又懂互联网的技术团队合作开发,同时还要实时进行网络维护和视频的更新,投入不是一般的多。
    另外,“翻转课堂”还有一个教学评价的问题。从家长的角度看,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去考试和进行过程评价,这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事,虽然他们的教育观念不断变化,但是有一点始终不变,就是如何衡量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变化,不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对此必有“怨言”。从学校方面来看,以前我们通过考试来为学生排名次,为老师测评,但“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而且也“翻转”了教学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健全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十分重要。
六、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发展来看,“微课”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首先,“微课”在假期作业的讲评过程中的运用。假期作业可以说是“布置容易讲评难”,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假期长导致作业较多,批阅和讲评要求时间长。另外一方面是开学初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作业讲评,所以大多数老师对假期作业的处理比较马虎或是不加批阅,基本上没有讲评,使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到影响。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把每一份假期地理作业主要难题的讲解录制成一节约15群上,让学生自己下载观看,这样既可以避免在开学初由于没有时间讲评作业尴尬,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能即时理解和纠正,从而提高假期地理作业效率。
   其次,“微课”在新课的预习和复习中的运用。实际上,有不少同学在上课时不能集中全部注意力把所有内容都听清楚,老师可以把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录成“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家进行预习和复习,这样可以把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正式的”课堂走向“随意的”课堂,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地理学习兴趣,特别是现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也使一些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很多学生对于这种“随意的碎片化”时间获得知识的方式非常有兴趣,这也为“微课”的运用提供了非常好的运用环境。
    第三,“微课”使不同地区老师相互学习的借鉴。“微课”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些制作精美的“微课”不但体现了优秀老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思路,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而且技术水平很高,可以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能在更广泛的提供给一线地理老师,与他们分享成果,对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微课”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重难点的解决和讲解中的运用。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老师与学生都非常关注的,由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中所能达到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老师如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课文中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视频加以讲解,并进行一些补充和拓展,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中地参》2015、5)
参考文献:
  ]王秋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2014.).
  ]徐倩,“慕课”能否撼动课堂[J上海教育.2013.).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书匠与创新(编)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5年04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7143


在教育界,“创新精神”如今已不断地被强化,小到一节课、一次班会,甚至于是一次与学生的谈话都在想着如何与众不同,如何到创新方法。越是所谓“名师”在这方面表现就越明显,好像他们如果的做法与他人相同,就不能显示出其“非凡”的能力。就这样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做法,被认为没有创新而被放弃,而一些“创新”的做法被不断采用,但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这些“名师”最不愿意被别人称之为“教书匠”。
      只是,就像任何一个原点都会画出无数条直线一样,任何一个新动向也都会引发千种不同认识。创新带给这个社会无与伦比的发展与进步之后,也有一种浮躁顺势而生。人们赞美教学创新,欣赏教育变革,往往就忽视了对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专注与坚持,执着、毅力缓慢地在人们的头脑中、言语里淡出。
     那什么是“教书匠”呢?教书匠,是人们谈论教育教学创新时最愿意比照的概念。人们往往会说,“教书匠”与“名师”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我所理解的教书匠是对上课执着的钻研与重复,是研究如何上才能最有效、最能吸引学生,他们一般是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践行者,对此坚守而执着。而“名师”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超越与改变,使其脱胎换骨、卓越超群。教书匠因此逐渐成为贬义之词,教书匠与创新似乎隔了十万八千里。
     看到一本书上介绍日籍华人艺术家方振宁说过一段关于建筑的话“中国建筑的根本问题不是丑与美的问题,而我们没有衡量丑和美的标准,和不知道什么是丑与美,因为我们对基础和基本层面总是从来就没有兴趣”。这段话是让人深思的。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创新,其基础和基本层面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基础研究越来越薄弱?是不是因为越是基础越不能在短期内创造出价值?是不是因为我们冷落了“匠人”的精神、丢失了长远的眼光?为什么愿意进行基础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投入、不懂得基础的重要?是不是因为“匠人”要经年寂寞、历久磨炼,像长在深山的孤独仙草一样?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掌握核心技术?是不是因为没有基础和基本层面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是不是因为没有无数次看似毫无价值的失败实践?
    创新有很多种,创新有大有小,创新价值也各不相同。有的创新来自灵机一动,有的创新来自活跃的思维瞬间的迸发;有的创新来自便捷生活的需要;有的创新来自跨界的启发;有的创新来自事物普通联系的哲学思想;有的创新来自于对事物最基本最基础层面的深刻认知。无论怎样,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几乎每一次变革性的创新与创造,其实都是对基本层面的突破,但都离不开“匠人”精神。无论是爱迪发明电灯,还是乔布斯创造苹果,都是“匠人”一样的对工艺、技术与科技的陶醉、痴迷与精益求精。无论是日本科技的腾飞还是美国技术的领先,都是匠人一样对基础和基本层面经年累月的关注执着,拓下了丰腴的沃土开出的绚烂之花。没有“匠人”精神,买来的东西一样还是人家的;没有“匠人”精神,现有的技术研究保不准会落在谁的手里;没有匠人精神,新科技新技术也终究不会是我们的,我们恐怕还要蜂拥去日本买马桶垫!
     “匠人”精神之所以艰苦,在于“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单调与自律,在于需要一种长期不计报酬地全身心投入,以及一种钻牛角尖的完美主义行为。“匠人”精神之所以艰苦,在于现代社会技术更新速度太快,人们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常常要多次不断重新学习其技能,还有几人能投入其一生去完善某项技能呢。其实,没有真正的“匠人”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的!
     就教书言,是不是我们要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所谓的创新上?二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在今天就失去了他的魅力,是不是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就轻而易举的放弃?是不是我们对闪动着历史智慧光辉的教育观点不要传承?还是我们坚持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继续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笔者认为,我们今天的不是创新的理念太少了,而是踏踏实实做教育的教书匠太少了,只有真正的教书匠才能有真正的教育教学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永远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当浮躁、焦虑、变动、功利远离我们的时候,当长期、忠诚、热爱、专注、持续回归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教书匠”是一个无能的代名词,我们不愁创新不会归来,我们不愁没有丰腴的土地、开不出创新之花。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室论坛 源来有话15 翻转、慕课及其他
管理员:徐思源     日期:2014年12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6601
翻转、慕课及其他
徐思源

最近,有几个概念被炒得很热: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等。放眼所及,耳边所闻的常常是这些字眼,许多地方教育局、教研室纷纷组织培训,开展竞赛,不少专家也撰文介绍推广,好似疾风骤雨遍及神州,很有一些要将国外教育的“时尚”立马引进中国并快速本土化的趋势。然而在这一片热闹之中,我却看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东西。
关注并学习新事物是好事,但在没认识清楚时就盲目跟风实在是无益的。与一些忙着组织培训的教研员以及忙着准备微课、翻转课堂比赛的老师交流,谈及慕课、微课及翻转的事,发现相当一部分在做着这件事的人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翻转”,慕课、微课要怎么做,改变什么。许多人回答说是遵循上级要求参与活动;或者解释说是录制10分钟或者20分钟的视频课。讶异之余就有了担心,如此盲目跟风,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搞“运动”,是学习新事物的正确态度与做法吗?昏昏然的组织者加上昏昏然的教师,如何搞出真正的好教育、好课堂?如此做法,恐怕热闹一阵就会偃旗息鼓,连“翻转”的边都没摸到就熄火了。
效仿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对学习对象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先要问问自己,这个好东西好在何处?于我是否有益?我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样才能学到根本而非皮毛,不至于荒腔走板,画虎成猫。
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等,都是教师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教学方式,基于学情,来源实践,切实有效,有很强的特殊性。又因为符合教育本质,切合学生发展,获得很高效益,也就有了普遍性和推广价值。旁人要学,首先要搞清楚其本质与特性,才能明白学什么,如何学。
我们要学最本质的东西,比如翻转课堂到底要翻转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看到的经典的“翻转课堂”,是把教师讲解和PPT演示视频上传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把课堂时间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辅导。这个过程包括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阶段,前者强调学生自由控制时间跳跃学习,后者强调师生互动,强化效果。它对传统课堂颠覆性的改变到底是什么?这样做的好处在哪里呢?我想,首先是将听教师讲解碎片化、网络化;学生听讲自由化,听什么不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怎么听都由学生做主。自己能懂的不听,搞不懂的反复听,改变了必须在课堂里正襟危坐从头听到尾,被动接受的传统式教学,使听讲的过程变得非常灵动,切合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第二,课堂时间花在初学之后的交流讨论和教师点拨指导,这是学生思考成果的碰撞,是师生思维、情感经验的融合,推进了学习进程,使认知更丰富更深入,学习效果大大提升。第三,作业在课堂上,老师指导下完成。在我看来,这三条是“翻转”的本质,是对传统的颠覆,是需要学习的“好东西”。因此,只讲课前播放视频,课上再行学习是不行的,仅仅制作“微课”小视频也是不够的,说不定还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反复炒熟讲授内容,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把“翻转课堂”的本质追求弄颠倒了。再有,这样的方式对于目前的中小学是否合适?如何处理碎片化的知识讲解?如何控制自由听讲的效果?如何增强课堂讨论指导的效果?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体验的,一窝蜂地“学”,有不少的问题。
当新鲜的东西来临时,我们要有理性的头脑、独立的思考和学习的正确态度与方式。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新入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摭谈 (工作总结)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4年09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6341

    每年都有很多新入职的地理老师,他们怀着理想和激情,成为教师行列的新成员。一般来说,学校总是会为他们请一位同学科师傅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在课堂教学上有较大的进步。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向老教师学习的热情足,投入于备课与教学的时间多。但由于步入高中教坛时间短,缺乏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较高的学科教学素养,因而在备课中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方面都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多年观察,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教学设计重计划性,教学内容处理容易失当   
          新入职教师出大学门不久,大学中《教学法》所教的内容让他们非常注重备课的规范性、全面性,从教学目标设计到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都完完全全地体现在备课笔记当中,甚至从板书到课堂语言表达都有详细的计划。当他们进入课堂以后,他们就会过分依赖备课本上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脱稿”讲课。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青年教师往往追求计划的落实与完成,教学过程“照章办事”,一些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不能被捕捉。比如一位青年老师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时,在提问学生:“白天多云时为什么气温比晴天低?而夜晚多云时气温又比晴天高?”学生回答得不太完整,这时老师并没有引导其去思考,而是直接告诉其答案。其实只要稍作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说清楚,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青年老师对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把控能力和处理方式还是显得稚嫩。二是青年老师在遇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时,往往由于没有办法按计划实施教学而会手忙脚乱,茫然不知所措。一次听一位青年老师的公开课,由于教室的电脑和投影出现问题,一时没有办法使用,打乱了他的教学计划的过程,造成其无法应对,忙活了半节课也没有修好,结果一节课草草了事,只上了三分之一的内容。三是由于考虑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化”,青年老师在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上出现“步伐零乱”现象。有时在听青年老师课时,由于其紧张,有时语速较快,一节45分钟的课只上了30分钟就没了下文,但你看到他们的备课笔记时,感到他们还是精心准备的,但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节奏把握不到位才造成了这样情况的出现。
          造成新入职教师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学科教学经验。由于上课时间短,教学经验少,临场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不足,缺乏课堂教学的应变“预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做出节奏上的调节,这些也正是年轻地理老师需不断“修炼”的地方。
          因而,笔者认为,新入职老师思维活跃,有很多新想法和新理念,这是他们的优势,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让课堂形式和内容新颖活泼,但在地理课堂教学更重要本质上的进步是教师是否真正从学生出发,在求“新”的同时,更要求“实”,要多研究学生,多备几套教学方案,把教学的基础打牢,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从“预设”的课堂逐渐走向“生成”的课堂,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 教学手段重多媒体,忽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之所以为“辅助”,表明它不能完全地代替教师的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不可也不应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角”。过于注重多媒体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按照设计好的固定流程进行,不但不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交流,不利于青年老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也不能有效体现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首先,制约了青年老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形成。青年教师计算机技术较好,他们可以从网络上非常方便的下载现成的多媒体课件,这也导致现在不少青年老师上课时所用的课件很多都相同,从教学环节到教学设计也大多相仿,不论是否适合自己,都拿来使用,这样做抑制了青年老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使他们逐渐形成定势的教学思维,不利于青年老师的形成和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其次,制约了青年老师对传统教学中板书板画等的实践和运用。目前,很多新入职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没有任何板书和板画的。实际上,传统的板书板画对地理教学有很大帮助,教师利用板书板画,对地理知识进行逐步地梳理,特别是边讲边画,带领着学生的思维,使之了解地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随着板书板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把地理事物间的联系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达到“简捷呈现”、“总结提升”的效果,美观的板书板画也体现了地理教师的教学魅力和能力。近段时间,一些影响力大的刊物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对地理老师的板图板画能力的提升方法和重要性刊登了很多文章,不少省份举行的青年地理老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也对老师板图和板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都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在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板书和板画体现了一个地理教师的基本地理教学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弥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不足和纰漏,因此作适当的传统“回归”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新入职老师的必修课。
三、 教学方法选择出现偏差,课堂运用案例素材对学生引导不力。
          在高中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是老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案例很少或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图表或数据等素材学习来自己领悟隐含在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可以说在案例教学中是最能体现新入职老师“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和课堂驾驭能力功底。
         据笔者观察,新入职地理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时常出现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首先是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处理方法不当。地理案例本身不是用来“教”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让学生去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没有搞清楚这点前,案例教学常常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如在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一节中,一位年青老师在讲解城市化时引用了苏州三十年前和现在城市化的资料和图片,本可以让学生去分析研究,自主得出城市化的概念和进程中的三大主要表现。但是这位老师却是自己去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实际上大大降低了这个案例使用的价值。
          其次是案例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方法不力。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概念诠释,而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所以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构成。比如,一位青年老师在讲解“湿地”内容时,所引用的案例是课本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湿地,但却没有考虑到高二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状况不好的实际,老师又在课前和课上没有进行区域知识铺垫,所以尽管设计了不少探究和讨论的内容,老师也进行了引导的,但终因学生的“学力”不足而使老师的努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笔者认为,青年老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特别是在案例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选”、“用”、“导”的能力,当然如果能对案例教学的后续拓展加以研究,让学生有能在新的情境运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或是把从一个案例中学习到的原理运用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去,这是非常值得青年地理教师探索的课题。
四、教学环节追求齐全,因课而异设计教学能力不足
    很多新入职的地理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时非常注重“齐全”。但是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对象的差异,使得教学环节的进行也必需灵活多样,因课而异。环节“齐全”课堂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实用”课堂。笔者认为教学要讲究实效,有效的教学需要老师机智灵活地处理教学的每个环节,避免死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结合笔者的思考,认为青年教师可在以下几点做出努力。
    首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简捷有效、重点突出。实际上一节课根本不要面面俱到,课堂教学设计以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为基础目标,突出重点、简捷易行是新入职年青地理老师要注意的问题。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先列举了七个案例材料来分析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然后再以水稻为例和苏州西山岛农业分布为例来说明这些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中间还穿插练习和活动,教学环节可谓齐全,但课堂显得重复而冗余,研究的内容都非常浅显,这样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到紧张而空泛。实际不如只用一个案例来精心策划,让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简单有效,其结果比重复更好。
    其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灵活流畅、内容充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灵活地、综合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另一位年轻地理老师在同样也上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时,他首先从江苏的繁体字“蘇”的构成入手导入,让学生说明江苏省的简称的由来,进而说明苏州地处太湖平原,是鱼米之乡,再从鱼和米的生长条件与学生一起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虽然教学环节并不“齐全”,但课堂教学一气呵成,学生活动自然流畅,效果极好。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无论设计何种教学环节,其核心一定是开放式的,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特性。
    笔者认为,青年老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选用要基于教学内容和对象而定,不可一味追求其“齐全”,更不要出现重复,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设计富有特色而又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节奏把握失度,课堂出现过紧、过松的现象。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能流畅地把握节奏,既能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加快节奏,使课堂教学出现高潮,也能在学生疲惫时放慢节奏,甚至“留白”,让学生在课堂中不觉得“累”,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新入职老师在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方面往往由于缺乏经验,不注意在这方面的学习,使得同一节课的上课效率比老教师要低,试想,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像流水般的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学节奏达到协调呢?
    笔者认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对节奏的把握要动静结合、松紧有度。“动”则让教师问学生答、指导学生进行探究;“静”则是让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优秀的教师非常注重动、静的合理与巧妙转换,他能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来一个总结、板书,学生做笔记,进而课堂气氛由闹为静。这样做可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的问题条理化,达到动静相辅,动静相生的效果。教学内容有易有难,有重点与非重点,为此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求教师将于教学内容安排得松紧有度,时间分配得当,切忌平均用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保持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出现注意力涣散,教学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014、8《中地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动起来”,让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不再单调 (2010届高三教学反思)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4年06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6186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常态课,上好讲评课对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地理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至关重要,对提高地理作业的有效性和复习效率影响很大。但不少地理老师重视对试卷的选择、命制、练习和批改,而对试卷的讲评随意性却比较大。不少老师为了节约复习时间,往往是在课堂讲评教学中核对答案,纠正错误;学生听讲,记录答案。不论学生做得对不对,做完后懂不懂,老师几乎每一题都讲一遍,以求安心,学生听完、记完后学习过程也就完结了,这种重复多次的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单调并缺乏新意,不少同学觉得听课效率不高、收获不大,以后再考到相同或相似的习题时错误率仍然较高,很多同学出现“二过”甚至“三过”现象,没有达到试卷练习应有目的,还要用去很多宝贵的高三课堂教学时间。

    这样的试卷讲评课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几乎没“动”,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和升华,所以要提高地理复习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需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动起来”,使高三试卷讲评课不再成为老师的表演的“独角戏”而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

一、师生一起做题,共同厘清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试卷讲评的目的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答题对或错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了解同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以达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的目标。但如果评讲课只有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则没有深刻的印象,讲评课效果并不显著,所以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升能力就成了试卷评讲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而达此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 “动起来”,尝试与学生一起重新做要讲评的“典型”试题,通过师生一起对试题的思考、解析和答题,在此过程中展示老师的思考过程和对试题有效信息点的“采集”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说出其思考过程,暴露其做题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达到迅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寻找解题捷径,提高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寻找“题眼”或“突破口”的能力。

    实际上,试卷讲评课不能因为时间紧和容量大而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他们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当然,不同难度的地理试题也要确定学生不同的“参与度”,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和讲评目标,采取适当的讲评方式。由教师单方面评讲的适合于具有一定深广度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此法用时少、见效快,学生“适当参与”,但要注重启发和训练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共同讲评适合于难度适中有且一定代表性的“典型”试题,可以让学生讲教师评,学生“重点参与”;学生独立讲评的方式常用于解题中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如“自然条件对农业和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等等,学生可“深度参与”,通过现身说法,既解决问题又很好地教育了全体学生;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展开有意义的讨论,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而使学生“全程参与”。

二、师生一起回归课本,共同确立复习的“切入点”。

       高三中后期复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已得到初步的提高,学生往往不太重视对课本内容的复习,导致一些源于课本知识点和地理图表的试题答题错误率上升。所以老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共同寻找并展示试题所对应的课本知识点的出处,这样学生在思考答题时才能有“根”可抓,了解答题的“切入点”,知道如何复习课本知识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率。

    如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与洋流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生答题的易错之处,讲评时只是纠正学生试卷上的错误,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往往还是出错,所以在此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共同重新回顾课本中洋流的知识点和分布图,让学生在此了解不再出错的复习方法,同时也知道复习课本的正确“切入点”。切不可脱离课本,任意拔高拓宽,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往往造成学生应对基础题的能力的不足。到了临近高考阶段,更应该防止出现知识“返生”现象,对有些地理原理概念理解不透的、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对地理规律掌握不牢的地方,都在作为回归课本的“切入点”,然后再通过读课本知识点和地理图表来加以巩固,这样才不会出现考试中基础题的失分现象。

三、师生一起寻找重、难点,共同确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试卷讲评课时,一要注意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错误面大的题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低的题目、新情境新题型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应该成为评讲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在试卷讲评前要进行详细的错误率和得分率统计,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注意将错误原因的分析和运用基础知识解答结合起来,用精练的拓展例题来起到强化巩固重难点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作用。试卷讲评时,分析单个试题的错误率是一项既常规但很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重点讲解的内容,也是下段复习时将要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

    在如何对待试卷讲评的备课上,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老师首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情况,了解学生的错误多发点,这就需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老师在讲评前先让学生写出本次试卷答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加以统计,与学生共同找出他们在地理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重、难点把握能力出现的偏差,才能总结出学生带共性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而确定讲评课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一次考试中笔者统计有百分之百六十二的同学对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的掌握出现混淆,在与学生课堂交流中也发现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对此做了重点讲解,补救了学生在此出现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应结合师生共同寻找的对重、难点掌握方面的问题试题来确定自己的讲评思路、课堂步骤和讲评方法。此种做法可避免讲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平均有力,使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切合学生实际,也使试卷讲评课有的放矢。

四、师生一起总结地理规律,共同寻找地理问题的答题规律。

    高三地理复习的后期阶段,复习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已不太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做大量的习题,而应该关注练习的质量和讲评的效率,关注审题的准确度和解题的速度。老师在试卷讲评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从做题中提炼出答题的一般规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总结尤其重要,通过学生“动起来”的说和做,可以发现自己在记忆和理解地理知识点方面出现的遗漏和缺陷,并逐步建立起来解答同类地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增加今后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速度和全面性。比如,要分析一个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就需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回答,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做到答题的全面和规范。

    但需注意的是,总结答题的一般规律并非“通用公式”,在具体回答某道试题时,还要结合该题所提供的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回答。如分析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农业发展自然条件时,对四川盆地则要突出其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优势,而塔里木盆地则要重点说明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才会更加切合题意,与答案更加吻合,提高得分率,达到“因题制宜”的目的。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扩展思路,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

五、师生一起关注审题过程,共同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点的能力。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叙述中迅速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在隐性和显性的信息中迅速发现“题眼”,是试卷讲评课的重要内容。关注审题能力的培养,就地理学科而言,读图能力是关键,良好的图表分析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做题时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是准确答题的关键。比如对试卷中各类型区域图审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读图名理解其含义,弄清楚思考的方向;其次是看图例,包括比例尺大小和方向,要弄清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第三是将图例准确地运用到区域中,审视区域图中的具体内容,看地理事物分布、找其规律和相互关系,由表面化的显性信息到深入挖掘其隐性信息;第四是“因图制宜”地对已获得区域地理信息的整合和解读,并用笔把重点信息圈起来以引起关注,帮助审题和答题。审图还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图文结合、图表互换、图图转换、运用信息等。

    老师在试卷讲评时与学生一起关注审题过程,可先让学生说明对试题的审题思路,老师再对其思路进行分析和纠正;也可老师向学生展示的审题过程,并说明这样审题的原因,这样对提升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将会有很大的帮助,避免出现在审题中出现较大的偏差。

六、师生一起分析解题的易错点和规范化,共同努力使学生不“二过”。

       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的试题,教师要重点查找其原因。一道试题,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原因可能是错综复杂的。可能属于教学中知识点的遗漏或老师没有讲解透彻,学生没有领会;也可能是学生知识记忆不牢,混淆概念,解题时无法再现所需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可能是读题、审题不仔细,忽略了关键字、句,误解了题意;也可能是分析能力低下,抓不住关键条件,不知题目所云;还有可能是表达不准确、规范性不够、或是因错别字词不达意等。这既要查找老师教的原因,又要分析学生学的原因,所以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动起来”尤显重要,必要时可找一些学生当面交流或面批,也可将试卷早一点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诊断,分析错因,以获得真切、具体的反馈信息。然后,老师将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特别重要的是要找出学生的答题易错点和易混点,确定讲评顺序,将需要讲解的同一类型的试题归在一起,理清此类考题考查的知识点,搞清答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还要让学生订正做错的试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形成知识网络。另外,还应对学生试卷中好的答题方法进行整理,以向其他学生介绍展示,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有些习题,学生知道如何回答,却不会表述或表述不清,词不达意,层次不清,有的冗长繁琐,有的因果关系颠倒,还有的无关痛痒的语言太多,没有抓住重要。为了逐步纠正这种现象,试卷讲评时课选取典型试题,给出完整、简练、规范的表达,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读题、审题、规范答题训练,使学生能抓住题意关键,寻找答题突破口和切入点,按要求规范答题。也可以发参考答案,让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了解如何“采点”才能得分。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不少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学生这次考试中做错的试题,下次考到相同划相似的试题,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错,这种“二过”现象让老师和学生很郁闷。如何通过讲评课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一堂讲评课的结束,并不是试卷讲评的终结,教师应扩大“战果”,有针对地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的来源最好是对评讲过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多角度的改造,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加深对自己做错试题的理解和纠正,这样才能使“二过”现象大幅度的降低。(2014、6《地理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设计:精彩地理课堂教学的起点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3年09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3997

        在我们观摩教学中,会发现有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妙,让听课老师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引人入胜的导入、锦上添花的小结、新颖独特的课堂结构、层次分明的课堂设问、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设计精练的课堂作业、色彩和谐的教学课件等等,使老师们在听课时有享受课堂之感,觉得一节课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过了45分钟。这些教学设计不但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使教材焕发新意,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而且巧设教学环节,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生成性资源;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和把握每一个细节来驾御课堂,成就了精彩的地理课堂教学。下面以笔者听的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一节为例来谈谈对听课后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一、课堂结构设计,框架合理,新颖独特
    优秀的课堂结构是精彩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框架设计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线,强化对知识认知过程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是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构建的。但是却导致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不到位、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到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不到位,使地理课堂教学丧失了地理素质全面培养的功能。同时,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是以教师为主体,强化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作用,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态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没能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在八年级《黄河》这节课中,老师没有因循传统来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而是把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成三部分:1、望闻问切---母亲河的身体状况;2、专家会诊---母亲河的存在问题;3、对症下药---母亲河的治病良策。根据每一部分的主题来组织问题、设计教法、激励探究,把地理课文进行重新整合,从学生易于理解和方便参与教学的角度出发,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把黄河设计成一个“病人”,让学生们去探病、诊断和治疗,步步深入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新的教学情境考虑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关注学习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综合能力,这样结构设计还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所建构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可以说新颖独特的课堂结构设计是精彩地理课堂教学的保证。
二、课堂问题设计,有效启发,层次分明
     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都离不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设计是否富有启发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另外,问题有设计还应该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不能呈现一样的难度,这样设计可以让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和层次性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有效而多层次的问题还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有效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是精彩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涵”。
     比如在《黄河》这节课中,上课老师在对黄河下游环境问题进行的教学设计中,层层推进,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黄河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2、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地上河”有什么样的影响?3、下游地区为什么的“断流”现象?4、“断流”现象与下游地区的环境污染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几个问题的难度不同,前两个问题难度较小,一般同学都能回答出来,后两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更多的思考。这几个问题对学生了解黄河中游地区环境问题有启发和点拨的作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对课文知识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问题设计从“疑”入手,考虑不同“层次”,还能激活所有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疑”和“思”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三、课堂活动设计,精巧适用,便于参与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由此可见,课堂活动设计的可行适用和便于参与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精彩课堂教学的重要“亮点”。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则是关键,很多的课堂教学表面上气氛热烈,形式花哨,但仅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有效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实能力,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设计出“精巧而有创造性”的师生活动,从而为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提供保证,是精彩地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亮点”。
    在《黄河》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找找、说说、想想”。先发给学生一幅黄河流域地形图(事先准备好),然后要求学生对照课本把黄河干流上的水电站找出来,标注在地形图上,并要求同学说明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区的什么位置?再结合地形图说明水电站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并总结水电站建设的自然条件。最后想想黄河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水电站分布。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重温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利用地形图对水电站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了解水电站分布地区和建设条件,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前后衔接紧密,在课堂教学中也便于师生共同参与,可操作性强,同时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进行适当的提升拓展。
四、课堂流程设计,顺畅和谐,一气呵成
    课堂教学流程是一节课老师上课的操作步骤。在听课中,上课老师将课堂主要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老师巧设饶有兴趣的导入,让课堂“活”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老师用两个烧杯,分别放入按黄河中游平均含沙量百分比配置的泥水和从学校门口小河里舀的河水,让学生观察两只烧杯中水的特点。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是一条世界上含沙量大的河流。然后再展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宁夏平原、黄河水患等图片,说明黄河的功过。
    第二步:学习新课,突出重难点。这部分也是全课的最重要部分,上课老师将其设计成三部分:1、望闻问切---母亲河的身体状况;2、专家会诊---母亲河的存在问题;3、对症下药---母亲河治病良策。通过创设情境,问题研究,设置悬疑,点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凌汛是这节内容的教学难点,老师设计了系列探究题:首先向学生展示资料——什么是凌汛现象、黄河凌汛发生地河套地区、凌汛发生的季节,并让同学注意黄河此处的流向。经过一系列的知识说明铺垫,再让学生指图说明凌汛发生的原因,并说出另一处也容易发生凌汛的黄河河段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阅读背景素材,了解一定有凌汛知识,再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教学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另外,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缜密性也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
    第三步:总结全课,回顾系统。精彩的课堂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一节课的教学要点进行概括小结,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促使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有新的提高。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不多,但它很关键。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小结:植被的砍伐在黄河上游的土地荒漠化、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的地上河的形成各有什么影响?在上、中、下游恢复植被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问题不多,但能抓住“植被”这个黄河流域最关键的因素,达到思路明、画龙点睛的目的,直达本节课的主旨。这样提问式的课堂小结准确、简明地概括出了教学内容,得值提倡。精巧而富有启示作用的课堂教学小结设计对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把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到更高的层次,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课堂小结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可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讲,以促使其思维发展。
    第四步:目标检测,概括分析。对课堂教学引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辅以递进式的问题设置,层层剖析,使学生明确概念、观点、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并能灵活运用到对于实际、具体问题的解析和处理上,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束缚,能适度地拓展思路。
       流畅而易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是在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意图、熟练掌握教法、精心组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基础上进行的,科学而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灵活生动有趣地讲授,不断总结探索,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顺畅的课堂流程设计也是精彩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五、课堂作业设计,精练概括,巩固提升
    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设计一些课堂作业,一般都会放要课堂教学要结束之前,但由于时间紧,往往草草了事,没有认真完成,造成课堂教学的“虎头蛇尾”。实际上,课堂练习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练习和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由于其特殊性,一般课外作业很少,所以课堂作业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际上精练概括的课堂作业设计也是给精彩课堂教学安上了一个“凤尾”。
    课堂作业具有三大功能:巩固与提升、培养与发展、反馈与矫正。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作业分量要适当,内容要精选,难度要适度,要有一定的梯度”。设计作业时,采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组织多样生的练习,新颖灵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 在《黄河》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业,因为下一节课要上《长江》一节,所以设计作业考虑到这一点,先展示两张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然后展示问题:1、长江流域是否有凌汛现象?2、长江的流量为什么比黄河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哪条大?3、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地上河”?这样三个课堂问题作为对下节课学习内容的提示,又能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课件设计,图文并茂,服务课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重要,因此课件的设计就成了一节课精彩程度的重要“支点”。课件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使之适宜、准确,体现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对教学的辅助性。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让多姿多彩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走进了课堂,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单凭教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有些教学难点、易混点依靠教师的陈述,学生是无法准确理解的。而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图形或动画演示能把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简单化、形象化。在《黄河》这节课中,老师把把两个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一是凌汛现象,一是引黄淤灌,通过动态的展示,学生对其产生的原因就能一目了然。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 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促进我们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要素的工具,但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与启发,更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承受能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合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黄河》这节课中,老师共用了45张图片,导致每一张图片停留时间太短,有走马观花的感觉,影响到老师课堂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屏幕界面的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屏幕设计要生动、漂亮、实用,要有深度而且精巧,要考虑整体的一致性。适当转换背景,重点词语要有突出标志,色彩基调应要明快,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字体要粗大、清晰、美观;文字设计要规范化,标题及内文的文字大小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还要注意色彩搭配协调。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会让精彩课堂添上一抹“亮色”。
        课堂教学艺术博大而精深,作为教师只有秉着“千锤百炼始得金”的信念,不断突破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至始至终构建新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激活课堂的精彩,成就异彩纷呈的课堂世界。(廖书庆/文《地理教学》201315)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地方特色?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3年05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3500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会感到,当讲到在学生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地理趣闻等“地方性”内容时,学生总是非常感兴趣,这时的学生在课堂中会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共鸣”的现象,让老师感到“欣喜”。实际上,地理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学地理教学对中学生素质提高有着明显的影响和突出的作用。要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感到所学地理知识对其发展有用,感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在地理课程目标也指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要注重与学生所在社区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些都要求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意体现地方特色,联系家乡的乡土地理概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体教学案例,使学生感到在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紧密联系本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挖掘和拓展相关地理的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和资源,运用地方特色来进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
        我们在听课时,也常常看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引入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但有时总感到有些不足,有的老师由于对当地乡土地理资源不熟悉,引用时出现不准确的现象,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老师引用过于陈旧的乡土地理资源,对课堂教学的主题起“反作用”,学生不能信服;还有的老师引用乡土地理资源不当,对课堂教学有“画蛇添足”之感等等,那么,要使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地方特色,老师应该如何去努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地理老师是必须做到的。
        首先,对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了解和掌握时,做到全面、具体、深入。地理老师要关心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要“游山水、观社会、懂民俗、听传说”,只有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深入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资源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上课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之与地理课堂教学“无缝对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一节内容时,在说明城市商业区的形成时,笔者引入苏州商业中心观前街的形成历史这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此之前,笔者对观前街历史、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并实地考察,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上课时让学生说出观前街上的著名饭店、商店、老字号小吃等,笔者对此进行“点评”时如数家珍,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共鸣,也让学生理解了苏州这个古老的商业区没有成为苏州CBD的原因,进而让学生明白了城市商业区与城市CBD的区别,使学生清楚了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与热情洋溢的情景使笔者久久难忘。
        其次,要对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使之更具有资源性、地理性、趣味性。乡土地理资源最好能形成系列案例,对成就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乡土地理资源是比较零散而多样的,如果不进行加工和整合的话,很多往往不具备地理特色,如果只是把地理资料机械地在课堂教学引入,不但学生不会特别感兴趣,而且也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苏州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与学生一起对苏州境内的30多座古桥和40多条古巷的古老的传说,奇异的起源,沧桑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美丽的风景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与学生一起研究和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我看苏州的名桥名街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苏州的名桥名街巷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加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资源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苏州的思想感情,也使苏州名桥名巷这一乡土地理资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列化和资源化的案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在校本乡土地理资料编写过程中,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学会了如何进行乡土地理文化研究,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和完善处理,使学生研究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不但如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每当用这些案例时,同学们感到特别亲切,提高了地理资源的使用效果。
         第三,引用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要与时俱进,使之不断地完善、更新、升级。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引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乡土地理资料,甚至比学生了解的还要老的地理资料就不太适合引用,否则会使学生对你引用的乡土地理资料的准确性产生怀疑,同样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对你所讲的内容会觉得可有可无,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城市化》一节内容时,引用了苏州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一资料,但他所说的外来人口比例可能是10多年前的,当时就有学生对此提出疑义。因为现在苏州外来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而且在报纸杂志上都有公布的数字,很多同学都知道,这样的引用就会大大影响到乡土地理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说服力,也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地方特色的努力功亏一篑。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十分关注地方性地理新闻,注意当地报纸、网络上的乡土地理新闻、特别关注当地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关联的地理事件,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使之成为可以为课堂教学利用的乡土案例和资源。除了了解当地的第一手资料,还要关心周边地区的地理新闻,思考与本地的关系,进一步拓展老师的地理视野,使乡土地理资料具有整体性特点。
         第四,课堂教学中运用地方乡土地理资源要适时适量,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和闪光点。课堂教学太多地运用地方性地理资源,就会使你的地理课变成乡土地理课了,会削弱课堂教学的主题,反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致喧宾夺主。另外,不适时地引用乡土地理资源,也会使课堂教学产生“狗尾续貂”之感,反而成为多余的成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乡土地理资源必须要与课堂主题密切相关,成为学生理解课堂教学主题的“润滑剂”,成为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使地理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完成。有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常见天气系统》时,在说明台风带来的危害这个知识点时引入了苏州乡土地理内容,从苏州护城河水位上升导致城内很多低洼地区受淹来说明台风带来暴雨成灾,并在课堂上展示不少老城区受淹的图片加以说明,这样做法本是可以。但随后这位老师又介绍了苏州古城区受淹的原因,是因为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排水系统不完善,老城区改选不力等,并让同学们说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引入无疑就偏离了这节课的教学主题,让人感到多余,也使课堂教学所体现出的地方特色生硬无趣。
         第五,运用乡土地理资源时还要了解学生知识背景,要力求做到“就近原则”和“层次相符”。能引用距离学校、学生居住地比较近的内容,这比引用一些学生不太熟悉和不太了解的乡土地理资源,在课堂教学更容易引起中学生共鸣,因为太远的乡土地理资源,学生由于不了解、不熟悉,其运用效果也不会太好,往往起不到运用乡土资源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引用的乡土地理资源要有所区别,因为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甚至家庭环境不同,都能影响到学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理解和认同,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知识层次相符合的乡土地理知识,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课堂教学的地方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如要对当地河道弯曲的原因说明时,最好在高中物理学过地转偏向力之后,学生才能容易理解;要让苏州本地学生了解产业转移,引入的乡土案例最好是苏州本地的工厂和企业,而不要引用郊县的地理资源。
        第六,异地上课的老师在运用当地乡土地理资料时,要注意准确性、代表性。现在有很多老师参加异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参加多校联合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或是在异地上观摩课、示范课,这种在对异地学生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老师在运用当地乡土地理资源时,特别要注意准确性和代表性,因为老师不是本地人,对当地的乡土地理知识不熟悉,在上课前就必须认真研究,力求准确无误地表达和呈现,并具有代表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对上课老师的“亲近感“,进而由于”亲师信道“的原因,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也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有一次在云南省大理上课时,在讲解鲁教版《分析区域差异》这一内容,首先展示大理的自然风光,然后在投影幕上打出重新设计的课题《从鱼米之乡到“风花雪月”之地》,并问学生:“老师来自鱼米之乡,那么这里的风花雪月是指哪里?为什么?”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一下拉近了笔者与同学们的距离,使后面的教学活动非常顺畅,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几乎没有生疏之感。在比较苏州与大理两地物产差异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比较大理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与苏州的碧螺春有哪些差异?让同学们从 自然环境、 制作工艺、茶叶特点 、保健作用等四个方面说明,老师先讲解苏州的碧螺春在这四个方面的特点,然后让同学们说说普洱茶这四方面的特点,当然同学们争相回答,当然有的学生说法并不准确,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从多方面去研究和了解,才能加以准确地纠正和说明,这样的乡土地理资源运用才有作用,否则只会增加学生的疑问。(地理教育2013、5)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电子白板上地理课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3年05月16日  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3375
      学把在每个教室都装上电子白板,但一段时间,由于对其性能了解不多,所以我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硬着头皮用一下,还都是用它的最简单的功能,就是比PPT稍微好一点,对于白板还有什么好的效果,我们还是不了解的,更不会用。直到前几天,学校安排电子白板技能培训,使我们看到了电子白板在上课时的交互功能、展示功能、记忆功能、指示功能、绘图功能等等,真是不错!平时我们都当成投影用实在是太可惜了!特别是对于上地理课,真是作用很大啊!
       听培训时觉得老师讲得非常好,也觉得自己都已经掌握了,但实际运用时才感觉到并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听时会的东西还是不会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会用了一些,我发现上课时经过窗口的青年老师都向里面看,我明白这是什么回事,他们是想:这老家伙也会用这个?!哈哈!
       经过几节课的运用,发现在上地理课时,白板的用途首先是绘图功能,因为地理用图特别多样,地理老师随时都可在白板是画出具体图像,不论是地图、图表等都能,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益,也可以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特别是可以在动画上画图!提高了同学们地理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其交互功能,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绘、共写、共同订正,再次就是白板的保存功能,可以保存上课时的所有板书、板图,及时复习。
       白板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由,让老师上课充分发挥、展示和想象。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利课堂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3年05月1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3376
       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否则无法应付考试!这句话是很多老师常说的,实际上,这也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问题,因为你完不成教学任务,问题很严重。考不好,学校、家长、学生,你没有一个能坦然面对。
       在听高三的一节常规复习课,因为我也上过多次毕业班,似乎已经习惯了沉寂如死水般的课堂,表情淡然甚至麻木的学生,一个人唱着独角戏,问下去的问题,没有人肯主动回答,即使叫学生站起来了,声音也是怯怯的甚或干脆保持沉默,胆小的就这么看着你,眼神中满是期待,胆大的则干脆催促着你:“老师,别问了,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吧!”就这样,每一次的提问最终就变成了自问自答,久而久之,上课干脆省略了提问的环节,教师掌握了四十五分钟的话语权,满堂灌成为常态,而学生也跳过思维这个部分,直接进化成速记员,整堂课留下的就是满书的笔记。这样的课堂似乎就是功利课堂了,但实际上也不完全是,这样的课堂与人文课堂、智慧课堂、生命课堂等等的课堂类型相比,无疑是有很大缺陷的。
       有这样的一个老师,说实话,课堂教学不咋的,她的课堂教学中甚至还会有小错误,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从未得过什么大奖。但是,她上高三毕业班的高考成绩却一直是学校的第一名,学生对她的课虽然说不太喜欢,然而考试成绩不俗也使他们乐得在她的班级里听课,学生对她课堂的评价就是:“不管好课差课,能出成绩就是优质课”。而另外一位老师,教学一直是在市里的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确实是课上得很不错,学生也非常喜欢她的课,但出现这样的一种尴尬,这位老师任教的班级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教学的水平与成绩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我也去听过前一位老师的课,说实话,课堂的淡而无味让四十五分钟变得无比漫长,好在有考试,对分数的渴望让学生的意志变得无比坚强,我在听课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记住,这个是考试经常要考的哇;”“这个我们在考试中应该怎么办呢?”“考试在这个知识点上经常会挖陷阱的哇。”。为什么这位老师任教的班级会考的好?我知道了,她的课堂教学一切围绕着考试,不需要思想,更不需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但她却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我们上课时也经常是有一些功利课堂的痕迹,一是因为要考试,功利课堂不能不说有其效率高的特点,从这一点来说,功利课堂教学也有有效课堂的某些特点,对提高考试成绩还是非常有用的;二是要每一节课都能出彩,体现新课程特点,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需要老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愿意这样做的;三是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能力,把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功利课堂毕竟要容易一些。
       但我们还要注意,要上好一节“好”的功利课,并不是很容易的。首先,你对高考要有比较深广的研究,知道什么地方重点,什么地方不要讲,否则你的课堂连功利课堂也算不了。其次,你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学生要认可你,否则,你的课堂教学能‘功利’下去吗?其三,你要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默契配合,你讲,学生记录,这样的情况要能顺利进行,否则,学生会让你“下课”。
       可见,要“功利”之前,你也是要花功夫的!但转念一想,那些课堂教学出色的老师为什么高考成绩不高呢?是不是只盯住课堂“出彩”,没有好好教研高考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3: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中易忽视的几个关注点
管理员:廖书庆     日期:2013年04月http://www.nths.cn/webschool/New ... sp?newsId=100052485
          一般来说, 为适应高考要求,高三地理的复习一般分为一轮复习(单元复习)、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等阶段。一轮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地理原理、分布和规律;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掌握。但是通过第一阶段的单元复习,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不少地理知识仍然在环节上有掌握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应该依据高考考试说明,立足核心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专题,把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串联”和“并联”起来,按专题进行二轮复习,通过二轮专题复习,以便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能够在地理知识网络中进行复习和学习;加深对地理试题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考试能力。
        但不少地理专题复习课中,仍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时往往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一些与二轮复习课堂教学效率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使课堂教学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形成了学生学的“苦闷”,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好,复习效果不佳;老师教得“苦恼”,导致复习课时不够,教学效率不高,出现来不及完成二轮复习任务的现象。所以关注这些二轮复习课堂教学中易被忽视的现象,就成了提高复习课堂教学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当务之急。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方面,往往成会为二轮地理复习的易忽视点,影响到二轮复习的效果。
        一、忽视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给学生一个总体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结构中学习和复习,居高临下地了解所要复习的内容,这一问题在二轮地理复习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很多老师还是非常关注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给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则关注不够。如在复习《等值线》这一专题内容时,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解了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等值线的特点和相关例题,但却没有给学生说明几种等值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没有说明等高线与其它几种等值线在区域地理环境中关联影响,使学生只是了解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而不是一个“网状”的体系。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当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课堂教学中不论是一开始老师给出复习的知识体系,还是在讲课中让学生自主建构,都要使学生在体系中进行复习,让学生体会到复习知识是链条,而不是一个个断裂的点,这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会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二、忽视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叙说、回忆、绘图、析表等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失败或成功,才能让其学习效益得到提高,达到形成能力、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不少老师在上二轮复习课时往往关注自己的讲,而忽视学生的练,觉得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益。的确这样做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也有利于老师对课堂的驾驭和把握。但从长远效益来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二轮复习过程,对复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记忆更长久,所以更利于提升复习的效益,成绩也更加理想。从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查和考试成绩的体现都能看出这一点,因此老师不要吝啬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如让学生指图说明、画图讲解、讲清关系、回答问题、纠正错误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案的编写、思维导图的设计、上课课件的制作等等。
        三、忽视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是否认真听?是否关注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是否在思维上与老师保持同步?这些都是复习课老师所应该关注的,因为一轮复习后,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已经比较清楚,学生很容易产生听不听都差不多的感觉,所以不是一节课的每一时段学生都能全神贯注的,也不是在复习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的,这就要求在二轮地理复习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用幽默的语言、不断变换的教态、松紧适度的教学环节、新的问题情境创设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有的老师在复习课上,或是过多地引用高考试题,或是高节奏的提问和使用PPT,或是单一要做试卷、讲试卷交替进行,这样教学使学生极易产生疲劳,如果老师忽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当然作为老师,也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能要求学生整个一节课都要集中精力,学生一天要上很多节课,上课时偶尔走走神,休息一下,也是可理解的。
        四、忽视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轮复习课不是对一轮复习内容简单的重复和加深,老师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高和拓展,特别是让学生提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达到二轮复习备考的目的。如在复习《区域农业发展》这一专题时,如果老师只对影响区域农业的条件、农业区域的形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等知识点进行讲解,这实际上只是对第一轮复习的重复,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罗列,没有进行提高和拓展,因为这些知识学生大多在一轮复习中已经掌握,只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新复习显然是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不能提升学生地理能力的。老师在二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具体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研究,指导学生对区域地图信息进行判读和提取,进而确定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存在问题,并确定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类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还关系到二轮复习中老师讲授难度的调整,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老师则应该更多地强调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基础很好,老师则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增加思维的高度和强度,使学生感到有收获、有进步。
        五、忽视关注学生答题的精确性。由于二轮复习课课堂容量一般较大,所以在上课时老师考虑时间紧,任务重,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注意对其精确性进行很好的纠正和引导,一带而过的处理办法对学生以后的答题习惯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其在考试中出现答题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容量大、老师对此关注不够、学生答题习惯不好、对知识点的理解错误等都有可能对答题的精确度产生影响,如:一些问题学生在回答时出现错误,把“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说成“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把“地势高导致气温低”说成“地形高导致气温低”;把“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的沿海平原”说成“东亚和南亚的沿海平原都分布着水稻” 。另外一些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叙述,老师也要及时指出,如:“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温度高的地区都形成低压”等等。还有一些问题的答案在逻辑上有问题的,同样要纠正,如:“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这三句话的顺序不要颠倒,否则会产生逻辑关系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二轮地理复习课堂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如不及时关注,往往会对学生后期考试得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学生形成答题习惯后就更难纠正了。
        六、忽视关注师生的和谐度。“亲其师,信其道”绝不是一句空话,老师能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复习效果是否显著的重要影响因素。经常听到开设二轮复习公开课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不在状态,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什么原因?不言而喻。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上一两节课所能达到的,而是要通过长时间的师生交流、相互了解、彼此尊重、默契配合、合作信任形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乐教善教,学生们也会乐于学习、全力以赴、积极参与,自然是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的老师,对学生十分熟悉,了解学生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郁闷,什么时候疲劳,老师能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知道什么时候安排重点复习内容,什么时候安排一般复习内容,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七、忽视关注所选用例题的“新鲜度”。老师在二轮复习课堂教学时,一般都会选择一些例题进行练习和讲解,的确,有些在二轮复习教学中所用的例题一般都是所谓的“经典试题”,其设计巧妙,对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十分有益,一直是复习课中的“常客”,但再经典的试题也有其局限性,也有一个“保鲜”的问题,过时的地理试题由于与现行的高考考试要求和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十分不利,老面孔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觉得做题可有可无,所以复习课选用试题的“新鲜度”十分重要。在一些老师的二轮复习课中选用的试题是10多年前的,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由于做了一定量的试题,很多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所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作为老师,在选择试题时,要关注到所选择试题的“时代气息”和与二轮地理复习备考的“契合度”,才能吸引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参考课堂教学的兴趣。
       实际上,在二轮复习中,一节课是不是好课,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只有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课才是好课,在复习课的基本环节能够做到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等。能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能关注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方方面面,能做到预设与生成更和谐地结合,这样二轮复习的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获得良好的备考效果。(廖书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20:04 , Processed in 0.1074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