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0|回复: 2

[新课程区] 教育报文章:17.12.15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8 20: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7-12-18 21:02 编辑

首届GES未来教育大会邀约全球教育专家深度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本报记者 张东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91232.htm?div=-1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更新的今天,教育的途径和范围在不断扩展,教育的形式和形态也更加多元,教育的场所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和角度也发生着变化。未来,教育会以什么形态存在?谁会成为教师?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会有哪些变化?学校将以哪些形式存在?

    近日,在首届GES未来教育大会上,来自全球的教育专家、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和网络教育的实践者,围绕科技推动教育进步、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科技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等议题,深入分析了未来教育的模样。

    教育

    从方式向思维转变

    在信息化的助力下,教育的方式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慕课、网络视频教学、翻转课堂等教育形态层出不穷。学生在学校之外、网络之上,有更多符合自己兴趣、需求或愿望的个性化学习

    基于当前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未来教育大会圆桌论坛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畅想,邀请学者们勾勒未来教育的轮廓。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生态、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家庭的关系,都在发生转变。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颠覆了整个的传统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我想我们需要改变。”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改变?

    “课程标准将发生改变。”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表示,“未来我们到底要教什么,学什么?”借助信息技术,知识性内容的获取更加便捷,教育将更多关注个体分析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好未来总裁白云峰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力的培养上成果显著,而未来,学习力和思考力或将成为学生发展的核心价值

    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知将发生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分析,新的教育生态对儿童大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规律,应将这种新的规律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如今,脑智规律研究已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研究儿童大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维、记忆、反应、执行、注意等认知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支撑。

    教育的宽度和长度也将发生改变。“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将成为常态。”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包弼德说。5年前,作为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他开设的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公开课(ChinaX),让更多人通过网络进入哈佛课堂。如今,慕课等网络课程开发形成了井喷式爆发,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但是,有一样是不会变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化。”顾明远分析,“教育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

    教师

    从传授者向引领者转变

    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学习程序使教师的定义更加广泛。正如朱永新所说,“教育提供者将不再是学校,而是能者为师。”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开发,课堂变得更加智能,分析更加精准。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和智能练习系统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表情识别技术能够关注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即时反应和获取知识的角度。而对于大数据的应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执行副总裁大卫·亨特(David L. Hunt)表示,大数据能将各种渠道的数据整合到一起,通过特定的评估工具,提供一种全面的视角,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现更加科学的测评和评估。

    那么,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诸如此类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将是挑战者还是合作者?教师如何才能在信息化环境中华丽转身?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教师将在人格发展和道德培养上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永远不会被技术所替代

    “在人格的建立和启蒙上,教师的工作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肯定地说。好未来联合创始人刘亚超也表示,教师将成为教育研发者或引领者,像导师一样,为学生指引方向。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则从更深层面阐述了教师的责任——教师更应将自己看作一个道德角色,应该是道德上的楷模。

    技术或许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白云峰分析,在人工智能时代,课堂能够更精细,帮助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从而实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外部的行为世界,机器可以模仿,但是人的精神世界,人工智能恐怕替代不了。”顾明远说,教师是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校

    从学习中心向社交中心转变

    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可以无处不在。在美国,本·尼尔森(Ben Nelson)创建了一所没有校园的大学——弥涅尔瓦(Minerva)大学,课堂教学在自主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除了形式的创新,这所大学在招生上也不拘一格,通过个性化的测试在全球范围内筛选顶尖学生。作为弥涅尔瓦大学的创始人,本·尼尔森说,我们需要重塑高等教育和高等学习,高等教育的学校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应该是以自由和免费的形式进行学习,而不是让所有学校遵从同样的形式。

    这种网络大学的建立,不禁使人们思考,学校未来还会存在吗?对此,朱永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未来的学校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更多元的形式存在,但学校教育将打破连续性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多个学习中心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将是关键。”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迈克尔·克罗(Michael M. Crow)。他表示,校园中的集体学习、讨论和社交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未来校园将是学习的核心区域,虽然课堂与合作可以借助网络发散到全球,但是这个核心位置不会变。

    “学习既是个人的行为,也是集体努力。”顾明远说。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报告中指出,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派,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致力于将科技融入到教学、科研、阅读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优化。对此,迈克尔·克罗表示,学校应始终聚焦于适应性和延展性。适应性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高成就;延展性则是帮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21: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工智能或为教育带来新可能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2/07/content_490662.htm?div=-1
郑伟彬

  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将产生巨大改变,将会导致很多现在的工作岗位逐渐消失。这也是为何大家现在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关心教育行业,关心怎样才能培养起更适应未来时代的人才。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几乎所有行业,教育领域同样也在其中。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已经能够预见到了。比如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自主对学生的作业、测验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比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真正因材施教,重点强调某些主题,重复学生尚未能掌握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比如,借助聊天机器人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技术,让学生主动掌握学习,主动提问,主动挖掘各类问题,以更丰富的手段,或游戏化、沉浸式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这些只是很好地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将产生巨大改变,将会导致很多现在的工作岗位逐渐消失。这也是为何大家现在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关心教育行业,关心怎样才能培养起更适应未来时代的人才。

    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知道很多机器人在许多单一技能上已经迅速超越人类。比如机器翻译、计算类或记忆类的技能或封闭性问题,再比如棋牌类,大抵都是已经超越人类,或是正在超越人类的路上。所以,概括来说,类似这些重复性、程式化、可标准化的、依靠计算或记忆能力的,都是未来人类所不必拥有的技能。与此同时,那些机器所不具备,或者很难掌握的能力,则是人类需要重点培养的,比如创新创造能力、沟通能力,或是有助人类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跨领域综合能力。所以,我们与机器的关系会是这样的:利用机器擅长领域的技能,培养机器所不擅长的能力,也就是既合作,又竞争。

    我们虽然能从市场上看到许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更丰富内容的教育机构、企业不断涌现,但这些企业和机构所从事的,不过是提供更好的辅助工具,这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人工智能发挥其潜力,技术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人工智能与教育行业相结合、融入所投入的人力资本,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现在的媒体报道,可能会让公众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人工智能技术成熟了,自然就可以和各行各业进行结合、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传统行业都有其行业壁垒,大量专业的行业知识、巨大的产业链,是阻止任何技术快速应用的“城墙”。这并不是它们有意而为之,而是任何技术的使用,都需要与行业具体的业务场景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比如,同样是聊天机器人,作为客服、营销的机器人,显然和作为辅助教育使用的机器人是不一样的。业务场景不同,它所需要的逻辑、数据是不同的。人工智能要进入任何垂直领域,其关键挑战不在于具体的某项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如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能否真正与行业的业务场景结合起来,并且有足够的相关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要发挥效用,离不开数据、算力和算法三大要素,其中最难的是数据。不要看现在是所谓信息时代,各种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但合适的数据并不是唾手可得。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埋点采集。如前面所强调的,技术要与其具体的业务场景相契合,才能有效。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有匹配其业务场景的数据,这些就离不开相关的人力资本投入了,需要有相关专家的参与。正如医疗行业,需要专业的专家、医生,教育领域也同样需要优秀的教师、教育学家的参与。

    这是需要人力资本投入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从更深层次思考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智能时代的教育本质,显然不同于当下工业时代的教育,培养的方向和重点已经有所不同。总而言之,要让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其最大潜力,不能仅仅停留于具体技术层面的探讨,需要从更为本质的核心出发,由内向外,深入思考。

    (作者系智库研究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21: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次“三场叠加” 的课堂革命
姚期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90687.htm?div=-1
  打造活力课堂,所传承的是陈鹤琴倡导的活教育。为课堂注入活力,就是让课堂生发教学场、对话场、成长场叠加效应。

    掀起“课堂革命”,由课堂革命而使教育活力四射,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为学生,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让课堂充满着爱、洋溢着情、散发着乐,就要在“活”字上做足文章。打造活力课堂,所传承的是陈鹤琴倡导的“活教育”。为课堂注入活力,就是让课堂生发教学场、对话场、成长场叠加效应。

    课堂是教学场

    陈鹤琴活教育的课程论视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儿童的视野从书本移向校园之外,由此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这绝非对课堂的背弃,而是对课堂的强化。以课堂为基点,把大千世界纳入教与学的对象范畴。这意味着,以活教材推动活教学、实现活教育。陈鹤琴1923年创立的南京鼓楼幼稚园——我国首家幼儿园,客厅即为课堂。陈鹤琴认为,成功的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把“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显然,环境服务于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三尺讲台是教师展示教学的第一平台,课堂是教师挥洒教育人生的第一舞台。

    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是陈鹤琴的教育家园之一。在陈鹤琴故居所坐落的长宁区,值陈鹤琴125周年诞辰暨逝世35周年之际,一场名为“课堂工程”的课堂革命把准了教育改革脉搏,以一师一实录、一课一点评、一师一优课为路径,力图解决一些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中的问题,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批质量上乘、值得借鉴的课程资源,从而打造活力课堂。通过学前阶段重启蒙、小学阶段重减负、初中阶段重有效、高中阶段重综合的“主题轴”课程建设,活力课堂进而为学校特色发展定位。

    课堂是对话场

    陈鹤琴为活教育制定的方法论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该方法论为儿童而设计,基于游戏这个儿童生活的本质。参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低于18周岁者均为儿童。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认知建构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在课堂这片教学天地,学生要“做中学”,教师要“做中教”。显然,陈鹤琴活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一个“做”字。“做”还原的是教与学的自由,因自由而快乐。“做”最终指向“求进步”,师生共同的进步。课堂由此形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场域。陈鹤琴就此设计的“五指活动”便是以师生携手共“做”为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做,既是教与学的方法,更是师生对话的桥梁,所建构的是崭新的师生交互机制。在长宁区,以每位教师自己的课例为载体,“课堂工程”引导教师聚焦于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自我、研究学生,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中,学生既是研究对象,更是研究主体。学校将云平台上的“微课资源”“习题资源”嵌入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以协同“做”来共同构建、研究、反思、改进一堂课,以师生在课程资源上的共建来实现师生在教学进步上的共赢。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工程”点燃的即为师生的创造力,激活的就是师生的生命力。

    课堂是成长场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目的论确定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从而回答了培养怎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现代中国人,就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课堂,在三尺讲台。好老师“要用好课堂讲坛”,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滋润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课堂无疑是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主要、最直接、最适宜的场域。以三个绿色指数即身心健康指数、生活幸福指数、学业发展水平指数为抓手,长宁区为活力课堂把脉问诊、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由此,以“活力教育,成就梦想”为主题的长宁教育擘画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愿景:让校园充满阳光和快乐,让教师充满爱心和智慧,让学生充满梦想和追求,让课程充满创新和选择,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灵动。在这幅愿景中,学生的梦与教师的梦交汇,并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生活;实现教育强国,就是为学生谋快乐成长。活力课堂乃教育强国的源头活水,而回归活力课堂即回归教育本源——快乐成长。

    (作者系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5 04:10 , Processed in 0.1160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