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4|回复: 1

[新课程区] 教育报文章:18.01.03教师怎样“深度工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3 20: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怎样“深度工作”
吕文清


    我最近连续三次给国培班的学员讲课,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琐碎性事务。他们都说,每天加班加点地辛苦工作,却体会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甚至有校长认为这是导致教师大面积倦怠的罪魁祸首。

    教师陷入日常事务和浅层次工作,就难以体会深度工作带来的价值感,专业成长缓慢,也难以激发深层的学习动机和工作热情。正是这种大量低认知、低价值、低挑战性的事务性工作,导致了教师的迷茫、困顿和倦怠,这也是教育最大的“杀手”。

    我们倡导教师要深度工作,那么,何谓“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指教师在一种相对沉静的状态下专注进行教育教学专业活动,实现个人认知的持续进阶,从而不断创造新价值,提升新技能。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最需要深度工作能力。尽管教师入职前系统学习了某个学科的知识,但这只是教师所需知识的冰山一角,大量的深层知识是要在工作情境中不断探索或构建的。教师职业特性要求每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要持续学习、研究如何学习和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就拿教师的日常工作来说,每天不停地备课、讲课、指导学生、判作业、和家长谈话、给学生作评价等,哪一样不得专注再专注呢?造成教师工作浅表化、缺乏成就感的,有客观方面的原因,需要政府和学校通过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技术手段、改革考核机制、完善工作流程来消解;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这只能靠教师转变观念、主动修炼来解决。

    那么,怎样才能养成深度工作的能力和习惯?我给大家提供五个小建议:一是关注点定位。在常规工作按部就班进行的基础上,每阶段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作为“关注点”,每项活动及内容都和关注点相联结。二是设置深度工作单元。为重点关注的主题工作设置一个起点和节点,根据任务大小或问题难易,把单元周期长短设计为周、月、季度、学期等不同节奏。开始练习时周期不宜太长,尽量让深度工作回馈快一点。三是指标引领。给每个阶段专注的事情设计3—5个小指标,以检测自己工作和思考的“深度”,并让自己的成果“可见”。指标设计包括找一个对应“关注点”的理论框架、选择一个好用的工具、改进一两个内容或环节、实现一两个点的改善或突破。这个方法的要义是逐渐做到定量分析,主动掌控,增加稳定性。四是计划到每一分钟。把每天的工作都列出来,然后把“关注点”事项填充到里面,查看每件事、每分钟时间安排与专注主题是否打通,是否为主题探索提供了素材、实验过程或例证。当遇到活动冲突或需要改变计划时,就把这一分钟没完成的工作放在下一分钟去做,慢慢做到计划“精准”。这样做的要义是把计划日程表尽量多地分配给“关注点”,让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聚焦核心,越来越有深度,效率越来越高。五是组织深度思考。围绕每个深度工作单元的目标及指标,先仔细考查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条件和变量,然后在每个活动及环节中留心对应解决的方法,记录和收集这些有效的小招数,看看能否形成一个闭环模型或逻辑树。这样逐渐建构一个深度思考的框架,再慢慢把这个成果应用到其他更广泛的情境之中。如教师每天备课,要考虑这节课、这个单元、这次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最好。每天课堂教学,要思索怎样让学生学会今天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这节课的内容与其他知识在纵向和横向上是怎样关联的?学生感到困难或容易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究竟怎么突破重难点?每天指导学生,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认知类型、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方式有哪些微妙的个性差异?如何给学生提供更适切的帮助?

    教师每天做的这些事情,不是简单地动手操作、机械地搬运或直接告知就能做好的,每个教学决策都涉及多个因素和变量,需要多个“环路”及联结,也就是说,教师日常的各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大脑深入进去才有可能锚到核心。

    (作者系中关村学院原院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2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课的“味道”
—— 我对好课的思考之一
布汝奎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92302.htm?div=-1
    有一次看青年歌手大赛,阎肃先生是评委,他说:“我听歌喜欢闭着眼睛品里面的‘味’,‘味’正就一定唱得好。”是的,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就要把听者带到草原,唱《英雄赞歌》就要让听者感受到英雄的慷慨。歌手对所唱的歌曲需要琢磨,琢磨得越透,就越有个性,也就越有自己的味道。

    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书有三种味道: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味道,作家就是烹调的厨师。

    歌曲有“味道”,文章有“味道”,课堂亦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教师上出的课有不同的“味道”。什么是课的味道?什么是好课的“味道”?味道,就是让人回味的东西;好课,就是让学生不断想起、不断回味的课。

    好课要有“真味”。某次省级名师论坛上有一个“名师同课异构”环节,4位省级名师轮番登场,分别呈现了“平行四边形”节课的不同课堂版本。课堂甚是热闹,学生们用纸片、木片等不同道具,在教师的带领下反复拼接着、打闹着,但是几节课下来,听课者竟然品不出这是一节美术课还是一节手工课,反正没有数学课的味道,因为几节课下来,竟然没有一位老师让学生明确说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数学课特有的那种讲究逻辑线索、结论明确、概念清楚、论证有效的味道被热闹冲掉了。近年来,素质教育被喊得惊天动地,课堂改革被功利搞得一片沸腾,这模式那结构,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大家听说流行什么模式就蜂拥而上,不管什么课,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跟得上潮流,就能赚个“改革家”。这样的课堂丢失了“真”,怎么上都不会是好课。课堂不能跟风,不能折腾,课堂要追求本真、遵循规律。

    好课要有“善味”。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好的课堂势必有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可以归为课堂的“善”。一堂好课,必须得有“善味”。这里的“善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好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好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否则,课堂就会患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好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好课要有“美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如此,好课也有回味无穷之妙。因为,有回味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喜悦、一种成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引领、一种修炼、一种期待。好课的味道,靠技艺“着色”,靠情感“添香”,靠思想“提味”。笔者曾去上海参加聚焦课堂“有效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研讨会,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刘松老师的课至今令人回味。他执教的是四年级的“方程的认识”,开门见山就说要认识一个重量级数学量——方程,后引导学生提问题认识方程,归纳出三个关于方程的问题:“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然后就让学生自找文本,去解决这三个问题,整堂课学习气氛浓郁。对方程的概念,他让很多同学不停地复述。复述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经过十几位同学复述,即使没有回答的也了然于胸了。刘松老师还出示了几种方程,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画圈分类,一个接一个学生上去画,一种又一种的集合圈自然生发。很多课堂以总结结束,而刘老师却以问题结束,这种做法独特却又很合理。一节课的结束,不就是另一节课的开始吗?且不说这节课如何高妙,更令人折服的是,下课后,那些第一次听刘老师课的上海学生谁都不走,争着抢着让刘松老师签名。以往粉丝追星的场面呈现在了课堂上,这样的课堂能不是一节好课吗?评委怎么说不重要,专家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认可、接受、有收获,学生能学到东西的课就是最美的课、最好的课。

    只有把生命投入课堂,才能上出有生命的课。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说:“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6岁、一次一年级、一个童年,我们不可以有半点不珍惜学生的生命。每当我走上讲台,我就在想,在今天这节课上,我生命中的40分钟将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钟共同度过、共同消失。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消失在一起,我要用我的真诚感染学生,我也将感受到学生的真诚……”如果站在用生命拥抱生命的高度,课堂就会充满情感、充满真善美。真善美,就是好课的味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教育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0 07:13 , Processed in 0.0760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