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0|回复: 3

[探索频道] 晏阳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3 20: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7 14:13 编辑





到民间去

电影《[url=][url=]晏阳初》[/url][/url][url=][url=][/url]http://www.1905.com/vod/play/453476.shtml[/url]


永不风化的定州历史——定州记得,中国记得!


晏阳初的第二故乡

冬日寒风凛冽,位于定州市中山中路东大街路南的晏阳初旧居显得有点冷清。砖木结构的房屋、四合院式的布局,一座典型北方风格的民居。

晏阳初先生旧居原由东、西、南院及西跨院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旧居环境幽静,西院青堂瓦舍,是晏阳初先生的生活区,共有16间瓦房,其中北房、南房各为五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东院是晏阳初先生锻炼身体、休闲活动的场所。南院西南隅建有卫生间及马厩。西跨院有西房三间,南房两间,是厨房和茶炉所在地。西院南房与西厢房的夹道,安有平门,是分别去往东院和西跨院的通道。


由于战乱等原因,东院建筑早已不复存在,西跨院也已做他用,现在的旧居仅存西院生活区的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

晏阳初于1926年至1936年在定州进行平民教育实践,由于战争原因而中断。二战后又将实践成果推广到东南亚及非洲、拉丁美洲等4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婉拒过国民党“中央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请他“回国负责主持政府支持的计划”的邀请,谢绝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主任的职务,任何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没有改变他为平民教育献身的决心。1987年晏阳初与梁漱溟会见时,引用了当年定州《平民教育运动歌》的一句话:“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这正是他的写照。

晏阳初先生在定州工作多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作为他在定州生活工作的居所,旧居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


1984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亲笔题写匾额“晏阳初旧居”。同年9月,晏阳初旧居获评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9月,95岁高龄的晏阳初先生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从美国回到阔别多年、梦绕魂系的祖国,回到定州,重访了自己的旧居,对旧居的整理保护工作深表感谢。

20世纪90年代,文物部门对晏阳初旧居进行了小规模的修复。1997年,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晏阳初旧居临街北房进行了修复,使旧居面貌为之一新。

进入21世纪,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晏阳初先生的学生万冈的推动下,2006年6月,晏阳初旧居获评第六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2009年至2011年,定州市文物保护部门对旧居实施维修并加装防雷设施。2013年,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89万元实施消防工程。


平民教育的诀窍

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扎根定州农村多年,开展以“除尽文盲”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试验”。随晏氏赴定州乡下效力于平民教育的学者、教授,先后有数十人,时论称为“博士下乡”。


现如今,晏阳初先生的"四大教育"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诀窍。晏阳初先生提出的“以文艺教育救愚”的理念,正是以文学与艺术为工具,传播文化知识,感动大众。我们正是要以人民为文艺创作的源头,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这与晏阳初提倡推广文艺教育、研究创造为大多数民众所需要的平民文学与平民艺术是有共通之处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晏阳初“以生计教育救穷”的理念,他希望人们认识到,只有学文化,掌握科学、依靠科学,发展生产,才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晏阳初还提倡“以公民教育救私”的理念,旨在以“国族精神”唤醒广大平民百姓以“集体利益”为重,消除“相互忌妒”“一盘散沙”以及遇事“只顾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陋习。

当初晏阳初先生倡导的平民教育,把平民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真正面向平民、服务平民、造福平民的教育,对今天有很多借鉴意义。

晏阳初的实践,定州记得,中国记得。



定州晏阳初旧居简介



晏阳初旧居是砖木结构的房屋、四合院式的布局,一座典型北方风格的民居。晏阳初旧居原由东、西、南院及西跨院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旧居环境幽静,西院青堂瓦舍,是晏阳初先生的生活区,共有16间瓦房,其中北房、南房各为五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东院是晏阳初先生锻炼身体、休闲活动的场所。南院西南隅建有卫生间及马厩。西跨院有西房三间,南房两间,是厨房和茶炉所在地。西院南房与西厢房的夹道,安有平门,是分别去往东院和西跨院的通道。由于战乱等原因,东院建筑早已不复存在,西跨院也已做他用,现在的旧居仅存西院生活区的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
       晏阳初于1926年至1936年在定州进行平民教育实践,由于战争原因而中断。二战后又将实践成果推广到东南亚及非洲、拉丁美洲等4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婉拒过国民党“中央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请他“回国负责主持政府支持的计划”的邀请,谢绝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主任的职务,任何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没有改变他为平民教育献身的决心。1987年晏阳初与梁漱溟会见时,引用了当年定州《平民教育运动歌》的一句话:“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这正是他的写照。
      晏阳初先生在定州工作多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作为他在定州生活工作的居所,旧居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1984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亲笔题写匾额“晏阳初旧居”。同年9月,晏阳初旧居获评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9月,95岁高龄的晏阳初先生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从美国回到阔别多年、梦绕魂系的祖国,回到定州,重访了自己的旧居,对旧居的整理保护工作深表感谢。 20世纪90年代,文物部门对晏阳初旧居进行了小规模的修复。1997年,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投资12万元对晏阳初旧居临街北房进行了修复,使旧居面貌为之一新。 进入21世纪,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晏阳初先生的学生万冈的推动下,20066月,晏阳初旧居获评第六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2009年至2011年,定州市文物保护部门对旧居实施维修并加装防雷设施。2013年,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89万元实施消防工程。

定州晏阳初旧居


晏阳初旧居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路南,当年他毅然决定率全家迁居于此,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是四川巴中人,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耶鲁大学的名誉博士,我在介绍巴中的博客里有一集专门介绍他。
这是一座典型北方建筑风格的民居,不大的三合院内,共有坐南朝北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占地面积 573.4平方米,建筑面积410.2平方米,旧居原有东、西、南院及西跨院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2700平方米。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居于此,在定州进行平民教育实践,这里是晏阳初创办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他带领一批各界精英进入定州农村,通过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70多年来,经过战乱和自然侵蚀,东院建筑已不复存在,西跨院也已改作他用,现仅存西院南、北房各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由于他的成就,联合国聘请他担当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一度受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别顾问。198595岁高龄的他,应周谷城的邀请重访曾经承载过自己激情与梦想的定县。他看到自己旧居保存完好时非常激动。他的旧居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精心保护及妥善修复,已恢复当年的神采,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晏阳初旧居的沿街建筑,现在是文物商店,从右边的门进入旧居。
定州晏阳初旧居的入口,门上挂锁,谢绝参观。
定州晏阳初旧居,门额为许德珩所书。
定州晏阳初旧居门前的清代抱鼓石
定州晏阳初旧居门前的清代抱鼓石

至理名言
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
办好教育的终极不是救济而是发扬
九大信条
(一)民为邦本,本国邦宁;(二)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平民解决问题;(三)与平民打成一片;(四)向平民学习;(五)与平民共同商讨乡建工作;(六)不持成见,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七)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八)乡建方法,发扬平民潜伏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为目的;(九)言必行,行必果
影 响:
被世界人民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乡村改造运动的创始人”
誓 言:
“不做官,不发财,一生只为穷苦文盲同胞服务”
平民教育的“平”字
一是人格平等;二是人人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三是治国平天下。
晏阳初    所获荣誉
1943年欧美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等人同时获得“最具世界革命贡献十大伟人之一”
1945年11月13日美国旧金山市授予晏阳初“荣誉公民”称号。
1960年、1967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两次授予晏阳初菲律宾最高奖章“金星奖章”。
20世界60年代危地马拉总统授予晏阳初“危地马拉国鸟勋章”。
1987年10月15日美国前总统    里根授予晏阳初“杜绝饥饿终身成就奖”。
1983年,人民国际授予晏阳初“艾森豪威尔大奖章”,表彰他“对世界和平和相互理解的特殊贡献”。
名人评价
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于平教运动深感敬佩!     毛泽东
学通中西     蒋纬国
你为免除人类的愚昧和贫困所做出的贡献是你赐予未来一代最宝贵的财富    美国前总统里根
你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你是我们人类的颂歌     美国前总统 布什
实用主义和和平主义在晏阳初身上完美结合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中国的圣雄甘地     印度乡村工作领袖
社会评价
晏阳初是一位有才干的学者,一个独创的教育家,实干的思想家,活跃的执行者!    美国星期日先驱报
古有孔子周游列国,今有晏子教化世界!                          晏阳初全集
贡献:
一大发现——脑矿
两大发明
    开发脑矿工作的“平民教育”
运用科学改良劳动工具、采用杂交种、教农民科学种田的“乡村改造建设理论”
三大方式
    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
四大教育治愈“愈、贫、弱、私”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五个结合     总体目标“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
   1.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目标(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面生活为起点,改造民族或再造民族为目标)
   2.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目标(以教育为经,建设为纬,让农民运用知识技能谋划乡村建设,是教育成果成为乡村建设的力量,推进和促进新民社会的实现。)
   3.科学与农民实际相结合。目标(使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从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出根本问题,应用科学实验,以求答案,加以推广)
   4.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目标(培养民族新生命,塑造民族新人格,促进民族新团结。)
    5.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目标(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创立“组织教育”使个人与集体相结合,培养平民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14: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7 14:10 编辑

重识晏阳初:学术良知与家国情怀

张万林  巴中文艺  昨天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晏阳初先生的重要著述,列为商务图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推出。可见,晏阳初先生的学术影响有多大。然而,这么多年来,我们只在口头上宣传晏阳初,只听到一些研究者在谈论晏阳初,从来没有读到过晏老的著述,对他的学术成就不了解,更遑论去理解了。我们知道的晏阳初,不过是宣传口号里的一个名人文化符号,离货真价实的晏阳初还是有些远。


图:《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书影

去年十月,因工作关系,我们沿着晏老当年开展平民教育的足迹,去重庆北碚和河北定县(现为定州)考察学习。在这些地方,我们听到了真实的晏阳初,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真实存在。

定县翟城村,是晏老生活了十三年的村庄,这里的人们对他一直满怀深情。一谈到晏老,大家都是滔滔不绝,停不下来。听说他家乡的人来此地考察,定州晏阳初研究会会长李志会先生有些激动,说话哽咽,说是看到了家乡的亲人,你们不是考察,是走亲戚。听他这么一说,我都感动得有点不能自持。晏老何以赢得这么高的声望?我在定县找到了答案。在定州晏阳初中学的陈列室里,晏老编制的学习时间表、识字歌、平教会会歌和平民千字课一一映入眼帘,这些是我从前所没有看到过的,在这里我才真实地感触到晏老所做的平教工作是那么具体细致,生动形象,亲切感人。听听他们的《锄草歌》:“手拿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野草好长苗呀/哎呀嗨呀呼嗨……”再听听《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国家之根/除尽了文盲/做成了新民/全体四万万国民/一律平等放光明/发扬我中华/民族之精神”这些歌词朴素、优美、亲切、感人。

晏老所有著述都恭敬地摆放在案上,我第一次读到了晏老个人的著述文字,包括这本《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晏老著述,有专述文章,有即兴演讲,有工作总结,有长远规划,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干净,文笔优美,逻辑严密,自成体系。读过之后才明白,他的世界声誉不是白来的,他的伟大灵魂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1926年,晏老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到定县翟城村,推行乡村教育计划。为表决心,把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全力以赴在这里开展实践。其实,早在1922年,晏老就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在湖南长沙组织平民教育讨论会,并在长沙推行《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在长沙实验的全国识字运动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取得了重大的影响,青年毛泽东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一些毛泽东研究者认为,毛泽东正是受到晏阳初思想的影响才觉悟要以简单、务实和经济的方式真正深入民间。1923年在长沙获得成功的晏阳初到北京,在文化名人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以及时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于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亲任总干事。平教会成立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南陶北晏”之势。

李会长说,一个留美博士,放下舒适的生活不过,跑到定县翟城村这个边远落后的地方,骑着毛驴,行走于乡间,把家安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三年,要不是日本人轰炸,可能还要继续住下去。晏老夫人许雅丽是纽约华人牧师的女儿,在上海女子体育师范任教。晏老在定州开展平民教育实验,许雅丽这位伟大的女性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来到晏老身边,把家安在了定县,与当地人同吃同劳动。晏老放下身段,与民众打成一片,经常骑着毛驴下乡,当地人叫他“骑毛驴的博士”。

晏老一生的志向,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推行平民教育就是他的终身事业,别无二心。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我以为在《平民教育概论》这篇著述中得到集中体现。对“平民教育的意义,今昔平民教育的区别,平民教育的急需,平民教育的原则,平民教育的方法,平民教育的现状,平民教育总机关的组织,平民教育推行的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阐释。让我们明白了他的平民教育事业是如何来的,有什么作用,用什么方法,起什么效果,达什么目的。我特别对他的教育目的感兴趣,他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整个的人”,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就要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德心。要达成这三个目的,就要启民智,进行文字教育;就要兴民生,进行生计教育,学会以技谋生;就要有民德,进行公民教育,造就热诚奉公的公民。晏老深怀民本思想,推崇先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他发问:“‘本’既不固,‘邦’又何能宁呢?”所以,他推行平民教育,就是要固本宁邦。在那个时代,国弱民贫,有多少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着各种实验和尝试,晏老就是其中之人。晏老多次谈道,他的平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不以培训社会精英为目的,而是普及民众之教育,让广大民众有平等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和生存的技能,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而那时,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他们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晏老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他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进行农村改造。晏老在定县推行的各项平民教育活动都是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着眼于小处,如为减少饮用水传染疾病,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这么不讲代价、不遗余力地开展平教活动,谁能做到?李会长说,谁能做到我就佩服谁!

晏老不仅这样专心致志地做了,还十分投入地做了总结,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和体系,让平民教育上升为一种教育理论,成为学术著作,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其实,放到今天,晏老推行的平民教育,他所消除的“愚、贫、弱、私”,与我们今天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着高度的契合。远在二十世纪初,晏老就有这种鸿鹄志向和远见卓识,还付出一生的行动,是很打动人心的。难怪美国总统里根都要给他写亲笔信。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有着一个文化学者的学术良知和道德典范。



图:晏阳初史迹展览馆

其实,在我读中学时,因与晏老直系重外孙同班,而知晓其人其事。多少年来,晏阳初的名字一直响在耳边,因与爱因斯坦齐名,而引为巴中骄傲。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晏阳初作为巴中名人文化名片,常常成为工作话题。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晏阳初的了解只局限于宣传语中的一些说词,局限于墙上一些翻拍的陈旧照片和宣传文字,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和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直观的认识与体会,总觉得他就是那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文化名人。站在定州陈列室里,听当地人深情并茂的讲解,读着晏老这些亲切的文字,先生在我面前才真正立体起来、高大起来。

今天,当我们重识晏阳初时,我们该如何去更好地继承他的遗志、发扬他的民本思想、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实做好呢?我建议大家去他当年开展实验的地方看看,聆听一下他远去的足音;再认真读读他那不拗口、也不高深的学术文章,去感受一个世界平民教育家朴素的思想、坚决的行动、勇敢的担当和不舍的情怀。



晏阳初:到民间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20/19/49267_479446544.shtml

话说晏阳初
https://www.sohu.com/a/151750342_556519

最近在《读库》读到一篇文章——《话说晏阳初》,深有感触,给孩子们讲了听,也觉得值得推荐给大家。原文很长,我做了概括,想看原文的可以找读库2017第1期来看。很多朋友对晏阳初大概不太了解,作者也指出晏阳初算不上大学者,没有有影响的理论和著作,但他凭着实干的作风成就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事业。今天我们回头看民国,言必称大师、传奇,可是大师和传奇是怎么造就的,就没人深究了,这篇《话说晏阳初》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求学之路
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父亲是个私塾先生,给了他幼年启蒙。那个时候有一些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本意是为了传教,但发现中华传统深固,传教不易,就另辟蹊径,先做善事,比如办公益性的洋学堂,义务教授英语、数学、化学等新知识,但多数中国人不敢跟他们来往。
晏阳初的父亲挺能接受新事物,送晏阳初去洋学堂学习,这是他未来人生的关键一步。那一年晏阳初十三岁,跟着大哥步行300里来到四川保宁求学。西洋教育注重均衡发展,除了文化科学,还重视音乐体育,晏阳初在这里学会了合唱的技能,后来大有用处,他还在这里加入了基督教。
在保宁学习四年,给晏阳初打开了眼界,他没有回家,而是又去四百公里外的成都继续求学,他在基督教会办的“华美高等学校”学习两年,觉得自己应该自立了,就在成都的中学教授英语,当时希望学习西方新知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19岁的晏阳初工作颇顺利。
在成都这段时间,晏阳初还跟着一位西方传教士史文轩做公益,就是为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兴建带宿舍的规范学堂,他的办事能力深得史文轩赞赏,觉得他今后能成就大事,就鼓动他去香港念大学。
这是第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晏阳初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没有积蓄,还没出过四川,史文轩也只能资助他路费,但就是因为感觉应该去香港深造,他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漫漫旅程。这种说干就干,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劲头值得学习。
晏阳初在香港得到了史文轩一个朋友的资助,在圣保罗书院修习政治学,26岁那年,他觉得在香港学习找不到感觉,视野开始转向海外。这时候的晏阳初已不是从巴中走向保宁的少年,他自己做了规划和准备,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耶鲁大学求学。
刚到美国,晏阳初身上只有80美元,半个学期的学费都不够,好在耶鲁大学允许半工半读。晏阳初在满负荷学习之外,还打好几份工。一是在学校餐厅当收银员,这工作没有报酬,但有免费的牛奶面包,这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二是凭着在保宁洋学堂学会的合唱技能,参加学校唱诗班,每学期可得一百美元。三是帮同学家里的工厂代销产品。晏阳初靠这些度过了耶鲁三年时光。
初露锋芒
在耶鲁求学期间,正值一战爆发,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是参战国,但中国派不出军队,只能派出劳工,当时中国派出二十万华人劳工,主要在英国和法国战场提供修桥补路等非军事服务。基督教会有做公益的传统,耶鲁大学基督教会组织了志愿团到欧洲战场提供服务,晏阳初正好本科毕业,就跟去法国为中国劳工提供志愿服务。
中国劳工大多数不识字,精神生活贫乏,加上语言不通,不敢随意走动,跟外国人没法沟通,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之前的教会志愿团体主要通过一些低成本的娱乐休闲活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晏阳初本职是来做翻译,但很快发现主要工作成了替不识字的劳工给家里写信。
时间长了,他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干脆教会劳工们自己写信呢,这能让他们多出一份自尊,有自尊的人,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改善自己的形象。说干就干,晏阳初在法国的劳工营开始了自己一生平民教育的征程。
首先是编教材,晏阳初用当时的报纸作为汉字样本库,再用劳工日常语言做筛选标准,精心挑选出一千个左右最常用的汉字,然后跟劳工说:我教你们识字,以后你们就可以自己写信了。劳工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勉力动员了四十多人参加首期识字班,结果四个月下来,三十五人考试合格,真的能自己给家里写信了。
这一下报名的人多了,第二期三百,第三期一千,终于惊动了劳工营的英国长官,他对晏阳初的工作极为赞赏,决定在二十万华人劳工里推广,从英国招募来一百多个中国留学生,其中就包括林语堂。
晏阳初也越做越兴奋,又创造了让毕业出师的劳工做老师的办法,识字班像滚雪球一样越办越大。为了巩固所学,晏阳初等人为劳工编印了《华工周报》,撰写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给华工看,深受欢迎。后来还向劳工征文,刚学会认字的劳工们留下了动人的话语:
*做劳工的,从前不知道自身与国家有什么干系,现在到欧洲战场,看到不同国家的人协同战斗,为国为家牺牲性命,自己不知不觉就生出一种爱国爱家的心。
*出国之后见到各种先进的机器、农具和军事设备,大长见识,回国之后可以开导亲友。
*从前只以女子缠足为美,现在看到西洋女子当兵、务农、做医生,天足天然,能从事各种行业,比较起来,本国女辈很是吃亏,回去要想法改去旧日恶习。
*一开始以为西人脑力必然十分强壮。相处日久之后,方知道他们其实并不比我们高。若有机会受教育,回国之后也能有所作为。
不知道这些劳工后来的命运,但我想他们回国后必能够给家乡带来新的活力。
晏阳初说推动他人生理念的是“三C”:confucian(儒学),christian(基督教),coolie(苦力)。儒学在精神上给他一种谦和,基督教给他面对艰难时的执着。让人敬佩的是,晏阳初一生推行平民教育过程中,从没有强行推销信仰,不论是儒学还是基督教。
在法国创办劳工识字班成功后,晏阳初又回到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了一年,拿到硕士学位。晏阳初没有选择继续钻研学术,而是迫不及待的想回到中国,加入社会改造的潮流。
此时的中国,帝制崩溃,新社会如何打理,各种呼声此起彼伏,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设计,而晏阳初就是纯实干的思路——利用法国劳工营的经验,教平民识字,立志在中国消除文盲!
平民教育
晏阳初有远大的目标,也有务实的态度,他深知要搞一个面向全国底层民众的教育工程,与法国劳工营不是一个概念了。为此,他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资助下,花一年多时间,游历十九省开展调查,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方案。
接下来,他在湖南长沙搞试点,在这里,体现出晏阳初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多方奔走,赢的了当地官员和社会贤达的支持,甚至请动湖南省长出面造势,3天就招来了1300名学生。接下来要招募80名教师,他们把全市中小学150名教师请来,说明工作意图,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请有意参加的老师起立,结果150名老师全都站了起来。
不到两星期,全城52个教学点全部开课,四个月下来,有1200人参加毕业考试(包括两名乞丐)。考试结果,967人合格。晏阳初特意请省长赵恒锡为这些赤足学生颁发毕业证。
首次尝试,效果好的惊人,工作组迅速向其他城市推广。在烟台,晏阳初请来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太太朱其慧主持毕业典礼,朱其慧以往听过很多帮助劳工的宏伟计划,但没见谁办出过值得一谈的成效。这次来烟台,看到参加典礼的毕业生都是衣衫褴褛的赤足贫民——年龄最大的有六十四岁的老太,却真的能因为这个识字班运动而粗通文字。朱其慧深受感动,从此一生成为平民教育运动的骨干。
到这个时候,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已经有了全国性的声誉,他们在北平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继续在华北广泛开展平民教育,同时,晏阳初又有了新的想法。
定县实验
几年的扫盲,成果很好,但晏阳初逐渐意识到,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单单识字其实不够。他总结出底层民众四大病:愚、贫、弱、私。就是知识贫乏、穷困、体质弱、缺乏公德心。他要用一整套的计划来应对这四大病,改造底层社会。这真是一个宏大的构想。光有这样的设想,我觉得都很了不起了,而晏阳初说干就干,真的去着手实践了。
他在河北定县展开实验,但这个工程比识字班庞大太多了,实际上是对一县政治的重建,必须要有真正的专家。这可不那么好办,因为这份工作不是学术研究,就是到现场办实事,需要哪些已享有大名的学者放弃城市生活,到乡下长年定居,薪水很少,不到这些学者原来的一半,而条件极其艰苦。
没想到各界学人响应热烈,其中很多都是当时的名人,比如做过美国众议院议员、当时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陈筑山,著名学者孙伏园、瞿菊农、李景汉等,还有很多海归博士。工程启动后,这些大学问家都跟着晏阳初举家来到定县定居。他们在定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以文艺教育解决知识贫乏。当然首先还是识字,他们用五年把定县的文盲率由84%降到了40%。之后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来搞文艺教育,剧本都是戏剧专家熊佛西写的,农民们参与十分积极。通过一起演戏,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提高了人文素养。(现在很多中小学也都提倡学生排演戏剧,这个形式确实是很好的)
二是以生计教育解决贫困。随着晏阳初来定县的有一帮农业专家,他们系统研究当地农作物,提出改良方法,但是通过育种改良,就让棉花增产56%,小麦增产20%,高粱增产30%。清华大学虽然没有常驻的学者,但通过短期研究为定县提供了园艺和病虫害服务。晏阳初很注重实际操作,他从农民中培养了接受新技术的骨干,让他们去做推广,效果非常好。
三是以卫生教育解决体质弱。当时的农村卫生状况非常糟糕,人畜同居一室、井水和厕所挨着,污水很容易渗入水井。这些卫生习惯使得大多数农民都有比较严重的寄生虫病。学者们还发现,农民根本没有传染病预防的意识,简单的预防措施就可以降低70%的死亡率。但当时的中国没有条件建立理想的卫生医疗体系。晏阳初他们在定县创设了三级保健网,村里设保健员,就从当地农民中挑选,负责卫生宣传和疫苗接种,配发几种常用药,可以给几种普通疾病开药。二是乡镇保健所,设医生护士助理各一人,这都是医学院毕业生,负责训练村保健员和日常门诊。三是县保健院,就相当于综合医院。这样的三级保健系统,成本极低,但效果很好,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推广。后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农村三级医疗网,其实就是这个定县模式。
四是以公民教育解决自私狭隘问题。比如组织村民合作干一些公共事务,像修桥补路和植树,合作看管农作物等,没有什么宏大的活动,但旨在建立一些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
定县实验的很多成果都得到了全国推广,还有很多国家前来考察,赢的了国际声誉。可惜1937年之后,日军步步深入华北,定县沦陷,定县实验被迫结束。
晚年
晏阳初带领平教会来到重庆,在这里继续开平民教育,可惜由于战争干扰,再也没有取得定县那样的成就。1949年后,晏阳初经台湾来到美国,60岁的晏阳初又选择在菲律宾开展他的平民教育工程,他为此花了30多年的时间精力,98岁还从菲律宾飞到加拿大募捐。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纽约逝世,享年99岁。他一生工作七十多年,积蓄仅二十余万美元,都捐给了菲律宾的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晏阳初的故事讲完了。原文我读了好几遍,深深为之感动。首先当然是关于理想,一个普通的留学生,竟然立下消除中国文盲,改造整个底层社会的志向,而且就凭着一己之力、一腔热血,就那么干了起来。参与定县实验的那些学者,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个时候理想主义还是有地位的。当然这与当时中国正值乱世有关系,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氛围浓厚。今天的理想主义无疑是淡了,但今天我们就没有危机了吗?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都对人类的未来有着不可预估的影响,埃隆·马斯克是今天的理想主义者,没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人类就不能继续进步。
还有就是钦佩晏阳初的行动力,有理想,就要去实现。他的计划,在外人看来都是异想天开,而他只是一味去做。一旦做起来,就发现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而办法也总比困难多。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当你真的决定做一件事,全世界的力量都会来帮你。关键是迈出第一步。



知道陶行知,真不一定知道晏阳初!
2018-01-17https://www.sohu.com/a/217349778_761156教育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晏阳初创新实验班用以纪念晏阳初先生,小编本科就读于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他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希望培养国之“新民”。他说,“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为此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与生活,“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和农民同起同居,成为一名乡村的“科学布道人”。他就我国平民教育的先行者晏阳初。今天是晏阳初逝世28周年,这位为平民教育奋斗一生的教育者,为乡村建设付诸实践的先行人,留下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仍旧熠熠生辉。今天就跟着中教君一起回顾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故事。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一个小男孩外出求学,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这是我第一次与劳动者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晏阳初朦胧地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一说1893年),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父亲为其取名“兴复”,字“阳初”,寓意“复兴国族”“旭日之初”。受父亲影响,他自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另一方面也接触着西方文化。晏父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毅然将其送到西学堂接受新学。
1913年晏阳初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同年,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远赴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大量的华工思乡心切却无力言表。“人皆以为尧舜”,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为华工建立起“识字班”,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经过3个多月、每晚1小时的学习,有40多名成绩优秀的华工获得了识字班毕业证书。回到美国后,某天晏阳初收到一封来自法国的信件,一名华工写道:“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这让晏阳初十分感动,中国平民身上拥有这个民族最美好的传统美德。他意识到普通百姓并非“不可教”,而是“无教”。若有一天,占据中国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能够获得受教育机会,那么中国的社会发展将会一日千里!这便是开启他平民教育探索的“一大发现”,此后的岁月便都与之相关。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回到祖国,看到故土各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深感痛心。他深知,照搬西方模式对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中国人必知中国,然后才能救中国”——抱着这样的想法,晏阳初开始了自己的社会调查之旅。他游历了当时的19个省份,集中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现状。
1926年4月,他发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指出,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中国人的教育一定要符合中国社会现实,“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1923年8月23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晏阳初担任总干事。
一战中的华工农村是首要战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很多知识分子主动放下“大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在他的实践中在转变着。
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博士骑驴下乡
1929年他毅然来到偏僻艰苦的定县。此后两年间,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其中不少人是和晏阳初一样的留洋知识分子。面对外界的疑惑,极富口才的晏阳初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短短一段话,道出平民教育的一颗真心、满腔热血。
晏阳初一家在定县
在定县,晏阳初有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他认为,当时我们的平民普编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
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所谓“贫”,是指普通百姓生活贫困,很多人挣扎在生死边缘,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
所谓“弱”,是指百姓的身体素质差,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生死存亡往往付之天命,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
所谓“私”,是指大家多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
“愚贫弱私”的同胞该怎么教化?晏阳初的回答是——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如何治“愚”?用农民听得懂得语言讲知识,编制平民读物,建立广播电台,编演农民戏剧。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白话文《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四个月后就能看书读报了。当地百姓在学习了这套教材后,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具。
1934年晏阳初参加了“东不落岗村”剧场的开幕礼。剧场开幕后,连续两天演出10场乡土剧目,来自各村的一万多名农民观看演出,盛况空前。
晏阳初在定县亲自给农民扫盲
如何脱“贫”?
要培养农民专家,探索农业技术改良。牛村40岁农民刘玉田按课上学到的方法,在自家地里培育出了产量高、抗病力强的麦种。平教会将其命名为“定县刘玉田号”,并被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认定为“华北小麦珍贵品种”。
如何治“弱”?当时社会农村卫生状况糟糕,人畜同居一室、井水和厕所挨着,污水很容易渗入水井,很多农民有寄生虫病。于是他创建了三级保健网,在农村培育保健员,乡镇建立保健所,县级设立保健院,多方位推广卫生知识,保证农民身体健康。
保健员在农村讲解育儿知识
如何弃“私”?公民教育是平民教育的中心,他组织村民合作干一些公共事务,像修桥补路和植树,合作看管农作物等,没有什么宏大的活动,但旨在建立一些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精神培养初见成效。“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他对于平民教育目标的追求明晰肯定,一系列探索奠定了乡村建设的基础。
193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定县:“我发现了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黄土之中,一个年轻的农民用锄头写出:在中国扫除文盲;旁边一位姑娘则写道:为国家塑造新公民。”这生动地表明,一群与几千年古老历史浸染出的同胞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的中国人,正在定县乡村蓬勃生长。教育的成果是否明显,后续现实是最好的答案——当时,定县成为第一个实现“宪政精神”的县级自治,作为模范被推而广之。
1980年代初河北省调查材料显示,得益于平教会工作,定县在抗战爆发前已成为无文盲县,消灭了天花;而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抗战爆发后,平教会撤出定县,转战湖南、四川,后在重庆北碚的歇马场落脚,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工作向深处发展,以定县工作的经验为基础,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同时开辟“华西实验区”。
30年代的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包括梁漱溟、晏阳初等各地乡建团体负责人1950年,晏阳初赴美,在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女作家赛珍珠的一次谈话中,晏阳初这样说:“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晏阳初在菲律宾扫盲
1985年晏阳初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当年骑驴下乡的定县,他面对大多数陌生的村民高音喇叭大喊:“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言罢老泪纵横,泣不成声。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安然辞世。他留下的平民教育理念与实践精神还在传承。今天的巴州,“晏阳初故里”已经成为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
回首往昔,总结晏阳初的教育成果:一大发现开“脑矿”概念的先河;两大发明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完美结合;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让平民教育走向世界。
晏阳初曾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何为“三C”: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体来说,就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来自基层的民间疾苦和民众智能。“3C”是他的信仰,是他心中的火种,时机到来,将产生长远的热能和光亮。
为了追求他的教育理念,为了将平民教育的火种燃遍中国大地,晏阳初奔波劳苦,践行诺言:“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观其一生,信然。

中教君说
人物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许便赞同这句话。
于国家,于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续而不可中断的事业。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却会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贤师、名师,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块块帮助教育行至高远的奠基石。
我们,铭记历史,要为每座里程碑镌刻名字,为每个山峰撰写史志,为每块基石梳理传记——记录所有属于过往但不该被遗忘的教育者。
我们,关注当下,要为每个坚守初心且锐意创新的人抒写年华——记录所有正在行进且不断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对教育有所启迪的各行各业探索者。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民族、人类的命运,而关注和教育有关的人,就是关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环。

实习编辑 | 王阳责任编辑 | 齐晓君
参考来源:
人民网:《晏阳初:走出象牙塔 跨进泥土地》
人民网:《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之“道”》
中国教育报:《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中国教育报《晏阳初:人皆可以为尧舜》
光明网《“跨进泥巴墙”的“科学布道人”》
人民网《巴中市巴州区:晏阳初故里村村有“晏阳初讲堂”》
新华网《“这一天”,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家庭教育《慈父严母的家风家教——平教之父晏阳初》
中国慈善家《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14: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7 14:19 编辑

记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维德杂感
17-06-2906:03


提到“平民教育”,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就是陶行知。这源于3月份时参加了学校的“红色之旅”,到南京参观了行知墓,陶行知纪念馆。从纪念馆中的图片、资料里了解了陶行知这位近代中国大教育家一生都在推进平民教育,籍此来改变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对他钦佩不已。但当我读到《莫愁》杂志副总编马建强先生撰写的《追寻近代教育大师》一书时,才知道,除了陶行知先生外,在我们中国还有一位晏阳初先生也是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说来也惭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晏阳初”三个字。在平民教育方面,他的成就远远高于陶先生,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先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任务,是第一个将在中国人群、中国本土创建的平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制度传播到国外,使之在国外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中国教育家。晏阳初开始在法国华工中推行平民教育。回国后,他决心献身平民教育,通过精密的调查,发现平民教育有三大困难:无钱接受教育,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学习,中国的文字太难。针对这三个问题,他发动大量学生搜集常用字,编写《平民千字课》,每本课本只需3分钱,他安排平民学校上课时间为每天一个小时。在湖南,他的平民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其中就有在湖南长沙做小学教师的毛泽东。


在推行平民教育的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小学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在于小学,这就同建造高楼一样,没有坚固的基础就没有崇楼高阁,为此他还特地在一所农村初级小学担任了一年的小学教师。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家长教育,认为只有家长认识到了没有知识的害处,才会推及到自己的子女,才会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些教育理念放到今天也同样可取。

50年代初起到80年代末,晏阳初先生又将平民教育工作相继推广到泰国、菲律宾、印度、哥伦比亚等贫穷落后的国家。正因为他的这些伟大成就,他被推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百名人物”之一。


书中的故事虽短,但从中,可以充分地领悟、感受到一位教育大师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晏阳初先生凭着自己的出众才华完全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过着优越的生活,然而他却放弃了一切,俯下身,走入民间,走入农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平民教育。是他在世界的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伟大的思想不能为其同时代所理解,这是正常的,因为思想在高处,而人们只在平地觅食。但可悲的是,解放后在意识形态的围栏里,平教会、晏阳初、定县实验……这一思想的声音却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
历史确实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今年是晏阳初先生逝世20周年,也是其开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90周年。但综观国内纸媒或电媒、网媒,却没有一篇纪念性的文字。尽管与10年前我们开始新乡村建设工作比起来,社会对晏阳初先生的认知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他仍然是故纸堆里头的一个小人物,不为人们所注意。当4年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时,人们一窝蜂地往韩国跑,去学习那里的新村运动,却少有人愿意去注意一下供在自己家里的韩国人的老师——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早已是世界的宝贵遗产。
伟大的思想不能为其同时代所理解,这是正常的,因为思想在高处,而人们只在平地觅食。但可悲的是,解放后在意识形态的围栏里,平教会、晏阳初、定县实验……这一思想的声音却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
但思想是光,它总要从黑暗中透过来。晏阳初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当我们回望20世纪的中国时,能够使心灵感到温暖的少数几束光中的一束。今天,中国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走出来,广大的农村许多地方“愚、穷、弱、私”仍是主旋律,民智尚未全然开化,民力没有得到足够发挥,而民主的建立更是任重道远。因此当我们展望更远的未来,这束光的亮度尤令人兴奋不已,这一思想不应从我们的天空遁迹。
海盗狼与肌肉羊
初级粉丝1
如此陌生的现代伟人
1928620日,晏阳初出席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典礼,领受荣誉文学硕士学位。赞扬词是这样写的:晏君自1918年在耶鲁膺学士学位,今已届十周年,极少的毕业生在十年间的成就,可与这位具进取心、富有才能,而且又不自私的人相提并论;他是中国平民教育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他对东方的贡献可能比战后任何一人都伟大;当他在法国以青年会干事与中国劳工相处时,设想出对中国文盲的教育观念;他在中国雅礼会所在的长沙,开始作平民教育大运动,迅速扩张成为全国性事业;他自繁多的中国文字中简要选取一千字;在这平民教育制度下,二百万中国人已经学会读和写本国文字;晏君实是世界文化中一有效能的力量。
1943524日,是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日,晏阳初在这一天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道被评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表扬状上写道: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又是他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
这些荣誉虽是加给晏阳初个人的,但正如晏本人所说,这是给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是对其自1920年以来在动荡不安的中国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的嘉许。
1945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全国民众教育委员会,聘请晏阳初为主任委员,并要求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南京设立办事处,以便与教育部随时联络。
194511月,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晏阳初的助手瞿菊农是中国代表之一。是次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的经验为蓝本,制定了文教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晏及其同仁在国内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已然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并开始影响世界。
19891025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致电晏阳初,祝贺晏99岁寿辰,贺辞中称:您一生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平民,给了众多美国人极大的鼓舞。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我对您通过给予平民更多的自由和机会来帮助他们摆脱贫穷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您已使无数人认识到:任何一个人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您是我们人类的颂歌,是你们同行的楷模。
70年,只做一件事
1918年在一战战场的华工营,到1990年在美国纽约去世,70余年,晏阳初只做了一件事,即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在法国华工营,晏阳初在服务华工中受到华工的教育,他开始认识中国的“苦力”,他们“苦”,但身上却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只因教育机会的缺失,这种力量得不到发挥。晏阳初用“脑矿”来形容他的这一发现,这种发现,对中国来说,真是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因为长久以来,中国的劳动阶层被天然地隔绝在知识之外,被认为是“无用的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连劳动阶层本身也看不起自己,总是渴望一个“救世主”来解救自己;而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则高高在上,总是以一种“解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劳动阶层面前。
青年晏阳初则在这些“苦力”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乃立下志愿,回国后不升官不发财,只为发扬“苦力”的“力”奋斗终生。
晏阳初1920年回国,当时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农村在资本和官僚的挤压下正陷入衰败,百姓衣不饱食,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彼时的中国,有85%的人不识字。晏阳初的工作,就从“除文盲”开始。他首先从中国众多的汉字中挑出1000个常用的,编成《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然后分别在长沙、嘉兴、烟台几个城市进行扫盲试点,成效卓著。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任总干事,以后几十年,直到中国解放,晏阳初一直以这个身份在国内开展工作。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的工作重心逐步从城市转到农村,因为农村人口占了80%强,农村有90%的人不认字,农民普遍在破产的边缘。
1926年以后,晏阳初以河北定县(今定州)为根据地,以县为单位,开始了综合的社会改造试验,史称“定县实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是对“定县实验”较好的概括,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联锁并进,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统筹进行。其逻辑是,农村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全局的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谋求综合的解决之道。
晏阳初从国民性的角度,把当时中国人的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四大病症,这病怎么来医治,晏阳初认为教育是根本之道,所以“定县实验”的核心只有两个字:“教育”。但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建设合谋,教育为建设服务,建设反过来促进教育。所以我们会看到“定县实验”中更多的是建设工作,比如品种的改良,灌溉工具的改良,棉花购销合作社的组织,乡村保健室的设立,而教育则蕴涵在这些建设工作之中。
解放后我国备受国际推崇的赤脚医生制度,广受国内NGO采用的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以及国务院扶贫办近些年的“整村推进”计划,联合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我们都可以看到“定县实验”的身影。
“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候,定县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校长等,所以当时的媒体把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称为“博士下乡”运动。而让这些既富于创造力,又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流人物一起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晏阳初需要花费1/4的时间“逐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教会撤出定县,转战湖南、四川,后在重庆北碚的歇马场落脚,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工作向深处发展,以定县工作的经验为基础,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同时开辟“华西实验区”,直到1950年。
“华西实验区”时期,平教会开始进行“土改”试验,以和平的方式从地主手中赎买土地分给农民。后来台湾的土地改革,直接借鉴了平教会在大陆的土改试验。而台湾土改被认为是世界学习的典范。
解放后,晏阳初以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其在国内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经验,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1990年,晏阳初在纽约去世,享年100岁。
爱总会找到一条路
延安时期及解放后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晏阳初等人的社会改良工作并不以为然,批判之声不绝。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暴力革命是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意识形态下,我们会看到革命成功后,那些非革命党基本上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晏阳初在解放后的“头衔”就有“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反革命”等,他留在国内的学生也命途多舛。
而晏阳初却在心里认为:“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办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有一段话论及法国大革命:结果,民主革命虽然在社会的实体内发生了,但在法律、思想、民情和道德方面没有发生为使这场革命变得有益而不可缺少的相应变化。这段话用在中国的革命上,大抵也是可以的吧。
100多年前,梁启超作《新民说》,他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晏阳初无疑对这句话有颇深的印象,他说:一切问题自人而生,欲求问题的解决,自当在人身上来下功夫。所以平教会自始至终,都把“做新民”作为目标。中国要在真正意义上摆脱宿命般的治乱循环历史,在根本上发生变革,唯有走改良的道路。
晏阳初将双脚迈进了饱受欺凌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乡村,他的手里没有枪,只有《平民千字课》,脑子里也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民众的疾苦和西方的民主理想。他就这样和他的同志们在河北定县农村一呆10年,在湖南、四川农村一呆又是10几年,以后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村一呆又是40年。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晏阳初70年如一日地行走在平民中间?这条路布满了荆棘,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走的,而晏阳初却一走70年,直到生命末了。“具有真正和完全的爱心的人不求自己的益处”,晏阳初的一生正是背着十字架在爱中行走的一生。没有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大力量,没有人可以持续地如此迈出脚步。更重要的,晏阳初并不是在痛苦中行走在平民中间。在《九十自述》中他说:我愿意化苦为乐,化敌为友。
晏阳初选择了悲悯作为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解释他对其时代的贫穷者及其他弱势人群所采取的行动。在这悲悯中,我们看到的是晏阳初舍己的爱。爱总会找到一条路,这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晏阳初留给我们的启示。
晏阳初与今日中国
很多人会以“时代不同了”这句话简单地把晏阳初们的努力对今日中国的启示带过去,认为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这些先辈们仅仅属于过去。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使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倡导中,也没有这些先辈们的任何身影。
如果把晏阳初们的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扫除文盲”,确实,这时代是大不相同了,今日中国已没有多少人不识字。如果把晏阳初们的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在农村扶贫”,确实,这时代是大不相同了,今日中国的扶贫工作已得到联合国的嘉奖。晏阳初们提出并践行的计划大大超越这些目标,而且这些计划经过实践的检验,切实可行。这些计划的目标被概括为:启迪民智,开发民力,建立民主,改善民生。
今天的中国,“人的建设”工作还远未完成,而这恰恰是晏阳初的工作核心。“我不知道中国人是否适合民主,但我知道他们想要民主……在中国,各种力量(包括好的和坏的)正在进行较量。只有人民大众有机会接受文化和公民品德教育的时候,中国才能实现民主。”今日中国,距离晏阳初的理想有多近?
我们这个时代,发现问题的人很多,解决问题的人太少,特别是知识阶层,这个理应天然具有社会使命的阶层,频繁出没于资本和官僚的觥筹交错之间,把自己的“根”——大众——抛诸脑后。80年前的“博士下乡”盛况,已难觅其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在《告诉人民》的结尾呼吁:这是一个宏伟而永恒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无比正确和晏阳初及其同事制定的实用的计划的确令人信服。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一个已经成熟的思想观念那样有力量。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时刻已经来临,我们必须以更大的热情和决心向前迈进。
晏阳初曾这样描述与他在艰难困苦中始终相伴的妻子的一生:“那美好的仗,她打过了,并始终持守自己的信仰。她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祝福,她的一生,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激励。”这也是晏阳初生命的真实写照。
(作者为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14: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7 14:27 编辑

1950   晏阳初在去留之间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952643&boardid=1
                  宋恩荣   张睦楚
  晏阳初(1890-1990),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1943年,与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然而,在国内,近60多年来,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1950年前后,不但是他一生最关键的时刻,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的节点。此时,中美关系的走向与晏阳初以及许多文化人的去留,有着密切的联系。
  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因受民主党传统左翼思潮的影响,对中共曾抱有某种幻想。从毛泽东和中共方面历年的言论中判断,认为中共政权虽具有民族主义性质,但还可以容纳资本主义思想,期待其一旦执掌政权即可建立南斯拉夫式的不受苏联控制的社会主义政府。以为这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陷南京,中共的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美国政府对当时时局的态度,可以从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中看到。《白皮书》认为“中华民国在国共内战的失败,是国民政府本身的领导问题,与美国无关,美国在战后中国情势已尽力而为,最后的失败,应由国民党负起全责”。美国政府早已决定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对国共内战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政策。一大批具有自由民主主义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早已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失去信心。美国的态度,对他们在重大历史关头投向中共留在大陆无疑起到了鼓舞作用。
      
        一、卢、晏互商,试探新政
  1949年10月20日,晏阳初从重庆飞台北,参加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会议。一周后取道香港转赴美国,准备就拟议中的国际平民教育运动事宜与有关方面协商。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指日可待,但许多身居海外的著名文化人士对国内形势和自己的去留仍有种种疑虑。
   1950年1月16日至8月17日,晏阳初与卢作孚(1893—1952,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两人互通信计有8封,频繁讨论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中共对他们这些海外知识分子的态度。
   就在他们处于迷惘、疑虑之中的时候,形势有了出乎他们意料的变化。
   当中共占领南京后,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设法秘密会见了自己昔日主政燕京大学时的学生、时任南京军管会外事处主任的中共代表黄华,商谈美国政府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司徒雷登表示了访问北平的愿望,中共方面立即回应:他“可以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朋友受到欢迎”。

   但是,1950年起,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兴起,掀起了“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在这种情况下,国务卿艾奇逊电复司徒雷登“根据最高层的考虑,指示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访问北平。”
   于是,司徒雷登被立即召回国。紧接着,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文中说司徒雷登的撤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要求“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的人,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

  晏阳初和卢作孚期待中共政权和美国建交的愿望终成泡影。晏阳初所期待的在新政权下谋求自己事业发展的愿望也陡生变数。

           二、院、会被封,归路断绝
    让晏阳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几乎就在他期待回国之际,川东行署派来工作组到“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创办)”组织学习,配合抗美援朝,开展批判亲美、恐美、崇美的思想教育运动。联系实际,将水利系学生邓矿关于“解放军借住女生宿舍,影响校内交通、卫生”一事所写的“我们的呼吁”大字报定性为“反对解放军的反革命事件”。并认定代理院长魏永清和副教务长石理亚是幕后支持者,开展大批判。接着,以“反革命罪”将魏、石、邓三人逮捕,魏永清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认定“乡村教育学院”为反动分子所掌握。

   1950年12月22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言人发表书面谈话,称“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是在“改良主义的外衣下,掩蔽着投靠美帝国主义的实质,与蒋匪反动政府勾结,巧妙而阴险的从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执行帮助美帝、蒋匪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反动任务”。“特予取缔并接管中国乡 村教育学院”。
   接着,《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教育》等报刊连续发文,批判声讨晏阳,指责他的平民教育理论是一种为虎作伥的买办法西斯的教育理论,与梁漱溟的“乡农学校”教育理论一样,都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动教育理论”。
      至此,晏阳初的回归之路被彻底断绝。

        三、二子归国,父子分途
  1950年,晏阳初在美国读书的两个儿子却坚定地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可以救中国”,坚决要求回国参加建设新中国。
   晏阳初帮助孩子实现了归国的愿望。
    但是,孩子归国后,却厄运不断,从事石油情报研究工作的长子晏振东被下放到江西改造;从事音乐教学的二子晏新民被划成“右派分子”,几十年接受监督改造。后来,二人都先后患了脑中风,留下半身不遂的残疾。一直留在国内的,解放前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的三子晏福民,(曾任新中国国家体委高干)文革中因不堪凌辱,卧轨自杀。
   晏阳初的挚友,乡村建设的同道,一代航运巨子卢作孚,在“五反”运动中备受污蔑与冲击,于1952年2月8日在重庆自杀。

       四、两度返国,壮心不已
   1950年后,晏阳初得知他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国乡村教育学院”已被明令取缔,但他坚信自己事业的方向正确。他毅然把视野扩大到亚非拉美各大洲的欠发达国家,把在中国奋斗了30年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在海外又奋斗了40年。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
    他的努力,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1985年,周谷城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的名义,郑重邀请晏阳初及随行人员访华。接到信后,晏阳初很激动,经过准备,他从纽约取道菲律宾回国,考察访问,受到高规格接待。

    1986年7月11日,中华平民促进会和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获平反,恢复名誉。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院长魏永清死缓判决被撤销,魏永清无罪释放。
   1987年7月,晏阳初二次回国考察,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教育部联系,试图恢复乡村教育学院,无进展。





http://home.51.com/dangun629/diary/wxitem/150890.html
走访近代中国平民教育先驱晏阳初先生故乡


 位于中国西部,与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的大巴山脉,曾在中学地理课上听过。

  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与此相关之历史事件也在党史课中学过,背过。

  但是,对此地的另一名人,而且是“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1955年美国《展望》(Look)杂志所刊文章“VIP: The World's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所列),1943年被“哥白尼逝世400年全美纪念委员会”与爱因斯坦等10人共同选为“现代革命者之一”(“modern revolutionary”,另有译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的晏阳初先生,以及他致力于落后地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70余年的事迹却从未听说,更没有学习过。

  当我后知后觉,于2017年的初冬走进大巴山,来到他的故乡四川巴中市,了解到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理念和事迹,真是由衷的钦佩和敬仰。

思想的光芒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早在1920年代伟大的贫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就提出了这样的扶贫理念,迄今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他一生坚守“不为官,不发财,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信念,从事乡村农民的教育启蒙工作,这般情怀和理想迄今依然令人感动和崇敬。

  按时下的讲法,晏阳初先生是标准“海归”。毕业于耶鲁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到中国。旋即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并在长沙推行《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为他的平民教育理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实验,取得了重大影响。

  据闻有一位从韶山出来的年轻人,此时正在长沙,便作为义务教员参与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中,并有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他正是受到晏阳初思想的影响才觉悟要以简单、务实和经济的方式真正地打到民间中去(维基百科)。可见“平民教育运动”意义之深远和重大。

  1923年在长沙获得成功的晏阳初来到北京,在当时一众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支持下,于3月26日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并任总干事。平教会成立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晏阳初逐渐认识到中国平民教育的关键在乡村,而“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为此,平教会设立了乡村教育部,经过两年的实地调查,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

  1926年晏阳初与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翟城村,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1929年平教会总会迁往定县,晏阳初便携家人迁入定县,以全力以赴地在这里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他曾说:“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

  与他同时下乡的除了“平教会”成员和家眷,还有从北京来的教授,学者,医务人员,他们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长期跟农民一起生活,传播知识,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千古佳话”。

  据统计,在1930-1937年间,在定县实验区工作过的人员达400人左右,每年有120多人,其中留学归来者20人,国内大学毕业者40多人。当时北京的报纸评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运动”(走笔至此,不得不添加一句,这个记录一定被40年后的“文革”打破,所不同的是前为自愿,后属被迫)。

  当我在巴中市“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的照片中看到那些自愿从京城来到定县,以实际行动践行“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的教授,学者,海归,社会名流,青年学子,甘愿做一个从帮助农民识字开始,进而使他们触摸现代文明的志愿者时,禁不住由衷的敬佩和感动。

  不难想象,不要说那是20年代,就是当下的中国,从北京到定县,也绝不仅仅是地理上几百公里的迁移,而是要跨越多少个“几百公里”的心里挑战,而他们在晏阳初的感召和带领下,却做到了!

  晏阳初的“平教会”并无党派色彩,他也不接受政治人物和政治团体的捐款,而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念却得到海归菁英、社会贤达、青年学子的认同,我不由得相信,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些秉承良心和内心的光明去做事的人,很多时候,他们的行动无关乎主义、党派、宗教、种族、地域,关乎的就是自己的那颗心,做“对”的事情,寻求社会的公平、公义、公道,这样的人文情怀,体现了真正的志愿者精神:志愿,不为报酬,利他,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这样的情操令我深深地敬仰和崇敬。

  医治“愚、贫、弱、私”

  在定县实验中,晏阳初逐渐形成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他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当我和一同前来的老同学漫步在这间并不宽大的展览馆(为了节省费用,馆内照明欠佳),仔细观看每一幅照片,阅读每一行文字,内心的感慨是巨大的。晏阳初的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并没有假大空的概念,无所适从的口号,打油诗般的数字罗列,而是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着眼于小处。

  比如:为减少通过饮用水传染的疾病,平教会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从平民学校毕业生中培训各村诊所的护士与公共卫生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每一项都有具体的内容,相应的举措,有专业知识人员负责。

  晏阳初主持下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在当时已经形成了风靡全国的定县参观热。那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急剧变化,思想最为多彩的时期。在国际与国内乡村浪潮氛围中,在国内各种力量簇拥下,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可谓异彩纷呈。晏阳初开创的平民教育运动被研究者认为:在中国现代教育实验史上具有重要标本意义,为改变中国乡村社会面貌、推动国家与国民现代化贡献了独特智慧,是中国近百年来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典范。

  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在1937年被迫停止,同年9月24日定县沦陷。

  晏阳初创办的“平教会”1949年被解散,媒体将晏阳初称为“美帝国主义者的走狗”,将平教会称为“反动组织”。晏阳初去国出走,旋即赴美,在美国协助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平民教育运动。

  时间到了1980年代,晏阳初以及他的平民教育理论之价值,又开始逐渐在他事业起始的大地上被重新了解和认识。他去世后,家人尊嘱,将他的一半骨灰送回故乡—四川巴中市。1997年(去世7年之后),6月30日,晏阳初陵墓在巴中市东郊塔子山顶落成。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平民教育”力图医治的“愚、贫、弱、私”四大病依旧存在于广大农村。但是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据1980年代初河北省的调查材料,由于平教会的工作,定县在抗战爆发前已成为无文盲县;消灭了天花﹔平教会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另外,1970年代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亦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甚至1990年代后期在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维基百科)。

  今天,当“精准扶贫”响彻耳边,“脱贫致富”成为硬任务,回望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先生“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的远见和志向,“不做官,不发财,终身献给劳苦大众”的精神和情怀,“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的理念和智慧,犹如冬日的暖阳穿越时空,冲破岁月风尘,弥足珍贵,温煦润心,格外令人感慨和敬仰。这一束思想的光芒,不应再从我们的天空中遁迹。

(作者:北京市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专家志愿者  厉放)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 http://hebtu.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231561

作者:文学学院07级研究生 李丽平









  1943年5月24日,是伟大的思想启蒙者哥白尼逝世四百年的纪念日。当日全球180名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聚集在美国纽约市的卡立兹教堂,隆重纪念哥白尼,同时颁布“当今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名单中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杜威、企业家亨利·福特等人,其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他叫晏阳初。对晏的表扬状是这样写的:“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的人。他又是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办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是年11月,当时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刊登专文介绍晏阳初,内文引用晏的话说,“没有任何一国能超越其民众而强盛起来。只有这许多大众———世界上最丰富的尚未开发资源,经过教育而发展,且受教育而参加他们自己的建设工作,否则将没有和平可言。”
  晏阳初先生于1890年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世代书香门弟。在塾师兼乡医的父亲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谙习时势的父亲也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少年晏阳初到几百里之外的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1916年远涉重洋,考入美国耶鲁大学,研习政治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两天后抵达法国普蓝(Bologue)的服务中心,在有5000名华工的华工营中,开始了为华工服务的工作。他还创办了一份《驻法华工周报》,在一篇社论中他写道,“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开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把那老心老肠革去,换一个新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
  1920年夏,晏阳初回到祖国,立即策划平民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并于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下称“平教会”),任总干事。他选择了长沙、烟台、嘉兴、武汉等地,进行平民识字教育实验。每到一地先组织学生游行,宣传平民识字的意义与办法。征集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作义务教员,按社区分段招收学生,利用商行、机关、寺庙空房组成平民识字班,按期开学。识字班每期4个月,教授《平民千字课》,学习日常用字1千余字,并教授简笔字,课文全部采用白话文。实验工作取得经验后,继续在本地与外埠推广。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都有数以几万乃至几十万计的平民通过学习,取得了识字结业证。以长沙为例,识字合格的平民达20万之多,年龄从十几岁的失学孩童至六、七十岁的老人,分属于58种不同职业。
  到20年代中期,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分会,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都市先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成为20年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壮举。在城市平民教育取得成绩之后,他进一步深思,中国向来以农立国,80%的人口居住在乡间,农村才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与重心。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乡村,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这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改造运动。乡村运动将肩负起“民族再造”的使命。
  1929年,他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举家迁往贫困地区河北定县的翟城村,开始了日后非常出名的“定县试验”。据晏阳初之子晏振东回忆说,当时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区每年在职人员大约 120人,在他的带领与影响下,数以百计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包括陈筑山、瞿菊农、冯锐、孙伏园、李景汉等海外归来博士、硕士,纷纷放弃了都市中优越的工作条件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举家前往偏僻艰苦的定县,加入了乡村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行列。这一称为“博士下乡”的举动,是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与“坐而论道”等传统观念的超越。当时的一家报纸指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的运动。晏身住农家,衣着粗布,在黑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农民扫盲,他还亲自担当村保健员,为农民治疗沙眼和皮肤病,布种牛痘及猩红热预防针。平教总会在这里组织扫盲、改良农作物与畜牧品种、兴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兴办产销合作社和实验银行,还创办《农民报》、组织同学会与“公民服务团”。他深情地写道,“中国的农民负担向来最重,生活却最苦:流汗生产是农民,流血抗战是农民,缴租纳粮的还是农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诸农民,一切的一切都由农民负担!但是他们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们的血有流尽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们负担不了而倒下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的需要培养民力、充实民力的乡村建设工作。”
  晏阳初认为,乡村建设的使命既不是“救济乡村”,也不是“办模范村”,而是要立足于“民族再造”这一艰巨而长期的使命。他说:“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是构成中国的主人,害了几千年积累而成的很复杂的病,而且病至垂危,有无起死回生的药方问题。”乡村建设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起,“所以说中国的农村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
  在定县,晏阳初等人摸索出一套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为主题的四步方案,提出了治“愚、贫、弱、私”的农村改革理论。
  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他们编写了600余种平民读物;选编了包括鼓词、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60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民间实用绘画、乐谱等,组织歌咏比赛、农村剧社,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1934年,全县建成这一系统,农民每年人均负担不过大洋一角。在控制天花流行,治疗沙眼和皮肤病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他们出版多种公民教育的材料,进行农村自治的研究,指导公民活动和开展家庭教育。
  30年代初,国民党内政部次长到定县视察后,对定县的乡村改造工作极为赞赏,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把这种模式向全国推广。因此南京政府通过决议,全国各省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做试点。
  晏阳初自称“三C”影响了他的一生,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洛克菲勒基金会副总裁认为:“晏阳初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结合了理想主义和最大智慧的判断与技巧安顿自己的位置,很实际地与农民相处。”
  由于日本侵华,1936年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撤离定县,定县实验被迫中止。平教会辗转迁至湖南长沙、衡山,最后撤至四川。1940年,晏阳初于四川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为乡村改造培养专门人材的高等学校———中国乡村建设院,一面组建培训农民抗战教育团,一面继续开展“县单位”与“省单位”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
  乡建运动后来被视为“改良主义”,有人批评其实效差,未能挽救农村破产的命运。其实,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迟效的事业,对教育改革不能持过于简单的评价。1934年,在定县工作五年之际,晏阳初坦言困难和他的态度:人才短缺、经费匮乏,面对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教育改革难被重视;改造民族生活之大计,决不会刹那间成功,只能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去做。的确,这种坚持理念,在险恶的环境中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本身就是中国社会所应当珍贵的。即便从物质进步的层面,当年的耕耘也是有实获的。据80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于平教会当年的工作,定县已成为无文盲县,已消灭天花;当年平教会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1950年晏阳初在中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被迫终止后,他将自己的事业转移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教与乡建的理论为基础,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继续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奔走,指导推行田间实验与社区教育。将初期的“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扩展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
  1955年晏阳初被美国《展望》杂志评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国际舆论给予他崇高的评价,称赞他“是具有坚定信念与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是劳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1990年,晏阳初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在纽约逝世。国际舆论界盛赞他“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这位独具东方异彩的“教育之星”用一生的奋斗实现了:“今生今世,我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劳苦大众的教育事业……”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7 11:38 , Processed in 0.1072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