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9|回复: 3

[新课程区] 庄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5 18: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6-25 19:08 编辑

1.
庄子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

3.
庄子·外篇·知北游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
知北游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婀荷甘与神农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婀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谩诞,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仰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孙子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赍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黄帝说:“无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
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大道神明精妙,参与宇宙万物的各种变化;万物业已或死、或生、或方、或圆,却没有谁知晓变化的根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自古以来就自行存在。“六合”算是十分巨大的,却始终不能超出道的范围;秋天的毫毛算是最小的,也得仰赖于道方才能成就其细小的形体。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始终保持着变化的新姿,阴阳与四季不停地运行,各有自身的序列。大道是那么浑沌昧暗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不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了。
齧缺向被衣请教道,被衣说:“你得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的和气便会到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精神就会来你这里停留。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
被衣话还没说完,齧缺便已睡着。被衣见了十分高兴,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
舜向丞请教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据有,你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由我所有,那谁会拥有我的身体呢?”丞说:“这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降生人世并非你所据有,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这也是天地把和顺之气凝聚于你;即使是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走不知去哪里,居处不知持守什么,饮食不知什么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
孔子对老聃说:“今天安居闲暇,我冒昧地向你请教至道。”老聃说:“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大道,真是深奥神妙难以言表啊!不过我将为你说个大概。
“明亮的东西产生于昏暗,具有形体的东西产生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质产生于精微之气。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诞生,所以,具有九个孔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具有八个孔窍的动物是卵生的。它的来临没有踪迹,它的离去没有边界,不知从哪儿进出、在哪儿停留,通向广阔无垠的四面八方。遵循这种情况的人,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目灵敏,运用心思不会劳顿,顺应外物不拘定规。天不从它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高远,地不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广大,太阳和月亮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运行,万物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昌盛,这恐怕就是道啊!
“再说博读经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就格外聪明,圣人因而断然割弃上述种种做法。至于增多了却不像是更加增加,减少了却不像是有所减少,那便是圣人所要持守的东西。深邃莫测呀它像大海一样,高大神奇呀它没有终结也没有开始,万物的运动全在它的范围之内,而且从不曾缺少什么。那么,世俗君子所谈论的大道,恐怕都是些皮毛啊!万物全都从它那里获取生命的资助,而且从不匮乏,这恐怕就是道啊!
“中原一带有人居住着,不偏于阴也不偏于阳,处在大地的中间,只不过姑且具备了人的形体罢了,而人终将返归他的本原。从道的观点来看,人的诞生,乃是气的聚合,虽然有长寿与短命,相差又有多少呢?说起来只不过是俄顷之间,又哪里用得着区分唐尧和夏桀的是非呢!果树和瓜类各不相同却有共同的生长规律,人们的次第关系即使难以划分,也还可以用年龄大小相互为序。圣人遇上这些事从不违拗,即使亲身过往也不会滞留。调和而顺应,这就是德;无心却适应,这就是道;而德与道便是帝业兴盛的凭藉,王侯兴起的规律。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顺应变化而死。业已变化而生长于世间,又会变化而死离人世,活着的东西为之哀叹,人们为之悲悯。可是人的死亡,也只是解脱了自然的捆束,毁坏了自然的拘括,纷纷绕绕地,魂魄必将消逝,于是身形也将随之而去,这就是最终归向宗本啊!不具有形体变化而为有了形体,具有形体再变化而为消失形体,这是人们所共同了解的,绝不是体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是人们所共同谈论的话题。体悟大道的人就不会去议论,议论的人就没有真正体悟大道。显明昭露地寻找不会真正有所体察,宏辞巧辩不如闭口不言。道不可能通过传言而听到,希望传闻不如塞耳不听,这就称作是真正懂得了玄妙之道。”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一个名叫获的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屠夫询问猪的肥瘦,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实情况。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至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万物、言论和大道遍及各个角落,它们名称各异而实质却是相同,它们的意旨是归于同一的。让我们一道游历于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用混同合一的观点来加以讨论,宇宙万物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啊!我们再顺应变化无为而处吧!恬淡而又寂静啊!广漠而又清虚啊!调谐而又安闲啊!我的心思早已虚空宁寂,不会前往何处也不知道应该去到哪里,离去以后随即归来也从不知道停留的所在,我已在人世来来往往却并不了解哪里是最后的归宿;放纵我的思想遨游在虚旷的境域,大智的人跟大道交融相契而从不了解它的终极。造就万物的道跟万物本身并无界域之分,而事物之间的界线,就是所谓具体事物的差异;没有差异的区别,也就是表面存在差异而实质并非有什么区别。人们所说的盈满、空虚、衰退、减损,认为是盈满或空虚而并非真正是盈满或空虚,认为是衰退或减损而并非真正是衰退或减损,认为是宗本或末节而并非真正是宗本或末节,认为是积聚或离散而并非真正是积聚或离散。”
妸荷甘和神农一同在老龙吉处学习。神农大白天靠着几案、关着门睡觉,中午时分,妸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吉死了!”神农抱着拐杖站起身来,“啪”的一声丢下拐杖而笑起来,说:“老龙吉知道我见识短浅心志不专,所以丢下了我而死去。完了,我的先生!没有用至道的言论来启发教导我就死去了啊!”
弇堈吊知道了这件事,说:“体悟大道的人,天下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都将归附于他。如今老龙吉对于道,连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也未能得到,尚且懂得深藏他的谈吐而死去,又何况真正体悟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没有形体,听起来没有声音,对于人们所谈论的道,可以说是昏昧而又晦暗,可以加以谈论的所谓的“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道。”
于是,泰清向无穷请教:“你知晓道吗?”无穷回答:“我不知晓。”又问无为。无为回答说:“我知晓道。”泰清又问:“你知晓道,道也有名目吗?”无为说:“有。”泰清说:“道的名目怎么样呢?”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处于尊贵,也可以处于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数。”
泰清用上述谈话去请教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知晓和无为的知晓,谁对谁错呢?”无始说:“不知晓是深奥玄妙,知晓是浮泛浅薄;不知晓处于深奥玄妙之道的范围内,知晓却刚好与道相乖背。”于是泰清半中有所醒悟而叹息,说:“不知晓就是真正的知晓啊!知晓就是真正的不知晓啊!有谁懂得不知晓的知晓呢?”
无始说:“道不可能听到,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称述。”
无始又说:“有人询问大道便随口回答的,乃是不知晓道。就是询问大道的人,也不曾了解过道。道无可询问,问了也无从回答。无可询问却一定要问,这是在询问空洞无形的东西;无从回答却勉强回答,这是说对大道并无了解。内心无所得却期望回答空洞无形的提问,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广阔的宇宙,对内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不能越过那高远的昆仑,也不能遨游于清虚宁寂的太虚之境。”
光曜问无有:“先生你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无有不吭声,光曜得不到回答,便仔细地观察它的形状和容貌,是那么深远那么空虚,整天看它看不见,整天听它听不到,整天捕捉它却摸不着。
光曜说:“最高的境界啊,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能够做到‘无’,却未能达到‘无无’,等到做到了‘无’却仍然是在基于‘有’,从哪儿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啊!”
大司马家锻制带钩的人,年纪虽然已经八十,却一点也不会出现差误。大司马说:“你是特别灵巧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锻制带钩的老人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更何况对于那些无可用心之事啊!能够这样,外物有什么不会予以资助呢?”
冉求向孔子请教:“天地产生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古时候就像今天一样。”冉求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便退出屋来,第二天再次见到孔子,说:“昨天我问‘天地产生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先生回答说:‘可以,古时候就象今天一样。’昨天我心里还很明白,今天就糊涂了,请问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昨天你心里明白,是因为心神先有所领悟;今天你糊涂了,是因为又拘滞于具体形象而有所疑问吧?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不曾有子孙而存在子孙,可以吗?”冉求不能回答。
孔子说:“算了,不必再回答了!不会为了生而使死者复生,不会为了死而使生者死去。人的死和生相互有所依赖吗?其实全存在于一个整体。有先于天地而产生的物类吗?使万物成为具有各别形体事物的并不是具有形体的事物。万物的产生不可能先行出现具象性的物体,而是气的聚合而产生万物。由气的聚合形成万物之后,这才连续不断繁衍生息。圣人对于人的怜爱始终没有终结,也就是取法于万物的生生相续。”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持守凝寂,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任物的好处所。那些称作君子的人,如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山林呢,还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不知道与不能够,本来就是人们所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难道不可悲吗!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要想把每个人所知道的各种认识全都等同起来,那就实在是浅陋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 7%E6%B8%B8/10192398

4

道学经典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庄子》 >
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1/list144_1.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姓庄,名周。他出生于战国时代祖居宋国,据说其先祖曾是宋国的一国之君。他本人虽然不曾当过君主却是道家学派鼎鼎有名之人物。




  庄子的毕生思想精髓都汇集在其著作《庄子》当中。《庄子·外篇》的压轴文章就是《知北游》,由此我们就能知道《知北游》这篇文章在庄子心目中的地位。我们熟知、明白了《知北游》就可以了解庄周哲学的主要内涵。《知北游》相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庄周关于生死的观念以及他心目中理想的道德观念。
  《知北游》这篇文章的名字来源很简单,就是这篇文章开头的三个字。虽然猛一听篇名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只要搞清楚了“知”是一个庄子想象的人名,那篇名就相当的好懂了。即一个叫“知”的人到北方去旅游。这个叫“知”的庄子想象的人物到北方去旅游的目的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休闲娱乐,而是去探讨“道”、“气”等哲学观点,最后探求出来的结论也就是庄子要向我们论述的哲学思想。
  《知北游》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问、求“道”,在这个过程中就向我们点出我们生存的宇宙本质是什么?作为生存在这茫茫宇宙中的渺小人类应该如何去面对宇宙以及其他的万事万物呢?《知北游》还试图探索宇宙的来源,人类因何而生缘何而死的秘密等等。庄周的这些哲学思想有的是唯物的,有的是唯心的,我们现应该辩证的看待。
  庄子妻死原文及翻译
  庄子曾经有过三个妻子,因为家贫,所以那些妻子都先后离开了他,后来庄子对自己的家也没有之前那么向往了,于是就这么拖着过日子。


  后来,庄子和一个富家女子田氏在一起组成了家庭。田氏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是并不嫌弃庄子家贫,因为庄子的才华,对庄子一往情深。于是不听家人阻拦,与庄子一起回到乡下过起了平凡的农家生活。
  好景不长,庄子这一次的好日子没有多久,他的妻子田氏竟然死了。庄子的好友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准备好好安慰庄子。但是当惠子到了庄子家中后,才发现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和木盆一边唱歌。
  惠子诧异道:“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这么久,本来应该是生儿育女直至白头偕老,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却敲着瓦缶和木盆唱起歌来,这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不紧不慢说:“不是的。我的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绝望伤心呢!但是我仔细想了想,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应该具有生命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生命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环境之中,因为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心的在天地之间睡觉一般,而我伤心围着她啼哭,这就不能知道天命本意了,所以我不难过伤心,反而为她高兴。”
  庄子钓于濮水是什么意思
  庄子这个著作里秋水非常经典,文章里有一个小寓言故事,写了庄子拒绝邀高的故事。庄子在濮水这个地方垂钓,楚国的君王派两个使者到濮水,向庄子发出邀请。


  使者对他说,我们的君王将治理国家职务托付于你,希望你不辞辛劳能够接受。他继续钓鱼没有起身,只是对使者说道,传闻你们国家有一只龟兽,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你们的君王把龟包裹在锦缎里珍藏在匣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是愿意死了被尊贵的供奉起来,还是愿意活着在烂泥沼里自在的爬动呢?两位使者回答,当然是愿意在泥沼里爬动。此时庄子大声说道,你们回去吧,我就想像龟一样在泥沼里活着。
  庄子曾周游列国,活得自由率性,后来拒绝了楚王的官职,隐居著书。庄子人和他的思想一样,反对人的追求功名心,这在古代非常难得。他所写的文章多为寓言故事,简短的几个比喻就将要表达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他认为在朝廷为官,谋取功名权势,就像虽然身着显贵之服,身处显贵之地,但是却如同死去,而自然而然的活着,虽然物质条件匮乏,却能让自己身心舒畅。他有一个名言,指哀莫大于心死,认为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重要,这里也能体现出来。
  其实他真的很伟大,有多少文人读书就是为了得到当朝者青睐,能够做官显富贵,而他面对一个君王送上来的官职厚禄却毫不心动,视为草芥,读了这个故事,更加佩服庄子的品德。
  庄子天道全文译文
  《天道》是庄子的著作之一,主要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事物本身是具有运动状态的,自然法则是它们唯一需要遵从的规律。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的平静与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楚国君主非常认同庄子的思想,打算请他去出任楚国宰相,特意派人来请庄子。庄子不愿意出仕,他认为自己一旦介入朝堂,道不成道法不成法,自己会变为一个四不像的人。另外,君主都认为自己的权力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自己崇尚的人人平等自是与君主的思想矛盾。当时楚国的宰相是庄子的朋友,他也害怕楚王重用庄子,从而自己下岗失业。
  庄子听闻后,借游历的机会来到楚国,跟自己的宰相朋友促膝长谈。他给朋友讲解自然之道,自然万物都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如果刻意改变就会破坏原有的气场和规律。庄子表示自己一生追求真理自由,不会把精力放在权力中心。宰相很是惭愧,觉得自己的小人之心在庄子的君子之德面前真是抬不起头。他拜见楚王,将庄子的真实想法告诉楚王,劝诫楚王不要用武力来使庄子屈服。楚王仔细读了庄子的《天道》,发现不能以常人的思维来衡量庄子。
  庄子的文学造诣很高,与他的道家思想相得益彰。借助文笔,他能够把他的思想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表达出他对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让世人通过有形的文学作品来解读道家的无形。
  庄子的三言介绍
  庄子曾经提出三言,并且加以运用,来着重表现出他超脱现实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理念。他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表现他不同于寻常的理念和观点。


  他的代表作《逍遥游》,就是这“三言”的交替使用,相互结合。这样子的作品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三言的作品风潮,使很多人认同并且运用。其中“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手法,“卮言”是议论方法。
  庄子的“三言”,不是简平常的并列关系,而是包扩和交叉的关系。必须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表达。
  这三言没有所谓的先后之分和主要之分,只能交融合并,互相辅助。
  在特殊环境中,既不能用庄严,肃穆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玩笑似的说明,提示。这就需要运用三言的方式来阐述了。
  因此,《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表明事理,开拓思路,扩大影响范围,这是“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在潜于默化中乐于接受,这是“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点悟、引用、发挥,这是“以卮言为曼衍”。这三者的相互结合,于是形成了《庄子》超脱物外的言论和思想。
  在《逍遥游》中,庄子发挥出了惊人的想象和理解,虚构出无边无际的意象,将寓言的特点展现到巅峰。 不与尘世争风论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遨游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这是最超脱事外的感想。
  庄子图片合集欣赏
  这是一副关于庄子的淡雅的中国风格水墨山水画,风格宁静致远,泊淡从容,反应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画上的色彩是黑白为主,淡绿色和淡蓝色为少许点缀,黑色也不同的浓淡层次。


  画的左下方画的是三块河边的岩石,其中两块较大岩石连在了一起,岩石棱角分明,用淡绿色和淡蓝色渲染一下,反应明暗层次对比,岩石上面各长着一棵枝叶弯曲盘旋的树木,树木向上升展着,枝头上树叶茂盛,树叶是浓重的墨色,生机勃勃,树下面还有少许零星灌木从,用淡色的线条描绘。另一块较小的石头完全在水中,边上长了几族芦苇,芦苇也枝繁叶茂,迎风舒展,芦苇丛把小石头和大石头连在一起。
  画的中间是一条宽阔的大河,占了画面的一半左右,河的对岸有一个稍有起伏的小岛,小岛的边上也有河水围绕。小岛的后面是高高的山峰,山峰连绵起伏,石块林立,山峰的后面有更远的山峰,更远的山峰用淡黑色描绘,若隐若无。河流平静如镜,河的中央有一叶孤单的扁舟,扁舟处河水微起波澜,扁舟的右边是低低的船仓,扁舟的左边是庄子坐在船头,庄子面容和表情看得不太清晰,手臂曲着放在前面,也许庄子是在构思如何写作达生,还是庄子刚刚醒来,梦见了蝴蝶,不知道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庄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9: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与孟子同时。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梁史。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代表作是《庄子》,其中最著名的是《逍遥游》和《齐物论》。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 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 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文章,无疑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9: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故里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f873d0100pihp.html



读完了《南华经》,深深为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深邃的思想、奥妙的哲理、精彩的语言、动人的故事、达观的性格、逍遥的情愫所折服。一种重新造访庄子故里,拜竭庄子的愿望油然而生。

庚寅岁末,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庄子故里

庄子的出生地位于河南东部一个边陲小村——青莲寺村,隶属民权顺河乡,东与山东曹县毗邻,南与安微亳州相近。当汽车沿着县城的南华大道、秋水路,再经庄子广场向东北方向行驶七十多华里进入青莲寺村时,在这里看到了庄子井、庄子胡同,还有村北数华里的庄子湖等。青莲寺村在战国时期为宋国辖区,庄子是楚国贵族后裔,到庄子时已经家族破落,为躲避战乱迁于此。据当地村民介绍,青莲寺村因有青莲寺而得名。

青莲寺为唐朝前期所建,传说为优婆舌吐青莲之处,该寺因而得名,当时为佛教胜地,现留有石碑一块,碑阳有“皇明天启陆年岁次寅春三月”字样,碑文以小楷记述了青莲寺及优婆的情况,有“青莲寺记”、“记优婆”字样。当地村民介绍,优婆是一个用铁铸造的老婆,俗称“黑老婆”,“文革”时遭破坏,已经不知去向。碑下还有一个大石乌龟底座,村民为保护它已将其深埋地下。

庄子井传为庄子当年炼丹和生活用水处,清代诗人张良柯曾作诗咏之“一抹林园带夕阳,明贤故里井泉香。居民莫作沧桑感,此井于今尚姓庄。”据村民介绍,庄子井原深数十丈,用砖砌成,井水清澈甘甜,后几经黄河泛滥将井淤积,现只能看到井口部分及剥蚀残破的井壁。好在当地人在其上修建井亭将其保护起来,使后人怀古有处。



庄子一生当过唯一的官就是漆园吏,因为安微北部的蒙城有个叫漆园的地方,所以现在蒙城人认为漆园是庄子的故里。

(二)庄周陵园

庄子陵位于庄子出生地青莲寺村的南部十华里处的唐庄,隶属民权老颜集乡。庄子陵园占地百余亩,由五部分组成:最南边是石牌坊,往北依次是大殿、“庄周之墓”碑亭、庄子土塚、庄周碑林。


    距当地村民介绍,庄子当年到各处讲学,当时条件很艰苦,庄子深知生死乃人类自然规律,给他的学生留下遗言: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当他感到自然规律要降临到自己身上时,终于没有回到出生地,而在距自己的出生地十华里的唐庄“化蝶”而去,结束了艰苦而逍遥的八十四岁的一生,并按其遗言葬于此。

“庄子之墓”碑亭后为庄子土塚

凝望着这高大的土塚,想到庄子那面对妻子的离去“击盆而歌”的达观,去楚国途中遭遇骷髅头用鞭击之而后作枕头,梦中与骷髅头的精彩对话,还有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惊世言辞,那种将生死看破的生死观何止是豪情?不更是对人生的彻悟吗?难怪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唐庄为明末唐氏为避战乱从河北磁州尚寨迁居于此,唐氏兄弟崇尚庄子,以庄墓为邻,繁衍生息,定名唐庄。并于乾隆五十四年奔走乡里,招募四邻树碑建陵,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贡生秀才,及海外名人,争相前来拜竭庄陵。唐庄因而名扬天下。

二零零零年九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庄周墓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拨出专款予以重修。同年十一月国家邮政部在民权举行庄子邮票首发式。


三)庄周碑林

庄周碑林在庄周陵园的最北部,整个碑林设计成蝶状,取“庄周梦蝶”之意。有来自海内外的庄氏宗亲名人、当地政要名人、书法名家题词,共有80多块石碑。可能是庄子的思想激发了大家们的灵感,碑上的书法或古朴苍劲,或洒脱飘逸,或铁骨嶙峋,或秀丽隽永,驻足赏之,让人流连忘返。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为庄周陵园题词

                        

                           (四)庄子湖

距青莲寺村北五华里处就是著名的庄子湖。这里有广袤无垠的湿地,中间的湖面达数十公顷,湖水清澈,夕阳下波光粼粼,锦鳞游泳,两岸有绵延千里的黄河故堤、北方特有的挺拔高大的白杨树、婀娜多姿的垂柳,特别是那飘逸摇曳的芦苇,每到夏秋季候鸟来临季节,白鹭及各种水鸟戏玩于芦苇丛中,风光旖旎。


    如果说西湖瘦,那么庄子湖就是肥。湖周围的湿地土壤肥沃,盛产优质大米,“顺河大米”以其醇香可口、营养丰富、绿色环保而成地方名产。湖中的水产品更是丰富,其中鱼类就达数十种,因湖中心深达盈丈,当地老百姓称“无底潭坑”,有“鱼精”“老鳖精”,当地村民不会轻易到湖中捕鱼,深怕惹了这些精灵们而招致祸患。这种大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美正像庄子的回归自然!

从庄子湖折回往南五十华里,就是“河伯望秋水而不知有北海”的秋水湖,更是别有风情。

也许是庄子湖、秋水湖特有的美给庄子孕育了灵感,那“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北冥鲲鹏,灞桥之下的“游鱼之乐”,“其大遮数千牛,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的栎社树,鲁国遭遇“特殊待遇”的大鸟,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的何止是大自然之美和生花的妙笔,更有着深邃的哲理,让人遐思无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7 11:54 , Processed in 0.0996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