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8|回复: 4

[其他资源]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0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7-20 10:47 编辑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挑战

2018年06月13日来源:《教育研究》

http://ex.cssn.cn/jyx/jyx_jyxyl/201806/t20180613_4364507_1.shtml

作者简介:课题组,课题负责人:马晓强;课题组成员:崔吉芳、刘大伟、何春、赵子莹、马筱琼、李锋亮、赵琦、王颖喆、陈佳鹏、康世联、祝新宇、田凤、魏轶娜、张臻、金龙;执笔人:马晓强、崔吉芳、刘大伟、何春、赵子莹、马筱琼。
  内容提要:基于当前中国人口、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建立多种模型对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30年后我国将全面普及各级教育;教育投入稳定增长,义务教育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基尼系数持续降低;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源增长的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加强。面向未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着挑战。建议加快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好优质公平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教育发展 教育预测 教育现代化
  标题注释: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2030年中国教育发展预测分析”(课题批准号:GYG12016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前瞻了解教育事业对2035年发展目标的基础性作用,课题组对2035年前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进行粗线条的预测和展望。为突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地位,课题组重点分析了203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
  一、指标、方法和数据
  (一)指标的确定
  研究从教育发展的三个维度选择了16项指标进行预测分析。第一个维度为教育机会供给,包括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个指标,用于预测分析2030年、2035年我国教育发展的规模和可以提供的入学机会;第二个维度为教育条件保障,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高一级学历比例、生师比、平均班额、各级民办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教育基尼系数6个指标,用于对2030年教育经费、教师队伍、教育类型结构等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第三个维度为教育质量产出,包括人力资源总量、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新增劳动力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个指标,预测分析2030年、2035年教育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在支撑这16项指标的下一级指标中,研究对2030年的经济、人口、在校学生、专任教师数量等基础性指标数据也进行了预测分析。
  (二)预测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预测分析模型和方法。在经济社会领域通用的预测模型中,经常使用的有投入—产出模型、经济计量模型、层次分析模型、线性规划模型、趋势外推模型、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部,因为不同的理论假设和前提条件,又会细分出多种专业性质的预测模型和方法。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经过多种模型方法的比较,我们确定了本研究中不同指标的预测分析模型和方法。
  1.学龄人口①预测模型和方法
  人口预测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我们采用分要素人口预测方法,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为“六普”)数据为基础,建立学龄人口预测模型。分要素预测是指将人口按性别、年龄分组,并分别预测计算死亡、生育、迁入与迁出,[1]全国教育人口模型暂不考虑迁移因素。
  死亡分析采用生命表技术,考虑到代表性和通用性,本研究选取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模型生命表——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的西区模式[2],迭代算法采用的是蒋正华提出的自修正迭代法[3]。生育分析中出生人口预测采用总和生育率(TFR)的计算方法,输入参数有生育模式、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总和生育率。生育模式根据“六普”的年龄别生育率计算得到,其他参数参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设置。出生人口性别比2010年为117.9,2015年为113.5,2020年设为112,2030年设为107,2035年设为105,其他年份采用线性插分得到;在总和生育率参数设置中,2011-2015年是根据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出生人口数进行推算得到,根据规划设定和专家观点,[4]2016-2035年总和生育率将在逐步提升后恢复平稳,因此在本研究中设定总和生育率将由2015年的1.6提升到2018年的2.1,并在2020年回落到1.8后保持平稳,将此设置定位中方案,并把总和生育率每年增加0.1设为高方案,降低0.1设为低方案。在预期寿命参数设置中,2010年采用“六普”数据值,2015年为76.3岁,2020年为77.3岁,2030年为79岁,2035年为79.4岁,分性别设置则参照“五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六普”历史值,其他年份由线性插分得到。
  考虑到“六普”低龄人口存在漏报的质量问题,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和专家意见,②本研究结合教育统计数据对“六普”原始数据进行如下校正:第一,将人口数据统计时点由11月1日调整到与教育人口相同的统计时点9月1日;第二,0-2岁组人口基于2008-2009年统计公报出生人口数根据存活率进行推算;第三,3-11岁人口基于2014年和2013年分年龄组在校生数据根据存活率和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进行回推校正。

2.在校生及人力资源指标的预测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教育多状态预测模型对各级教育在校生数以及人力资源指标进行预测。所谓教育多状态预测方法,是指将人口按照不同的教育状态进行划分,根据历史数据构建各个状态之间的转移率矩阵。以各级教育在校生数为例,将人口按“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及是否在校分为11类状态,同时基于简化原则设定4条假设:一是只有未上学和在校生状态的人口有机会进行升学(级)转移,不在校人口不会再进入学校升学(级);二是当年未升学(级)人口即进入不在校人口队列,并且不再进入在校生队列;三是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的升学(级)率相同;四是教育状态的转移是单向的,而且不能越级转移。以此假设为基础构建在校生状态的转移率矩阵。计算公式为:
   
  表示t年状态为g(即g年级学生数)的人转移到下一个状态g+1(即g+1年级)的转移率,根据历史趋势和教育规划目标具体设定;表示t+1年状态为g+1的人口数;表示t年状态为g的人口数。
  通过构建教育状态转移率矩阵可以得到各级教育在校生数据及人口的学历分布情况,进而测算相关的人力资源指标。在对各级教育在校生预测模拟时,均设立高、中、低三套参数,即每套学龄人口预测方案下可相应得到高、中、低三套在校生数据预测结果。
  3.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预测模型和方法
  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预测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包括GDP、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支出、人力资本、固定资本投入等多要素相互影响和反馈制约的复杂关系。在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时,采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进行模型拟合计算。
  4.其他教育发展指标预测模型和方法
  对于具有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指标,本研究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分析,例如教育经费指数、平均班额以及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的预测。[5]对含有不确定因素、非指数增长序列的指标采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它仅利用系统行为数据序列建立预测模型,其中GM(1,1)模型是较为简捷实用的单序列建模方法。在教育发展中,还有一类指标遵循极限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规模增长越来越快,到达一定时期后增长速度达到最大值,随后便逐渐减速,直到规模不再增长,稳定在增长极限值以下。此类发展模式符合Logistic模型预测分析的特点,本研究中教师学历等相关指标即采用了Logistic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人口预测是基于2010年全国“六普”数据进行的;在校生、教师、教育经费等数据均来自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数据;GDP、财政支出、固定资本投入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二、教育发展的预期结果
  (一)我国将进入教育全面普及化阶段
  2011年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此为基础,中国教育进入普及发展快车道。2030年,我国各级教育发展将达到全面普及化阶段。
  1.可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享有学前教育机会
  2015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5%。2016-2035年,我国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将呈现波峰式变化。伴随“全面二孩”政策效应的释放,3-5岁儿童数量将会出现一段增长期,特别是2018年以后增速将加快,2022年达到峰值,之后人口出生率恢复平稳,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将逐渐降低。根据学龄人口中方案预测结果,2035年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将由2022年高峰处的6250万人降低到约4058万人。受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变化影响,2016-2035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也将呈现持续增长后回落的趋势。
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将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受政策影响增长趋势明显变化前的两年(2006年和2007年)和最近两年(2014年和2015年)的平均增长水平4%设为高方案,中方案和低方案分别设定为年增长3%和2%。综合计算可得到,未来一定时期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会呈现波动变化,并最终达到100%(见下表)。
  2.九年义务教育持续保持全面普及水平
  2016-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并于2028年左右开始回落。伴随“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预期近几年将迎来一波生育高峰,而人口的生育高峰对教育人口的影响存在“时滞缓冲”效应,[6]因此,2016-2035年小学学龄人口的高峰先到来,其后初中学龄人口高峰开始显现。其中,小学学龄人口2020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2026-2027年达到峰值,初中学龄人口变化相对平稳,2025年之后呈现增长趋势,2027年之后增速明显。
  根据义务教育分年级在校生历史数据(2013-2015年)建立义务教育在校生状态转移率矩阵,结合学龄人口中方案数据可得到小学和初中在校生预测数据,进而可以计算得到小学和初中毛入学率的预测结果,2016-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将持续保持全面普及水平。
  3.95%的适龄人口将可以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2016-2035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相对平稳中呈现波动变化,2018-2022年呈现上升趋势,之后有所降低,2025年之后又缓慢增长,根据学龄人口中方案预测结果,2035年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约为6075万人。采用基于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得到的高中阶段招生数作为主要参数对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进行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中方案设定为202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2035年达到99%,将中方案分别增加1%和降低1%作为高方案和低方案。预测结果表明,2016-2035年我国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在波动中增长,2016-2023年持续增长,之后有所回落,2026年后继续增长,至2035年预计达到5774.5万人。综合学龄人口和在校生中方案预测结果,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到92%,2030年将达到95%,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因学龄人口增长,到2035年仍为95%。
  4.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60%
  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未来五年将大幅减少并在2021年达到最低值,2021-2035年间持续增长后回落,2027年左右达到小高峰。以招生人数作为预测参数,通过对历史招生数据的分析,设置低、中、高三种招生方案,基于中方案预测结果,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预计在2021年左右突破4000万,2035年将达到5252万人。根据学龄人口和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中方案预测结果,可以计算得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预测结果,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2030年可突破60%,达到60.2%,并持续保持在60%以上。
  (二)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将可以维持在4.4%左右
  没有充足的经费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伴随着税收改革、减税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政府财政收入将较之前有所减少,教育经费也将受到影响。但同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只有不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才能够保证转型的成功。基于上述两个前提,我们建立人口—教育经费—教育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6-2030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自2016年开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绝对数量将继续保持增长,2026年将超过6万亿,2030年将超过8万亿,占GDP的比例将继续保持在4%以上,2026年达到4.4%,之后将一直保持在4.4%以上。与此同时,由于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中来,教育经费的来源也越来越广泛,预计2030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将接近8.5万亿,占GDP的比例为4.64%。
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具备高一级学历的比例将接近100%
  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学历层次是考察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标准是中师毕业,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是大专学历。目前看来此学历规定已较为陈旧,我们采用高一级学历,即小学以大专、初中以本科学历为标准来进行预测。采用Logistic回归预测的结果显示,2020年小学专任教师中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将会提高到97.6%,比2015年增加5.7个百分点,到2030年,该比例将有望达到99.8%。初中专任教师中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将会从2015年的80.2%提高到2020年的93.5%,并在2030年达到99.2%。届时,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所有教师的学历都将高于规定水平。
  3.各级民办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级民办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增长明显,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占比由2000年的12.7%增长到2015年的54.0%,自2012年以来各类民办幼儿园中的在园幼儿数已超过了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的一半,为缓解“入园难”和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整体而言,各级民办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均表现出增长趋势,基于我国民办教育规模的历史趋势,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2030年我国各级民办教育的在学规模。其中,民办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占比可能达到在园幼儿数的四分之三;小学和初中保持中低速增长,约分别达到13.3%和20.0%;受当前民办中职在校生有所降低的影响,高中阶段增速最慢,约可达到13.7%;高等教育阶段民办普通本专科增速平稳,占比约由当前的五分之一增长到四分之一。
  4.2016-2030年教育基尼系数将持续降低
  教育基尼系数是测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它借鉴经济学中基尼系数的概念,计算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分布情况。Lopez、Thomas等都曾使用基尼系数刻画了教育的不平等程度。[7]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教育基尼系数虽然有所波动,但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据测算,1995年教育基尼系数为0.354,[8]而2015年教育基尼系数则下降到了0.213。教育基尼系数的下降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公平政策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
  进一步预测分析可看出,2016-2030年我国的教育基尼系数仍然将保持逐渐降低的趋势,但降幅开始逐渐放缓,至2030年教育基尼系数将降至0.206,更多人将享有更加公平的教育。(见图1)
  
图1 2016-2030年教育基尼系数
  (三)为创新驱动经济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研究参考胡鞍钢等的界定,[9]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总量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乘积,这样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量。由于各国法律制度对最低劳动年龄和退休年龄规定不同,劳动年龄人口的统计范围也有所不同。在分析人力资源总量和“人口红利”效应判断时,为便于国际比较,采用国际标准,将15-64岁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
  1.未来15年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教育的贡献
  按照人口预测中方案结果,2030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高峰时的74.5%下降到65.9%。采用教育多状态预测模型中方案的预测结果,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20年将达到10.65年,2025年将达到11.20年,2030年将达到11.79年,2035年将达到12.56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11.5%增长到2035年的46.01%。
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呈现降低趋势,但伴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人力资源总量保持持续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育。分析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对人力资源总量增长的贡献,可以发现,1990-2000年、2000-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人力资源总量增长的贡献在40%左右,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年均增长率降低甚至是负增长,人力资源总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即主要或完全来自于教育的贡献,2030年教育对人力资源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0%。
  2.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14.3年,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将超过95%
  新增劳动力是指16周岁以上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人口,在教育事业数据中,新增劳动力大致对应于不在校的16周岁人口和各级各类教育中年满16周岁的当年辍学学生与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的合计数。依据教育多状态预测模型中方案结果,可以发现,2016-2035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呈增长趋势,到203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测将提高到14.11年,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96%。高素质的新增劳动力将为新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增长到13.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54.8%
  我国将20-59岁年龄组人口作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基于教育多状态预测模型中方案,可以得到,2010-2035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均表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到20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54年④提高到13.0年,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66.5%,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4.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获得明显提升,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见图2)
  
图2 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测
  4.2016-203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14.86%
  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生产力水平和创新能力,而这两个因素主要由教育决定。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推动发展动力转换,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向更具可持续性的轨道过渡,要实现这些目标都迫切需要教育的支持,提高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水平。基于Lucas内生增长理论[10],采用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11]二要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⑤,我们测算了1978-2013年各要素对GD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低于固定资本的贡献作用,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固定资本投入驱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未来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进一步建立包括GDP、就业人员数量和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在内的教育与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6-2030年进行情景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自90年代以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出先低后高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以5年为一个时间区间计算,2016-2020年教育的贡献率为10.9%,2021-2025年为13.1%,2026-2030年为14.86%。未来15年中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7-20 10:47 编辑

  三、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基于我们设定的16项教育发展指标模拟分析发现,我国教育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将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改革发展力度。
  (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3%,2030年将达到60.2%,受学龄人口增长影响,2030-2035年基本保持在60%以上,而2014年高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73.7%,[12]美国则已接近90%,希腊、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更高。虽然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尽相同,但为青年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共同选择。
  (二)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较大挑战
  一是供需矛盾可能加剧。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当前我国小学生师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在2016-2030年间,我国小学生师比预计不降反升,2030年初中生师比也将由当前的12.4增加至16.7,因为“二孩”政策带来学生人数增加,将直接导致教师不足,对此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二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虽然我国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提升较为显著,但整体情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据OECD统计,超过90%的OECD国家要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50%的国家要求中学教师学历必须为硕士及以上。2013年,OECD国家中90%以上的教师达到上述规定标准。
(三)中小学班额偏大问题仍然突出
  小班化教学能够更加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014年,OECD国家小学平均班额为21人/班,初中为23人/班。[13]我国将小班额界定为25人及以下的班级,[14]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班额偏大问题仍然突出,自2000年以来,小学平均班额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初中平均班额则整体呈现降低趋势,2015年,小学和初中平均班额分别为38人/班和48人/班,约相当于OECD国家均值的两倍。近年来,减少大班额的相关政策纷纷出台,按照当前发展趋势,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预计2030年小学平均班额为38人/班,初中平均班额将会减至39人/班。但与发达国家相比,2030年我国中小学班额仍然明显偏大。
  (四)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
  201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15%,2030年预测此比例为4.4%。OECD国家2013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均值为4.8%,[15]远高于我国2030年预测值。未来15年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持续稳定地增加教育投入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五)城乡部分教育条件差距存在且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本研究基于2000-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深入分析了城乡义务教育条件总体情况,并使用二次指数平滑、系统动力学、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城乡教育条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师资方面,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有可能逐渐缩小,而在部分办学条件方面,例如中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城乡差距仍然存在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六)民办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的短板
  根据现有趋势预测,到2030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明显,而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民群众教育消费升级需求最为迫切的教育层级,在公办教育回归公共保障、公平资源配置定位的大前提下,需加快扶持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更好满足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需求。
  四、讨论与建议
  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0年是中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间节点,同时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规划的目标时间点。[16]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规模类指标将会相对容易达到甚至超过目标值,但发展的质量和公平类指标面临深刻挑战。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教育下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的公平配置
  2030年后,虽然各级教育将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将更加强烈。无论是中等收入群体预计将超过9亿人的乐观估计,还是数字小一些的保守估计,2030年中国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家,[17]中等收入群体对教育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对高质量教育服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更高教育公平的需求。例如,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群,以及择校、高考招生指标分配的争议等现实问题,都充分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分配的利益诉求,都在倒逼我们加快推进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在加快教育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条件与保障水平
  经费投入和教师师资是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从前面的预测结果来看,2030年我国经费投入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教师学历水平也同样如此,因此,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仍是中国教育面向未来的重大挑战。同时,建议将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标准提高到本科学历水平。
  (三)教育要更多承担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
  根据模型预测结果,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规模将达到134万亿元,人均GDP可达到1.4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⑥但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降的预期已成普遍共识,2030年GDP增长率预计为5.9%;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将进入新阶段,三大产业的比重将为5%、33%、62%,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一方面经济增速下降,另一方面是对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转型需求,因此,必须依靠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从预测结果看,即使到2030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仍然较低。进一步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增长的能力,加快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更多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人才,将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课题。
  (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事关社会发展全局
  根据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70%,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教育是其重要基石。在城市化推进的宏观政策中不能忽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将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放在城市化发展政策的核心位置,加强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扶持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缺少更多可靠的公开数据,基于16项指标数据的分析是对教育发展全局的部分反映,涉及教育质量、公平和结构的问题需待进一步努力;同时,教育问题的综合性,特别是预测分析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和持续地开展后续研究。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释:
  ①学龄人口基于教育层级可具体分为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小学学龄人口、初中学龄人口、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根据现行学制,学前学龄人口指3-5岁年龄组人口数;小学学龄人口各地略有不同,目前我国小学学制以六年制为主,部分地方为五年制,法定入学年龄也是根据各地规定,本报告中小学学龄人口统计为6-11岁年龄组人口数;初中学龄人口指12-14岁年龄组人口数;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指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指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
  ②详见:崔红艳等的《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一文,载《人口研究》2013年第1期;王金营、戈艳霞的《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一文,载《人口研究》2013年第1期;陶涛、张现苓的《六普人口数据的漏报与重报》一文,载《人口研究》2013年第1期。
  ③表中预测结果基于学龄人口中方案和各级教育在校生转移率矩阵的高、中、低方案得到;其中,由于我国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且当前已全面普及,仅有一套预测结果;模型得到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于教育部的公布数据,主要由于模型预测得到的学前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数据与教育部公布数据计算时采用的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数据存在不一致,我们认为公布数据中对学前教育学龄人口的估算值偏高。
  ④基于教育人口模型预测中校正后的“六普”数据计算得到。
  ⑤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即,其中Y为GDP,K为固定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口数量,H为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L与H的乘积可视为人力资本,A为技术进步率。进一步,假设K、L、H服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即将上述模型两端取对数,可将上述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1nY=α1nK+β1nL+β1nH+C,其中C为截距项。利用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得到系数。教育对GDP贡献率可通过β(△H/H)/(△Y/Y)求出。固定资本存量根据陈昌兵(2014)按照不变折旧率计算的数据,其中2013-2030年部分使用二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GDP和固定资本存量以2000年为基年,分别按照GDP平减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国家层面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范围为1978-2013年。省级层面数据来源于各地相关规划和年鉴数据,范围为1990-2012年。
  ⑥该数据以2010年为基期预测的GDP总量和汇率转换,略高于美国农业部的预测结果。详见: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Data Set[EB/OL].https://www.ers.usda.gov/data-pr ... nomic-data-set.aspx,2015-12-06。
  参考文献:
  [1]曾毅.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14.
  [2]赵梦晗,杨凡.六普数据中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概率的质疑与评估[J].人口研究,2013,(5).
  [3]蒋正华.Jpop-1人口预测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3,(4).
  [4]李红梅.今明两年生孩多,后年数量会回落[N].人民日报,2017-02-08.
  [5]U.S.Oepartment of Education.Projections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to 2022[EB/OL].https://nces.ed.gov/pubs2014/201405/.pdf.2014-02-27.
  [6]梁文艳,等.人口变动与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基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适龄人口规模的预测[J].教育研究,2015,(3).
  [7]Ramon Lopez,et al.Addressing the Education Puzzle: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31[R].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8; Vinod,Thomas,et al.Measuring Education Inequality:Gini Coefficients of Education,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525[R].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1.
  [8]孙百才.测度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平等——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9,(1).
  [9]胡鞍钢,等.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6.
  [10]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11]陈昌兵.可变折旧率估计及资本存量测算[J].经济研究,2014,(12).
  [12]THE WORLD BANK.World DataBank:Education Statistics-All Indicators[EB/OL].
  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 source=education-statistics-~-all-indicators.2017-02-25.
  [13][17]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OECD Indicators,OECD Publishing,Paris[EB/OL].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通知(教发[2015]6号)[EB/OL].
  [15]UNESCO.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Final draft for adoption)[EB/OL].http://en.unesco.org/news/educat ... opted-and-launched.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 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临的挑战
2017-12-29 15:38 教育部/大学/儿童
本期推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的发言全文



【要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出席论坛,并发言。他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对国民素质、人才支撑提出新要求;二是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对教育变革提出新任务;三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教育发展赋予新使命。基于“教育处在长周期的转换之中”的判断,他提出未来教育的三个变化:第一,中国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变革;第二,从低维度教育向高维度教育转变;第三,从标准化教育向灵巧教育转变。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作为会议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本次论坛。特别高兴的是,有很多我的老领导、老同事来到我们的论坛上贡献真知灼见。宏观院是开放的、跨界的、国际化的学术平台,我们非常愿意和华师大一起努力建设好这个平台,也非常希望今天来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能够更多参与这个平台的建设。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很多新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必须不停地思考未来,什么时候我们停止了对未来的思考,我们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我想今天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谈一谈我们现在正在思考和实践的几个方面。

首要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以后,对教育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这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学校现在培养的孩子到2035年和2050年是主力军,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能力素质决定着国家在2035年和2050年的状态。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的30多年时间里,将有6亿多学生进入到国民教育体系,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今天思考教育应该怎么发展,教育应该怎么创新,不光是今天的事情,还是整个国家长远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特别是进入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创新竞争。过去的发展阶段依靠的是跟随学习,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学习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经济发展。到了现在的阶段,我国GDP已经排在在全球第二位,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创新体系和社会生态系统去支撑,这是对整个国家来讲,对教育来讲都是深刻的挑战。在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教育部建议中最核心的是,从现在开始我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应该有怎样的战略?这个战略概括为四个字叫“投资于人”,因为人就是最核心的资本。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城市,特别是二线城市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入驻和大学生落户,比如武汉、长沙、西安、青岛、深圳等,因为大家开始认识到,人、人才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从供给侧来讲,则要解决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对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进行系统的梳理。创新教育不能局限于高等教育,需要向前延伸到零岁,需要对整个教育进行系统性的思考。这是面对的第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个大的挑战是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宽带和移动互联网,5G和物联网,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整合对于教育的影响有两个两面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从需求层面来看,大规模的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构。特别是人工智能出现以后,大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如何改造?另一方面,从供给层面来看,技术正深刻改变教育和学校底层的架构。今天的学校制度和教育制度建立在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和工业化时代的技术之上。当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发生改变,工业化的技术发生改变,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否会发生变化?这是非常大的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已经非常迅速地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今天社会的形态,经济的形态,甚至整个社会时空的结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什么是变革最大的力量?社会时空结构变化,包括教育时空结构的变化,是最根本性改变,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这种变革。

第三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教育是基础。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讲到的许多内容都直接与教育相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固然还体现在物质文化的需求,将更多地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上,社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十九大报告还非常强调人民的幸福感。教育要变成能够赋予人民幸福感,或者赋予人民能够获得幸福能力的教育。我们今天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战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种种思考和结论,都需要回到这个起点,即:什么是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以上我所谈论的三个挑战,都是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维度同时影响教育。我们在研究教育时,既要从供给侧角度来研究,也要从需求的角度研究。

接下来就是,在逐步变革的影响下,未来教育会有什么样的趋势?面向2035年和2050年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对教育自身而言,教育正处在长周期的转换之中。过去70年,中国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普及和规模增大。当我们编制教育的“十三五”规划时,最容易做的事情是确定教育的量化指标,因为今天各类教育都已进入普及阶段。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肯定会超过50%。当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时,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等是核心目标,概括起来就是结构性改革。所以教育三个大周期叠加的冲击,一是教育本身的长周期转变,一是国家发展的变革面临着阶段的转变。

三是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新的阶段。在这中间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从未来教育的角度来讲,可能在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到的变化。第一个变化,今天正处在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变革的前夜。今天的教育的体制制度、学校的制度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对于中国来讲,一百多年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建构教育、学校。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样的教育制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从这个道理来讲,它既然不是从来就有,就不会永远存在。是不是已经到了变革的时候,是不是存在巨大变革的可能性?在今天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因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发生变化,从需求角度来看,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战略双重力量推动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体系结构、人才培养的模式、个人的能力素质都是不一样的。从供给的角度来讲,我们今天的学校为什么是这样的,是因为技术和条件限制决定的,是工业化时代的技术决定了学校的形态和教育的形态。今天已经看到,所有原来决定我们学校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技术条件现在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构成现有的教育、学校制度的基础已经发生革命性改变。

第二个变化,我们正从低维度的教育向高维度的教育转变。我们原来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单一主体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办的,是基于四维时空的。今天全球教育变革和我们自身的实践,都是从单主体向多主体,从四维时空向更多维时空的演变。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在不断增加教育的主体和时空纬度。我们讲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也是在增加教育的主体,家庭、社区、校外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都在推进教育的多主体化。多主体、多维带来更复杂的变化,高雅的教育一定会打败低纬度的教育,但高雅的教育也一定意味着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更加考验我们的发展智慧和治理的智慧。

第三个大的变化,就是我们从标准化教育向灵巧教育转变。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条件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使教学课程、资源、场景、流程,评价激励能够因学习者而变。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大数据的发展,没有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做不到因学习者而变的。这标志着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终身化的灵巧教育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新阶段,这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学习、课程、场景、流程和教师。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活动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第一,要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所有的课程、资源、场景、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而这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不光依赖于学习者的自觉性。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本身是被设计的过程,而这一个设计过程是从零岁就开始的。

第二,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是等价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是等价的。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场景、环境的适应性,但是学习方式本质上是等价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大价值,不是作为技术工具,而是为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提供可能,这是技术创新对于教育带来最大的变革所在,也是我们需要深入开拓的地方。我们要在思想和理念上,认识到不同的学习方式是等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新的学习方式的创新发展,这是教育形态、学校形态变革最重要的基础和成果。

最后我还想讲一下我们正推动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以教育现代化监测分析研究为核心,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动力建构。我们国家的发展到今天,一定要有领先世界的成分,同时还有一大片地区是需要带动发展的,这是在整个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关注教育最前沿的改革和创新的领域,我们设计了引领性教育创新工程。第一,建设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校园。第二,推动建设面向大学,特别是应用型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智慧学习工场,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把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发布关于深化教育融合的意见,融汇到学校的基础结构的基础单元的变革中。第三,零到十八岁未来学校的建设。为什么要讲零到十八岁?我们建立学校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帮助实现儿童的成长。当我们研究儿童成长的时候,需要超越现有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视野。整个未来中小学的研究计划是关注零到十八岁儿童的成长,成长就是学习,成长就是课程,“成长”这一概念是没有中小学、幼儿园和婴幼儿教育的界限的,是没有校内校外的界限的。我想对未来的思考,是一定要超越现有的教育和学校形态的。

从2018年开始,中心会在北京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进行探索,使我们能够真正在时代变革的前沿应对未来的变化,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共同朝着2035、2050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共同做一些研究、探讨、实验。谢谢大家!

(这是作者于2017年12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上的发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7-20 11:31 编辑

暑假读书:《教育变革的新意义》(迈克·富兰)
2018-07-14 16:51 暑假/教育改革/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的革新需要氛围

——读迈克·富兰的《教育变革的新意义》

近日在读《教育变革的新意义》(迈克·富兰著,武云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中的新思想、新见解,读了很受启发。这里,摘抄几条,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1.学校要进行“转型性改革”,顺应当前社会整体结构的转型及相应的教育结构与功能转型之大趋势,致力于学校整体面貌、内在基质和实践形态的有结构的变革,由此实现学校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根本转移。

评论:当下,确实如书中所说,学校处在一个转型期,之所以会在这样一个阶段,是社会发展决定的,比如,由一元思维向多元思维转化的解放思潮,由重视知识到强调能力的价值观变革,由传统教育向西方民主教育的渐进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作为教育,不可避免的也将在滞后与社会发展之后,再一次启动追赶社会的步伐。

2.课程改革一进入实施,就离不开教学支持,离不开校本培训,离不开校本研究。

评论:本轮课程改革从1993年开始,至今有25年了,从最近几年实践看,之所以课程改革进程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思想转变严重滞后于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看到,如今,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在教师培训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应当说收效甚微,问题出在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上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忽略了校本培训,忽略校本研究。过多空洞无用的理论说教,过多长途奔波的高端培训,解决不了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而根植于学校实际,符合学校教育的培训才是真正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法宝。比如: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最合适于学生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等等,把理论切实转化为课堂中的每一个有效环节,这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而这些,需要的是校本培训。

3.区域变革为上下结合型的变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不同层面的基层学校、教育行政和大学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成就提升学校之“事”,并在成事的过程中,成就个人、团队和组织自身的发展。……学校不能离开区域生态而存活,没有学校的深度变革的区域改革会失去依托。同时,缺少区域变革氛围烘托的担搁学校变革会成为孤岛。

评论:A、学校的教育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上级支持。所谓政治环境就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营造一种推动教育改革的氛围,让愿意主动做事的学校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所谓上级支持,就是在学校的教育改革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人为学校暂时的问题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鼓励,在取得成效的时候,上级部门能大力赞扬和推广;B、不同层面的人们能把学校的“事”当成事情,学校才会有真正的发展甚至是跨越发展;C、每一所进行改革的探索的学校,都会有一批教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发展自己,这对教师来说是好事;D、只有在教育氛围好的区域,学校的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除非这个学校有很特别的“特殊性”,否则,改革很难成功。

教育变革新意义




这是《教育变革的意义》的第三版。第二版问世后的10年中已经发生了众多的大事。如果有什么的话,那就是“意义的假设”已得到深深的确认。正如我们要看到的,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意义”成为建构主义新教育学的基础。混沌理论或复杂性理论不可避免地促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致力于“一致性”对于应对负荷过重的改革 议程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类要求往往是非线性的和 片断性的。 本书没有使用什么 行话:人们不能宣称说意义就是答案,然后就此主题继续撰写深澳的论文。本书的主要研究结果都是经过旁征博引的。对于那些希望钻研变革主题的学生来说,参考文献部分包括有250条左右的 细目,其中有许多是新的。对于那些对研究基础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可以阅读各章内容但可忽略参考文献。简言之,本书是为教育系统各个层面的专业人员所写,是为寻求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之文本的教授和大学学生所写。





作者
迈克尔·富兰
副标题
第3版
页数
318
ISBN
9787504131850
品牌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
定价
35.00元
书名
教育变革新意义
开本
16开


1内容介绍

这是《教育变革的意义》的第三版。第二版问世后的10年中已经发生了众多的大事。如果有什么的话,那就是“意义的假设”已得到深深的确认。正如我们要看到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意义”成为建构主义新教育学的基础。混沌理论或复杂性理论不可避免地促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致力于“一致性”对于应对负荷过重的改革议程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类要求往往是非线性的和片断性的。

本书没有使用什么行话:人们不能宣称说意义就是答案,然后就此主题继续撰写深澳的论文。


这是《教育变革的意义》的第三版。第二版问世后的10年中已经发生了众多的大事。如果有什么的话,那就是“意义的假设”已得到深深的确认。正如我们要看到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意义”成为建构主义新教育学的基础。混沌理论或复杂性理论不可避免地促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致力于“一致性”对于应对负荷过重的改革议程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类要求往往是非线性的和片断性的。





第一部分 理解教育变革
第一章 教育变革简史
未达预想效果的第一次努力
本书的计划
改革的前景
第二章 教育变革之缘由
超负荷的革新
革新的大量存在
第三章 教育变革的意义
关于变革意义的一般问题
教育变革的主观意义
教育变革的客观现实
共享的意义和计划的一致性
第四章 启动变革的原因与过程
影响启动的因素
启动的困境
第五章 实施和继续变革的原因与过程
影响实施的因素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影响变革持续性的因素
变革实施或持续的忧虑
关于变革过程的见解
第六章 规划、实施和应对变革
规划为何会失败
成功是可能的
规划与应对
变革的范围
第二部分 地方层面的教育变革
第七章 教师
教师的现实处境
走进变革
处在十字路口的专业主义
第八章 校长
校长的现实处境
校长与变革
领导的复杂性
第九章 学生
学生的现实处境
学生与变革
第十章 学区管理者
学区管理者的现实处境
学区管理者与变革
学校成功的表现是什么
小心行事与启示
第十一章 咨询师
咨询的困境与希望
外部咨询者:由外而内
利用咨询者:由内而外
第十二章 家长和社区
家长参与学校
学校董事会和社区
意义
第三部分 地区和国家层面的教育变革
第十三章 政府管理
政府部门的角色
“国家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战略”个案
意义
第十四章 教师的专业培养
教师的培养
聘用与入职
第十五章 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
实践的标准
重塑学校文化
领导的作用
重塑一种专业
第十六章 教育变革的未来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加拿大)迈克尔·富兰

迈克尔·富兰是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被公认为教育改革领域的国际权威。他广泛参与世界各地多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项目的培训、顾问咨询与评估。他在管理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被许多国家采用,其学术专著以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其《为什么而奋斗》三部曲(与Andy Hargreaves合著)、《变革的力量》三部曲、《教育变革新意义》、《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以及《变革文化中的领导艺术》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变革文化中的领导艺术》获得2002年美国全国职员发展协会授予的年度最佳专著奖。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7 06:27 , Processed in 0.1036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