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4|回复: 1

盐是一种景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 20: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单之蔷

这里的盐堪比水晶   在墨西哥西北部奇瓦瓦州境内的奈卡小镇,有一个被称为“水晶洞穴”的巨大溶洞藏身于300 米深的地下。洞中一丛一簇的“水晶”,其实是结晶完美的石膏,也就是硫酸盐家族中的二水合硫酸钙。摄影/Javier Trueba

一,吃盐是动物从海洋中带出来的一种习惯
    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后来我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我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用辽阔来形容的一种景观。我见到了一望无际的盐湖,见到了湖底洁白的凝乳一样的盐晶体,见到了湖边一簇簇盛开的盐花,更见到了一座座银色丘陵一样的盐山。
    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盐,概念要比我们吃的盐——氯化钠(NaCl)宽泛些,这里的盐指的是我们中学化学课本中酸、碱、盐的“盐”。即由金属离子加酸根组成的化合物,比如硫酸铜、硝酸钠、化肥中的钾肥(氯化钾)、洞穴中的钟乳石(碳酸钙)等都是盐。的确,这些与食盐氯化钠本质上确实类似,食盐只不过有一种味道——咸,但是其他盐大都也有味道,有的苦,有的酸……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吃的食盐,数量巨大,其中的钠(Na)和氯(Cl)离子无论在海水中,还是在盐湖中,比例都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把海水和盐湖水晾干,得到的大多数是食盐的原因。

虽然在地球整个的岩石圈中,三大岩类里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变质岩,其次是岩浆岩,沉积岩则相对较少,但我们在地表看到的却以沉积岩为多。这是因为岩浆岩和变质岩更多地分布在海底和地表以下较深的区域。沉积岩的大部分组成物质是碳酸盐和硅酸盐,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成分;岩浆岩则基本是由硅酸盐组成的,氧化物含量很低;变质岩由于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因此组分中硅酸盐占了较高的比例,同时也含有一些在变质作用中从硅酸盐和碳酸盐中“逃逸”而出的氧化物等。所以,在组成地表的所有物质中,也就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各种自然景观中,硅酸盐的含量最高,大约占到了80%。除了三大岩类中的硅酸盐组分以外,颗粒细小但覆盖广博、总量巨大的粘土矿物也是硅酸盐成分的;除硅酸盐以外的其他含氧酸盐,比如碳酸盐、硼酸盐、硫酸盐等等,占到地表物质总量的约5%。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大部分是由庞大的盐类家族构成的。


    不仅海水和盐湖中有盐,如果从地球化学家的角度看,地表上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景观也都是盐类,甚至可以说,触目皆是盐类。我们见到的那些由岩石构成的大山,无论是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仔细分析其成分,大多数都是由盐类构成的,但大都是硅酸盐类,是人体不需要的。
    人体所需要的盐,是氯化钠,这在大海中最多。人与其他动物都离不开盐,盐不是调味品,而是生命的必需品,就像水、空气、粮食一样,盐在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传递神经信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为什么离不开盐呢?这似乎证明了所有生物都是起源于海洋这种说法。我们曾经生活在大海中,当我们走出大海后,还保留着当盐随着我们的体液排出后,需要补充这样一种生理过程。就像我们坐飞机离开地表,需要在机舱里加压加氧一样。可以说,吃盐是生物从海洋里带出来的一种习惯。
    海中的盐是从哪里来?无非是天上的降水及地下水,还有河水对地壳岩石中的盐类进行淋滤,溶入水中的盐随着河流进入大海。海水蒸发成云,云降水成雨,雨汇流成河,河携盐入海,这完成了一次水的循环,但盐却没有参与循环,带入大海的盐留下了,水却循环着,周而复始,盐在海水中越积越多,海水变得越来越咸了。

碳酸盐——凝成洞中洁净之石

在石灰岩溶洞中,比石膏更常见的是碳酸盐构成的景观。图中光滑圆润的白石子——穴珠的主要成分便是碳酸钙。在洞穴河流中,河底细小的沙粒随着水流向前滚动,在这个过程中,河底沉积的碳酸钙不断被吸附上来,穴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洁净无瑕。摄影/ 李晋


二,长城外面有盐湖,农牧交错带也是一道中国盐湖有无的分界线
    盐湖是一个缩小的海洋,盐湖聚盐的道理与海洋一样。中国有盐湖1000多个,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很有意思,这个面积与中国的冰川总面积差不多。从景观的角度看,冰川与盐湖是两种独特的景观,美丽壮观;从文明的角度看,这两种景观都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干旱区的冰川融水是沙漠绿洲的生命线,盐湖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更有着深刻的意义。
    盐湖是指有盐从湖水中析出,湖水中有结晶盐存在的湖,但有的湖湖水已经蒸发,仅是在晶体的空隙间有卤水存在,这样的湖也叫盐湖。像柴达木盆地的察尓汗盐湖、新疆的罗布泊等。
    一般而言,盐湖仅仅存在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在我国有一条界线,也就是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道线画出了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与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线。这条线也是我国的农牧分界线,因为这条线的一边是草原和荒漠,一边是森林和农耕区。我们知道古代的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界线,因此长城虽然无意但事实上是沿着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建的。
    如今这条线和长城又有了一个分界和标识作用——中国盐湖区的分界线。这条线把我国分成西北与东南两部分,西北是盐湖分布区,东南没有盐湖,或者只有极个别的零星盐湖存在。从景观的角度也可以这样说:长城外面不仅有草原,有沙地、沙漠、戈壁;还有一种景观是盐湖。
    因此可以说盐湖是干旱造就的一种景观。
    我国的盐湖大都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还应该加上一句更精确,找盐湖要到内流河的流域去找。
    在学校里,老师讲地理课,讲到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区别,那时没有什么感觉。等到了内流区,见到了内流河,看到了内流区的内流湖,这时才对内流与外流的区别有了深刻的体验。比如,要找盐湖,找有盐析出、有美丽盐花的湖,只能到内流河的末端去找,到内流河的流域去找;沿着那些最终汇入大海的河流,是找不到盐湖的。
    有进水口也有出水口的湖,不会是盐湖,因为被河流带进湖里的盐,又被河水带走了,因此湖水不会越来越咸,湖中的盐不会越来越多。有进水口无出水口的湖,就不同了。因为有水流入,却没有水流出的湖,说明湖水的水量平衡靠的是蒸发,水面蒸发掉的水如果等于流入的水及湖面接受的降水,那么湖面就不涨不落,但是流入的水被蒸发了,河水带进来的盐,却留在了湖中,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长此以往,湖中的盐越来越多,最终达到过饱和状态,盐就结晶从湖水中析出了。
    在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一般而言不可能有盐湖存在。
    在西北盐湖区,我看到过一些姊妹湖,就是两个相隔不远的湖,如果它们之间有一条河连着,则这两个湖往往一个是咸的,一个是淡的。在可可西里的布喀达坂峰下,有一个湖——太阳湖,湖水清澈晶莹,我用手指蘸了一点湖水,用舌尖一舔,湖水竟然是甜的。这可是出我意外,因为我们是在极端干旱的荒漠区,一路上看到的湖,大多数是咸水湖或者是盐湖,为什么这个太阳湖是淡水湖。仔细查看,我看到了一条河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原来这是一个有进水口也有出水口的湖,河水最终流向了可可西里湖,这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湖,湖水是咸的,但是非常美丽,在阳光下湖水深蓝深蓝。
泪滴干涸留下的“项链”
在显微镜下,滴落的眼泪也会如食盐水一般,慢慢蒸干后析出氯化钠的晶体。盐分沿着液滴的边缘开始凝结,理论状态下,氯化钠应凝成一个个立方体晶体,但在实际情况中,盐晶体的形态很难预测,它可能凝结出规则的多面体,也可能随心所欲地无规则凝结。镜头下的氯化钠结晶让我们看到了一串由大小不一的立方体、多面体晶体连成的宝石项链,而它的挂坠则是一朵不规则的盐花。摄影/张超



三,违背规律的一个例外:上帝赐给中华民族一个河东盐池——湿润区的一个盐湖
    前面已经说过盐湖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我手中有一张中国的盐湖分布图,我看到我国有十个盐湖区,大都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或者说分布在草原游牧民族所在的区域或者在绿洲农业区。这十个盐湖区是:西藏盐湖区,昆祁盐湖区,黄河源局部盐湖区,塔里木盐湖区,天山盐湖区,准噶尔盐湖区,阿拉善盐湖区,内蒙古东部盐湖区,鄂尔多斯盐湖区,呼伦贝尔盐湖区。
    但是我注意到有一个例外,就是在半湿润地区,在年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方,在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就是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区域出现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盐湖——河东盐池。这个盐湖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120平方公里。每年当7月暖热的南风吹拂,盐湖中便有白花花的盐结晶而出。这是一个非人力的,完全靠自然的日晒风吹,就能结晶产盐的地方。
    当我们看一下中国的盐湖,那些能日晒出盐的盐湖,大多数都在荒漠地区,周围多是不毛之地,再看看运城河东盐池,地处黄土堆积、土壤膏腴的运城盆地,盐池的周边是良田沃土;北部是富饶的临汾盆地,南部是植被披覆的中条山。这里怎么会出现一个干旱区才会出现的盐湖呢?
    这里不能不说中条山,这座东西走向横亘在运城之南的山,早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北麓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形成一个盆地。雨水把大量盐类矿物质冲刷汇集到这里,形成了这个长35公里、宽5公里的盐类湖泊。后来经历几次气候干与湿的周期,这个盐湖干涸与积水反复多次,每当干涸时,就沉积了一些盐。现在钻探的结果表明,盐池的湖底积累了多层盐层,这些盐层的再次溶解也是运城盐湖盐类的重要来源,而且中条山的岩石富含盐类,暴雨与河流将中条山的盐类携入湖中,不断地累积,运城的盐湖就这样形成了。
    如果说运城盐池的形成是偶然的,那么早期中华文明为什么集中诞生于此,就是必然的了。
    黄河一路从河套下来,从北向南,切山裂谷,到了陕西的潼关附近,突然掉头东去,在这近乎直角的拐弯处,形成了一个河东金三角地区。因为在黄河之东,故称“河东”。运城的盐池就在这个河东金三角的核心地区。尧、舜、禹是最为人称道的三代“帝王”,传说他们都相继在河东建都。尽管是传说,但那个时代的历史只有传说。奇怪的是三个“帝都”都在河东的盐池附近,距河东盐池最近的为禹都安邑,约为20公里,其次为舜都蒲坂,约60公里,最远的为尧都平阳,约为140公里。可以想象三代先王尧、舜、禹在建都时充分考虑了河东盐池这个重要因素。我去过河东地区的万荣县,那里有女娲庙,那一带广泛流传着“女娲造人”、“伏羲造字”、“螺祖养蚕”、“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可见中华早期的文明在这一带是多么兴盛。
    我国民国期间有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任乃强先生,他极力主张盐与文明的共生关系。他说:“人类有火有石器、有食物之后,虽无追求食盐之意识,但在偶得咸水可饮,或岩盐可吮之处,必相与密集以依之。从而容易发展成为原始的群落,又从而形成氏族集团及民族文化。苟非有知此,或其他类此具有吸引力之条件,人各散漫生活,漂流不聚,则不可能有突出先进之文化集团。是故,上古民族文化最先形成之地区,即必为自然产盐之地区,或给盐便利之地区。”盐对文明的催生作用,在运城盐池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有易于耕种的黄土地,有能够种庄稼的降水量,有植被茂盛的山地,又有一个能够自然产盐的,且产量很大的大盐湖,对人类的早期文明发展而言还有什么地方的条件能超过河东盐池地区?中国其他地方固然也产盐,但是综合各种因素,比如气温、降水、土壤、地形,还有盐产出的难易程度及产量和扩散条件等,似乎中国大地上还很难找到超过河东地区的地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体会河东盐池的珍贵了,交通运输和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盐成了成本极低、获取极易的商品了,但我们应当承认河东盐池是上帝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赐给中华民族的一个珍稀的礼物。

碳酸钙——可以是霜花,可以是珊瑚

[size=+0]盐类世界的奇妙与神秘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不但不同种类的盐有着迥异的外观,即便是同一种盐也可能化身为不同的形态。图中展现的就是同为碳酸钙沉积物的两种矿石——霜花状的文石和珊瑚状的方解石。在以蒸发为主要沉积方式的岩洞中,方解石和文石这对碳酸钙双胞胎伴生的现象十分普遍。供图/张寿越


,盐展现了一个审美的世界
    如今,盐已经对文明的发展没有过去那样的意义了。甚至在许多古老的盐产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了。
    在青海的茶卡盐湖,我看到盐堆积在那里已经几年了,上面已经结成了厚厚的盐壳;在察尓汗盐湖,一位工程师对我说:我们需要的是氯化钾,是化肥,不是氯化钠——食盐。但在氯化钾结晶析出之前,食盐先出来了,因此在我们这里食盐是副产品,现在是负担。我看到了一边是白色的氯化钾——化肥,工人在紧张地装袋,一辆辆卡车随即把它们运往各地,另一边则是食盐,还有氯化镁,都像是洁白的山丘,但是静静地沉默着。甚至我猜想,假如国家不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话,盐的价格会降得很低很低,东部沿海可能不需要生产盐了,仅仅靠西部盐湖生产化肥时附带产生的盐,就已经足够中国人用的了。盐作为一种商品,意义已经无法与过去相比了。
    但是盐作为一种大地的景观,尤其是我国西部的盐湖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却始终没有丧失过,甚至越发有意义了。

地下晶洞,50℃
石膏晶体在大自然中并不算罕见,但墨西哥的奈卡“水晶洞穴”中的晶体柱却令见多识广的地质学家也惊叹不已。这里最大的石膏晶体长达11米,截面直径4米,重量超过55吨。究其原因,是因为“水晶洞穴”下面还有一个岩浆洞,在炙热岩浆的烘烤下,“水晶洞穴”中的温度始终在50℃以上,如果不穿戴特制的防护装备,常人在洞中坚持不过10分钟。这种人类难以忍受的极端条件恰恰是石膏晶体生长的“温床”,而且这个地下洞穴在被人发现之前一直是充满水的,在水中结晶的石膏幸运地躲过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从而茁壮地成长起来。摄影/Carsten Peter


尼日尔的盐池——晒出不同色彩
在尼日尔的特吉达盐井,工人们把卤水和盐泥一同置入大小不等的晒盐池中,等待烈日将水分蒸发、灼干。泥土中的矿物质成分、水位的深浅以及盐池中嗜盐的细菌及藻类都会影响到盐池的色彩,而一些池中析出的盐壳又使池水表面呈现出精致的纹路和节理。坐在飞机上俯视,大地宛若色彩斑斓的彩妆盒。摄影/ George Steinmetz / c


同心圆——这里曾经是盐湖
在盐类造就的众多自然景观中,盐丘是非常特别的一种。在这里,盐的美丽与壮观含蓄地转向了幕后——干涸的盐湖在地质作用的漫长历史时期内被新的地层所掩埋,藏身地下。由于受到周围地层的挤压与抬升,盐层会不断地向上拱,形成一座“山丘”。这是伊朗西南部的一座盐丘,从空中俯瞰,隆起的盐丘由于受到长年的风化剥蚀,不同时期的地层以最古老的丘顶为圆心,形成的同心圆,宛若古代祭坛的遗址。摄影/ George Steinmetz / c


细菌让湖水粉若桃花
除了变化多样的蓝、绿色之外,盐湖也可以呈现出温暖的色调。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萨罗特岛上,摄影师从空中拍到了粉色的盐湖和周围的盐田。这里的水中生长有嗜好高盐度环境的盐杆菌,而这些盐杆菌需要通过体内的粉红色素来吸收光能维持生命。随着盐杆菌的不断繁殖,湖水也就变成了粉红色。摄影/J.D.Dallet


    我看过地质学家许靖华写的一本书《古海荒漠》,其中描写了地中海干涸时,海水中的盐沉积的壮丽景象。他本来乘着一艘科学勘探船,执行着另外一项任务,但是他却忍不住干私活。因为他有一个猜想:地中海曾经干涸过,成了沙漠,后来地壳变动,海水又重新涌入。在遥远的过去,直布罗陀海峡地壳抬升,把地中海封闭起来,地中海成了一个大盐湖,阳光一点点地终于把这个湖晒干,在这个湖水不断蒸发的过程中,湖水中的各种盐开始沉积下来。这个沉积的过程是很有规律的,基本是按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从低到高次第排列的。先是溶解度低的盐,最先达到过饱和状态,比如碳酸类的盐,先从湖水中结晶析出,沉积下来,接着是溶解度比其高一些的盐,如硫酸盐等沉积下来,最后析出沉积的是溶解度最高盐类——如食盐类的氯化物。因此沉积下来的盐,构成了一个个的圈层结构,好似一些不规则的同心圆,专家们把这种结构叫做牛眼结构,沉积的中心叫牛眼。许先生在地中海中打钻,寻找这些圈层,他还都找到了,最后一直找到了牛眼——圆心。
    我一直被这个故事吸引,想象着那些次第排列的盐层。其实中国西部的盐湖许多都具有这种圈层结构。像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尓汗盐湖,沉积的结构更浪漫——泪滴结构。原来察尓汗盐湖在沉积的过程中因为有河流注入,沉积最先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开始,最后在河口结束,整个结构呈泪滴状。在西部地区,有一些咸水湖一半是咸的,一半是淡的(有河流注入),如阿尔金山中的库木库里湖、西藏阿里的班公错,我想象着这些湖干涸时,都会形成泪滴一样的结构。
    在西部干旱区,一些盐湖已经在演绎这样的沉积过程了,在柴达木的大小柴旦湖,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景观,尽管有些地方风沙覆盖,泥沙与盐层交互产生。
盐湖牛眼模式沉积原理
在盐湖蒸发形成沉积矿床的过程中,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成矿模式:牛眼式和泪滴式。在缺乏外界河流补给的情况下,随着湖水的蒸发,水中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类最先析出,沉积到了湖底。由于湖中不同区域湖水的含盐度比较平均,因此这些沉积物很均匀地分布在湖底各处,于是整个湖底都铺满了一层碳酸盐矿物。由于湖水不断蒸发,湖面范围逐渐向心缩减,之前沉积在湖底边缘地带的碳酸盐矿物就露出了水面,在“瘦身”后的盐湖外围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如果湖水继续蒸发,比碳酸盐溶解度高一些的硫酸盐也会析出,形成石膏(二水合硫酸钙)和芒硝(十水合硫酸钠)等矿物,沉积在湖底的碳酸盐层之上。随着湖面的继续缩小,硫酸盐层的外圈也露出了水面,在碳酸盐圈内部形成了第二道包围圈。此刻的盐湖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最后阶段,湖水进一步蒸发后,就会析出常温下溶解度较高的氯化钠,形成第三层包围圈。如果盐湖还未完全干涸,在最内圈会留下含钾、镁盐类浓度较高的卤水。从空中俯瞰,这一环套一环的盐类沉积就像一个巨大的牛眼。我国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湖就属于典型的牛眼式盐湖沉积模式。
盐湖泪滴模式沉积原理
与牛眼结构相对的一种沉积模式被称为泪滴式,它是在盐湖有一定的外界水源补给的情况下生成的。由于受河流补给的影响,湖水的含盐度并不均匀——盐湖入口处的湖水浓度往往较低,只有溶解度最低的碳酸盐能在这里析出,溶解度较高的氯化钠会在距离补给水源较远的一侧沉积下来,而溶解度最高的钾、镁盐类则会沉积在更远的位置,形成光卤石等矿物,从湖泊入口的方向看去,就像是一颗泪滴。我国青海察尔汗的东达布逊盐湖就属于这种沉积模式。

假如渤海干了
根据这套盐湖沉积模式理论,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不留缝隙地衔接起来,渤海将成为一个闭合的咸水湖。假设没有水源的注入补给,咸水湖中的水分逐渐减少,直至被蒸干后,便会留下一处巨型的牛眼结构沉积矿床,那样的话,京津冀辽等地的化工行业至少不用为各种盐的矿物原料发愁了。


    在盐湖专家的论文中,经常会看到一个词:沉积韵律。比如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湖,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吉兰泰盐湖盐类沉积分异明显,自下而上分别为石膏、芒硝和石盐沉积,自湖滨到湖心沉积为石膏、芒硝及石盐沉积,分带明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既有垂直方向的沉积层次,也有水平方向的沉积节奏。
    “我国第四纪盐湖分布广泛,在一些地区盐湖沉积涵盖整个第四纪,具有成盐多期性、长期性,沉积连续性,淡化—咸化—盐化韵律性以及定向迁移扩张性等特点。”这是另一篇文章对我国盐湖沉积规律的描述。

吉兰泰盐湖——卤水之蓝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吉兰泰盐湖,盐度饱和的卤水映着晴空,色彩却比天空更加湛蓝。湖底的起伏和风浪的扰动让水中的盐析出,之后更多的盐分沉淀聚集,形成了曲折蜿蜒、层层叠叠的盐坝,仿佛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蕾丝裙摆。摄影/杨孝


    不仅单一盐湖的沉积具有节奏和韵律,就整个中国西北部干旱区的盐湖来看,也呈现出一种宏大的结构和韵律。甚至可以说尽管西北干旱区有上千个盐湖,但若统而观之,它们的沉积规律仿佛是一个盐湖,也呈现一种牛眼结构。比如牛眼,也就是圆心在中国最干旱的中心——柴达木和罗布泊,那里的盐湖沉积有溶解度最高的盐类——氯化物;再向外一层的盐湖区沉积的盐类是溶解度次之的硫酸盐类;最外层的盐湖比如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盐湖的沉积则是碳酸盐类居多。中国盐湖分成这种不同的盐湖带的原因主要是气候,越接近干旱中心,那里盐湖里沉积的盐类溶解度越高,越靠近东部湿润地区,那里的盐湖中沉积的盐类溶解度越低。
    假如我们是巨人,俯瞰中国大地,中国盐湖区的这种沉积分带的韵律和结构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一种宏大壮丽的揭示宇宙奥秘的科学美。
    我此刻萌生了一个愿望:就是穿越中国的盐湖区,考察和体验中国盐湖区的这种地带性规律。我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1-5-12 23: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挂了,非常抱歉 的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0 02:42 , Processed in 0.1012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