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1|回复: 2

[新课程区] 家庭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9 1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一公谈家教丨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他2019-03-07 https://www.sohu.com/a/299673379 ... 552108533779P5RgkQV父亲/校长/大学

施一公,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也是西湖大学的倡议人和校长。
今年全国两会,施一公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加大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政府扶持力度”。这个关注的话题,来自于他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也充满了一个人的情怀与理想。
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施一公讲述的故事感动了大家。那个故事和西湖大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施一公放弃在美国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后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以赴筹备西湖大学。他说:“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
为了这所大学,他请辞清华副校长
1989年,施一公在清华大学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同时也修完了数学系双学位课程。
后来,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
在美国,施一公有着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2007年,40岁的他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而归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母校,改变清华的学生,希望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能够在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大我”。
2018年1月,施一公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以赴筹办西湖大学。因为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的新型高等学校。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立。2018年4月,在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施一公被校董会聘任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2018年10月20日,施一公和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名国内外顶尖大学校长、近百位捐赠人聚集一堂,共同迎来西湖大学的成立时刻。
在成立大会上,施一公发言表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
2017年9月,西湖大学迎来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施一公告诫这些从四百多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并通过西湖大学教授严格面试的“西湖一期”成员,西湖大学培养的一定是第一有社会责任感,第二才是拔尖创新人才。2018年8月26日,又有120位博士生成为“西湖二期”学员。
根据学校规划,预计到2026年,西湖大学在校学生将达到5000人左右。为了共同的梦想,施一公希望,西湖大学的所有师生能够和他一起,并肩长跑。
自从创办了西湖大学,施一公开始对诺贝尔奖特别关注,他说:“因为我意识到如果我早一点得到诺贝尔奖,会对大学创办创造一个非常好的舆论环境,会让西湖大学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但是对我而言,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
我希望十年、十五年以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游者来杭州看西湖的时候,同时看西湖大学,这是我们的目标,我相信我们能做到。”
是什么,对他的人生产生最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身上总会有父母的影子。“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正所谓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才是引导孩子走向正确人生之路的标杆。
施一公就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父亲以助人为乐为做人的准则
父亲一生助人为乐,这是他的做人准则。
我两岁半跟随父母下放到河南乡下小郭庄。刚到乡下不久,父亲就成了村里的义务理发师,一年四季常常有老乡请父亲理发,逢年过节则是排队到我们家门口理发。而父亲则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大度宽厚。父亲以这样的人生准则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岁月,却也因为助人为乐而备受尊敬。
下乡时,我家有一台半新的上海牌缝纫机,父亲用它不仅负责我们全家的衣裤制作,还在每年春节前免费为乡亲们裁剪、制作近百件衣裤。因为种种事迹,父亲不仅在村里,而且在大队和公社都开始享有名气,很受乡亲们尊重。
父亲的教导、以身作则,都深深影响着我,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似乎已经流进了血液,即使漂洋过海也不曾忘记。
37年之后,2009年9月底,我携妻子儿女陪同母亲和两个姐姐重回小郭庄,几乎所有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出来了,热情地拉住母亲和大姐,问长问短,一再邀请我们住几天再走。
很多村民得知我父亲早已辞世的消息后,纷纷向母亲表达感激、思念之情,这些乡亲的深厚情谊让老母亲眼眶润湿、让我感动不已。
虽然我当时一点儿都听不懂,但感觉科学真酷
1970年以后,父亲在全公社唯一的高中讲授数学和物理,他讲课认真而又生动,颇得学生喜爱。再后来进了城,父亲又在当地的镇机械厂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硬质合金的技术革新。
1977年,为了孩子们参与高考,他辅导表姐、表哥、大姐认真复习数理化,给他们讲解方程式、热力学,X、Y、Z……
虽然我当时一点儿都听不懂,但感觉科学真酷,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等我们回到了郑州,父亲又去郑州工学院任教,给学生讲课。再再后来又去工厂,做管理工作……
他总是希望我能够做得再好一点
施一公之所以一直努力进取,也和父亲的从小严格要求有关。
他说,自己做事的时候总想得到父亲的夸奖。父亲对他既慈祥又要求很严格,虽然很少批评,但也很少表扬。“即使对于我获得1984年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这样的荣誉,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赞扬了两句,并要我看到不足戒骄戒躁。”
“他总是希望我能够做得再好一点,不能知足常乐,而我也一直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努力学习和进取,直到现在,我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总能想到要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对于孩子的教育,施一公这样说
实现人生价值比赚钱更重要
我经常这样叮嘱孩子和身边的学生,你自己心里想的,你信仰的东西,永远重要于外界别人对你的看法和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非常关键的。
我觉得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了喝足了,如果不缺衣少穿,为什么要这么担心少挣几块钱,多挣几块钱呢?即使是在那个非常贫困的时代,我还是觉得科学很伟大,科学可以改变人类,改变社会,可以让中国更加富强。
这不是说钱是坏东西,也不是说钱不重要,钱是要拿来做事的。我从不认为钱和自我价值之间有什么关系,我相信只要我所做的事情能给社会带来价值,这就能让我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一直相信只要好好走自己的路,总能达到你的目标。
要在孩子小时候教会他们吃苦
我曾将孩子们送回老家体验生活,让他们在驻马店的一所农村留守小学学习,和那里的孩子们同吃同住,接受教育。
两个孩子第一次见到了黄瓜、豆角等蔬菜生长时的样子,十分开心。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常事儿,孩子们不理解农民的辛苦,也就学不会珍惜粮食。
让孩子们到农村去,体验生活,让他们理解身边一切事物来之不易,只有懂得了才能学会珍惜。
本文来源:转载自中国教育报





https://www.sohu.com/a/299673539 ... 552108533779P5RgkQV
为什么要带孩子见世面2019-03-07 14:45/爸爸/妈妈

只要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你就会发现,有的孩子给人感觉特别“优秀”,他们彬彬有礼,宠辱不惊,性格活泼开朗,不怯场,还非常有主见;
但有的孩子就特别熊,粗鲁无礼,害怕生人,唯唯诺诺放不开,什么事情都要征求父母的意见。为何会有如此的区别呢?原因就在于“见识”的不同。
知乎上有个提问:“见过世面究竟有多重要?”其中一个回答让无数网友产生共鸣: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见过世面的她们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
一、为什么有的孩子特别“优秀”?
前几天和几个好友聊到这样一个话题:你见过特别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长什么样?
然后大家就纷纷列举了身边“优秀孩子”的父母们。虽然大多数都是企业家、大学教授、高知人群,但也有一些家境很“普通”的父母。
好友A说,她就认识一位妈妈,来自二线城市。家庭经济说不上富裕,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还不到5岁,就已经跟着妈妈游览了国内不少的名胜古迹,以及周边几个国家。平时周末常常跟着妈妈到所在的城市或周边城市,发现各种好玩的,例如做彩陶、看人偶剧、徒步等等,很多大人都没体验过的东西,这娃儿都亲身体验过了。
所以虽然才小小年纪,他比身边的孩子就更为稳重,来到陌生的场合不会怯场,来到熟悉的场合也不会人来疯,并且很多时候,这娃儿总是好奇心满满,非常有主见。比如,来到游乐场,孩子们都想去玩摩天轮、海盗船,他却想尝试“画个可爱的小丑妆”,原因是“我已经坐过摩天轮和海盗船了,我想化个妆,拍个照给爸爸看,看看爸爸还认不认得出我。”
好友B说,有位前央视编导的妈妈,现在在做家庭主妇。他们没有买房,还住在单位分的一个只能居住的老小房子里,物质方面也极为简朴。但她工作经常需要出差到处跑,她就带着孩子一起(从还未断奶的时候)。
所以她的孩子虽然还不到6岁,却像个“小大人”,不仅一点不怕生。在别人问她事情她如果不知道,就会礼貌地承认不了解,并给出“可以百度哦~”的建议;也可以在受到熊孩子误解的时候,说“妈妈我不理他就是了。您不是说过,话要说给懂的人听吗?”这样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后来见到她的孩子后,也证实了这一点。
我深深感觉,家教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也正应了那句话:好的教育,就是要拼妈啊。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但他们的背后一定有“有眼界和高度”的父母。
二、见识多对孩子究竟有什么影响?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这句话现在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以前去面试一对双胞胎女孩的家庭老师,认识了一位非常知名的董事长父亲。他的妻子在国外留学,所以他就既当爹又当妈。他告诉我,每次出差去国外,都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他们在欧洲一路游历,去伦敦、去威尼斯、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一双女儿很开心,在伦敦自然博物馆出来之后,说感觉今天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比在学校里一学期的艺术课少。那位父亲也说,虽然我们请了假,但我们行万里路,都是知识。
他说: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是有贫穷基因的,他们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出去见过世面。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全感,害怕没饭吃,所以拼命赚钱,希望出人头地,拼命地用物质来装点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会是这样。
所以,他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所以他的孩子们也不一般,你能感受到身上的那种平和和从容,也知礼节。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见世面的重要性。如果说,读万卷书是提升思想认识的深度,那行万里路就是开阔你视野的广度。
对此,我深感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所以,让孩子见世面到底有什么意义?
因为见过世面,孩子们就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他们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而是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他们会知道,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非常努力,就可以有机会成功。见世面给予孩子的一切,带他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将在他们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永生留存。
三 、让孩子见世面一定要很有钱?
或许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有见识”的优秀之人,但没有谁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这时候作为父母的,则是能将外界一切新鲜事物传达给孩子的最佳人选。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想让孩子有见识,那自己也要成为有见识的父母。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广袤,未来的宽阔,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这样他们就才会有平和的内心,和生机勃勃的勇气。
我们不能让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圆几里地,我们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开阔的、丰富的、美丽的、多样化的。
但让孩子见世面一定要花很多钱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见识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钱的父母。不然那些土豪为什么还是教育不好孩子呢。
我觉得有位成功的妈妈说得很好,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不是带孩子去报个班旅个游去外面晃荡一圈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因为那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将这些经历过的路途化成脑海里的一副画面,却不能融入他的灵魂之中,成为自己终身散发的气质。
作家龙应台也曾说过:“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有些家长物质生活并不好,但他们通过努力、勤奋,对万事万物的平和,对所遇到之人的真诚,言传身教地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上。
因为:
父母的见识和眼光,比父母的金钱更重要;
父母的放手和鼓励,比处处帮孩子铺路更重要;
父母的高效陪伴,比让孩子报夏令营出国更重要;
给孩子准备一屋子书,比给他买学区房更重要。
很多事,是不需要花多少钱的。比如,周末带着孩子一起读一本课外书。也许,这就足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孩子保留无尽的幻想。
见世面对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父母的眼界、高度和思维,也决定了孩子能见多大世面。
本文来源于家庭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07: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家庭︱农村父母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望超凡

2019-11-20 11:10 来源:澎湃新闻


和城市一样,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在与日俱增。

2016年,笔者在山西省的一个农村调研时发现,当地的年轻女性不仅不外出务工,也不在家务农,而是从孩子读小学开始就到县城里租房陪读;2017年笔者在山东省的一个乡镇调研时发现,一个仅有两条街道的小镇居然有七八家教育辅导机构,且门类丰富,既有课业辅导,又有才艺培训,每到节假日,就有大量周边农村的小朋友前来学习;去年笔者在重庆市的一个社区调研时发现,在该社区中买房子的居民中有60%都是刚进城的农村居民,这些农村居民买房后便立刻出门继续打工,将老人和孩子搬进社区,让老人照看小孩读书,这些农村居民进城买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孩在城市中接受更好的教育。

当下,农村家长已经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也越来越舍得对子女教育进行投资了。但是进一步的调研发现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感也在日渐增强。

农村家长的教育心态在过去十几年间发生了显著变迁。在笔者读小学的2000年前后,很少有农村家长会对子女教育进行额外投资,“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一直都有 ,但却始终只是停留在嘴上,绝大部分农村小孩接受教育的唯一机会就是在学校上课,当时的农村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心态普遍平和。

当下的农村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剧烈转变。课后辅导班、假期培训班同样成为农村学生的标配;一些家长甚至会不惜花费巨资在城市买房,将小孩送到城区上学,或者是将孩子送到一些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教育投资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已成为首要开支。与教育开支扩张同步发生的是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也日渐增强。

笔者近期在宜昌市的农村调研时发现,子女教育已成为年轻农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当谈到子女教育,农村家长都会极为苦恼,甚至不知所措。从调研来看,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子女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其二是自己难以承担高昂的教育投资。两个因素共同形塑着农村家长的焦虑心态。

那么,农村家长的教育忧虑到底从何而来?



农村家长对子女成绩的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结构尚未固化,农村家庭依然可以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对于农村家长而言,教育是一场投资,既然是投资,那就必须要计算其中的成本与收益,农村家长愿意进行教育投资表明教育对于他们而言依然是回报大于投入的。

40岁的王琼是宜昌市牛村的妇女主任,也是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王琼之前的工作是司仪,由于经常要出远门,难以照看儿子,因而从儿子读小学开始,王琼就回到了牛村成为了一名后备干部,虽然工资较低,但是更为稳定,因而也就有了更充足的时间辅导孩子学习。王琼告诉我们,她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老师告诉她自己儿子的成绩下滑,在王琼看来,儿子现在的学习成绩与他将来的个人成就高度相关,一但现在“下去了”,以后的人生就会非常艰难。“为儿子的学习操碎了心”的王琼表示绝对不会再生二胎,因为“这种生活真的是太难熬了”。

农民对于教育的认知是被社会现实塑造的,60后的家长们主要是依据2000年左右的社会环境来形成自己的教育认知。在2000年,中国GDP刚到1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不到8000元人民币,农业从业人口占比高达50%,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同样高达50%。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端的位置,主要产业类型是为发达国家提供代工服务,正因如此,当时农民最好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这些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从业者需要一定的知识,但却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创造力。所以对于当时的农民而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回报的关系呈现出一种“n”型曲线,即需要读初中,因为不读初中连说明书都看不懂,打工也没人要,但是读了高中也还是打工,在2000年,中国初中生在校人数为6256.29万人,而高中生在校人数则仅为1201.26万人,仅有五分之一的初中生能读高中,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升学率更低。

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2018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90万元人民币,人均GDP接近7万元人民币,服务业产值占比达到60%,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也已经实现了从低端到到中高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变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一是那些中高端产业创造了大量的中高端就业岗位,如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等,杰出的人才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社会精英,最大程度释放自己的经济价值。其二是这些中高端产业都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和技术的拥有量与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使得受教育水平与个人未来的发展能力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社会底层的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就变成了读书,2018年,中国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8.8%,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已经达到了48.1%。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当下的学习成绩与其未来的前途命运直接挂钩,一旦其学习成绩出现了下滑,也就意味着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前宣告失败,必然引发农村家长们对孩子成绩的焦虑感。



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在这两个指标上均有体现。以小学教育为例,截至2016年,乡村小学的专任教师中有11%是高中阶段毕业或高中阶段毕业以下,42%是大学专科毕业,37%是大学本科毕业;镇区小学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46%和48%;城区小学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30%和66%。同时,无论是每万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电脑的台数,每万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的间数,还是每名学生拥有图书的册数,也都是城区高于乡村、乡村高于镇区。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于城市,农村家长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便只能送孩子进城上学,这必然需要家长们承担更高的教育成本,有时甚至还需要在城市中购房,这都对农村家长的经济实力提出了挑战,继而引发农村家长的经济焦虑。

现年40岁的王平是宜昌市新一村的治保主任,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13岁,在上初中,小儿子今年5岁,明年就要上小学了。为了让孩子在城市上学,王平已经在宜昌市看好了一套60平米的二手房,首付20万,他的退伍安置费有18万元,正好可以用上,但是后续还款的压力会比较大。现在王平的家庭收入并不低,每月工资约为3000元,扣除五险一金,还剩大约2000元,妻子在一个社区上班,工资和自己差不多。除了当村干部的收入,王平会在每天下班后到市区跑滴滴,每月大概有1500元收入,并且会在周末开着自己的卡车运石头,每月也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但是由于以后需要还房贷,同时妻子要去照顾儿子读书,没有了收入,因此王平在今年年初向街道提交了辞职申请,准备全职开卡车,供儿子读书。王平告诉我们,本来他的生活过得还挺好,但是由于要买房子,同时妻子也不能工作了,这才使得他的经济压力突然增大。

进城读书并不是“将孩子送到城区学校”这样的一个简单过程,而是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消费,包括学区房、生活照料、生活开支等,这些消费对于农村家长而言都属于额外支出,并且金额较大,对农村家长的经济能力形成了挑战,并不断制造着经济焦虑。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取向是要“为学生减负”,如前不久,《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一条规定明确: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这是教育改革减负思路的一个典型体现。

本质上,当下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并不是由于学校的课业太多所导致,而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竞争过于激烈,而激烈的竞争则是由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有限的优质就业机会所决定。201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达820万人,但是新增优质就业机会并没有这么多,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教育是普通人通向优质就业机会的有效渠道,所以即使学校不布置太多的课业,学生家长也一定会想方设法为自己孩子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因而学校的教育减负政策并不能达到为学生减负的作用,反而会将学校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推向家长。

谢丽是宜昌市牛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现年35岁,在宜昌国贸商场上班,丈夫做生意,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9岁,正在读小学,女儿尚未读书。由于宜昌市教育局在201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减负政策,儿子的放学时间被提前到了下午四点,作业量也大为缩减(要求在45分钟内能够完成),同时学校还取消了期中考试。为此,谢丽只能为儿子报了三个补习班,一个是每天课后的晚托,另外两个是数学和英语的专项补习,三个补习班由同一家辅导机构提供,每个班的价格是一学期4800元,买二送一,谢丽为此一年需要为儿子花费19000元的补课费用。

当家长发现学校不再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之后,就会选择从其他的渠道获取教育资源,主要是市场和家庭教育两种渠道。由于知识教育是一件极为专业化的事情,因而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从市场购买教育服务显然比自己辅导孩子的学习效率高得多。家长的旺盛需求催生了繁荣的教育市场,市场上的教育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未减负的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其二是课后辅导班。由于受到行政性力量支配的公立学校大搞“教育减负”,自我弱化,市场教育机构相较于公立学校有了更高的“教育质量”,对于家长形成了更强的吸引力。客观而言,市场和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教育资源的分配遵循市场化原则,他们只会向那些能够承担费用的家长提供教育服务。当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高达2,69,农村家长在这一场教育竞赛中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农村家长必然需要承受更大的经济焦虑。

(作者望超凡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博士生)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3-9 13:35 编辑

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
https://www.sohu.com/a/298964460_372499

三个孩子全部送进斯坦福,她认为从小应培养孩子这11种品格


不愿等待——中国家庭最普遍的养育风险
https://www.sohu.com/a/296600750_372499


优秀的孩子都离不开这10条黄金教育法则 2019-02-14 https://www.sohu.com/a/294768399_372499理学/爸爸/科学

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今天分享10条黄金教育法则,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01
鱼缸法则 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竟然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
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鱼缸,于是,就把他们养在院子里的池塘里。没想这些鱼竟然长得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02
强化定律 培养好习惯
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走向成功,或者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在水里放一堵玻璃墙,将鲸鱼和食物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地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
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受一生的。
03
狼性法则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怎么样培养好奇心呢?
假设一个公园,没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没有曲折的道路,我们从外面就能一览无遗,那你就不会对它有多少兴趣。相反,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原意进去了解了解。这就是好奇心。
在教育界,有一个抽签教学法。学生对原有的学习内容容易厌倦,因而学习就变得消极。
在日本铃木老师的学生那里,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寅次是位聪明的学生,他学什么曲目都比别人快很多。因而他不愿再多加练习。铃木老师知道,这对他以后能否成功很关键,没有得到巩固的课程,最终都无法学到更好。
正因为此,他对他的学生采用的抽签教学法。将所有曲目编号,每堂课,让学生都随机抽一个曲目。这样,寅次重新拾起了学习兴趣,因而也更努力地练习。
04
梦想法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一个关于“你长大了想做什么”的调查中,92.7%的学生是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的答案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局长回答:没有经过研究,不能随便回答这个问题。
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子就知道的问题;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
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
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样丧失的”,非常贴切。
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05
南风效应 修正主义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理更强大。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北风冷冷地、张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出马了,它徐徐地吹,温暖地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南风胜利了。
南风为什么胜利了呢,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任何错误,只要悔改,总可以回头。
当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时,妈妈温和地说:这真是个漂亮的牛奶海洋。并进而告诉孩子,牛奶海洋虽然漂亮,但地板却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净了,并告诉孩子正确拿牛奶的方法。
心理学家说,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再发火,它也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并要收拾这个错误带来的残局。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多加宽容,注重引导,不正是我们都需要的吗?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很难凑效。
06
自然惩罚法则 让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应该做出榜样。
爸爸因来了客人,与客人倚着门聊起天来,这天的风很大,门几次被风吹开,埃迪的作业本被吹得哗哗响。
门再一次被吹开的时候,埃迪猛地把门关上。而这时,外面传来爸爸的痛苦声。满脸怒气的爸爸对着惊恐的埃迪,举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但爸爸终于没打下去。
事后,爸爸对埃迪说:是我把手放在门的夹缝里,错误在我,为什么要打你呢。
教育,不光是口头说教,言传身教,影响不可谓不大。当埃迪长大后,他回忆,是爸爸告诉我,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不是迁怒于人。
07
罗森塔尔效应 对孩子进行积极期望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
在皮格马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他的爱。他那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神话终归博人一笑。而罗森塔尔的试验,却得出了这个效应。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后来,果真就是那样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
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08
尊重法则 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自尊是人生要学的第一个原则。
在一个老师的课堂里,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这本书里的故事,也叫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让他们画出来。
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画的也不成样,老师还是很认真地记下来,并将记下的故事跟画装在一起。
他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小,以后长大了,就能写出好的书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对等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导,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因而,当我们看到有大人在某些公园地铁售票处为孩子争着要少钱减票的时候,我们知道,你省下的仅仅是钱而已。
09
延迟满足主义 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人有无耐心,表现出两个方向。一个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另一个是能够等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到来。这中间区别就在于,一个不等,一个可以等。这个等,就是耐心。
克制是可以培养的,个人建议自己一个人难做到,应该两人配合可多人配合去实现。有一个“三分钟游戏”。孩子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游戏、看电视。爸爸找来一个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想玩这个沙漏。
爸爸跟他约定:这个漏斗是古时的计时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三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
开始几次,孩子根本没看书,而是盯着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并不气馁,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视线转到书上来。再多次,孩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要求延长时间,但爸爸坚持只看三分钟。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动去看书去了。
三分钟,正是适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
家长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
10
感觉剥夺 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生活的滋味
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很多家长怕孩子吃苦受到危险,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里,这样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常常扮演着救火队员,但你却不知道,父母永无完法代替孩子经历人生,我们需要做他们的引导者。
我们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工作里来,让他们自己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或更多他们可以去做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们就让一个观众,看着他们自己成长。
教育孩子绝对不可简单粗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0
分享到

三个孩子全部送进斯坦福,她认为从小应培养孩子这11种品格
https://www.sohu.com/a/295523097_372499
这篇文章来自于一位华裔妈妈的教育感悟,她不仅本人是学霸,还将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我们将她的教育感悟归纳为孩子从小最应该培养的11种能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2015年,我的三儿子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正式入学了。
“斯坦福?是那所超越了哈佛,美国竞争度最高、录取率最低的大学吗?”
“把家里的三兄弟全都送进了斯坦福,真厉害!”
“怎么做到的? 秘诀是什么呢?”
诸如此类的疑问向我集中而来。
这不是可以简单解释清楚的,水滴石穿,并非一二日之事。美国的大学不会以笔试作为统一入学测验。
要优秀,那是当然的。除此以外,至今完成了什么样的事情,今后是否有达成什么目标的可能性,这两点很关键。也就是说,大学通过统览一个孩子的整个人生,决定其是否可以入学。
因此,想要把自家孩子送进一流大学的家长们,在平时就要注意充实孩子的生活,最大限度拓展可能性,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一名不仅学习优秀,又有能力和个性魅力的人。
因此我从来没和别人比较过,所以不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很特别。而且育儿这件事,根据孩子和家庭情况的不同,最适宜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向我表示想要了解一下“Agnes式教育法”。
下面分享的这11个教育目标,就是我个人的育儿、教育法,并不是为了使孩子考取世界一流大学的所需技能。倒不如应该说是以培养世界通用、活跃于全球舞台的年轻人为目标而撰写的参考书吧。
01
拥有梦想
孩子的工作就是做梦。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做梦。
我一直对儿子们说:“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哦。希望你们拥有爸爸妈妈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梦想。”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这,才是教育。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拥有大梦想,并为其脚踏实地地努力。
也许说出来会被大家笑话,我的梦想,是通过唱歌,为世界和平贡献一分力量。无论是我十七岁来到遥远异乡的日本也好,还是在中国、亚洲各地巡回演唱也好,都是因为我想通过我的歌,成为连接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友谊的桥梁。
同样,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身份到处活动的初衷,亦在于此。当然现实是,我的梦想还在追寻的途中。但我决不轻言放弃。只要不放弃,梦想就能一辈子追求下去。我希望孩子们拥有一些不受局限、惊为天人的伟大梦想。
02
能自我肯定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
教育最首要的目的——自我肯定。
我在进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肯定”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词。那么,为什么自我肯定如此重要呢?
因为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连自己都不喜欢,不可能会喜欢别人。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会否定别人。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呢?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我的三个儿子,个性各异,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因此,我就集中精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快向你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说过。
我丈夫时常会像念口头禅一样,告诉孩子们:“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即便有一百个人和你意见不同,也要堂堂正正地把自认为正确的意见表达出来。”
虽然在家中不作比较,但难免外面的其他人会,并从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若这样的事发生时,做父母的要帮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
03
内心从容
内心从容的孩子,会为他人着想,重视自己;内心不从容的孩子,会产生嫉妒心、歧视心。
拥有自尊心的孩子,内心也有从容感。内心从容,当身边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会由衷地感叹:“哇!好厉害,那个小朋友真棒!”成为一个视他人之乐为己乐,乐己乐人的孩子。反过来,自尊心较弱、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肯定他人。
在遇到没自己优秀,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时也是同样的。有自尊心、内心从容的孩子,对他人抱有一颗关怀、宽容的心。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内心没有从容感,多少会有差别对待的想法,比如:“啊,那家伙和我不是一个水平啊。和这种人我可玩不到一起呢。”
二儿子读小学五年级那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妈妈,我朋友在学校里一直哭,我就把她带回来了。”他把因为家庭问题回不了家的女同学带回了自己家,还问我“她没地方可去,我们让她在家中住一下吧?”
原来这女孩子在学校里也请老师帮过忙,但是被拒绝了,然后又联系不上自己的妈妈。二儿子见她一个人在哭,主动上前搭话。我对儿子的这份温柔很是感动,于是让这女孩子在我家住了两个礼拜左右,直到她家的问题得到解决。看着二儿子安慰女孩的样子,感觉这孩子还真是可靠呢。
要培养能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内心富足而从容的孩子,自尊心教育绝对不可缺少。
04
能发展自我才能
不要浪费孩子潜藏的可能性。
我认为,任何人与生俱来都有擅长之事。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发展才能,有些人却一辈子连发挥才能的机会都没有呢?其中的差别,在于是否拥有自我肯定能力。
能自我肯定的孩子,会天真单纯地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这样周围的人容易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就有了扩展潜力的机会。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潜力,首先,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而且,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津津有味地看着。
孩子身上的隐秘才能,只有通过自己向外界表现出来才会被发现。谁都没有发觉的话,才能和潜力就会消失殆尽。我觉得这非常可惜。
大儿子第一次表现出对做菜有兴趣是在他三岁的时候。我把他带到厨房里,给他一把小孩专用的小刀,开始教他如何做菜。刚开始的时候,搬一张椅子到洗涤台前,让他站在上头切切蔬菜什么的;等过一段时间,一起做做蛋糕、派、饺子皮啦,洗洗东西啦。只要大儿子说想做什么,我都不怕麻烦让他放手去干。
诸如此类,兴趣也好,运动也罢,无论什么领域都行。反正先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自由地表达自己喜欢的事情。小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是很有活力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擅长的领域,拓展他的潜力,最终也会有助于学习。
告诉孩子“说说你的想法!”让他积极、自由地表现自己,萃取出他的优点来吧。
05
懂得“忘我”
切实地感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所帮助,就能恢复自我肯定的能力。
大部分孩子通过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从而拥有自信。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时侯也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很弱。即便如此,也不要放弃,因为自我肯定能力是可以恢复的。
我曾经也是个自我肯定能力不足的小孩。我是家里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四,三姐妹最小的那个,从小就一直被大人拿来和另外的美女姐姐、优等生姐姐作比较。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烦恼“自己真是个可怜的小孩”。
在我初中一年级时,转机突然降临。当时我刚开始参加义工活动,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他们有的身体有残障,有的是难民的孩子,还有些是在女童院或孤儿院里生活的小孩……
这些和我同龄的孩子,在我从前无法想象的残酷环境中生活。看着他们,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长大,顿时明白自己的那些烦恼那么的微不足道。
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变得开朗了,很有行动力,朋友也多了,人很积极。
那么为什么我能够恢复自尊心,变得相信自己了呢?我想,一定是因为当时的我“忘却了自己”。
所以我会对自己的儿子们说“要尽情把自己内心的能量向外释”,告诉他们,“比起担心自己,要多考虑周围的人。不仅是指家人、朋友这些亲近的人,而是包括整个社会和世界哦。”
06
有颗感恩的心
我经常会和儿子们说起在参加联合国海外视察时遇到的一些孩子们的故事:
在苏丹,一个失去父亲后沦为儿童兵的十二岁男孩;
被母亲卖掉,从柬埔寨被带到泰国,被迫从事卖淫的十一岁女孩;
菲律宾街头流浪儿悲惨的每一天;
……
好好跟孩子们说说这些故事,即便他们年龄尚小,也能了解到这些国外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并且,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运。
“如果忘却了感恩、感谢的心,不管多有钱都是个穷人。不管被多少人围绕都是个寂寞的人。”
一路以来,我都会和儿子们念叨这句话。而儿子们也很好地吸收理解了,“感谢有饭吃”、“感谢有水”、“感谢有电”、“感谢生命”,抱持一颗“托您的福”的感恩心,成长为不忘对周遭常怀感谢之情的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的这种教育,他们无论处于多么严峻的状况中,起码不会抱怨。而且也没有太多物欲。
07
不被金钱控制
在我家,基本上不会给孩子自由使用的零花钱,就连送礼物也是一年两次而已。一次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送的,剩下的就是孩子过生日时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礼物。
比起买玩具给孩子,我更愿意教他们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从幼儿期开始我就经常和儿子们一起身体力行地玩了不少游戏,如 “干瞪眼” 啦,“红灯绿灯,停!”啦,面对面站好用手互推对方的“互推相扑”啦,另外还有轮流吟咏俳句的“俳句大会”,比赛谁知道的谚语更多的“谚语马拉松”等等。
我的儿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不少不花钱就能玩耍的方法,结果变成了没有什么物欲的孩子。经常在玩具商店看见哭着喊着要大人买玩具的小孩,而这种情况在我家从来没发生过。
金钱所买不到的爱情、友情、温暖、回忆,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这个道理有没有尽早告诉孩子,他们对于金钱的感受也会大相径庭。
08
有“出头”的勇气
和大家不一样,其实是一种恩赐。社会需要能够自由表达的人才。
我觉得在亚洲社会中,有一股这样的风潮,认为“处于平均水平最为妥当”。太过显眼的话会引人侧目,看上去很自满。也许孩子们也会无意识地自我防备起来,认为“乖乖的,不惹眼最好”。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打乱日常节奏,看综合能力定胜负”这样的老思想已经过时。今后的时代,寻求的是与众不同的思想。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期待全新事物的产生,需要的是通过自由想象表达,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潮流的人才。
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关键在于无惧他人目光,释放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做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即使被欺负、被嘲笑,也能重视自己“个性”的孩子,可以说正是如今这个世界寻求的人才。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轻易迎合别人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歪曲自己意见而妥协的人。我一直告诉孩子们,“不要变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人,就算被打击,做个‘出头鸟’也要好得多。”
09
不惧怕失败
失败绝非坏事。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才是最坏的事。
“即使失败了,把它看做走向下一阶段的一个必经步骤就行。任何事自有其用意。”
“只要把‘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动力’作为课题就行。
我都是这样教育儿子们的。
事实上,在我三个儿子上的美国高中“撒切尔学校”和老师进行升学讨论时,三个孩子都被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分数还差了一点,可能比较难考进斯坦福大学。有几个科目的考试都没考好嘛……”
听完老师的话,儿子们的干劲非常猛。向自己不擅长科目的老师询问自己的弱项,然后拼命学习,在最后学期提高了成绩,成功被录取。可以说,正是之前一次考试的失败,点燃了他们挑战的激情。所以说,如果真的听从了升学指导老师的建议,我想我的儿子们也就进不了斯坦福大学了吧。
10
选择最难走的路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话。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用也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比如,还有作业没做完,但是想看电视的时候,哪样比较难呢?当然是写作业。这么一想就不会迷茫,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又比如,“目标是考上斯坦福,还是其他随便什么大学?”孩子有这个迷惑的时候,因为斯坦福大学更难考,因此选择以斯坦福为目标。
像这样若是选择难走的路,就不得不付出相应更多的努力。但从结果上来看,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不知道该不该道歉时,更难的一方是进行道歉,于是选择主动道歉。
始终保持向上姿态,挑战自我,这是成为世界通用型人才的重要动机。
敢于挑战难事,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也能忍耐,向着成功的目标不断顽强努力。这种精神准备的基础,我想就是源自我父亲的那句教诲:“在做重要抉择时,始终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11
懂得报恩
人都是互相照应、互相帮助着生活的。
日本家庭教育中有个非常典型的教诲:“不给他人添麻烦”。 但是,我觉得这个教诲如果搞错了一步,就会给孩子带去错误的价值观。所以我认为这句话说得不够充分。所谓“不给他人添麻烦”,意思也就等同于“现在也没有给别人添麻烦”一样。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是在大家互相照应下生存的。
如果要教导孩子关于添麻烦的问题,本应这么说更好:“人都在互相照应着,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生活着。因此,要对周围的人抱有感谢之情,有所报答。”
话说回来,“添麻烦”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一般是指:“令他人感到不快”、“伤害他人”、“盗取他人物品”、“做犯法的事”,类似这样的事情吧。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理解错“添麻烦”的定义。
因此,我都是这么教育自己儿子的:“人都是互相照应着生活的。并且大家也都在互相帮助,所以一定要对周围的人表达感谢和感恩。” “趁自己还有余力的时候,要多帮助别人。
来源 :明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07:22 , Processed in 0.1072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