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0|回复: 0

[星友百家谈] 我们身边的地理(二)亲近山水,感知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6 2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沙发客昆哥 于 2021-12-16 20:06 编辑

三、亲近山水,感知人文——地理实践力养成经验
现在请各位先休息1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
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方面的能力。但限于时间和个人学识,今天就重点聊一下野外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实践和乡土地理考察三个方面,将昆哥这方面的一点乐趣和经验分享给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同仁。只是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野外实地观察
野外观察是学习自然地理的一种重要途径。观察的内容一般包括地形、气象、水文特征,土壤和天然植被特征,土地利用情况等等。这里列举几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考察家乡地理
从哪里开始观察呢?从我们自己居住的周围环境开始最适宜。一是熟悉;二是近便,没有什么开销,时间也好调剂。
虽然人人都熟悉自己的家乡或学校所在地,但地理野外观察的角度和眼光却非平常的视角。需要我们关注它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从人类福祉的角度判断它的价值。
我们云阳县云硐初级中学在栖霞镇小丫口社区,仅凭地名就知道这是一处鞍部,在铁峰山脉中段云安背斜上旁逸出来的一道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脊上。校园正处在山脊线的西南一侧。视野开阔,坐在教室里,也能观察到山地的不同部位。因此,我在讲授山地等高线地形图的时候,直接以窗外的景观作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地形。
栖霞谷地是一个开发历史悠久的农耕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梯田景观,以水稻和油菜的种植为主。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几年大片田地被流转用于规模化种植花椒,导致大面积的梯田被毁,改成了坡地。学校周围的梯田暂时还没受到波及。
我在教学时就利用层层叠叠随山势弯曲的梯田田埂来解析等高线。为了蓄水,田埂都是沿水平线修筑,田埂之间都是平行的,上下田埂之间的高度差就是等高距。
小丫口两端的山峰分别是海拔823m的香炉山和海拔918m的栖霞宫。连接两个山顶之间的小路大致沿山脊线分布,这条路的最低点就是海拔610m的鞍部,口语称之为垭口,小丫口也由此得名。在中国,山区占陆地面积的2/3,某某垭口一类的小地名比比皆是。天山和昆仑山区域所谓的“达坂”就是维吾尔语里的“垭口”。因为鞍部地势较低,因此成为公路翻越山脊,沟通山脉两侧的咽喉通道,成为联结多个方向路径的交通枢纽。
对于山脊、山谷的认识可以放在一起对比。
山脊又称山梁,中间一线凸出较高,降水会沿着两侧的山坡流走,保不住水分,较干旱,因此植被较稀疏,加之视野极好,又比较顺直,通常形成小路,地名一般称作某某梁。
山谷正与之相反,位于两道山脊中间的底凹处,两侧较高,视野受限,是地表水汇聚的部位,通常形成径流,因此又称山沟。山谷也是地下水出露较多的区域,是山区散居农户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经常可以见到农户用于引水的塑料管。地名一般称为某某湾(塆)。因为水源充足,在人为干扰较少的区域植被茂盛,且多荆棘,不利于通行。与陡崖相交的位置,则形成跌水。
对于山脊和山谷的辨识,也可以结合鞍部来认识。鞍部是连接两座山峰的山脊线的底凹处,它的两侧一般就是山谷。实际上,鞍部通常是两条山脊和两个山谷两两相对的结合部位。具体到栖霞镇小丫口,东西两侧分别是高桥塆和马家湾。山脊分别叫作冉家梁子和董家梁。山脊线的两侧坡度差异明显,西南侧为缓坡,尽皆开发为梯田,现在部分建成了街道;东北侧坡度较陡,退耕还林后,已形成天然次生林。
陡崖又称悬崖或断崖,山体陡峭:栖霞宫的舍身崖是远近闻名的一处景点,一个不错的观景台。站在海拔860m的崖边,可听松涛阵阵,亦可远眺汤溪河谷,以及5Km之外的长江。距离两、三千米外有三座特大桥(特大桥是指多孔跨径总长大于1000m或单孔跨径大于150m的公路桥梁,桥长大于500m以上的铁路桥梁)横跨在汤溪河上:郑万高铁和G42沪蓉高速的汤溪河特大桥,以及X536的乌洋溪大桥。
我们学校背后的山脊线也是汤溪河流域与三坝溪流域的分水岭。这两条河流均是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左岸一级支流。三坝溪发源于海拔1171m的石佛山南麓,向南在三坝村汇入长江,干流长14.7km。结合地图,可以明确栖霞镇68.8 km2的行政区域大部分与三坝溪流域重合。栖霞场镇的水源就是建在三坝溪上游的一座小Ⅱ型水库——洪湖水库,又称红崖头水库,坝顶高程542m。
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这样直接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后,再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来识别山地不同部位还是有很大帮助。
现在请大家休息1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


2.探秘汤溪河源
当然,也要不断扩大“我们身边”的范围。对于自己的县域及其周边区域也可以进行一些考察。
这一来就要先说我老家门前的汤溪河。这是一条主要位于云阳县境北部的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打小长在汤溪河畔,沙和石板儿尽起玩儿。日常挑河水家用,不论冬夏都在河边洗衣淘菜;热起来就跳河,冷天就走出黄葛树荫到河坝晒太阳——所谓叫花子晒太阳享天福。那时的一颗童心总想知道滔滔河水源自何方?希望有一天溯流而上探寻河流源出之地。
汤溪河的公开资料素来匮缺,加之不同渠道的资料又相互矛盾且语焉不详。仅干流长度就有三个不同说法:90多、105和120公里长。结合地图和卫星影像图观察,可知其源于大巴山东段南麓巫溪县西部的一字梁东南麓。源头分三支,距河口最远的一支为“瓦厂沟”。我将卫星图放至大比例尺,严格沿河道中心线测得以瓦厂沟为源的干流长度为98.60km。上源节点龙台,河道海拔536m,下距汤口(入江口)86.06km。以北的河源段长12.54km,行政上归属大河村。
实地考察得知,河源段属于喀斯特地貌。由一个溯源侵蚀而成的扇形谷盆和三段幽闭的峡谷组成。谷盆边缘平均海拔在2400m以上,谷盆底部为海拔1101m的王家河坝。之后穿出锁口峡、裤裆峡,邻近龙台的峡谷不知其名。在龙台与东来的一条支流汇合。那条支流在较早出版的地图上曾经被视作汤溪河正源得以标注,而真正的源头却没有标注在那时的地图上。
汤溪河上游地处大巴山暴雨中心区域,年降水量多在1500mm~1700mm以上,雨季从4月到11月,且地势高低悬殊,河床落差达两千多米,可利用水头大。沿途观察到江口以上的60km河段上已建成十来座小水电,进行了高强度的梯级开发,改变了地表径流,很多河床裸露。比如扼守锁口峡的王家河坝就建有两台装机容量共3600kw的水电站,日常只有三几个人维护营运,每年实际发电时长8个月,按0.27元/kw·h上网,投资回报率极高。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获知,水电开发收益比较集中,不少当地居民颇有微词。
从小河徒步到达龙台时,坐在手机店门口休息,与店主彭兴军闲谈。老彭推荐我到外团城联系唐少斌,去探秘“灶门洞”,据说此洞只有极少人知道。
6点觅得唐少斌,他再约上两位朋友,4人分乘两辆摩托行至对面山腰处,再沿石灰岩山体崩塌堆积陡坡攀爬至绝壁根处,始见一洞(31°34′54.88″N,108°55′27.97″E,997m)形如灶孔。成人躬身爬入,约3、2米即可直立行走,洞内外温湿度差异大。洞内无光,灯光所见,洞口在上,内里向下倾斜,分上下两部分,下部难以到达。据少斌称两部分面积相当,合约千余平方米。上部内空可达10余米,石钟乳形态各异,其中最值得称道者有形似骆驼和鳄鱼的。惜部分被盗采损毁。洞内逗留约30分钟,因灯光所限,拍照后离去。4人中有两人是第一次进洞。
当晚少斌留宿。晚餐以腊肉、洋芋片、四季豆、花生米、榨菜丝佐食稀饭。饭后与老少乡邻相谈甚欢,我打开平板电脑翻出一些当地的卫星地图和以前的户外活动照片与大家分享,并推介谷歌地球软件,便利他们认识自己的地理环境和接触山外的世界。言谈中邻家大哥(大河村支书)知道我明日欲翻越汤溪河源,但说大红内口、小红内口皆陡峭绝壁不可翻越,唯天子山经高上里屋、瓦厂沟可上,不过就是本地也少有知道路径的。恰巧村里最近预备派2个人工上山测路,于是他当场安排明天的工作以方便与我同行向导。
同行的是村护林员张春林,他是一位退伍军人,这段路也不曾走过。另一位是当地山民罗代平,平时在电站上班,休假时在家务农,有时也上山采药增加一些收入。
次日早上7点过就出发。08:04摩托最后停在海拔1423m米处的一个弯道上,老罗主动背起我的背包带头向山上攀登。山坡陡峭,林间路迹时隐时现,没有向导的话困难会增加不少。他俩一路闲聊些采药的故事,我当奇闻收入耳中。遇我一些陌生的植物,询问得来的多是土名。途中采食了一些酸酸甜甜的刺泡儿(树莓),看见一大丛橙红的卷丹,拍到一株艳丽的蘑菇。遇有一树,护林员指认为野荔枝。山上没见大片的高大丛林,说是以前砍伐严重,现在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又才恢复。现在山中野兽逐渐多了起来,老罗说他见过几次熊,有一次同时看见过两大一小三头呢。他俩在前方遇见一条蛇即刻用石头将其砸死后抛下深涧,我后悔落在后面,没来得及拦阻。他俩都说蛇有毒会咬死人。
10:20上到海拔2046m一处工棚,有简易公路曲折盘至山顶,据说在修建一项借水工程,工地空无一人,他俩就是来测量工地至山顶的简易公路。
12点到一处山涧中,涧中无水,老罗说本地今年降水明显偏少,现在正是汛期,峡谷内的水电站却不能出满力。涧中有巨石斜卧,其上树影婆娑,大家就躺在上面午休。
13:25他俩起身继续测量,我一人在后背起背包独行。公路不比林间阴凉,太阳毒辣,兼之路面陡急,确实难行。
15:58他俩自路顶返回,与我合影留念下山去后,我独自一人再继续攀登。
17:09,攀至海拔2503m的垭口,路口处立一限速标志,许是我见过的最严厉的限速牌——机动车限速3km。天子山顶就在垭口西侧,回望汤溪河源谷地,谷底深远,周遭峭壁千仞,天高云淡。
垭口往东北方向有大道通向远方的草场,6点半才在小银厂坪草地的一处水泡附近扎营。
现在那条线路已修成了公路,整个区域都已纳入红池坝景区的范围。
那里冬季气温通常在零下十几度,最低可达零下25.8°,积雪期从12月至次年3月,积雪厚度可达半米以上。现在已建成可同时容纳3000名游客的红池坝天子城天然滑雪场,滑雪场地设施超3万平方米,开展雪地摩托、极低雪橇、雪地悠波球、极低雪圈等雪上娱乐项目。当然要门票。
那天晚上,雷鸣电闪,暴风雨肆虐。连帐篷迎风面的地钉都折成这样了。
3.单挑重庆之巅
重庆直辖之初,闻听重庆之巅为巫溪城口交界处海拔2685m的光头山。从地图上看,南距汤溪河源11公里。后来证实位于巫溪、巫山、神农架三县交界处,海拔2796.8m的阴条岭主峰才是重庆第一峰。于是有意攀登。
2012年阴条岭才被国务院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423.1公顷,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是神农架原始森林延伸至重庆的部分,拥有重庆市内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和无污染的中山草场,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箭竹,森林覆盖率超90%。平均海拔1900米,相对高度超两千多米,山地垂直气候特征明显。
阴条岭当年在户外圈子里知名度还不高,网上的公开资料也不多。此前去过一次兰英大峡谷,已知其水源于阴条岭南北两侧。
阴条岭地区地名中“某某埫(tǎng)”很常见。所谓埫,指示了那里是一片海拔较高、起伏较小、面积较大的山间平谷,地表植被以草场为主。主峰跟前就有韭菜埫和后窖埫。
这是2016年八月上旬我孤身一人重装徒步,从兰英大峡谷溯溪而上,历经四天,在暴雨中攀登阴条岭。
因2019年3月30日的木里森林火灾,目前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已被封禁,各主要路口都部署了红外监控和警报器,须持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签发的许可证备案后才能进入。

4.穿越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离我们云阳有多远?最近的一处就在云阳以北,开州、巫溪、城口三县交界处,平均海拔两千三、四百米的一字梁。2018年12月29日~2019年元旦,我与一个朋友结伴,花了四天时间,从开州雪宝山向东,穿越到巫溪红池坝,然后从汤溪河源头梭下来,拍摄的部分照片。是我们第一次在平均积雪20厘米、零下十几度的林海雪原重装徒步,露宿在冰雪之中。

在野外徒步考察时,一般根据负荷的多少可分为轻装和重装。
轻装徒步一般是当天往返,或者沿途有食宿保障,不用行者自己背负露营装备,只需带上路粮、饮水以及少量随身物品,负荷通常不足10kg,35L以下的包就够用了。
重装徒步是指需要自身背负10Kg以上的露营装备进行的两天以上长距离徒步活动。我一般使用65L或100L的背包,负荷20~25公斤。通常建议,将负荷控制在个人体重的四分之一左右,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在保障充足的情况下,越轻越好。

5.徒步巫山机场
2019.05.02,我们一行人折腾到凌晨三点才到达白帝城附近的夔门半山观景台。我连帐篷都没搭,直接躺在防潮垫上睡到天亮。上午沿山脊线上的步道爬山,中午登顶夔门之颠,然后计划下午沿七曜山脉徒步巫山三峡云端机场,但其他队友都喊吃不消。都他们闹着进村买鸡,我一人独行。在途中遇到一个外国人轻装徒步,同行了三个小时,加了微信。原来他是生于1991年的英国威尔士探险家阿什·戴克斯。于头年2018年8月26日从南源当曲开始徒步长江。在荒原地带,他负荷35公斤重装徒步,在城镇较多的地区,他就轻装前行。于2019.08.12历经352天,徒步800多万步,走了6450Km顺利完成了史上徒步长江的挑战。成为“世界徒步长江全程第一人”,之前他已创下多条吉尼斯世界纪录,包括“单人无支援下横穿蒙古高原”以及“纵贯马达加斯加岛”。
由于户外环境各不相同,特别是山地丛林的环境复杂,通过性差异很大,一般不机械地按里程来规划行程,而是按耗时量来安排。每天的工作量定为9~11小时为宜。
具体到户外行程的线路研究、日程规划、装备配套、行走技能、安全保障等方面,牵涉到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作经验,志趣相投的老师可以再找时间相互切磋。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8 20:16 , Processed in 0.0836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