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8|回复: 2

[e团队集体备课] 初中地理第三次集体备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0 10: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    级
初中
科    目
地理
时    间
2011-10-19
备课内容
地形图的判读
参加人员
陈静、王娟、刘飘、蒋梅仙、王勤芳、
贺丹君、朱莉红、王洁、朱文彬、姚花、潘岚、司马琴、卢云娟、虞燕、赵建兰、朱立群、甘秋华、符晓赟
主持人
朱莉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地形图上海拔、等高线、等深线等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在地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能力目标
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对我国及世界的地貌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课时安排
1课时
精彩集体
研讨摘要
朱莉红----光初(415500757) 8:03:01
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备课活动开始了。请大家围绕:初一《地形图的判读》,初二《季风气候显著》提出自己的见解
朱莉红----光初(415500757) 8:15:35
《地形图的判读》是本章中的重点及难点,你在教学中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呢?对于活动操作题你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大家讲讲自己的方法
陈静-外国语(32753014) 8:19:40
我认为《地形图的判读》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整也相同。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 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
⑧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第三,熟练判断等高线圈上的基本地貌类型。
第四,学会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王娟 -六中(379215905) 8:21:21
判读方法 (一)判读等高线的数值。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为陡崖。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其中n为两地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3、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4、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二)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7、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一道比较狭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为峡谷。 8、判断两点间可否通视,可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判断。
刘飘-六中(458509899) 8:26:13
有关P17的活动题第一题的表格怎么填,光,看图1.30似乎得不出结果。大家上课时是怎么讲解的
蒋梅仙-外国语(63915516) 8:30:43
刚刚看了下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设计,这份案例的设计是由观察地形图,了解各种地形到诠释等高线及其特点。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由质疑到解疑,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但我们在上课时还是按照由认识等高线到认识地形图这样的思路。对如何读地形图,学生知道看海拔高度,但是还不大清楚各种地形如何判别
(来自手机QQ: http://mobile.qq.com/v/ )   
王洁—光初(452036014) 8:34:28
我采取的办法是,把几种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它们的特点,最后归纳总结
朱莉红----光初(415500757) 8:36:11
对照图1.30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高原 山地是500米以上的 平原200米以下 只有丘陵在图上看是500—1000米,但事实上应在500米以下
王洁—光初(452036014) 8:37:42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讲丘陵在500米以下,
王娟 -六中(379215905) 8:40:11
那山地和高原呢
刘飘-六中(458509899) 8:41:23
光看图1.30比较片面得不出准确答案
朱莉红----光初(415500757) 8:42:12
都在500米以上,山地起伏较大,较陡峭,高原起伏小,表面较平坦
刘飘-六中(458509899) 8:45:52
这张表格关键是要学生会看会区分五种地形,没必要去过多强调五种地形的海拔高度
王娟 -六中(379215905) 8:56:02
《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课件,老师首先采用让学生看图,了解什么是等高线,通过展示了等高线各部分的名称,即直观又形象,学生很容易接受  。
2011-10-18 09:07:09
再说说本案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只需要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形图上海拔、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及五种地形。因此教学中,我们也不需要过深得去讲活动题第一题和第三题,点到为止。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这个目标大了点,能够改为初步学会读图,培养读图的能力。情感目标中,有些可以归纳在能力目标中,对我国及世界的地貌进行了解,培养爱国之情可以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用语上我们还要注意,“使学生”这词用在这不妥,用这词明显地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可以改成“学生能够”呢?
2011-10-18 09:10:14
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这是个难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动画进行讲解。在进行动画讲解前,我是先请学生读书,了解海拔、相对海拔和等高线的定义,这样有助于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及理解等高线的特点。
2011-10-18 09:16:40
关于难点:在等高线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我觉得山顶、鞍部和陡崖部位比较形象,学生能够看明白。难点在山脊与山谷的识别。我的解决办法是学生读图,看等高线的凸出方向。如果等高线弯曲部分指向海拔低处是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指向海拔高处是山谷。供大家参考。
2011-10-18 09:20:05
关于季风气候显著这份案例,教师从生活出发,层层剖析,讲解细致,特别对锋面雨形成过程的讲解,运用了动画,形象直观。
朱莉红----光初 (415500757)
2011-10-18 09:50:45
蒋老师观察的非常仔细,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宝贵建议
王洁—光初 (452036014)
2011-10-18 09:52:40
那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把锋面雨放到前面降水那部分讲了,开始觉得这样更能突出东部降水多,上了以后才觉得提到前面讲太突兀了,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季风气候,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学生听听为主。
王洁—光初 (452036014)
2011-10-18 09:53:24
现在觉得还是放在季风那一块讲比较顺畅
2011-10-18 10:00:51
因为第一次教地理,按照“照图1.30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再看朱老师给出的答案,发现自己竟然讲错了,真正设法怎样做到较体面地纠正答案呢
朱莉红----光初 (415500757)
2011-10-18 10:04:08
开始也不知道填,是大家讨论研究,请教陈老师得出的结论
2011-10-18 10:04:09
蒋老师说海拔低处与高处,还是难以理解啊
2011-10-18 10:05:58
是不是应该说向山脚凸出的部位是山脊,朝山顶部位凹进去的是山谷?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0:06:57
最好能借助于一个模型来帮助理解、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0:09:11
我记得有一个教具就是关于等高线模型图的,或者也可以自制,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形状在泡沫板一一画出,然后再用刀裁下,最后把N个泡沫用胶水粘 起来就比较形象
2011-10-18 10:09:54
你看图1.29山脊图,等高线弯曲部分是不是指向海拔低处
2011-10-18 10:12:07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指向海拔高处。(向海拔高处凸出)
朱莉红----光初 (415500757)
2011-10-18 10:12:17
模型比较形象,有立体感,便于理解,活动2就是自己制作模型图,兴趣小组可以采用这一活动
2011-10-18 10:13:00
你把凸出点连去了是不是就是山谷线
2011-10-18 10:13:26
看了图之后,比较直观
2011-10-18 10:13:44
刚才在头脑里想,一下子没体会出来
2011-10-18 10:14:02
由此看,人的空间想象力很重要的
2011-10-18 10:14:11
我也是看了图研究之后才弄明白的。
2011-10-18 10:15:03
我只是用了“凸出”与“凹进”来形容,也许学生还是稀里糊涂的
2011-10-18 10:15:37
得再去补讲一下了,谢谢蒋老师的指点
赵建兰—燕中 (1296567561)
2011-10-18 11:10:11
关于等高线的判读,我上课时是充分利用版图来讲解的,比如:讲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我画了类似图1。27问:哪些字母代表海拔哪些字母代表相对高度?通过直观的图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就理解了概念,避免了疲劳。在讲如何在地形图上判读: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时我画了类似地图册上等高线地形图。五种基本地形:山地 高原 平原 丘陵 盆地我在黑板上画了五种地形的素描图,学生一看就知道哪幅是高原哪幅是盆地?地面的起伏特征学生也能概括出来,只是海拔高度要引导学生读图看图例颜色对应的高度概括。
2011-10-18 11:55:53
怎样理解分层设色“越高越亮越高越暗”?
朱立群-燕山 (892988212)
2011-10-18 12:19:22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等高线的判读有一定的难度。“向低处突出反而高,是脊线;向高处突出反而低,是谷线”很难理解,可结合模型和画图分析比较让学生较直观地掌握。
2011-10-18 12:27:10
怎样理解分层设色"越高越亮与越高越暗"的原则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2:27:44
这个原则应该是根据图例设定的吧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2:29:35
高应该是指海拔、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2:30:37
有图例的哇
2011-10-18 12:33:11
图例上的颜色,黄色的,颜色越暗的地方,海拔高,可绿色又是淡绿色要比深绿色的海拔高,蓝色又是浅蓝色比深蓝色海拔高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2:34:33
只要学生能够根据图例辨别高低就可以了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2:34:57
这个原则或者是一些口诀只是帮助记忆,有时一旦记错了反而误事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2:35:13
我个人的观点是把方法教给学生就可以了
贺丹君 (83891283)
2011-10-18 12:36:17
再说在中国地形图上,平原是绿色,然后是黄色、棕黄色,青藏高原的颜色应该是紫色的吧,所以相对而言要亮一点
甘秋华-二中 (343736491)
2011-10-18 12:44:42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山谷,如果说成凸出,学生很容易搞混的,这个我试过的
甘秋华-二中 (343736491)
2011-10-18 12:45:38
第17页活动1的表格到底怎么处理呢?我也教到这里
潘岚-实验 (190533865)
2011-10-18 12:48:04
是的,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后来我就让学生画出山脊线然后让他们在上面用箭头标出突出的方向在顺着这个方向看数值是怎么变化的:如果从高向低突是山脊,从低向高突是山谷
甘秋华-二中 (343736491)
2011-10-18 12:49:01
对,画出山脊线和山谷线,学生就容易判断
虞燕-燕中 (544080392)
2011-10-18 13:24:10
为了加深印象,可以利用实物演示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3:33:09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图,沿着山脊线画个箭头,让学生总结特点
虞燕-燕中 (544080392)
2011-10-18 13:43:36
在板图的基础上进行实物展示,清晰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朱莉红----光初 (415500757)
2011-10-18 14:07:43
传统的板图,直观,清晰,容易理解,不应被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
朱文彬--光初 (985696304)
2011-10-18 14:10:04
18页的活动题3,绘制地形剖面图,描点学生都还可以,中间连着三点的值都是200米,画连线的时候往上弯,还是往下弯,学生也能理解,问题是弯下去50米左右的数值学生就不太能理解了。
符晓赟—二中 (408090310)
2011-10-18 14:18:47
学生的空间想象不够
符晓赟—二中 (408090310)
2011-10-18 14:19:29
我上课的时候,用视频演示
朱莉红----光初 (415500757)
2011-10-18 14:23:48
是的,有些知识还是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慢慢思考的,把实物与等高线对比联系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符晓赟—二中 (408090310)
2011-10-18 14:25:00
恩,学生上完课似懂非懂的
符晓赟—二中 (408090310)
2011-10-18 14:25:30
可能当堂课能记下啦,但是过一段时间会忘记
2011-10-18 14:45:06
等高线这个部分的内容确实比较难,初中学生很难理解
赵建兰—燕中 (1296567561)
2011-10-18 14:50:47
地球和地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真难为初一的学生了。
2011-10-18 14:51:18
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做一下:用一个圆锥,在外表面上画上刻度,标上相应的数字,然后从上往下看,再画出俯视图,这就是山谷的等高线图。这样做一下以后可能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能力会略好一些吧。
2011-10-18 14:52:54
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来处理知识点,化难为易。
2011-10-18 14:59:32
上面看到了许多老师都用了很好的方法,实物展示、画图、投影等都很不错。我们在上课时也可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只要能便于学生的理解就行了。
赵建兰—燕中 (1296567561)
2011-10-18 15:00:17
其实无论你怎么卖力的教,一个班级总是有一部分同学云里雾里的他们自己认为听懂了,其实我知道他们一知半解,不会举一反三,就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没通。通需要悟,悟需要时间。
2011-10-18 15:03:04
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大多数理解就行了,追求完美是不可能的,也是很辛苦的。有些人给再多的时间他可能也是学不会的。
2011-10-18 16:27:58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可以让学生多找几个点,先让其读出海拔高度,教师边找点边让学生分别上黑板画,一个个描点,最后就容易画了。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6:28:19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可以让学生多找几个点,先让其读出海拔高度,教师边找点边让学生分别上黑板画,一个个描点,最后就容易画了。
甘秋华-二中 (343736491)
2011-10-18 16:33:39
现在大家都用视频了,以前没视频的时候,我用橡皮泥自己做了一座假山,然后把山头割掉,划上一周的等高线,等风干了以后,能起到和道具一样的效果,
甘秋华-二中 (343736491)
2011-10-18 16:34:23
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只要能简洁易懂的方式能让学生听懂了就行了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6:37:52
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可以充分利用下,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水平面上的等高线,说出自己的发现,点评时鼓动下,学生发现了很多规律。我也在图中标些字母让起判断。
朱莉红----光初 (415500757)
2011-10-18 16:40:36
是的,发现—探究,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锻炼学生能力现代教学方法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6:42:10
对于图1。29,先让学生看实物,再在等高线图中相应位置标处,老师再板画让学生观察特点,总结完再找一复杂些的题巩固下,表现积极很开心。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6:43:19
对了,陡崖的相对高度的题目怎么讲解?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6:50:45
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时,则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为                   (n-1)d≤h<(n+1)d
如图2-4是一个陡崖,可能400米等高线刚好穿过崖顶,而100米等高线刚好穿过崖底,则陡崖的最小高度为300米,但可能陡崖的最高点高度为499.99……米,而崖底高度为0.0……01米。则这个陡崖的最大高度为近500米,所以陡崖相对高度为300米≤H<500米。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6:50:58
朱莉红----光初 (415500757)
2011-10-18 17:00:15
有没老师研究过,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符晓赟—二中 (408090310)
2011-10-18 17:00:47
这个因题目而变的吧
2011-10-18 17:40:13
题目:某陡崖处有且只有2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50米,求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范围是多少?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陡崖处的等高线很难看出什么结果,也很难帮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时可以将等高线地形图再还原成素描型的图,画出一座陡崖,问题就变成崖顶到崖底的垂直高度是多少。然后画2条等高线,(图1)可能上面一条等高线刚好穿过崖顶,而下面等高线刚好穿过崖底,则陡崖的最小高度就为等高距,即50米;(图2)若要在上面一条等高线上再画一条等高线的话,这条线必须高过崖顶,若要在下面一条等高线的下面再画一条等高线的话,这条线必须低于崖底,所以陡崖相对高度的最大值就应该介于总共画的4条等高线的最上和最下2条之间,这两条之间相差了150米,所以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范围:50米≤H<150米,然后再教学生公式:(n-1)d≤H<(n+1)d  (其中H为陡崖的相对高度,n为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姚花----实验 (375243978)
2011-10-18 18:47:03
封面雨的推进制作非常好,模式图将各事物间的联系有效地表述出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形图的教案及课件

地形图的判读.rar

1.04 MB, 下载次数: 13, 下载积分: 汗水 5 滴, 智慧 1 度, 威望 1 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1-11-26 19: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各位同仁,我借用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7 02:06 , Processed in 0.1193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