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3|回复: 0

撤点并校,办学不是办工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6 2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网评:撤点并校,办学不是办工厂
作者:熊丙奇

       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为512993所,2009年为234157所,减少学校数合计278836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量为64所。(中国青年报12月24日)

       这是一个社会早就该关注的新闻,但遗憾的是,在没有接连不断的校车事故发生时,并没有多少人对发生在我国乡村的教育大调整——“撤点并校”引起关注。多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撤点并校”隐患很大,但忙于追热点的媒体,并没有集中关注这些问题。现在有评论称,日均减少64所学校,是一种警醒。但谁都知道,近28万所乡村小学因撤并而“消失”,已经很难逆转。这种木已成舟之后的警醒的价值有多大,实在值得怀疑。

       也有一些专家,建议评估10年“撤点并校”。这种评估有其必要性,但我也不清楚这种评估,会对改变现状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教育决策来说,把学生作为试验田的思路是不可取的,由于其影响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切身利益,必须谨慎、理性,广听意见、反复论证,尽可能避免明显可以遇见的问题。

       客观而言,我国乡村学校的“撤点并校”早在推出时,就遭遇质疑。虽然政府部门解释这是农村生源减少的必然选择,一些自然村上学的孩子锐减,当地的学校招生严重萎缩,而且有着诸多好处,比如整合乡村教育资源,(让村上的孩子到城镇求学)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很多乡村居民并不买账。具体原因包括:孩子上学路程遥远,上下学花在路上的时间太长,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上学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合并之后的学校教育质量并没有提高,本来的“小班化”教育被“大班化”,甚至“超大班化”替代。一些地区的村民甚至以自办学校的方式来抵制撤点并校,但是,众多乡村学校,还是被“强制”撤并。

       “撤点并校”的负面作用随着这一政策的推进持续发酵。比较显著的问题有四:其一,一些乡村地区出现辍学率回潮,上学路远,一些家庭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其二,校车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政府没有在撤点并校时考虑配备校车,不少孩子只能坐不合格校车、黑校车上下学;其三,低龄寄宿在乡村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由于寄宿硬件条件较差、与寄宿相配套的心理辅导、生活服务没跟上,乡村寄宿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四,朗朗书声在很多农村消失,农村越显缺乏生气。

       上述这些问题一直被关注教育问题的学者和乡村居民提出,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08年,广东才暂缓强制撤点并校——这意味着此前是“强制”撤并,直到2009年,国务院对农村“撤点并校”提出要求,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起”。要求各地要制定三年总体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的趋势,促进学校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涉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而在前不久开始征求意见的《校车安全条例》提到解决校车问题的一条措施是,“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入学,缩短上学距离,减少交通风险。”这是政府部门间接承认“撤点并校”增加了学生的交通风险。

       如果在“撤点并校”时,就能有这种考虑,该有多好。但恐怕很难。首先,就教育利益来说,在笔者看来,各地政府之所以十分积极地“撤点并校”,在于想由此减少办学点、进而减少教育投入,更方便地管理学校,可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的思路,未来一个县可能只办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只要既好管理,又突出“大规模”办学政绩,还攻克了义务教育均衡难题——只有一所学校,何来校际差异?但这不是办学,而是办工厂。

       其次,我国的教育决策机制,虽说要听老百姓意见,但听不听以及听了之后采不采纳,主导权在行政部门。福州市台江区内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全部完工的现代化小学即面临拆迁,就充分说明了这种决策机制的运作模式。

       舆论把“撤点并校”和校车问题,归为因果关系,但我觉得,这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由同样的教育利益格局和教育决策机制造成。教育决策如果只顾制定机构的“利益”,而不尊重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权益,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漠视受教育者权益事件。只有改变教育决策机制,给受教育者(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决策、监督、评价的权力,才能让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这才是撤点并校的教训,值得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吸取。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20:13 , Processed in 0.0716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