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密西西比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401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热度 1已有 413 次阅读2021-11-17 22:11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结课前有一份小组作业,题目内容是:选取“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一类,面向高一学生,每一小组完成一份能够体现(或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稿。经过一周的小组合作,教学设计新鲜出炉,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的汇报主题。

教学设计汇报主要内容

  听完每个小组的汇报成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情境贯穿始终

  首先题目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一般都提出某个环境问题,紧接着发出疑问,该环境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如何发展的?有哪些解决策略?如何解决?一个环境问题贯穿始终,首尾呼应,有利于深度学习。

2、大题目+小案例,单个案例中看共性问题

  题目一般是大的环境问题,副标题可以是具体的案例,但不宜倒转。例如“自然资源枯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探究”、“生物多样性减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另外,不仅仅是分析案例,更重要的是从案例中总结此类问题的共性,一个环境问题往往反应者某类问题,从个性到共性,在归纳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生活经验到科学的认知

  在讲解热力环流时结合学生所在城市的热岛现象导入,例如福州为何登上火炉城市,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但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科学的认知世界呢?应该重点分析福州热岛现象原因,与什么有关,如何缓解该现象,提出什么对策才会引起人的“关注”,而且不同城市的解决方案是多样的,通过让学生收集不同城市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和地理现象。

4、如何把握知识的讲授深浅

  新教材与旧教材其中不同点在于,新教材更侧重于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例如必修2环境与发展中提到“环境问题”,在选必2和选必三中结合实例深入渗透,必修1中介绍洋流,而在选必1中才讲到洋流的分布等等,本次设计展示中,以“自然资源枯竭”主题的小组,设计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探究,但面向高一学生,如何处理必修2与选必2中内容重叠的问题呢?

5、教知识更要教方法

  环境教育往往结合了许多环境问题,在针对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时,大部分设计中都是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有一组在提出环境问题后,设置了探究环节,“从某城市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及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情况、生态环境情况、政府政策及人才情况、煤炭行业发展新方向六个方面去收集资料,进行考察分析得出解决方案”,不是直接展示解决方案,而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教给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的思维开阔,切入点新奇,通过结合学生生活以及社会时事热点等,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环境教育,而且多采取角色扮演、小组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学习,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此次的作业和汇报,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教学设计的撰写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了我们环境教育的意识。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21-11-22 21:03
咦?福州热岛效应!福州的老师!!!
回复 密西西比 2021-11-28 09:43
叶片水滴: 咦?福州热岛效应!福州的老师!!!
嘻嘻,谢谢关注!在福州学习,还是预备军!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 21:51 , Processed in 0.4462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