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2|回复: 5

[其他资源] 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8 09: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

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综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青年报、

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



梁建章:解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
2022年01月17日 20:54:15
来源:梁建章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如下: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出生率则创下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我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开始持续下降,2021年出生人口已经是连续第五年下降。五年的下降幅度高达40%,比起九十年代2000多万的新生人口更是不到一半。用出生人口塌陷来形容现在的人口形势一点也不夸张。

按照1062万新生人口计算,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5,不仅低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比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还低不少。少子化将深远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创新活力、抚养负担、民众幸福指数乃至民族复兴。人口急剧萎缩,也意味着规模效应的持续弱化和综合国力的衰退。如果没有有效的鼓励生育的政策,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版》,在中预测情形下,中国人口将在2年内进入负增长,到2050年减少到12.64亿,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到6.85亿,占世界比例将从现在的18%降至6.5%,而新出生人口只有世界新出生人口的2.56%。届时,中国就不再是一个人口大国了。按此趋势,华夏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人口优势,将在100年内丧失殆尽。可见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在经济方面,目前中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下行压力。在此困境下,中国庞大的人口内需理应成为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动力,既可以消化巨大产能,也能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让普通民众真正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更健康的人口观念,就是真正认识到在经济循环中,人不仅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只有充分发挥人在消费而不只是生产上的作用,让大量的人口完全进入经济循环,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全面地发展。

面对中国经济和人口的双重下行压力形势,我们建议通过鼓励生育、增加人口,来有效缓解经济低迷,提振社会信心。大力鼓励生育,短期来看,能够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信心,长期来看,人口的增加能够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鼓励生育的三大具体措施

从长期来看,中国面临的少子化问题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所以要有最大力度的鼓励生育措施,才能显著提升生育率,具体来说,鼓励生育有以下三项主要措施:

一是现金和税收补贴:对于二孩家庭的每个孩子,给与每月1000元的现金补贴。给与多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2000元的现金补贴,直至孩子到20岁。对于二孩家庭,实行所得税和社保减半,三孩家庭所得税和社保全免除(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二是购房补贴: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按揭利息返还或房价打折进行补贴。比如说返还二孩家庭的房贷利息的50%,对于三孩家庭的房贷利息可全部补贴返还(可以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三是增建托儿所:把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从4%提高到50%左右。

上述几项鼓励生育措施所需的财政资金是GDP的2-5%,这么大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的提振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更为宝贵的是,这些投资比以往的基建投资有更加长期的回报。中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应该转变为人力资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这个人力资本当然包括人口数量和质量。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但我们提出的鼓励生育建议引起一些人的质疑。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回应一下这些典型的质疑。

质疑一:我们未来有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需要这么多人吗?

未来很多产业工人的工作的确可以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来替代,但是最关键的科研创新还是要人来完成。人才池子大,顶尖的科技人才就会多。还有市场规模大,就可以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源和人员。所以人才规模和市场规模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竞争力的保障。过去中国的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就得益于世界第一的人才规模和市场规模,并且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所以中国虽然人均收入还远低于美国,但是综合国力却已经紧追其后。甚至在美国贸易战和卡脖子的打压下,仍然能够应对自如。试想如果中国的人才和市场规模,按照每代人减半的速度萎缩的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在不友好的外部环境的抗打压能力就会弱很多。

人口规模效应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更加明显。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但边际成本却很低。人口大国往往能够仰仗其市场规模承受巨额投入的成本,并且依靠庞大人才资源形成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集群,从而在新兴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然后将商业模式迅速复制到其他国家。

作为来自美国的互联网代表,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互联网市场。唯一的例外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人口规模数倍于美国,而且经济规模已经和美国处在一个数量级上。正是得益于这种规模优势,中国才能培育出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可以跟美国公司竞争的互联网巨头。

尽管中国目前在人口规模方面相对美国依然有压倒性优势,但这种优势中很大一部分却被美国与其他英语国家的一体化,以及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广纳精英的能力所抵消。长期来看,中国最大的劣势就是生育率远低于美国。如果没有大力度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出生人数将会一路下滑,人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的市场产业优势,导致人均收入下降和国力全面衰退。

质疑二:提高人口质量不是比增加人口数量更好吗?

人口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而非矛盾对立。对经济发展来说,人口既是需求端的消费者,又是供应端的人力资本。尽管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人力资本却是决定经济效率和发展水平的关键。

人力资本可从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在同等质量下,人力资本与数量成正比,因为聚集和规模效应,甚至可能呈现加速正比关系,即数量多一倍,总体力量多一倍还不止。因此,人口数量减少不意味着质量会上升,实际情形更可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数量的萎缩对整体人力资本是双重打击,既减少个体数量,又降低个体的平均质量。

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少数杰出人才的开创性贡献功不可没。这是否说明真正重要的是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其实这恰恰说明了数量的重要性。由于杰出人才取得成功所需的个人能力通常是在人群中随机分布,人口规模越庞大,具有杰出特质的人就越多,只要选拔人才的机制公平,让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合理,最后脱颖而出的人也越优秀。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从14亿人中选出的最优秀的1万人肯定比从4亿人中选出的1万人更优秀。

质疑三:鼓励生育有用吗?

鼓励生育有没有效果还是要以数据说话。我们做了各个国家鼓励生育力度和生育率的一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拿出1%的GDP用于鼓励生育,生育率就会提升0.1,当然这只是相关性,只能支持而不是证明鼓励生育有效。但也并没有数据支持鼓励生育无效果。一些北欧和西欧国家出台了慷慨的鼓励生育政策,同时获得了比较高的生育率。例如,法国和瑞典都拿出3-4%的GDP鼓励生育,他们的生育率也在1.8到1.9,接近更替水平。相比之下,南欧国家鼓励生育的力度普遍只有GDP1-2%,生育率则普遍低于1.5。近几年,德国加大了原来偏低的鼓励生育的力度,生育率也有所提升。

有人说日本一直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还是很低。其实,如果以欧洲发达国家作为参照对象,东亚国家包括日本鼓励生育的力度还是相对较低的,鼓励生育的开支普遍只占GDP1-2%。日本鼓励生育真的没有效果吗?我们应该来问,如果日本不鼓励生育,生育率会低到什么程度呢?很可能会比现在还低很多。得益于其鼓励生育的措施,2020年日本的生育率为1.34,高于中国和韩国。而韩国的养育成本如房价和教育成本比日本更高,鼓励生育的力度也不如日本,所以其生育率已经跌破了1。中国的房价和教育的成本压力比日本高,如果不鼓励生育,中国的生育率肯定远远低于日本。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方,七普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的生育率分别只有0.74和0.87,如果通过鼓励生育把生育率提升到日本的水平,那就是非常有效果的。

质疑四:国家有钱鼓励生育吗?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家根本没有财力拿出GDP的百分之几来鼓励生育。但我们认为,中国是最有资源来鼓励生育的,因为中国的投资率比其他发达国家高了十多个至三十多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愿意为未来投资的。那么高的投资率都投到哪里去了呢?投到了各种固定资产如基建、厂房等等。中国城市化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就得益于非常高的投资率。未来中国的基建和工厂的建设需求趋于饱和,所以完全有能力从超额的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拿出一部分来鼓励生育。长期来看,对孩子补贴的本质,是对于本国人力资源的未来进行投资。相对于当下普遍“产能过剩”的中国经济来说,投资人力资源恰恰是回报最高的选择。

到底有没有钱鼓励生育,根本上取决于一点——提高生育率对于国家来说是不是重要的事情?如果认为提高生育率不重要,那么鼓励生育当然没钱,因为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项目需要花钱。如果认为提高生育率对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那么就应该将更多社会资源倾向于有孩子的家庭,来弥补他们部分的育儿成本。尤其是现在经济低迷,就业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鼓励生育来刺激经济,是一举两得的政策。鼓励生育所增加的孩子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经济社会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是我国发展潜力、发展韧性的基础性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截至2023年3月27日,有24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常住人口主要数据,但并不包括人口大省广东。其中除天津未公布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外,16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河南、山东、甘肃、安徽、北京等5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2年由正转负。

  在人口自然增长普遍放缓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得益于机械增长,即人口流入。在这一维度,浙江以37万人的增量拔得头筹。安徽、湖北、江苏、甘肃、四川、内蒙古、重庆、山西等8个省份则在自然增长率为负的情况下,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

  聚焦长三角领域,三省一市常住人口达到2.37亿人。其中,合肥16.9万人的常住人口增量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杭州。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合肥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央与地方政策资源的倾斜扶持、科技创新驱动和日渐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

图 / 21世纪经济报道

  河南62年来首现人口自然负增长

  较2021年而言,已公布人口自然增长数据的23个省份人口出生率均有一定程度下滑,死亡率普遍略有提升。

  从出生率来看,贵州和青海突破了10‰大关,分别为11.03‰和10.6‰,另外海南、广西、甘肃、河南、江西、安徽和福建也超过了6.77‰的全国平均水平。出生率倒数前六的省份则包括黑龙江、辽宁、上海、江苏、内蒙古与北京。

  受出生率低迷影响,16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河南、山东、甘肃、安徽、北京等5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2年由正转负。河南省统计局更是表示,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62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3年3月27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理想孩子数为0,即终生不育的占比仅为2.3%,有58.5%的家庭希望生育1个孩子,36.7%的家庭希望生育2个孩子,生育3孩及以上的家庭占比为2.6%。而不打算生育(下一个孩子)的最主要原因包括对现状满意、抚养成本高以及年龄或身体状况。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人口本身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是生育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出生人口的下降,存在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形成的人口趋势性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群众婚育行为的深刻转变。

  张翠玲表示,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适龄人群晚婚不婚现象突出、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等是导致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当前,孩子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攀升,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个人发展与婚育安排之间存在一定冲突,这些因素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此外,人们更崇尚自主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体独立,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生儿育女不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意愿。

  张翠玲说,年轻群体的生育观念变化意味着低生育率将是长期趋势,可能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相伴而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生育与否,生育几孩,要充分尊重每个家庭的选择,关键是为之做好相应的公共服务。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如果出生人口骤升骤降、波动性过大,这会加大妇幼保健、免疫接种、托幼服务乃至教育领域等一系列相关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难度,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所以应当在“十四五”及中长期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生育友好,使出生人口能维持在一定的规模,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

  合肥人口增量位居长三角次席

  从常住人口的角度来看,在24个省份中,有15个省份实现了正增长。浙江以37万人的增量领跑榜单,其中浙江自然增长人口仅为0.3万人,绝大多数来源于机械增长。另外,安徽、湖北、江西、广西、江苏等5个省份增量均在10万人及以上。安徽、湖北、江苏、甘肃、四川、内蒙古、重庆、山西等8个省份则在自然增长率为负的情况下,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

  在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份中,辽宁、河北、黑龙江、湖南、上海、河南、天津等省份较2021年末减少了10万人及以上,另外山东和北京分别减少了7.2万人和4.3万人。以上9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数。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22年,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部分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常住人口规模实现增长,反而是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有所减少。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有部分人员选择回乡务工。

  站在长期角度,曾刚认为,大范围的人口跨省迁移幅度会逐渐放缓,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将维持相对稳定或略有增长的态势。一是出于产业因素。近年来,能够吸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在交通、电力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跨越式的提升,能够不断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需求,从而使人们在家乡附近能够觅得心仪工作。二是公共服务因素。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政策推动下,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在加速迈进。区域间,尤其是省域内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维度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出于地域文化认同等方面的考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就近定居生活。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抢人大战’的角逐,为招引人才付诸努力。但如果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区域人口均衡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曾刚说。

  在张翠玲看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人口向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是自然规律。对于人口流出地来说,应因地施策,基于资源环境及地域差异,遵循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振兴部分村镇,撤并部分村镇,使城乡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稳定、协调、共生和可持续的关系。

  张翠玲进一步认为,对于有一定资源基础和区位优势的地区,可探索培育战略性产业空间载体,推动劳动力素质提升,为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同时强调以县域城镇化激活发展动力,提升养老托育供给及服务水平,吸引人口定居;另外重视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尤其在教育培训、人才支持方面,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

  对于资源环境较差、人口密度低、发展动力不足的地区,可适度整合村镇居民点,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动低效村庄建设用地退出,适度推动农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可基于资源特色,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传统手工业等方式发掘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吸引人口集聚或回流。

  如果把视角落点放在长三角城市,合肥的常住人口增量令人瞩目。截至2022年末,合肥的常住人口是963.4万人,在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加了16.9万人,仅次于杭州的17.2万人,高于宁波、南京、苏州等城市,距离千万人口城市仅一步之遥。

  曾刚表示,合肥的人口吸引力逐渐变强,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政策扶持。安徽虽未明确提出“强省会”战略,但在基建、行政区划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了合肥充分的政策扶持。而在国家层面,合肥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二是创新驱动。当前,经济增长要素动力正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合肥坐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批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这对于当地高科技产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大量的科技成果,能够通过经历职业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转化落地。

  曾刚说,2022年,滁州、芜湖、马鞍山等安徽省内城市也在长三角城市常住人口增量中跻身前十,拥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其他部分地区应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谋求更多机遇。如六安积极承接苏州转移而来的婚纱产业,就是一个正面例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2-1-18 09:53 编辑

地理视野看我国最新的2021年人口数据[url=]中学地理研究[/url] 2022-01-17
https://mp.weixin.qq.com/s/M-Qhy45wj9LtPL8ByiZozQ
人口负增长的情况是否会在这几年出现?

出生人口数又又又降了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全国经济和人口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2015年,中国的年出生人口数都在1600万之上。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当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2017年的出生人口达到1723万人。2018年之后,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生育势能基本释放,出生人口出现下行趋势。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了1523万人。2019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下降到1465万人。2020年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当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2021年出生人口又较2020年下降了138万。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我国已经逼近人口“零增长”。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与2020年相比,全国出生人口从1200万降到1062万,减少了140万左右。与放开二孩之后2016年的1786万人相比,减少了700多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1949年以来历年人口净增量梳理发现,2021年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近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崔树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21年我国人口增量仅48万人,这意味着2022年,我国或许就将迎来总人口的“零增长”。

“这比之前人口学界的预测要提前好几年。而且我们目前尚看不到分省的数据,但我预计有不少省份在2021年已经出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崔树义指出。

“人口减少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人口出生率下降。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人口减少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宁吉喆指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

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近年来,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也在推迟,加上其他一些生育成本提高方面的因素,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是有所降低的。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婚育安排。国际上多项调查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生育水平有所下降。2020年,日本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韩国出生人口也比上年减少。



宁吉喆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育龄女性总量较多。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仍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人的出生规模,人口总量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

二是“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从过去十几年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生育政策均取得积极成效,出生人口数量增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比2010年多了3000多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主要是两次“二孩”生育政策促进了生育率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2021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三是人口的预期寿命在持续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人口一直少于出生人口,有助于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一些被推迟的生育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释放,这些因素都将对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全面三孩政策,会使得2022年的出生人口“回升”吗?
虽然,“三孩”政策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减少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毕竟出生人口数的较快下降,主要是一二孩的“竞相”下降所致。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不像一些人以为的“全面三孩之前几乎没有多孩出生”,正相反,多孩生育是一直都存在的年出生多孩的规模一度达到了161万,这个数据已经比很多不知情的人估算的全面三孩后年出生多孩的数量还要多。



如图,近年来一孩数和二孩数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达峰并持续较快下降,而三孩数在2019年达峰并在2020年出现了回落,2021年很可能会延续回落的态势。至于2022年,即使三孩数确实因政策放开出现回升,也必然是在小几十万的规模,并不能找补回一孩二孩的下降。其实,一孩的低迷,就奠定了二孩与三孩的低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在2020年年底接受采访时也说,“我们现在也在做预测,如果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大概每年新增加出生人口30万左右。你想,每年增加30万和现在每年出生一千四五百万人相比,微乎其微,都不够波动。”


出生人口下滑,影响到底有多大?

人口是资产的长期之矛。人口多了不是好事,人口少了同样也不是好事,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口结构。

这可通过“人口金字塔”直观查看。


年轻人多,老年人少,这是相对理想的人口结构。而如果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影响则是极其深远的。

其一,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劳动力供给一旦减少,必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

其二,少子化的问题相当严峻,但更严峻的是少子化叠加了老龄化的趋势,这将带来双重问题。

养老金采我国取的是“现收现支”模式,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已经用于老年人的养老,未来一旦养老金收支出现缺口,这一代年轻人未来的养老金该如何解决,也就成了难题。

其三,出生人口减少,人口一旦负增长,必然会拖累资产价格,未来将没有足够多的“接盘侠”。

数据显示,我国80后人口高达2.23亿人,90后人口1.67亿人,而00后和10后人口分别为1.58亿、1.68亿。

这意味着,00后和10后整体人口,相比80后和90后,少了6000多万。

未来20后人口可能还会进一步减少。

要知道,年轻人不仅是创造者,还是房地产的重要支撑。代际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比重下滑,将会成为房地产最大的黑天鹅。

当然,这一局面,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影响并不明显,但一般城市可能会面临人口基本盘的压力。

届时,没有人口虹吸能力的三四线城市、收缩型城市,将会迎来新的挑战。

其它数据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09: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知道
1) 接下来整体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
2) 减少的话,大概每年减少多少人?
3)不同年龄层分别占比多少?
4)代表购房主力的劳动人口每年将减少多少?
5)存量的劳动人口将大概流向哪些城市?大部分被哪些城市吸引?
6)每年大概仍有多少人从农村进城?这个还可以持续几年?
7) 人口负增长的话,将带来哪些影响?

这篇文章将解答上面这些问题,如果不喜欢看数据,分析和推理,请直接拉到底看结论。


一:每年出生了多少人,增长率如何?

1949年:1275万
1950年:1419万
1951年:1349万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婴儿潮,中国第一波婴儿潮)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自然灾害")
1960年:1402万 ("自然灾害")
1961年:949万 ("自然灾害")
1962年:2451万("自然灾害"结束后,中国第二波婴儿潮)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
1969年:2690万
1970年:271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
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1年:2064万(50.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中国第三波婴儿潮)
1982年:2230万(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经济不景气)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金融危机)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2002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3年:1594万(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8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平均近少生一个)
2011年:1600万(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4年:1687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万(减少200万,历史最低)
2019年:1465万(持续减少,历史最低)
2020年: 1200万(断崖式下跌,历史最低 )
2021年:1062万(历史最低)出生率0.752.
2021年,虽然放开了三胎,但是在二胎都很难普遍达到的情况下,估计效果很有限。
根据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加上疫情期间,打疫苗和生娃冲突,推理2021年的出生人口将进一步下降
2021年1-6月新出生人口刚出来(如下图),比上一年下降18%多,如果下半年也是一样下降18%,那么2021年的出生人口是1200万*(100-18)%=984万!再次断崖式下降,首次跌破1000万。
最近五年出生人口的趋势:2016年出生人口是1786万,2021年是1062万,最近5年,持续下降,累计下降了43.6%,有点偏快。远超日本的出生人口的下降速度,日本最近5年,出生人口下降了18%,从97.7万到81万。

不看这些数据,现实中问了一下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得到的信息是

1)极少数,超有钱又有闲的生娃最多,达到3个;(根据网友反映:娶了东南亚如佤邦女生的家庭生娃平均在3个以上)
2)有钱的但是没有足够时间,生2个就停;
3)中产工薪,本来可以生两个,但是没有照顾小孩的精力,选择一个就好;
4)经济不够或生娃观念变化,选择不生;
5)还有单下来的男女。
总结:“因为育儿成本高,个人收入有限,加上生娃观念的变化,想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对自己好一点,每个家庭平均少生0.5-1个”。
从经济学上,生娃的投入产出比,下降严重:上一代人,普遍有一个自建窝,前有庭后有院,
到了晚上,大人们也没有啥娱乐活动,工作或生意的上升的空间也有限,或没有,不用额外去思考去挣扎,大部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就达到天花板的顶了,于是造娃成了大人们晚上最大的娱乐活动,
生了娃,也没有教育压力,因为孩子普遍都可以超越上一代的教育水平;也可以随便放养,10几年后就多了一个确定的劳动力,多生就多个。付出低,得到多。
现在就难了,因为起点高了,即使只要求超越自己,这期望也不低;生娃付出的成本就更高的,尤其对于都市女性来说,好不容易起色的职业/事业,一去生娃,很可能之前积累的努力就白费了,生的娃之后,想要培养到比自己更优秀,也贵也不一定,孩子还可能还啃老(会和少生,甚至不生对比,结果绝大部选择少生)
二:每年死亡人口总数的情况?



1949年出生人口:1275万(中国平均寿命按75周岁计算,那么这数字将对应成2024年的死亡人口,即"死亡潮"将从2024年开始)
1950年:1419万(等于2025年的死亡人口约是1419万)
1951年:1349万(2026的死亡人口约是1349万,以下以引类推)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2029的死亡人口约高达2232万)
...(再后面的数字,请参考最上面写的出生人口列表)

统计局公开的近年的死亡人口:
2015年死亡人口: 978万
2016年: 980万
2017年: 988万
2018年: 995万
2019年: 999万
2020年:1036万
2021年:1014万



三:整体人口每年增长多少?增长率如何?

2019年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整体人口增长,总人口破了14亿人口,

其中男性:7.1527亿 ;女性:6.8478亿 男性多了3049万(即2019年至少已有3049万个光棍)。

城市人口:8.4843亿(比18年多了1706万),农村人口5.5162亿(比18年少了1339万),将会进一步城市,但是城市化接近尾声:2021年底是已完成约64%城市化,仍有农村人口4.9亿左右,估计其中最后的9000万人将以每年约1100万递减的速度进城.

是因为2020年疫情,大家收入减少而更不敢生,以后会反弹?并不是
因为2016,2017,2018年和2019年的出生人口每年都在持续下降。
每年出生人口正在较快持续减少,死亡人数却从2016年正在持续上升,
2024年起每年总人口300万-1300万的速度减少。



16-64岁的劳动年龄的人口如何变化?(购房的主力人员)
2020年底
2021年:国家数据 更新的
大前年(2017年)比前年(2016年)减少415万,
去年(2018年)比前年(2017年)又减少463万
2019年再减少了443万。
2020年减少了2846万!(变化有点太大,是否数据待纠正)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019年称:“
80年 2亿2800万
90后 1亿7400万(1983年开始独生子女政策)
00年 1亿2600万
这意味着,30年时间内,我们年轻人口减少1个亿。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2018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比前年(2017年)减少约200万,而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增加约859万。
“就算放开二胎,这都不生了啊。”姚景源表示,在经济学概念里,16岁到60岁叫做劳动年龄人口,也即劳动力。这个区间的人口,大前年(2016年)比前年(2017年)减少约378万,去年(2018年)比前年(2017年)又减少约470万。反映到经济层面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4)近年结婚数量如何变化?

微信公众号:经济砖家 表明,近年登记的结婚数量也正在稳步下降(离婚数量正在稳步上升,估计2024年两者数量接近一致)

5)存量人口流向哪些城市?
2020年底统计数据表明:

人口增量十强城市: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

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各有3城入围,它们更能吸收人,也吸收走了大部分进城人员珠三角是一直制造业的强中心,继续吸青年人,中西部房价性比高+交通升级之后争取到了一些产业)
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只有杭州一城进入前十.
京津冀城市群,全部10名开外,特一线北京12名之后,天津更是29名之远(第12名起的城市的周边的偏僻小城/区,2021年起人口其实已在减少,尤其是65岁以下的劳动人口正在减少,下面会有进一步解释)
根据贝壳(链家)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城市二手房成交数据(资金的流向),也表明主要人口流向房价性价比高的中西部新一线城市,如西安,成都,南京,合肥,长沙.
城市之间激烈争夺不断下降的存量劳动人口的战争,其实早已开始了,争夺失败的城市的周边房子必然先被抛弃。


​



总结:

1)2020年,人口保持微弱的正增长。2021年,高概率已进入负增长.
2020年的出生人口:近5年接续快速下降,2020年的出生人口是1200万,2021年的出生人口预计约984万
2020年的死亡人口:2016年起不断上升,2019年死亡人口升到是998万,
2020年的死亡人口未公布,高概率将破1000万.2021年的死亡人口,再上升一点之后,更是高概率高于1000万。
2021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的数据已出来,比上一年下降18%多,如果下半年也是一样下降18%,那么2021年的出生人口是1200万*(100-18)%=984万!再次断崖式下降,跌破1000万,2021年出生人口正式低于2021年死亡人口,正式进入负整长!

2)2024年将开始"死亡潮",每年总人口将以300万-1300万的速度减少。

3)2021起劳动人口(16岁~60岁)以500-1000万速度减少,老人占比迅速增加。
2017年比前年减少约378万,2018年又减少约470万,2019年又少了447万。2020年估计又少了500万,2021也保守估计再减少500万。劳动人口是买房主力,最近5年已累计减少2000多万,


4)继续城市化,城市化接近尾声:2021年底是已完成约64%城市化,仍有农村人口4.9亿左右,估计其中最后的9000万人将以每年约1100万递减的速度进城.(2019年城市人口:8.4843亿(比18年多了1706万),农村人口5.5162亿(比18年少了1339万)


5)存量人口继续流向5大城市群,
不过最近10年,大部分人主要流向珠三角和房价性价比高的中西部新一线城市,西安,成都,南京,合肥,长沙等

人口增量十强排名: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
北京排名第12名,城市之间激烈争夺不断下降的存量劳动人口的战争,其实早已开始了,争夺失败的城市的周边的房子必然先被抛弃,即向核心区域收缩。如北京的周边偏远的昌平区,房价腰折以上,出现批量弃供的现象估计在其它城市也正在发生.
6)发展城市群,既是由于产业链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自发形成,也是当下的政策引导.期望形成一个国际级别的城市圈(暂时估计珠三角概率最高)

以上是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
根据线下信息,感觉出生人口数更低一些,总人口负增长可能比上面的数据早一年.


人口负增长将有哪些影响?
无论对待普通工人还是程序员,老板们的旧思路都是:“拉一车,极限地用,不死人就行,用废后,再去拉一车,反正有的是人干",

"由于人性本身的傲慢,所以当人们不能或不敢采用坏的统治方法时,才会勉强采用更有人情味的统治方法"-亚当斯密

现在因为劳动人口下降,招工用时变长,为了不影响工期,
将被迫善待工人,食宿,工资,态度都将变更好.(犹其是复杂的产品工厂,技能需要更长的累积时间.)
也将被迫发展更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力,提升生产力(进尔,不用担心养老问题,生产力不断提升之后,一个人+一台高智能机器所生产的粮食,将足够养活非常多的老人)
对房子的影响
仅是粗的推算,仅供参考,但是趋势是肯定的。

买房的主力是劳动人口(64岁以下)+有需求+有购买能力的这批人,那么这批人的数量变化如何?
这批人口=进城的人口数*劳动人口数占比-减少的劳动人口-净减的总人口。
2019年城市人口:8.4843亿(比18年多了1706万),2019年农村人口5.5162亿(比18年少了1339万),将会进一步城市,但是城市化接近尾声,
2021年底是已完成约64%城市化,仍有农村人口4.9亿左右,估计其中最后的9000万人将以每年约1100万递减的速度进城.
假设进城的人口中劳动人口占80%(扣除一起进城的小孩和老人),假设这批人80%都买房了(这个比例暂时没有依据,取一个大概数),那么新增购房人口是704万人(=1100*0.8*0.8),
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
2017年的劳动人口比2016年减少415万,
2018年比2017年再减少463万,
2019年比上一年再减少了443万。
2020年比上一年再减少了2846万!(这个变化数据有点太大,是否待纠正,后续跟踪观察,暂时先假设是500万)
2021年:数据未公开,暂时取个中位值550万,
2021年净减总人口116万=死亡人口(约1100万)-出生人口(984万)
那么2021年购房人口=进城的人口数*劳动人口数占比-减少的劳动人口-净减的总人口。
那么2021年还可以新增购房人口约34万。
近年珠三角和中西部吸收的大量人口,仍在净增长,那么可见其它城市在2021年时就以开始负增长,在收缩。
不过,肯定的是,为了人口的形势更严峻。
接下来的5年,进城人口逐渐减少为零,同时劳动人口却以更大数量地下降(500万-1500万/年),总人口净减少2024年起就将以更大数量低下降(300-1300万/年),
在那时候,
购房人口将每年800-2800万/年地减少。

城市间的存量人口之争将空前激烈,成功吸收人口的城市将可以保持目前的城市范围,不能吸收人口的城市将不断收缩它们的城市范围。边缘房子将必然被抛弃,甚至断供。
以上是根据公开的数据,线下的有可能更残酷,更快已发生,因为发现批量断供的现象在北京的昌平区已经发生了。

每次产业的升级,都会造成一些失业,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当大众的收入预期稳定+上升之后,将自然利于生娃,出生率将回升.
(当产业升级成功,盈利税收上升,当出现补贴育娃的政策,或者降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也有利于出生率的回升)

最后,欢迎关注公众号:fewwordsdone 方便查阅和多了经济类的时事点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09: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2-1-18 09:59 编辑

16省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出炉,山东4年出生人口下降过半

近期,各省份陆续发布2021年统计年鉴。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发布的2021年统计年鉴梳理发现,共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0年出生率数据,其中12个省份低于1%(即10‰)。

这其中,常住人口过亿的第三经济大省山东,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6‰,是1996年以来首次跌破10‰。以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山东出生人口为87万人,也是2001年以来首次跌破100万。

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生育意愿较强。因此在近年来人口政策调整后,出生人口的变化也比较大。2009年到2013年,山东出生人口一直保持在110到115万之间。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2014年,山东年出生人口增至13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4。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全年山东出生人口177.06万人,创下了该省自1988年以来的新高,比上年多出生53.48万人;其中二孩出生占比更超过六成,达到63.3%,远超一孩。山东也成为全国最“敢”生二孩的省份。其后的2017年,山东出生人口为175万人,与2016年相差无几。

但到了2018年,全面二孩效应明显减弱,山东年出生人口降至13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24%。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18万人。2020年,在疫情以及全面二孩效应持续减弱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山东出生人口20年来首次跌破100万人,比上一年下降了26%,比2016年下降了50.8%。

图:山东主要年份人口变动(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21》)

不过,若考虑到山东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的变化,在三孩政策实施后,山东也有望成为“三孩大省”。

山东之外,包括河南、吉林、山西等地出生人口在2020年也都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其中,2020年山西出生人口为28.8万人,是43年来首次跌破30万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出生人口为92万人,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36%。

16个省份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2021年统计年鉴梳理)

专家分析,育龄妇女减少、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等是我国出生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疫情影响人们的生育活动,已经成为全球的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比如,疫情带来的社会活动限制措施,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了男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恋爱和婚育活动,同时,疫情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生活、对于生育的现实态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10: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逼近千万大关!全国出生人口再创新低,释放了什么信号?
来源:国民经略   2022年01月18日 08:49



文|凯风

人口,关乎未来。

01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全国经济和人口数据。

2021年,全年GDP达114.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以全年平均汇率6.45换算,2021年中国GDP达到17.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4,再创历史新高。

相比经济,人口形势不容乐观。出生人口逼近千万大关,人口增长格局或将逆转。

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亿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与2020年相比,全国出生人口从1200万降到1062万,减少了140万左右。与放开二孩之后2016年的1786万人相比,减少了700多万人

同时,人口出生率从8.52‰降到7.52‰,直落1个千分点。

2012年的阶段性高点14.57‰相比,接近腰斩。

02

由于少子化+老龄化的叠加而至,全国人口增长形势或将逆转。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口仅增加48万人,而前一年还增长了204万人,九年前的2012年增长超过1000万人。

这背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滑是主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持续下滑,死亡率保持在高位,自然带动人口增长率下滑。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而前一年还是1.45‰,更早之前的2012年则高达7.43‰。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最近10年,全国正常的人口死亡率都在7‰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出生率下降到7‰以下,人口负增长就会到来。

专家普遍预测,2025年之前,全国人口可能就会面临负增长。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个时间可能还会更早一些。

03

人口出生率为何会不断下滑?

这背后的原因可谓众所周知,经济增长、观念变迁、女性地位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健全……改变了对于生儿育女的人知,四世同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思维逐渐失去了市场。

当然,房价、学区房等养育生育教育成本的存在,也是背后的症结所在。

当年轻人在大城市里耗尽“六个钱包”都很难买得上一套刚需房,当许多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习而不得不接受学区房炒作的结果,对于生育的需求自然会受到影响。

这些都是长期因素。问题是,最近几年,生育政策不断松绑,全面二孩、全面三孩政策陆续落地,为何未能扭转人口生育形势?

一个直观的原因是,疫情冲击,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和出生率。

偶发疫情的存在,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加强针的推广,让许多年轻人推迟了结婚和生育计划。

可以预料,一旦疫情结束,叠加全面三孩效应,出生率或许会有一波小反弹,但难以形成逆转。

无论什么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生育形势一旦逆转,要想扭转过去就难上加难了。

去年爆火的央行工作论文对此有极其精到的论述:

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

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这意味着,鼓励生育,绝不只是人口政策松绑那么简单,这背后还涉及高房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04

出生人口下滑,影响到底有多大?

人口是资产的长期之矛。人口多了不是好事,人口少了同样也不是好事,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口结构

这可通过“人口金字塔”直观查看。

年轻人多,老年人少,这是相对理想的人口结构。而如果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影响则是极其深远的。

其一,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劳动力供给一旦减少,必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

其二,少子化的问题相当严峻,但更严峻的是少子化叠加了老龄化的趋势,这将带来双重问题。

养老金采我国取的是“现收现支”模式,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已经用于老年人的养老,未来一旦养老金收支出现缺口,这一代年轻人未来的养老金该如何解决,也就成了难题。

其三,出生人口减少,人口一旦负增长,必然会拖累资产价格,未来将没有足够多的“接盘侠”。

数据显示,我国80后人口高达2.23亿人,90后人口1.67亿人,而00后和10后人口分别为1.58亿、1.68亿。

这意味着,00后和10后整体人口,相比80后和90后,少了6000多万。

未来20后人口可能还会进一步减少。

要知道,年轻人不仅是创造者,还是房地产的重要支撑。代际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比重下滑,将会成为房地产最大的黑天鹅。

当然,这一局面,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影响并不明显,但一般城市可能会面临人口基本盘的压力。

届时,没有人口虹吸能力的三四线城市、收缩型城市,将会迎来新的挑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 22:24 , Processed in 0.1138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