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js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5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城市的转移--西安(以水的因素为例)

已有 504 次阅读2005-3-31 14:23 |个人分类:相关资料

许多城址的转移,则是为了争取更为有利的地理条件,使城市继续向前发展,人为地放弃旧城,另选新址。西安城址曾有四次转移,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西周的丰镐城是西安地区最早的城址,位于沣河两岸。丰京位于沣河西岸,镐京位于沣河东岸,相距甚近。

丰京位于沣河西岸,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它的具体位置,历来都有争论。根据考古发掘,在今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马王村、曹家寨、张海坡、大原村、冯村、东西石榴村等,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2.5千米的范围内,西周遗物特别丰富,除铜器、陶器以外,还在沣西乡所在地发现了多处西周车马坑。既然当地有丰富的西周遗物出土,又有许多车马坑,丰京应该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从丰京所在地区的地理形势来看,这里恰好位于沣河的二级阶地之上,符合古代选择城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根据实际踏勘,沣河西岸的地势略高于东岸,而且水源丰富,东有沣河,西有灵沼河,还有灵沼等湖泊,使丰京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源。

周文王迁都丰京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又把国都从丰迁到了镐。镐京位于沣河东岸,史称宗周。武王迁都的原因,是由当时政治发展的形势和地理上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就地理条件而论,丰京范围较小,又受到沣河、灵沼河的限制,无法进行扩建,只有向沣河东岸发展,才是它的唯一出路。因为沣河以东地势更为开阔,并有高阳原(今斗门镇东北)可以选作城址,既使都城有回旋的余地,又接近滈池和滈水,使城市供水更为方便。镐京就是因滈池、滈水而得名的,其城址选择当然与二者有密切关系。根据考古发掘,今沣河东岸的斗门镇、花园村、普渡村、洛水村、上泉北村、白家庄等,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4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许多西周遗物和墓葬,镐京遗址应该在这个范围之内。在斗门镇的西周遗址中发现了板瓦,完全证明与都城的建设有关。由于汉武帝时开凿昆明池,破坏了镐京遗址,致使镐京遗址的大部分沦入池底,已难于找到它的踪迹了。在开凿昆明池时所发现的人类活动的遗物和灰烬,正是镐京遗址的铁证。

西周末年,由于犬戎入侵,周平王迁都洛邑,丰镐终于被废弃。

秦国有九次迁都,最后定都咸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秦由栎阳(今临潼东北武屯一带)迁都咸阳,有利于秦国东出函谷关与六国争锋。咸阳位于渭河中下游分界处,是控制关中地区东西大道的咽喉,自古以来,凡东来西往的人都必须从这里渡渭,“咸阳古渡”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东西大道是关中地区交通的主干道。由于咸阳以东的渭河北岸有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川,横渡上述河流并非易事,故东出的道路就必须从咸阳渡渭,沿渭河南侧出函谷关;与此相反,咸阳以西的渭河南岸有涝河、黑河等大川,而渭北的咸阳原东西二三百里却没有一条河流,地形平坦,从咸阳西行,当然以走咸阳原最为理想。同时,咸阳附近的渭河河势顺畅,两岸土质坚硬,有“十里长峡”之称,河道很少摆动,容易建立渡口或修建桥梁。秦国选择咸阳建都,主要是为了发挥水陆交通上的优势,使咸阳成为居中指挥的司令部。

秦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以东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萧家村车站一带,遗址清晰可辨。它背原临河,地形十分有利。也就是说,既有雄伟宽广的咸阳原修建宫殿,又有一平如砥的渭河川道布设居民区,地理上的优势显然胜过丰镐。当然,秦咸阳横跨渭河南北,渭北部分属于今咸阳市,而渭南部分则属于西安市区。因为秦咸阳的建设经过了几个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终于把渭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囊括在内。渭河以南有皇帝游猎的上林苑,又有著名的阿房宫、章台宫、信宫和兴乐宫(汉长乐宫),已成为秦咸阳另一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由此可见,秦咸阳在发展过程中,向渭南扩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为咸阳倚原临河,使城市发展受到了限制,“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室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就是指此而言。渭河以南地势低平,水源丰富,与渭北的缺水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说明阿房宫的供水十分充沛,是咸阳诸宫无法比拟的。直到现在尚未发现秦咸阳的供水渠道,仅有排水管道。城市供水困难可能是秦咸阳逐步移向渭南的重要原因。秦咸阳的城市供水主要依靠井水,有已经发现许多密集的水井为证。当然,咸阳原上缺少河流,也无法引水入城。原下地势低平地区则可能引用兰池水。兰池遗址就是今杨家湾和肖家村车站之间的一大片洼地,秦代在兰地附近修建有兰池宫。《秦记》云,秦始皇“引渭水为池……逢盗之处也”,足以证明兰池是为解决咸阳的城市供水而开辟的人工湖。咸阳规模宏大,仅靠井水显然无法解决供水问题,更不用说开辟风景区了。

秦代末年,咸阳迅速毁灭,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整个咸阳处于火海之中,堂堂一代帝都,顿时化为灰烬。今天的咸阳市仅沿用了咸阳的名称,位置向西移动了15千米。

刘邦迁都关中以后,并没有去清理咸阳的余灰,而是暂住栎阳,另择新都。新都城址被选择在秦咸阳渭河以南宫殿群中的长安。长安本来是秦咸阳郊区一个乡聚的名称,自从西汉建都这里以后,才成为都城的称谓。西汉长安与秦咸阳的关系十分密切,“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即指此而言。但汉长安城所选择的城址比秦咸阳要优越得多,平原开阔,地形高低得宜,水源丰富就不能不成为它的特色。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西北郊的汉城乡一带,城墙断续存在,各种遗迹也随处可见。

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去,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比较而言,只有灞、浐与潏河(下游即今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千米,南北长约40千米,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龙首原位于西安城北,头起广泰门,尾至三桥车站一带,呈西南、东北走向,犹如一条长龙横卧在那里,故有此名。原头高20丈,尾高五六丈,东西长约60里。西安北门外的龙首村,恰好位于龙首原顶上。汉、唐长安城就兴起于龙首原的两侧。龙首原以北,地势低平,向渭滨倾斜。汉长安城南倚龙首原,北濒渭河,西临潏河,东近灞、浐,选择了西安地区地势最为平坦的一块。这块平原坦荡无垠,东西宽17千米,南北长10千米,为兴建规模宏大的都城提供了优越的地理基础。它既有龙首原设置宫殿,又有广阔的平地布设居民区。同时又能从西南方向引洨河、潏河解决城市供水问题。汉长安城周长25.7千米,面积36平方千米,几乎是西安城的4倍。汉长安城的规模之所以胜过丰镐、咸阳,显然同它所选择的有利地形有关。当你进入汉长安城,向四面瞭望,真是渭河如线、秦岭直上云端,而脚下的平原一眼看不到边,实在平坦而广阔,西汉选择城址当然舍此而无他。整个地形由南向北微微倾斜,直达渭河之滨,因此,从城西南引水,可以纵贯全城,自流而北,排入渭河。这不仅对城市自流供水十分有利,而且对防汛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汉长安城的宫殿规模宏大,占地广阔,正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必然结果。西汉时政治斗争的重心在西北,把都城城址选择在渭河以南,除平原广漠外,渭河为关中大川,横贯长安城北,也为长安城增加了一道重要防线,使它更加安全。城址紧濒渭河,也有利于发展渭河水运,解决长安城的粮食供应问题。当然,由于受到渭河和龙首原的制约,也为汉长安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汉长安城的北墙缺其西北角,呈西南、东北走向,就是受到渭河流向制约的结果。城市供水也只能从西南方向导引,显然同龙首原的阻隔有一定关系。

灞、浐与潏、沣之间的这块平原,汉长安城占据了它的北部,而南部则地势起伏,愈向东南,地势愈高。可是原面开阔,使都城有足以回旋的余地。隋文帝既然要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汉长安城,就只能在龙首原以南选择新都城址。隋代终于选择了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的一块平原,建设新的都城。这块平原也就是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大致在400米与450米等高线之间。因为除此而外,再很难找到与此相仿佛的一块平原。关于这个问题,只要翻开西安地区的地形图,就可一目了然。譬如,灞河以东也有一块平原,但逼近秦岭,面积狭小,不宜于选择城址,潏、沣以西平原开阔,但却有几条小河把平原切割成南北向的长条,使都城难于有回旋的余地;少陵原原面广阔,但地形高亢,选作城址,会使城市供水发生困难。那么,长安附近唯一能够选作城址的就只有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的这块平原。这里平原坦荡,六坡起伏,使宇文恺的设计理想能与现实地形达到奇妙的统一,又能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其有利条件远远胜过了汉长安城。尽管在400与450米等高线之间仍有不少高地和低地,但基本平坦,高低差很小,像400与410米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就宽达2~3千米,这在西安地区是独一无二的。隋代新都的总设计师宇文恺,所以选择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的平原作为新都的城址,除平原开阔、引水方便外,也同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大致有六条东西向的高坡有密切关系。因为宇文恺以《周易》的乾坤理论作为新都设计的指导思想,就一定要在现实地理环境中找到对应物,这就是“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士,宜建都邑。”龙首原所以在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上久负盛名,就是由于它的名称和形状被神化了的缘故。宇文恺把龙首原以南的六坡视为乾之六爻,并按“九一(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布设不同的建筑物,以体现《周易》的指导思想。经过他的精心选择,终于在长安地区找到了一个地形最为优越,引水最为方便,又能体现《周易》乾坤理论,使都城有足以回旋余地和高低错落布设建筑物的最佳地理位置,即隋唐长安城的城址。

今天西安城的城址也就是唐代的皇城,是在皇城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的。唐末,长安城废不为都,失掉了国都地位。然而,长安城仍是地方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以皇城为基础,重建长安城,这就是唐末五代和宋元的长安城。皇城所以能成为重建长安城的基础,是因为它的面积小于外郭城,大于宫城,面积适中,又占据“九三”高地,形势险要,足以作为固守的阵地。同时,从东、西两面引水都很方便,使新的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明初改长安为西安,扩大了它的范围,把北墙、东墙向外展出了三分之一左右,修建了坚固的城墙。现存的西安城就保持了明初的规模,城址再无任何变化。唐代以后的长安城和西安城,在隋唐长安城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证明隋唐长安城选择的城址最为优越。今天的西安城又占据了隋唐长安城中的精华地区,地理形势最为有利。西安城位于400米等高线以上,而在400米与410米等高线之间,平原最为开阔,使整个城址位于最为平坦的地区。正因为如此,西安城雄峙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得天独厚,城址再未转移,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

西安地区的城址选择经历了由西南到东北,又折向东南的转移过程。周丰镐占有沣河两岸的低平之地,秦咸阳横跨渭河南北,以渭北为主体,地形有高有低,汉长安城又转移到渭河以南,以龙首原为依托,处在西安地区高低地形的过渡地段,只有隋唐长安城转向东南,地势愈来愈高。这种转移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规律的。西安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而西北低,与关中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略有差异。城址由低地向高地逐步转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有密切关系。早期的城址地势较低,是因为容易开发利用和解决城市供水问题,晚期城市向高地转移,使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立体空间更为突出。特别是能够开凿渠道,从较远的地方引水入城,使城市供水更为充沛。汉长安城的供水状况胜过周丰镐和秦咸阳,而隋唐长安城的供水状况又胜过汉长安城,都是明显的例证。就四处城址比较而言,以隋唐长安城选择的城址最为优越,既有平原开阔,使都城有足以回旋的余地,又可从东、西两个方向引水入城,左右逢源。同时,距沣、渭较远,可以不受洪水的威胁,使城市处于安全地带。另外,城址移向东南,靠近灞浐,接近东出大道,对水陆交通都极为有利。隋唐长安城选择的城址,地形有一定起伏,既有高地布设重要建筑物,又有凹陷地带凿成湖泊,开辟风景区。而冈原之间的低地,更是布设渠道的理想所在。隋唐长安城水域广阔,湖泊星罗棋布,渠道密如蛛网显然是城址优越的必然结果。不难看出,尽管历史上的西安城址不断变迁,但越变越有利,终于选择了西安的最佳城址。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6 12:25 , Processed in 0.0815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