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一本画论方面的书,齐白石谈到国画创作时说:“太像为媚俗,不像为欺世”。 说的是画画如果仅仅是追求画得像,那是迎合那些不懂画画的人的胃口,如果画得什么都不像,那是故意用所谓高深欺骗所有人。是的,画得像不是美术追求的目标,咱还有照相技术呢;画得谁都看不懂是什么东西,那种艺术给谁欣赏?由此我想到目前在论坛上很多关于素质教育与高考的争论。
有一种观点,就是高考是硬道理,应试是硬道理,认为目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都是空洞无用的口号。家长、学生、校长都看重高考成绩是大家不能回避的现实,因此这种观点目前颇有市场,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种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事实上是盲目迎合所谓“大众胃口”。我认为就是高考本身近年来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能力立意,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已经充分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这与以前的高考试题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有的老师看到高考试题后,惊呼:“这地理没法教了!”,正是对这种变化没有准备,没有适应的表现。评价方向在变,教法却没有任何改变,当然会发出这种感慨。有人说高考试题“能力立意”太虚,我就举了这样几点:①做再多试题,发现还是对付不了高考,说明高考试题正对题海战术说“不”;②即使开卷考试,地理成绩也不会提高太多,说明高考试题正对死记硬背说“不”。所以一味强调高考制度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障碍是不客观的,有时候高考也是教育改革的引路人,当然要引好这个路。所以我认为用高考至上去掩盖抹杀改革的说法实为媚俗。
另一种正好相反的观点是,不考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整天空谈素质教育,谈课改。弄一些似懂非懂的词语,搞一些虚无缥缈的所谓“理念”,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尤其是一些教师在岗培训的专家讲座(当然不是所有专家都这样),讲了一通大理论,新思想,听完后的感觉是,一句都没错,一句都没用,还是不懂怎么做。教师必须面对学生,必须面对最后的一个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因此空谈素质教育,而忽视目前的教育实际和现状实为欺世。
我认为只有面对教学实际,大力进行教育改革、推进课改才是可行的。我们必须研究课堂,如何在课堂这个主战场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关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推进不是大步向前,而是循序渐进。从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任何启发学生思维做起,不仅仅是一节课热闹就好。研究新形式下的课堂是我们每个老师和专家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
一管之言,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