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hbmczq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6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赛课随感

已有 469 次阅读2006-4-9 08:49 |个人分类:流水帐

赛课随感

 

我与赛课

教龄都够结婚了,还在赛课——说课、讲课、公开课、比赛课、汇报课、展示课——忙得不亦乐乎——真不知道自己年轻时干吗去了。

我在内地也算是老资格,但除在校内讲过几节公开课外,很少参加教研活动。后来做点学校管理工作,听别的老师的课听得多些,但大多是隔行听课,只听个素质、听个套路,其中精微深邃之处,可能都听不出来,评课只能泛泛而谈。一堂课到底讲得好不好,怎么好,好在哪里,完全是隔靴搔痒,摸不着边际。

深圳的教研活动频率本就比内地高。我到深圳来时,恰逢课改,上上下下都不太摸门儿,都希望看看别人怎么做,教研活动的频度就更高了。市、区两级,隔三差五就开个研讨会,上个研讨课。区里、市里还经常比赛,省级的也一个学期一次集中活动,——这些活动我都有幸参与。曲指算来,我来深圳后仅三个学期多点时间,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参加了二十来次,听过的各种说课、讲课怎么也有四五十节,平均每学期十几节次。自己准备的较正式的课就有上十节。如果加上来深面试时的说课、校内的见面课、教学开放日的人人过关课,马马虎虎有十几节了,平均每学期要公开露面3次以上。这种频率的“公开”,不说我自己,恐怕一般的同道也很少遭遇到。

来深圳前,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算是很棒的老师,讲两节课,洒洒水而已。来深圳后,上课时学生反映也不错,觉得深圳也不过如此。但自从参加教研活动听过别人的课以后,才发现天下真大、高手真多,自己的课实在不过尔尔。到区里组织比赛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颇有些战战兢兢。第一次参加说课比赛,选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这个烂熟的题目,从构思到完成,前后数易其稿,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比赛的结果仍然不太理想。后来继续听课,继续研讨,从别人的课中学习,并反思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手法,深觉受益非浅。到第二次参加比赛时,心里就踏实些,成绩也不错,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有些好评。回归到常规教学,手法也多些,思路也好些,直感到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档次似的。

准备一节课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没做过的不知其中的甘苦,没有真正深入去做的还是不能完全明了。有好几次我都想:算了不做了。但自己因为要通过这些活动谋点前程,所以虽然自觉老了,不该跟年轻人抢面包,但还是不得不勉力支撑,以为稻粮谋。

赛课是个累活儿苦活儿,如果你钻进去,它也是个很有意思的活儿。其中甘苦,一言难尽,借用一句古话,叫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算是赛课的受益者了,无论是虚的还是实的,受益都不少。就我自己来说,通过一系列的赛课——不管是亲身参与还是悠然旁观——有很多新的感受和感悟,这些经验和感受是自己“闭关自守”时所没有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是“闭门造车”时所没有的。现在慢慢把它写出来,算是对自己这段时间的一个回顾,也希望对年轻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赛课是个很大的题目,以我的水平,不可能写得很深入很系统,但我想尽量写得实在些。我认为我所说的都很重要,但不代表所有重要的我都说到了。不讲究什么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故曰“随感”。

 

为什么要赛课

组织者为什么要赛课?

可以加强研究,特别是加强交流,通过研究与交流,可以开阔教师视野,推动教师钻研,形成研究风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发现和选拔人才。当然,教研部门的工作总结也好写些。

教师为什么要参加赛课?

一、赛课是提高个人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多数老师的工作负担很重,平时上课,以落实知识点、能力点为原则。因为时间的关系(备课时间少、工作任务重),对学生活动不太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也无暇去研究,最常见的上课方式是满堂灌。我平时也就这样。这是实战课,是综合了教学进度要求、考试任务要求和教师备课实际等因素形成的,现有条件下大多只能做到这个样子,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一定效果。但一直这样做不代表这样做是正确的,更不是最好的。

上公开课、比赛课,就是“做课”,是按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认识规律做课。这时,一切对科学与规律有妨碍的问题都不再存在——花很多时间备一节课在平时不可能现在可能了,平时可能会赶一些进度这一节也不必了(有时甚至不一定非要上多少内容),平时老师们各自为战现在有可能集体研讨了……在“做课”时,教师的身份其实已不仅是教师,同时还是一个专业的教研人员,身上的匠气少了、学者味浓了。多做课,慢慢就成了所谓的“研究型教师”了。

如果你把这作为一种任务,那就太苦,也太浪费了。通过备一节课,你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这是基本的,此外,还要研究评课标准,研究评委,最关键的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出亮点、出彩、出个性、出感染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来磨去,到把一堂课磨好时,也许你的设计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也许还是磨回到老路上去,但这一磨,会磨出多少新的体会和新感受来,磨出多少认识和理论来!这些研究成果、感悟和体会回馈常规教学,无形中会使个人的常规教学有更多新元素。参加赛课,是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多赛课可以积累更多的经典课例。

准备一节课可能有很多人出谋划策,但执教者收获最大。无论有多少人出过意见,这堂课实际上只属于执教者。因为只有执教者是局中人,只有执教者最关心这堂课,上完课后,只有执教者才能真正将其内化。如果赛课多了,做的好课多了,老师就有更多财富。通常我们会说老教师经验丰富,但“经验”本身就有好坏之分。很多优质课的经验是优质经验,如果每堂课都平平,则“经验”越多越是坏事。如果一个年轻教师有很多自己的经典课例,那她的“经验”同样可以跻身于优等之列。

三、赛课是赢得肯定的重要途径。

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小学的赛课类活动特别多,好老师的获奖证书也多,级别可以高到省级、国家级。而对高中来说,因为高考是最高目标,所以大多数学校和地区,一个老师的业务能力评定源于他送高考的成绩。实际上高考成绩的影响因素太多,不同学校、不同生源很难比较。谁输谁赢很难说,往往赢的没有底气,输的并不服气。况且,高考录取指标到省,高考成绩的比较最多到地市一级,高考表彰的最高级别奖励也就是地级奖励。想拿更高级别的奖励,除了指标特别少、评价非常容易不公正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外,高中教师只剩比赛一途,因为比赛少,所以更加珍贵。

一招鲜,吃遍天。“有的人一辈子可能只上过一堂好课,但这堂好课就足够他(她)吃一辈子了。”这个说法虽然太过功利,但确实不可否认它的客观存在性。也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某种合理性。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如有机会参加赛课,一定从校内那一级开始就全力争取机会、全力做好课!如果能赛到省里,那就里里外外都亮堂堂的了!

 

赛课的选题

现在赛课,就内容来说,有两类,一是指定内容,二是自选内容。指定内容的赛课最残酷,也最拼实力,没有太多机巧。如果是自选内容,那么比赛从选题就开始了。

如何选题?这是首要的问题。我认为有这么几种思路:

1、成熟的教材,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心得、平时上课感觉最好的内容。或对背景知识最熟悉,或常规课本就有不错的设计,或自己有某种独门素材之类,都可作为选题的依据。

2、也可出奇制胜,选择最难讲大家都觉得不好处理的内容,但这是险招。一套教材出来几年后,实施教学两三年,就没有太多的问题了,难点部分也经过很多人的反复研究。如果评委以本学科一线教师为主,你自已对某个内容有独到的处理方法,自我感觉不错,不妨一试。但首先在校内要能获得通过。

3、如果是新教材,尽量选择大家都不熟悉或比较头疼的内容,避免和别人撞车。如果有,应该选择大家都还没有上过的。你自己不熟悉,别人更不熟悉,你先潜进去做深入研究,就具有不可超越的先发优势。你讲起来,不仅学生听的是新课,有时评委也觉得学到些新东西。如果做到这个程度,你这堂课想不成功都不可能。深圳这两年出了几堂比较有名的好课,不仅得到普遍肯定,最关键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被普遍仿效,“出得厅堂,进得厨房”那种。今天起来,倒也并不十分出奇,但当时确有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现在之不觉得出奇,实际也是它的设计理念被普遍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了。这样的课也是真正有价值的课。

 

赛课的准备

赛课设计总的原则无非是符合学科教学的知能要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尽最大可能体现教师的个性素养和基本功等等,我背不了许多,大家实际都知道。我想说的是赛课设计的程序或操作顺序。因为我自己做设计时走了不少弯路。

1、教学设计优先。优先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操作顺序的优先。做课主要是做设计,设计先于一切。先构思整体框架和主要环节,写出教学设计初稿。有的老师一备课,先做课件,或者干脆以课件代替教学设计,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设计是灵魂,课件只不过是辅助手段而已。

二是轻重的优先。一堂课要重点解决一些问题、突出一些特点,不必受进度的束缚(比赛有明确要求的除外),也不必受教材的束缚。内容不要太多,以学生活动充分、问题解决透彻为原则,如果内容多了,有碍主体目标的完成,宁可删掉一些内容不讲。内容不要扣教材太死,特别是呈现方式,要尽可能出新。谁能超越教材出新,从新的途径达到教学要求,谁就能取胜。

在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活动设计是关键环节。如何让学生动嘴、动手、特别是动脑;既符合教育教学要求,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节奏合理,过程流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作秀”,这是关键所在。这个问题很大,我自己研究还不够。有机会再另外总结。

语言设计也很重要。引入、承转、关键结论的表述等,都要求简洁准确,俗称语言“干净”,最忌圈子话。要想现场有好的效果,一要构思好,二要记住。不必为整堂课写讲稿(说课也许可以),以应对变化多端的课堂实际。

2、搜集素材。

作为常规教学,处理好教材上的资料,让学生领会清楚,大概也就差不多了。但无论是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应试教育的要求,满足于教材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用、解剖、分析典型的、独特的案例或习题。理论通过案例总结,知识能力点通过习题落实,只要例子足够好,总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例子新颖独特,就是大创造了。

好资料、独到的资料本身就是亮点。占有资料的丰富程度,是对一个教师个人专业积累、专业素养的重要考量。一般来说,本地资料、身边的事实应该优先考虑。大城市资料丰富,大多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资料收集的深入程度、应用资料的选择角度特别重要。中小城市资料零散,收集困难,往往只有相关职能部门才有,这就显得特别珍贵。如果能够跑到,对课堂效果一定会有很大的增益。

3、制作课件。

课件为设计服务,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课件的外观、装饰是次要的,辅助到位、操作方便、进退自如是基本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课件绝对不能喧宾夺主。这也是一个专门问题,目前注意到这个问题的老师很多,论说也不少。

4、时间分配与实施估测。

除了反复试演、到最后成了背讲义的纯“做课”以外,时间掌握往往是现场赛课的难点。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刚好完成任务,对评分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好时间规划。各环节大致会用多少时间要有个基本估计。其中学生活动时间最难掌握,教学实施过程中变数很大,有时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千万不能轻轻放过,而应抓住不放。有时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学生结结巴巴,会弄掉你好几分钟(你千万不要随意打断他,或急不可耐地帮他说出结论)。怎么处理?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设计中预留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加上它更好,没有它也没关系,比如多几道习题之类。

5、试演。

为了赛课成功,必要的试演不可缺少。说课可以自已模拟。讲课可以试讲一到两次。最好不要到三次,我的体会是,一堂课讲到三次以上,授课者就麻木了,没有激情了,这很坏事。

 

一等奖是怎么评出来的

经过教师个人或备课集体精心准备的课,在一定范围内集中进行比赛,大多数情况下每节课都是精品。在这些精品课里还要再分出一二三等来,对评委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对参赛教师来说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名次靠前的课肯定比较好,但实际好不了多少,差距就那么一点点。差距到底在哪里?我做评委的次数虽不少,级别却不高。以我有限的经历揣测,评委确定一等奖时,起作用的主要是以下因素:

一、上课教师的基本功好。仪表、教态、语言、应变能力等,一堂课下来,专业非专业的评委都有个印象,这个印象对评分至关重要。每次重要比赛实际都有评分标准,但从来不会有哪个评委去一条条扣住打分。除非某个环节出了大问题,否则印象是第一位的,印象好,条条分都高。

二、教学设计有亮点。独创、新意、亮点、学生表现突出(上课都愿意选好班的原因所在)等。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问自己,我这堂课的亮点在哪里?如何突出这个亮点?

三、学生活动充分。

四、千万不要出知识性错误。吃透内容、避免口误至关重要。有些评委对这一条十分认真,一票否决的大有人在。

五、评委的个人偏好,特别是首席评委的偏好。

不同的评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我听到一个很有影响的教研员在一次评课时说:“一堂课,如果教师没有诱导学生提出好问题,就不是一堂好课;相反,只要教师诱导学生提出了好问题,那就肯定是一堂好课。”实话说,这句话很偏激,他肯定的那堂课我并不欣赏,但如果比赛,这位评委给的分就高。所以赛课准备时研究评委的偏好是必要且重要的。了解评委后,可以投其所好,也可以攻其不足征服他(要求就高点罗)。

六、人情。不可否认,不该埋怨,可以接受。它实际是对一个教师在课堂以外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测评。授课者平时的口碑、一堂课对参赛者重要性的差异,都是评委考虑的因素。当两堂课相差无几时,这些因素就起作用了。这个无关腐败。

  

关于借班上课

高规格的集中赛课,大多不在自己的班级甚至不在自己的学校,用的不是自己的教室和设备,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学生。借班上课,有利有弊,对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同时也对赛前准备提出了要求。

借班上课有些有利因素。一是接受任务的学校,学生素质、硬件设施不会太差;二是学生对新老师有新鲜感,注意力容易集中;三是上公开课时,优秀学生的表现欲望特别强,学生活动的组织具备有利条件。借班上课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有利条件并充分利用好。

借班上课的不利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对学校不熟悉、对学生不了解、与学生没有默契是最大的难处。为此,上课前应该尽力做好有关准备。

一、了解学校,熟悉场地。

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备课。授课班级的教学进度和基本教学内容、平时上课的气氛、较活跃学生的人数和名单等都是应该注意的。可能且必要的话,先与新班的学生聊聊天。

三、了解授课班级原任课教师的授课风格。

四、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在短时间内表现自己的亲和力,注意与学生的沟通。

……

结语

赛课,虽然赛的是一个课时,但实际上是对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考量。上面说的都是如何做好一堂课,技术性的考虑比较多,有些甚至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一言以蔽之,这些其实都是“末”。

那么什么是“本”?扎实地练好教学的基本功,注意每一堂常规课的设计,日积月累,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好课,这才是“本”。根基固了,“做课”就不用很辛苦,质量自然会高。如果舍本而逐末,即使憋出白发来,效果也不一定会好呢!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风影留连 2006-6-11 07:33
好啊!真好!学习中……
回复 gwl3129 2006-7-7 07:00

说得好啊,现在赛课很多,有的教师不重视,以为是偏离了正常的教学。你说得多好啊,我们要正视现实,将坏事、烦心事变成好事,这样我们就会愿意化大量时间去做课,也才能成功。另外你说了很多做课的技巧与心得也对大家有很多的启发与帮助。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9 21:06 , Processed in 0.0783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