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姚卫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学习小结(续)

已有 473 次阅读2008-9-20 16:16 |个人分类:教育随想

对李伟胜教授的“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的改善”讲座印象最为深刻。李教授的报告分为四大块:

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  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

考察学校教育现状,

        关注  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之因 

透析现象探究原因,

        反思  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 

改变课程教学观念,

        生成  新型教学方式:促成主动探究

其中“聚焦  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 关注  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之因”的两个问题引发了大家更多的共鸣。

一、关于“改善学习方式”。李教授认为,新课程观的核心是学习经验。知识、教师等因素是形成经验(课程)的条件,而不是经验本身。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经验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因此,纯粹的知识不能成为课程,知识成为课程的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而非单向的接受),课程才真正存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成为实施新课改的必要条件,它的核心是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衡量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具体体现为: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主动探究知识;三是学生是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关于“教学方式问题”李教授认为,当前学校教育的被动之因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所学知识被赋予过高的确定性;2、在学习方式上:学生的学习被过分局限于被动接受。

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当前,普通中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指向对已有文化成果的掌握,将学生束缚在权威认同的生活中,遮蔽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的可能性,也遮蔽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提炼学习方法的可能性,从而阻碍了将学习指向改造现实生活、开拓未来生活的道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学生在学习其中的知识时,往往只关注教与学这一封闭体系中的内容,而将与之不合的其他因素予以放逐。……学生丰富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学习体验、独立的见解则都被忽视。

与已有知识被赋予过高确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对学科内容的认识路线和学习结果被标准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限于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知识。这突出地表现为许多教师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种观点奉为突出教师权威地位的金科玉律、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们常常通过来消除学生的不同思路,从而有意无意间“掐灭”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或者通过一些程式化的反应模式将复杂的因素简化还原为几种固定的程序,从而“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因素。习惯于此的学生也可能沉沦于被动学习而不自知,甚至在教师的主导之下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后进行小结时总是首先感慨学生配合得不错学生配合得不够理想),使课堂呈现出虚伪的活力(气氛活跃的被动学习)——这其实是一种沉沦其中而未必自知、反而自我肯定的积极的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则自然地成为被动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角色。

李教授十分重视在中学一线发现、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比较有代表性,其思考问题的境界和方法往往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及“过分局限于被动接受”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事实上,在中小学教学一线,不少教师平时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落实考点”,“考试时会做就行,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学生活动和思考”。鲜活的知识被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和“考点”,并细化成具体对应的讲解和训练,一个考点一个考点地过,一类题型一类题型地练。一切围绕考试转,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并且衍生出“题海战术”、“魔鬼训练”以换取“有效”的教学,在他们的教学视野中没有兴趣培养、情感陶冶、习惯养成和潜能发展。

因此,李教授呼吁要改变课程教学观念,生成新型教学方式,促成主动探究。并且提出了实施教学的3条原则:1、呈现知识内容时,创造开阔的参与空间;2、组织学习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探索机会;3、促成多向互动时,实现完善的合作成效。此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与之相对,“学习应该被看作一个主动理解世间各种事物、建立意义联系、形成各种观念或理论、而后又不断修正的过程——这就是由学生自己把握的过程,它极大地依赖于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

在与大家交流时李教授说:课堂教学时间紧,需要追求教学效率并不错,问题在于片面追求所谓效率,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严重缺位,到底有没有效率?一节课,无法让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状态,给出十分之一的时间总是可以的吧!一节课,不能保证每一个问题都具有思考价值,提出一个或者两、三个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问题总是可以的吧!诚哉斯言。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法海 2008-9-20 20:20
兴趣培养、情感陶冶、习惯养成和潜能发展. 让人热血沸腾的教育理想,实施的时候却总不能如意。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0 06:36 , Processed in 0.0813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