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把酒坛子还我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专业化教师的课堂设计

已有 314 次阅读2006-8-7 07:59 |个人分类:教育杂文

一、教学设计

    新时期对教学设计又有新的要求,其原因是教育信息激增,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技术迅猛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相关因素

1.教学设计的特征

    教学计划部分是靠教师的直感完成的,教师主要关心的是教的方法而不是学的方法,对于整体教学效果来说,一般是建立在目的不明确和无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

    教学设计却不然,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是:

  ①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

  ②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③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④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⑤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

  ⑥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教学设计是按照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来测定和分等的。

2.教学中的变量分析

    教学中的变量,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和应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变量直接把教师的影响同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与教师的操作技术有关;另一类变量不在教师的直接控制下,但教师也有侧面影响作用。

    教师可直接影响的变量有:

    1)教学完成后所测得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一般与教学最终目的相一致,与任何教学评估所必须依据的最终准则相符。好的教学一般意味着能促使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成绩。

    2)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教学能左右学习结果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影响而实现的。教学的功能是向学生提供经验,以使他们取得所期望的结果。所有的学习都取决于学习者的活动。

    3)教师的相互作用行为,一般是指有学生在场的教师的行为。相互作用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影响他们的学习结果的一种教学过程。

    4)教师的预作用行为。这包括计划、评估及其他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这些是学生不在场时教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这是教师控制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师专业知识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方法。因此这也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的主要职能,能否成功地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方法。

   5) 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等能力是教学的工具。只有具备在教学环境中有效地履行职能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价值的教师,才能在那个环境中进行教学。

   6) 教师已具备的特性。这是教师在培训前所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态度,正是这些才能才使他成为教学的候选人。这些特性是教师所必须的,以便从培训和经验中获得那些能力,有些特性则是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必须具备的。

    教师可侧面影响的变量有:

    1)学生的个人特性。是指学生的能力及其他个人品质。它们最终决定着学生的特定学习经验结果。即使两个学生有完全相同的学习经验,但因他们有不同的特性,学习结果也就不一样。

    2)内在联系变量。它们是一些学生或一群学生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他们对教师的行为作出反应。在教师行为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经验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反映了内在联系变量的影响。

    3)外在联系变量。它们反应了教师实践的物质保障系统:学校提供的材料、设施、监督和行政支援,社区的支援等等,即使教师具有相等、甚至相同的能力,但如果物质保障系统不同,在相似的班级中教师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4)师资培训变量。它们是增强教师展现能力的基础。培训前具有相同特征的两个人,如果接受培训的次数和形式不同,他们在工作情境中所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

    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涉及到以上10种类型变量,只有做出恰当反应和具体分析判断,才能实现准确、可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及程序

  1。教学设计的步骤

  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平时所说的练习设计)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指测试及评分。

       上述步骤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

    ②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③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2.教学设计的程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设计分为14个步骤。这种设计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以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 确定行为目标。

   (7) 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 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三、教学设计与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步骤。学习的类型很多,只是凭着模仿与经验,企图用单一的学习模式来指导一切教学设计,必然产生教学的误差。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教了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应有的技能,未形成适当的能力。这一弊端形成的原因,部分是始于教学设计。教师缺乏现代知识分类学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先天性不足。

    那么,究竟怎样识别不同类型的知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呢?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大类是最佳分类:

 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可分三种形式。

    ①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要求记住事物的符号和符号代表的个别事物,获得的是一种孤立的信息。例如,地名与地图图例。

    ②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这样的单个命题,所获得的知识即这种知识。

    ③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形式在头脑中表征。这种知识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在头脑中的。例如:宇宙环境的心智图。(略)

    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也便于提取和回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检查这种能力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即可证明他们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和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掌握这种知识。我国现行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过程,一定要注重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的理解过程。一些教师强调学生的“理解”,更多地要求学生的“自悟”,而不是通过千方百计地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悟性”。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做到:

     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并讲清二者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对学生自身条件做实质性分析。

平时我们只是原则地要求备课要“备学生”,但对具体的“备”,又没有准确的行为要求,教师往往只做一般的了解,或仅做一个年级一般特征的了解。对学生的分析除考虑他们原有知识状况以外,还要考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③教学媒体的恰当引入。如教材呈现方式、直观教具的使用、提问和反馈方式等。

    陈述性知识的贮存和提取的关键是编码,教学设计以知识理解为核心,才能有利于按意义进行编码、组织,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如关于地壳运动的若干概念、洋流的循环等。学生能正确和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获得了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即对事物分类和进行一系列运算或操作。

教学设计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如何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描述环境向影响环境,由贮存知识向转换信息,由缓慢的再现知识向自动激活转化,从而实现学习的发展。对学生的这类学习要有一个过程的指导。现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这种培养和训练意识,但缺乏对这个过程的周密分析和步骤排列,使学生不能全面地实现上述发展,特别是在课堂集体教学中,尤其可能忽视这一点。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解决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是应用学过的概念与规则时,能否顺利进行运算和操作。特别要注意用事物分类来解释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不同现象,来检验掌握程序性知识的程度。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即使是概念练习时,也应该注意正反例的应用。呈现正例有助于概括和迁移,但也可能导致泛化。呈现反例有助于辨别,使概念精确。

规则也有正反例,应配置一些练习,引导学生将新习得的规财运用于新境,做到一见到适当的条件,便能立即做出反应。对于系列较长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还应先考虑练习时间的分散与集中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该先练习局部技能,然后进行整体练习。现在中小学生普遍负担过重,要记忆的知识过多,没有给技能训练留下充分的时间,是程序知识教学设计的一个资源困难。训练时间的缺乏,还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讲授与练习时间的分配,做一些必要的调剂。

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知识。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在陈述性知识具备的条件下,有些人显得聪明灵活,有些人则显得笨拙,应变能力差,这种在学习上的差异是由策略性知识所引起的。策略性知识又分为两级水平:

①较低级的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包括控制与调节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

②较高级的为创造思维策略知识,往往因时、因人、因内容而异,是一个推理过程,难以程式化,目前尚没有明确分类。

    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三个难题。

    ①教材问题。传统的教材没有把认知策略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教材中缺乏相应的内容。

    ②教师问题。当前教师缺乏策略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学生去解释策略。策略活动是一种内在思维活动,怎样使这种内隐的活动让学生仿效,这就需要训练教师善于描述内在的思维,使学生可以想像。

     ③ 学生问题。学生的认知策略制约着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策略训练,教之以方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通过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教会学生在听课和看书时如何做笔记;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加以组织与意义加工,促进记忆,便于回忆。即使是比较高级的创造性思维策略也是可教的。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3:32 , Processed in 0.0724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