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把酒坛子还我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地理(必修1)》教课书的编写、重难点(2)

已有 342 次阅读2006-8-15 18:41 |个人分类:地理课例

文章来源:人教论坛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简介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本章是对地理环境中大气圈即地球表层大气这一自然要素集中编排和建构的一个专题。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地球大气圈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如果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下降到-18,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另外,大气圈对于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还表现在地球上有适合于人类呼吸的大气,大气组成中氧的存在及其含量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条件。
  大气作为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之一有其自身特有的存在和运动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意义重大。大气中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热、冷、风、云、雨、雪、霜等,与人的生存和生活时时发生着关系。一个地区大气的平均状态及规律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内涵中也包括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所以,人类如何充分利用大气环境提供的气候资源,对于大气环境中存在的气象和气候灾害,人类如何避灾和减灾,这都关系到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为以上所述的原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材编排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
  此次教材编写区别于以往,改革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不求,而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角度组织教材。
  课程标准中对于大气方面的要求有以下几个:绘制图表并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它们的移动规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为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此次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的编排与组织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全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所以本章分为四节: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
§2.2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3 
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2.4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为了给教学留有空间,教材中的案例、活动、阅读各部分是可以替换的;教材的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多留给教学过程中处理。为了给训练学生思维提供空间,教材重视了情境创设、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要求,减少了知识容量、特别是减少了记忆性知识的容量。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留有空间,教材的呈现形式活泼多样、图文并茂,教材的文字语言生动、简洁和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多处隐藏思考的切入点和探究问题的生长点。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说明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课的重点有三: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空气运动的直接动力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运动知识的源头部分。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此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风是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是生活与生产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本节课有三个难点问题:大气受热过程。因为此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难点。热力环流。一方面热力环流中涉及垂直方向上与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关系比较,学生同时比较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与相对于地面的同一点对应的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差异,常易混淆。另外,热力环流的另一难点是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由于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改变过程也很抽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课的重点有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此知识点是下面知识学习的基础。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在实际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分析及预测中要应用的原理性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有: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因为高空可以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极地东风来自于高纬,比较冷,中纬西风来自于较低纬度,比较暖,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上升。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冬、夏季气压中心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易使学生困惑。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亚欧大陆的东面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它足以在冬季时使副极地低压带中的部分保存成阿留中低压,也足以在夏季时使副热带高压带中的部分保存成夏威夷高压,而亚欧大陆西面临的大西洋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亚欧大陆东岸形成了季风而西岸还是由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地面低压带对应的是上升气流,可以使空气降温、水汽凝结产生云雨现象,高压带相反。风带对于降水的影响要看风来的源地,来自于陆地,一般是少雨或干燥;来自于海洋,一般是多雨或湿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有二:冷锋及天气。我国冷锋活动普遍,冬季可遍及全国,夏季主要在黄河以北。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夏季东南沿海主要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陆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影响。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的学习是分析、理解和预测我国天气和气候形成原因和过程的原理性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有四:区分冷锋与暖锋。区分的关键是让学生分清谁是主动运动的气团。另外,冷锋和暖锋造成的天气有很大不同,冷锋天气很复杂,暖锋天气比较简单。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某地区天气变化规律。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锋面气旋天气的形成。气旋的气流是辐合上升,而在气旋所在的低压槽部容易产生不同性质气流的相遇,形成锋面。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有三: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大气问题与自己是相关的、个人应承担的责任重大。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本节课的难点有:本节课的内容时间跨度极大。高一的学生思维的时间尺度有限,这一点对学生构成难度。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的巨大和严重性。这部分知识因为叙述的是宏观、大范围而又不易觉察的变化,容易让学生感到与己无关。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球上的大气本身是人难以直接看到的,因而人对大气的了解有抽象感;而大气运动涉及的空间尺度是宏观的且为三度空间,因此,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学习实有难度。针对本章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几点:教学突出直观性,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如通过在鱼缸内做热力环流实验,让学生感到大气和大气运动的真实存在;通过做三圈环流模型让学生将宏观的空间概念变小且伸手可及;通过对各种图像、图示的阅读和绘制,让学生将抽象的运动变为可视;利用直观生动语言拉近学生与大气理性知识的距离等。教学突出联系生活实际,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我国东部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和降水的不同有力地证明了季风的存在,我国冬天的寒潮、夏季东南沿海的台风存在有力证明了天气系统的存在,等等。目的让学生感到所学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教学突出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应是学生在学,而不是教师在灌,学生被动接受。因为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替代学生的学。
  《大气运动》和《地球的运动》一样,是高中自然地理课中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章。难的原因是要求思维的连续,如果对于大气运动有一个环节没理解,对于以后的学习与理解就很困难。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难理解,每部分知识中都有其关键的连结点,如整个大气运动的关键点是热力环流,再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关键点是气流如何运动、气流来源地性质,等等。解决知识关键点是教学中必须要做的,这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所以,教学中关键点应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因为本章的教材也体现了不要求的指导思想,所以要求教师备课时有必要的知识铺垫和积累。对于教师而言,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知识体系完整和全面是不可降低要求的,因此,教师的终身学习是必要的。包括学习各个版本的老教材,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等。
  因为教材不要求,所以,当有的在学生对于大气中某些方面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时,就会产生矛盾,即教材不能解决全部有关大气方面的疑问。如学生问:为什么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对地面长波辐射隔热?回答此问题要有大气组成成分方面的知识;再如学生想知道飞机飞行的地方该在多高的海拔,就要知道大气分层的知识,等等。因此,学生要善于利用其他途径学习更多的知识。
  因为教材不要求,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大气方面的知识,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和提出待研究的问题是必要的。如教师可给学生提出问题:世界气候类型有哪些、分布的规律是什么,大气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学生可以自主探究。
  本章的教材对于一些概念与原理没有直接给出,这要求教学中体现出这一设计的出发点:让学生体会探索的过程。但在教学中适当的时候还应该明确概念与原理,最终学生一定要知道正确的概念和原理。因为概念与原理是不可以错的,否则学生掌握的就是错的知识。
  本章中会涉及众多种类的地理图像。地理图像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之一,应给予适度的重视。在这一章中有等温线、等压线、等压面、气候类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各种剖面示意图、三度空间立体模型图、平面示意图、地理坐标图等。教学中应做到对于地理图像会读、会绘,并且可以转换成语言叙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1:44 , Processed in 0.0687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