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aimen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也谈如何快速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

已有 556 次阅读2007-5-1 02:03 |个人分类:有点爱解题

       进入二轮复习后,经过几次模拟考和套卷练习,学生们逐渐开始忧心于自己的主观题得分率不高又难以提高的问题。今天,一个平时就不错的学生跑来,问了几道选择题后,才忧心忡忡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不知为何,自己主观题的成绩老是提不高,心里又急,又没办法”。其实自己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选择题不会,至少理论上还可以有25%的答对率,但主观题不会,或是答题的思路错了,则可能写满一页,也只得个0分。

        看过不少关于主观题答题规范的网上资料,不可谓不全面,整理的老师可谓劳苦功高,为广地理教师和学生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心里除了对这些老师感到无限敬佩外,更为自己的懒惰和浅薄而惭愧!不过,自己“好为人师”的毛病久教成疾,将今天与这个学生的谈话思考整理了一番,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写下这篇文字,一来整理自己的思路,二来就教于各位老师、学人。

      我的观察,学生主观题答不好,主要毛病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学了多年的地理,经历了高三一年的综合复习,仍没能建构起完整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目前新课程强调淡出学科知识体系,是否更使师生迷惘?――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可能有失偏颇),因而答题毫无章法可言,所以就有一些“想到什么写什么”的做法,最后洋洋洒洒一大篇,可怜的是最终得分还是“0”!
      第二,平时的主观题训练,缺少反思或根本不懂反思(即对别人提供的参考答案,尤其是高考题的参考答案,没认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答,其答案组织的思路是什么?)

        所以,在主观题训练时,首先要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地理学观点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如自然地理,最基本的观点为:其一,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各构成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体。它由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或地质地貌)、土壤、生物(中学中似乎多强调植被,仅在分析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的大牧场放牧业时,才强调无大型食肉动物这一特征)、水文等构成。其二,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背景因素,任何人类活动,必然受这个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理环境背景因素的能动性改造更趋强大。因而,自然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巨系统。

    明确这点,我们就可以归结一些基本的答题思路,略举一例,以作说明:

1、但凡问及“成因”“原因”类的问题,基本可以从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和人文原因(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方面作答。

例:A地(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思维过程:

①自然原因:a.地理位置:纬度高(气温较低,且低温期长),离海近(水汽多)…〔因为地理位置决定很多东西,尤其对气候影响巨大,这里不展开,有兴趣的可自行拓展,深入思考〕。b.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多),光热不足(蒸发弱)→其结果是: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易积水成涝、成泽;c.地形――平原,地势低洼、平坦(存在排水不畅,积水较多的问题);d土壤、植被――(两者是气候、地形和河流的产物,对此问题可略过分析);e.水文(河流)――三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汇合处(洪水泛滥,加剧积水成泽

②人文原因:从历史角度考虑,可强调其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早期开垦困难,开发较迟,地表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为开发越早,地表环境的改变会越大。

       在以上思维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取重舍轻”的工作,将最主要的要素提取出来,用精简的文字,组织文字如下(注意形成良好答题规范,列点作答):

答:①纬度位置较高的温带地区,低温期长,蒸发较弱;且为较近海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这点主要论述气候

②平原地形,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这点主要论述地形

③地处三江交汇处,洪水期河水泛滥频繁,进一步加剧积水的严重性;(这点主要论述水文

(以上三点主要论述自然原因)

④历史上开发较晚,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这点主要论述人文原因

以下提供原题所附答案:①地势低洼、三江交汇处,洪水泛滥频繁,积水严重;②降水较丰富,纬度位置高,蒸发小,属湿润区。

      两相对照,虽然文字表述有差异,但基本的要点是一致的,而且,比所附答案更好的是,思路中,还强调了人文方面的原因。

2、但凡问到“意义”、“作用”、“影响”等问题,基本可以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思考。也以一例说明:

例:保护湿地有何意义?

思维过程:
 
①环境效益―――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对气候――可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对地形――可略过分析;对生物―――是各种动植物生长栖息地,可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土壤――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对水文――可调蓄河流径流量;②经济效益对农业――可发展水产或特色动植物养殖,可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可透过改善局地小气候稳定农业生产,可部份作为储备耕地…(可发散想到很多,有理即可);对工业――可提供工业用水,可提供工业原料(如加工工业)…;对第三产业――尤为突出的是通过保护性开发,如建湿地公园,发展旅游,对带动和促进整个湿地区的经济全面发展,作用巨大。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效益;③社会效益――如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民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质量、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方面交流等等,不能枚举….

原题所附答案略过。

        从以上思维过程看,无论是什么问题,我们思考时总是要站定“地理”的立场,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也就是从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具体分析,来寻求思维发散,这一方法可理解为,先定框架,再依着框架进行思维发散,最终找到原因,意义,甚至措施。

       当然,由以上分析也可看到,最终答案能否得出,还得靠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不然,就只能剩下空洞无物或是错漏百出的思维框架了

      所以,二轮之后,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我都建议他再回归教材。至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过两遍教材,理清知识结构。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空话 2007-5-1 09:48
读了地理才知道地理说的都是空头话,后悔后悔!!!
回复 nicol 2007-5-1 13:48
恩!!!!值得参考!!!!!
回复 xikli740606 2007-5-1 20:06
有同感,但是学生和老师是否要去记忆一些东西,而且三江平原的沼泽化中,是否要加上东北平原有冻土层

QUOTE: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冻土层的存在,确实是三江平原沼泽广布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谢谢您的提醒。由此也可见,在思维框架内思考问题时,还得紧紧把握住一个原则,即分析要“因地制宜”。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6 17:53 , Processed in 0.0791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